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27

第27章 五味生活篇(4)

周■与庾亮交谊深厚。庾亮才华满腹,在作诗方面成就极高。东晋时,庾亮官拜中书令,执掌朝政。后来,他又被任命为荆襄都督,带领军队在武昌镇守,成为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

一天,庾亮对周■说:“现在好多人对你非常敬重,把你与乐先生相比呢。”周额笑笑问道:“把我与哪位乐先生相比?是乐毅吗?”庚亮回答说:“倒不是乐毅,而是把你与乐广相比啊!”

周■提到的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他位居上卿,受燕昭王的命令,统帅燕、赵、楚、魏、韩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只用了较短的时间,就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一一占领,可谓功高盖世。

庾亮所说的乐广,则是晋朝当代人,由于才华出众,历任侍中、河南尹、尚书令等职。这个人头脑敏锐,分析事物时善于使用简洁的话,他还是一个美色男子,皮肤洁白而又润泽。因此,人们都夸他是“冰人”,说他从外表到内心,十分玲珑剔透,简直就与冰块儿相同。

庾亮的话,说明大家认为周■品貌都很出色,不然怎么会打这个比方呢。

周■听到人们把他与“冰人”乐广相比,不但不喜悦,反而把脸沉了下来。他对瘐亮说道:“干什么非要把我和乐广相比!这不是在着力描写无盐,而有意冒犯西施吗?”

为什么周■会如此扫兴呢?原来,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姿容绝世的美女,而无盐则是战国时期齐国奇丑无比的丑妇。把无盐和西施相提并论,当然是太荒唐了。

周■觉得:尽管乐广也很出色,但他出身寒微,而自己则是降生于豪门。门第之差,真有天地之隔。把他和乐广相比,真是故意将乐广的身份抬高,而有意贬低自己,这和着力描写无盐而故意冒犯西施又有什么区别!

■好好先生

◎成语释义

多用来形容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不敢向坏人坏事作斗争,谁也不肯得罪的人。

◎成语出处

明朝冯梦龙编撰的《古今谭概》:“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

◎成语故事

汉末时期,朝政败坏,统治集团内部不好好团结,反而各成一派,明争暗斗。汉灵帝在位时,宦官势力掌握了一朝的政务。灵帝死后,年幼的汉少帝即位,外戚势力又声威大震。皇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独掌朝堂,权倾天下。

宦官势力为了夺回失去的权力,将何进杀死。何进部将袁绍勃然大怒,将大批宦官杀死,控制了朝廷。西凉军阀董卓又带兵入京,把袁绍赶走,废掉汉少帝,立少帝之弟刘协为君,即汉献帝。董卓死后,他的部下又杀入京城,整日胡作非为,无视法纪。

在这种连绵不断的权力斗争之中,每一个胜利者都要逼迫一些文人给自己撑门面。可怜的文人为了一餐饱饭,不得不出山任职,做他们并不喜欢做的事情。当他们所依靠的统治者垮台后,他们则会命丧黄泉,生命和尊严同被看得一钱不值。

一部分文人被杀,另一部分文人不愿意在这种肮脏而危险的政治斗争中随波逐流,便躲入山林之中过起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这些人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和美名,得到了“隐士”的称号。

汉末隐士之中,有名者很多。且说其中有一人名叫司马徽,字德操,本来世代居住在颍州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后来举家搬到荆州南漳(今湖北省南漳县),居住在偏僻的山林之中。他觉得,虽然社会污浊,自己却与众不同,称得上“品德清似水,智慧明如镜”,因此给自己起了一个“水镜先生”的别号。

司马徽不喜欢与别人争论,自从过起隐居生活后,他更是倍加小心,待人更加仁慈宽厚。所以,无论别人向他陈述什么观点,他都连连点头,说“好,好”。即使有人说话让他很不高兴,他也一样点头称好,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一天,司马徽和妻子在山中悠闲地走着,恰好有两位邻居也在此处散步,这二位高邻虽然一路而行,却一喜一忧。一人态度和蔼地对司马徽说:“德操先生,最近身体状况如何?”司马徽含笑点头,喜盈盈地答道:“好,好。”

另一人心情沉重地对司马徽说:“因为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所以我很长时间没有来见您。我的儿子死了。”司马徽想也不用想,还是点点头,答道:“很好,很好。”

司马夫人觉得这实在不像话,就毫不留情地对夫君进行指责:“别人觉得你德才兼备,是个名人,才主动和你说话。你倒好,人家儿子死了,那是很悲伤的事情,你却说‘很好,很好’,这也是君子所为么?”

