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28

第28章 五味生活篇(5)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是萧纲。萧纲小时候非常聪明,有很高的悟性,他刚刚六岁就会写文章,人们知道后非常惊讶,不肯相信这是真事。一天,梁武帝把萧纲叫到跟前,出了个题目想考考他:“你就坐在我面前写,我倒要看看你会不会写文章!”

梁武帝命左右随从取来文房四宝,萧纲略微思索了一下,提笔就写,一会儿工夫文章写成。梁武帝一边读一边大加称赞:“好啊,语句流畅,辞采甚美,我这个儿子真有本事,与七步成诗的曹植都快能相提并论了……”

萧纲长大后,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飞快,一眼就能看完十行文字,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看书的速度。萧纲喜欢看各种书籍,九流诸家的学说,他都有所了解。他还喜欢创作诗词歌赋,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佳品。他办事干练,十几岁就具备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梁武帝死后,萧纲即位称帝。但他是在奸臣威逼下生存的皇帝,没过几天就被废掉,接着又被害死。他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九岁,可惜啊,真是天妒英才。

■一衣带水

◎成语释义

本来是指不能被长江妨碍军事行动。后来指江河湖海等水域不能对人们的交往加以限制。现在指水域狭窄,彼此间非常邻近。

◎成语出处

《南史·陈后主记》:“隋文帝谓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成语故事

南北朝末期,长时间分隔南北的人们渴望国家统一。隋文帝杨坚顺应人心,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那时陈朝在长江以南立国,隋朝在长江以北立国。杨坚的军队碍于浩浩荡荡的长江,不敢轻易进军。

杨坚在长江沿岸驻马观察。他望着雾气迷茫的锦绣江南,斩钉截铁地说:“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难道就是因为有一条像衣服带子般的江水,就不去解救我的子女吗?”说罢,他下令造船渡江,一举灭亡陈朝,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梦想。

■一抔黄土

◎成语释义

比喻极其微贱的东西,犹如一把土;也比喻渺小没落的反动势力。

◎成语出处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成语故事

西汉文帝之时,有一个叫张释之的人,担任廷尉之职。他无论遇到何种案件,都依法办理,因此深得人心。

有一次,汉文帝乘车经过中渭桥,桥底下突然跑出一个人来,将拉车的马惊动了。卫兵立即将那个人抓住,由张释之亲自审问。审问完毕,张释之向文帝报告,说:“这个人是长安人,看见天子的车马来到,非常害怕,就躲在桥下。等了半天,他认为车马早已过去,这才跑了出来。他从桥下出来,看见车子正在过桥,就慌忙走开,所以使御马受惊。根据他的过错,应该罚他黄金四两。”

汉文帝听到那人只有这点罪过,怒气不息,大声说道:“此人使我的宝马受惊,非常可恶。幸亏我的马性情柔和,若是烈马,岂不将我摔伤?这个人理因从重治罪,可你却只是罚他四两黄金,岂不便宜了他!”

张释之连忙向天子解释:“法律是众人的事情,如果进行不当的处理,百姓就不会信赖朝廷。我担任廷尉之职,更应当公平断案。如果我掌握轻重不到位,全天下的法律就都会出现偏差,百姓也就不知该怎么办了。”听到这番恳切的分析,汉文帝想了很久,才说:“廷尉说得有理!”

过了一段时间,张释之又遇到一件盗窃高祖庙里的玉环案件。汉文帝知道此事勃然大怒,要灭小偷的九族,可是张释之只判小偷一人的死刑。汉文帝大为恼火,斥责张释之道:“盗窃先帝的庙器,可称得上最大逆不道了,我不但要杀他,还要杀他的九族。可你却不按照我的意思去办,这是什么道理!”

张释之虽然脱帽叩首,还是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办案依据:“刑法是要区别轻重的,今日若将偷盗庙器者灭族,那么将来如果有人从先帝的坟墓上取走一抔土,陛下还怎么加重处罚呢?拿偷盗庙器与破坏陵相比,那罪行只不过是万分之一啊!”

听了张释之的话,汉文帝只得和太后仔细商量,最后只得同意了他的判决。

■一饭千金

◎成语释义

形容人们得到极丰厚的回报。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语故事

韩信年轻的时候,在家乡淮阴过着非常清苦的日子,常常没有饭吃。万般无奈,他只好到邻居家里吃饭,邻居非常讨厌他,常给他坏脸色。后来韩信又到南昌亭长家搭伙吃饭。可是温饱的生活仅仅过了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就转开了赶他走的心思。

一天,亭长妻子天还没亮就开始做饭,一家人很早就吃完了早饭。韩信按钟点来吃饭时,饭菜早已没有,主人也不再为他生火烹炒。韩信心里非常难过,赌气离开亭长家,跑到河边去钓鱼。

他来到城外河边,见一群妇女在漂洗丝绵,其中有一个老妈妈,见韩信饿得不行,就拿出自己的饭让他吃。韩信非常感激,对老妈妈说:“谢谢老妈妈,日后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

一听此话,老妈妈生起气来:“你这人怎么这样讲?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给你些饭吃,谁稀罕你的报答呢!”韩信听了,更加敬佩这位善良的老人。这位漂洗丝绵的老妈妈,被后人称为“漂母”。

当时,有些调皮的小伙子看不起韩信,经常欺负他。有一天,一个杀猪的年轻人,当场将韩信拦住,羞辱他道:“瞧!你的个子倒是挺高,还带着一把剑,其实呢,是个胆小鬼……”

韩信觉得没有必要和这种人纠缠,转头欲走。

那人却说:“韩信,你如果当真不怕死,就一剑把我杀死,不是好汉的就从我的裤裆底下爬过去……”

众人也在旁边起哄:“对!你当真怕死就从他裤裆底下钻过去。哈哈哈哈!”