司马徽稍微考虑了一下,就点头道:“你说得也很好。”这一来,他的妻子与邻居更是感到无可奈何,都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说了。从此以后,司马徽又得到了一个新的别号——“好好先生”。

实际上,司马徽绝非对所有人都只会点头称好,遇到值得参加的讨论,他会毫不犹豫地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他与忘年之友庞统议论天下政局,总是慷慨陈词,高谈阔论。刘备来到荆州后找到他,他也痛陈刘备之所以失败,全在于所用谋士才能不高,并向他推荐徐庶、诸葛亮等饱学之士。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好好先生”司马德操,在大事上并不一味地抹稀泥,而是具有分析事物的能力。

■唾面自干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受人侮辱,极力容忍,不予反抗。

◎成语出处

《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成语故事

娄师德是唐朝时期很有名望的政治家。他自幼喜爱读书,成年后通过了进士考试,跻身政坛。

唐高宗时,他担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678年。他奉命入伍,与吐蕃作战,担任河源军司马、丰州都督等职,立下赫赫战功,为人所称道。武则天称帝之后,对他颇为欣赏,用他为风阁鸾台平章事,权力与宰相相等。三十年来,娄师德出将入相,权势炙手,让人又吃惊又羡慕。

可是,他并没有因位高权重而自骄,而是任劳任怨,宽厚待人。如果有人触犯了他,他总是表示出谦逊的态度,绝不让人看出他内心的不悦。

娄师德的一个弟弟也颇具才干,被派到代州(今山西省代县)去作刺史。他临行前向娄师德辞行,问哥哥有什么要嘱咐的。

娄师德坦率地对弟弟说:“我的才能不高,现在却位极人臣,你又现在又主管一州的政务,兄弟二人都身居要职,这样的荣宠常会引来人们的嫉妒,你到底怎样才能保住自身的平安呢?”

他的弟弟答道:“以后就算有人将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不说话,就把它擦去就得了。我这样约束自己,您还有什么要担心的呢?”

娄师德说:“若是如此,我就更加为你担心了。别人若将唾沫吐到你脸上,想必他的愤怒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你现在擦掉唾沫,是对他表示不满,实在不符合他发怒之目的。我教你一个方法,可以不必擦去脸上的唾沫,让它自然地干掉。面对侮辱,含笑着接受,难道不好么?”

■结草衔环

◎成语释义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成语出处

“结草”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清醒时的话)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抗)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尔)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衔环”的故事见于《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鸮(猫头鹰一类的鸟)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

“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救助)。’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最高行政长官司徒、司马、司空),当如此环矣。’”

◎成语故事

“老人结草”、“黄雀衔环”这两个神话故事,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之中,且有生动的描绘。它们是成语“结草衔环”的来源。

“老人结草”的故事,以春秋为时代背景。

据说在春秋时期,秦桓公率军进攻晋国,被晋将魏颗打败。魏颗是晋国君主亲自任命的主将,他在辅氏这个地方大败秦军,并且活捉了秦军所倚重的大力士杜回。

魏颗是怎样大获全胜,擒获杜回的呢?原来,有一位老人不顾危险,冲入两军激战的战场,将阵地上的草打了很多结。杜回是个一勇之夫,怎会想到草地上还会有许多弯弯绕?结果一下子被草结绊倒,才被魏颗趁势活捉。秦军眼见杜回被擒,觉得晋军之中必有能人,这才一溃千里。

这位老人帮助魏颗立下盖世奇功,他和魏颗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其实,魏颗并不认识这位老人。那么,难道世界上真有无缘无故的爱么?

打完仗后的当天晚上,魏颗实在太疲倦了,就沉沉睡去。在梦中,只见一位老人向他缓缓走来。那老人对他说道:“我有个女儿,嫁给你父亲,做了一名小妾。你父亲深爱于她,临死前要将她殉葬。可是你非常通情达理,没有将他活埋,而是让她改嫁他人。你救小女一命,对我可谓有天高地厚之恩。今天,我在战场上结草使绊子,让你活捉了杜回,也算是对恩人的报答吧。”

魏颗还要与老人多叙谈几句,但老人却消失了。

原来,魏颗本是晋国大夫魏武子之子,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深得宠爱。有一天,魏武子不幸染病,想到自己很有可能与世长辞,就把魏颗叫到床前,嘱咐后事。他说:“我死以后,可以让她(指爱妾)改嫁。”

后来,果然不出魏武子所料,他的病情真是越来越严重了。魏武子在昏乱之中,生怕失去爱妾,在阴间无依无靠,就改变想法,对儿子说道:“一定要让她(指爱妾)殉葬。”

但是,魏颗在魏武子逝世后,按照父亲的第一次交代,把那位小妾嫁了。魏颗对别人说:“当一个人病情严重时,神志就容易昏乱。我应该遵照他神志清醒时的吩咐。”

“黄雀衔环”的故事,以东汉为时代背景。

传说杨宝9岁时外出,在华阴山北麓看到一只小黄雀。这只黄雀受到猫头鹰一类猛禽的攻击,伤势非常严重,在树下躺着不动,蚂蚁在它身上到处乱爬。

杨宝平时就很喜欢小动物,今日看这个小生灵在受难,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他将小黄雀带回家中,将它放在小箱子里居住,每天用鲜嫩的黄花给它食用。这样经心调养了100多天,小黄雀不但伤势痊愈,而且羽毛也变得异常丰满,整日活蹦乱跳,一副欢快愉悦的样子。杨宝见此情景,心花怒放,他没有把小雀当作自己的宠物,而是放它回转自然。