此时的韩信作出了惊人的选择,他默默地伏在地上,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

众人哈哈大笑,都说韩信是个懦夫,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出息呢。

此后过了很多年。韩信由于平定天下有功,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他回到家乡,找到当年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给她千金作为报答。又赏给南昌亭长一百钱。

韩信还把当年侮辱他的那个屠夫找到,让他当上卫队长,并且向将军们隆重推荐:“他是一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为什么不一剑杀死他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忍下了。”

■一鸣惊人

◎成语释义

比喻平时不动声色,默默无闻,一旦有机会就做出让人吃惊的事情。

◎成语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齐威王生活奢侈,整天吃喝玩乐,根本不管朝廷上的事情,大臣们找不到决策者,苦不堪言。眼见得齐国就要走上贫弱之路。但是齐王很厉害,众人都不敢劝说他。

淳于髡口才出众,多次到诸侯那里去,却从来没受过屈辱。他去见齐威王,对他说:“咱们齐国王宫之内,有一只大鸟降落,三年的时间,它不飞也不叫,您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吗?”

齐威王笑笑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齐威王平常喜欢说隐语,他明白淳于髡是借隐语对他进行劝告,且劝得在理。于是他改弦更张,召见齐国的七十二个县官,赏了其中的一位,杀了其中的一个,接着又派遣军队,将各路诸侯打败,称霸于天下。

对于齐威王的这些行动,天下众诸侯惊慌得不得了,只得对他俯首帖耳。从此以后,齐威王平安地治理国家达三十七年。

■一鳞半爪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

◎成语出处

《唐诗纪事》卷三十九《刘禹锡》。

◎成语故事

唐朝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家里请客吃饭,他的好友刘禹锡、元微之、韦楚客都应邀而来。

席上酒菜摆好,大家就座停当,主人白居易站起来说道:“今日难得幸会,需要先赋诗才能饮酒。”

“既然如此,你可以先出个题目嘛!”客人们对他的提议非常赞同。

白居易略微想了一下,说道:“咱们就以南朝兴废作为内容,创作‘金陵怀古’诗,每人作一首,怎么样?”

众人对这个题目很有兴趣,一个个挽袖展纸,提笔思索。刘禹锡突然拿起酒壶,满满倒上一杯浓香四溢的美酒,然后一饮而尽。元微之见他犯规,笑道:“哎,诗未成怎能饮酒?”刘禹锡一句话也不说,进起笔来在纸上尽情挥洒,顷刻之间,诗已写成,大家都围拢过来观看。

只见刘禹锡写的是:

王浚楼舡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事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而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白居易将这首诗吟诵一遍,不由得脱口称赞:“这真是一首好诗。咱们四人一块下海探骊龙,你先得到了龙珠,余下的一鳞一爪还有什么用啊?”

元微之和韦楚客也说道:“咱们不必再献丑了,快把诗稿藏起来,一鳞半爪与你的珍珠怎能相比呢?”

四人谈了一会儿趣话,然后你一杯我一杯地饮起酒来。

此成语又称“一鳞一爪”。

■人人自危

◎成语释义

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所处环境非常危险,缺乏安全感。

◎成语出处

《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成语故事

秦始皇到了晚年,喜欢到各处巡视,这样既可以了解各地情况,又能游山玩水。有一次,他准备到会稽巡游,就叫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跟他一块去。他的小儿子胡亥也喜欢玩,要求跟他前去,当时秦始皇正在兴头上,就答应了。

从咸阳到会稽,有好长的路要走。到了七月,他们刚走到沙丘,秦始皇就生了病,而且病情越来越沉重。他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便自己口述,让赵高写了一份诏书给公子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因为得罪了他,被派遣到上郡驻守。在诏书中,秦始皇要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火速赶到咸阳安葬他。

这封诏书刚刚草拟完,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走,秦始皇就死了。诏书和印玺全被赵高控制,当时知道这件事的,只有李斯、胡亥等五六个人。赵高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势,就先后说服了胡亥、李斯,伪造了一封假诏书,说胡亥为人孝顺,决定立他为太子。

赵高他们回到咸阳,怕扶苏起兵对抗,又以秦始皇的名义写了一封诏书,说扶苏对父亲不孝,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尽。扶苏虽然不想死,但感到父命难违,只得自刎。

这样,平时庸庸碌碌的胡亥居然一举当上皇帝,称为秦二世。赵高因为拥立天子有功,被封为郎中令,从此垄断朝中一切政事,整日为所欲为。

秦二世这个人,不像父亲那样有能力,却把父亲的暴虐学了个十成足。他怕别人识破他的夺权伎俩,就杀死大将蒙恬、蒙毅,又把十二个公子在咸阳市上斩首,把十个公主用裂碎肢体的酷刑杀害。此外,因为受牵连而惨遭杀戮的真是数不胜数。

这样一来,在统治阶级内部,人人觉得身处危险的境地,上上下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秦二世对贵族采取恐怖手段,对广大人民则加紧剥削、压迫,广大人民觉得这个新皇帝还不如暴虐成性的秦始皇,都感到痛苦不堪。

不久,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树起反抗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秦二世的统治便显得岌岌可危了。

■人琴俱亡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睹物思人,对死者的哀悼。

◎成语出处

《晋书·王羲之传》。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最出名的书法家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的书法有出神入化之妙,使人们叹为观止。王献之在王羲之诸子之中排名第七,他有个哥哥名叫王徽之,两人从小就在一起读书、写字,感情相当深厚。

王徽之认为自己才智过人,所以平时做起事来显得非常傲慢、任性,总是我行我素,不管别人对他怎么看。大司马桓温用他为参军,他每天工作时蓬头垢面,头发散乱,连官衣的带子也不系。别人见他如此不修小节,表面上对他不错,暗地里都嘲笑他。

后来他做了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参军,对工作更不热心,把精力全放在业余时吟诗读书上了。一天,桓冲想了解一下他的工作情况,就向他询问:“你知道自己的的工作职责吗?”

“我嘛,专门管理军营中的战马。”王徽之不慌不忙地答道。

“那么你现在管多少马呀?”

“连马吃什么草料我还不清楚呢,哪里会知道马的数量?”

“军营中的马死了多少匹?”

“未知生,焉知死?”

桓冲见他如此不熟悉工作,总是表现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便轻轻叹了口气,不再理会他。

一天,王徽之听说有人在自家院里栽种了一批竹子,就兴冲冲地坐着车子去拜访那人,想好好看看他家的竹子。主人听说享誉江南的大才子到了,高兴地把院子扫了又扫,摆上椅子让他坐。王徽之倒不客气,一屁股坐下,只顾贪看竹子,根本不理睬主人。别人知道此事,对他这种行为非常反感。

一天晚上,雪下尽了,天上露出一轮清朗的月亮,王徽之见景色清丽,非常喜悦,拿起酒壶就喝了一阵。这时,他突然想念起朋友戴逵起来,急不可耐地要见他,就雇了只船,要去拜访他。

小船溜溜划了一宿,才划到戴府门口。可王徽之想了一想,却命令船家带他按原路回去。船家虽然觉得他有些怪,但多划一程能多赚点银子,也就不说什么了。回家后,家人知晓了情况,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见戴先生就回来了?这岂不是空跑一趟?”他笑笑答道:“我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非见戴逵不可呢?”

王徽之的处世能力比王献之要强得多。他不仅仅喜欢写字、善吟风月,对政治权术也十分在行,所以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中书令。

王徽之晚年挂冠辞职,回到家乡想享享清福。谁知人有旦夕祸福,弟弟献之身染重病。他伤心不已,找到一个巫师,向他苦苦哀求:“听说人的寿命是有定数的,活人可以把寿命借给快死的人。我的才能比起弟弟来差远了,所以想把自己的寿命给他,让我去死,让弟弟继续活在世间吧!”

巫师说:“这不行啊,你也快要走上黄泉路了,没有给别人的了。”

几天之后,王献之一命呜呼。全家人悲痛欲绝,只有王徽之一滴眼泪也不掉。他坐在灵床上,拿出王献之的琴想弹奏一曲,可是无论怎么弹,都弹不成曲调。他长叹一声,悲伤无限地说:“呜呼,献之啊,你人死了,琴怎么也死啦……”说完,一下子昏厥过去。

因为悲痛过度,王徽之背上的疮痈溃裂不愈,一个月之后也丧了命。

■入木三分

◎成语释义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现在人们用它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成语出处

唐朝张怀瑾《书断·王羲之》:“晋帝祭北郊,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王羲之以书法扬名于天下。他将前辈书法家的长处继承下来,再加以变革,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人们非常崇敬他,都管他叫“书圣”。

表现王羲之书艺成就的佳话有很多,古书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王羲之书法出众,且地位很高,所以晋朝官方曾让他书写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祝版”。

到了晋成帝时,人们要将“祝版”上的题辞去掉,换上新的内容。可是木工刻削了半天,也没有把王羲之的字迹去掉。人们发现,因为王羲之写字时用笔刚劲有力,字迹已经透入木板三分,想要除去,得花费好一番工夫呢。

■干卿何事

◎成语释义

用来嘲笑别人多管闲事,表示和你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成语出处

《南唐书》卷二十—《冯延巳》。

◎成语故事

五代时期,南唐词坛十分鼎盛,代表词人有南唐中主、南唐后主、冯延巳等。冯延巳在政坛中屡走红运,曾在中主执政时当过宰相。他的一首《谒金门》词堪称扛鼎之作,全词如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按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