当天晚上,杨宝虽已入睡,却还惦记着小黄雀的安危。这时,一个黄衣童子在梦境中出现,一再拜谢道:“我不是凡鸟,乃是西王母派到人间的使者。你不知我的身份,只凭着一片善心救我于危难,我感激不已。现在我将4个白玉环送给你,愿你的子孙如同此玉环一般纯洁清白,将来官至三公,执掌朝政。”

话刚说完,那黄衣童子现出原形,展翅飞去。

■白发郎官

◎成语释义

终生服务,直到老年也没有得到晋升机会的人。

◎成语出处

汉朝班固编撰的《汉武故事》:“上(汉武帝)尝辇至郎署,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曰:‘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上感其言,擢拜会稽都尉。”

◎成语故事

“郎”在汉朝,是宫廷里设置的一种级别很低的官职。当时,郎官的主要职责是充当皇帝的卫士、侍从、顾问,或接受皇帝之命令,去办理一些临时性的具体事务。郎官通常由达官显贵或富裕人家的年轻子弟充任。他们受郎中令直接管辖,并在郎中署集体办公。

汉武帝有一天到郎中署视察工作。他走下御车,发现一位衣衫不整的白发老翁,在门口手执长戟,站立值勤。武帝觉得奇怪,就在门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开始担任郎官的?怎么这么老啊!”

那郎官得到天子的注意,心中无限欢喜,恭恭敬敬地答道:“陛下,我名叫颜驷,家住江都县(今属江苏省扬州市)。文帝时就在这里当郎官,到现在为止已经在郎官职位上干了40多年了。”

不听则已,一听这名郎官的讲述,汉武帝心中更加惊讶。他连忙问道:“什么?你居然当了40多年的郎官?那你为什么一直得不到升迁呢?”

那郎官苦笑了一下,说道:“文帝在位时,朝廷对有文学才华的人相当看重,而我的长处却在武艺方面。景帝即位以后,朝廷对年龄大的老臣往往加以重用,而我年纪太轻,根本排不上号。陛下您登基以来,对年轻人大力提拔,而我已经年纪老迈,须发皆白。因此,我在3位君主手下都没能得到提升,只能在郎署里度过一生了。”

听罢老人的讲述,汉武帝沉默了好长一阵。最后,武帝伸出扭转乾坤的大手,拍了拍这位老者的肩头,说道:“既然如此,我破例提拔一次老年人吧。会稽郡(今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地区)缺少个都尉,你到那里去上任吧。那里离你的家乡不太远,你到那里干上一两年,就能以较高的级别告老还乡,光光彩彩地去见家乡父老了。”

■以暴易暴

◎成语释义

用强暴代替强暴,以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

◎成语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以,用。易,交换,取代。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国君的众子之中,以伯夷、叔齐二人最为贤明,名气也最大。

孤竹君身染重病,临死前命令叔齐继位为君。国君逝世后,叔齐认为自己并非长子,应该让伯夷坐掌江山。伯夷却认为父亲已有遗命立叔齐为主,万难更改。二人互相谦让,谁都不肯接受君位,最后各自逃走。他们走后,众人立孤竹君的另外一个儿子当了国君。

伯夷和叔齐知道周文王非常尊重老人,就去投奔周文王。可是,二人到了周地,周文王已经逝世。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牌位,打着“拯救万民”的旗号,要去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觉得不管商纣王怎样不好,总是一位天子,周武王如何贤明,总是一位臣子,以臣伐君,以下反上,实在是背叛的行为。况且文王刚刚逝世,周武王一不安葬,二不守墓,反而发动战争,真是连忠孝二字都置于脑后了。他们将周武王的车马死死拦住,出言劝阻。

武王手下的将军们见两个不懂政治的人跑来横加指责,个个义愤填膺,要让他们二人杀死。多亏军师姜太公出来保护,才留下他二人的性命。

后来,周武王真的把商朝灭掉,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气坏了,认为周武王采取残暴行为来对付商纣王的残暴,他们再也不愿待在周的领地里,而是跑到城南的首阳山内生活。他们连周朝的粮食也不肯吃,而是在山里挖一种叫薇的野菜来填肚皮。但光吃野菜怎么行呢,结果他们在山里活活饿死,殉了他们的理想。

他们饿死以前,还作了一首歌来对周武王进行讥讽:

我们登上西山,

去采野菜薇啊!

你们用暴力去取代暴力,

至今还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啊!

古代的圣贤都消失了,

我们到哪里去安身啊?

哎呀,哎呀!

我们的生命将要完结了。”

■一目十行

◎成语释义

—眼能看十行书。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

◎成语出处

《梁书·简文帝纪》。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