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37

第37章 五味生活篇(14)

后来,公孙述的部队袭击刘秀所属的陕西中部一带,并向长安进逼。隗嚣则配合刘秀,打退了他们的猖狂进犯。从此,刘秀就更加信任隗嚣了。

刘秀看到公孙述的野心这样大,预料到他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张,就给隗嚣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派出军队,将公孙述的进攻堵住。他在信中写到:“我现在忙着与东方的敌军交战,大部分军队也都集中在东部。这样一来,西边的兵力就很薄弱了。如有人率兵攻入汉中,图谋长安之地,希望能够借助将军的军旗和战鼓,与他们好好地打一仗。如果真能这样,那可真是上天厚待我了。”

刘秀的计划,是想借助隗嚣的力量,与公孙述长期对峙,等自己平定各处烽火,再腾出手来收拾公孙述。隗嚣见刘秀这样信任他,心里非常感激,更坚定了扶保刘秀的决心。

■骑虎难下

◎成语释义

骑上虎身,很难下来。常用来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难,又迫于形势,不能中止退下。

◎成语出处

《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成语故事

晋成帝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328年,历阳守将苏峻和寿春守将祖约,以诛杀中书令庾信为借口,率领军队攻入京城建康。

庾信见势不妙,就逃到江州。在这社稷危殆的紧急关口,江州刺史温峤挺身而出,与庾信共同推举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陶侃为首领,发动对叛军的讨伐。可是,叛军兵多将广,又挟持了皇帝,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他们击败。陶侃不但没有击退他们,还一连打了几个败仗,连粮草的供应都成了难题。

这时,陶侃对叛军非常害怕,就责备温峤说:“咱们起兵时,您说您那里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我只要出来当个盟主,就肯定能打败叛军。可是现在将在何方,粮又在哪里?如果粮食再不能供应到前线,我只能带领军队回去了,等以后粮草真的充足了,再与叛军决一雌雄吧!”

温峤觉得陶侃的话全是一派胡言乱语,就说道:“您的看法是错的。战胜叛军的关键在于团结一致。当年刘秀、曹操都能以少胜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统率的都是正义的军队。苏峻、祖约这些叛军头目有勇无谋,欺世盗名,我们肯定能把他们打得大败亏输。现在皇上被他们控制起来,国家真是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我们又怎能半途而废呢。现在您好比骑在猛兽背上,不将猛兽打死怎么能下来?现在您如果撤军,一定会影响全军的士气,这对你我都没有好处。”

陶侃觉得他说的话颇有几分道理,就听从了他的话,继续与叛军作战。通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打败了叛军,救回了圣驾。

■杞人忧天

◎成语释义

杞国有人担心天塌下来。比喻没有根据的不必要的忧虑。忧:担忧。

◎成语出处

《孔子·天端》:“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成语故事

杞国有一个人,特别胆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会思考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有一天晚饭后,他拿把大扇子在门口乘凉,却自言自语起来:“如果有那么一天,天突然塌下来,把人类都压在下面,那不就把人类都压死了嘛,这可是一场大灾难呀!那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呢!”

以后他天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越来越害怕,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结果时间一长,他害怕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一天天地消瘦下去。

朋友们看到他整天恍恍惚惚、神不守舍,都觉得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就问他这是为了什么。当得知他是因为担心天塌下来,才变成这副光景的时候,众人又好笑,又可怜他。

大家就劝慰他道:“老兄呀,你为什么要为这种事而自寻烦恼呢?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未曾发生过!就算哪一日,天真的塌下来了,你能把这件事解决吗?你现在要想的是怎样工作,怎样生活,不要为这种无聊的事枉自烦恼了。”

可是这个人很执著,无论别人的话怎样有道理,他也要思考天塌下来的事情。

日子过得飞快,天总也没有塌下来,日月星辰还是好好地挂在天上,可是杞人整日所思所想的,还是天塌下来的问题。为了这个问题,他整天受到困扰,整天愁眉苦脸。据说,他直到去世前,仍在为天塌的问题而担心哩!

■起死回生

◎成语释义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常用来形容医术高明,比喻把没有希望的事挽回过来。

◎成语出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秦越人的名医,因为他的医术非常高明,几次在死神的魔掌下把人救活,因此人们都把他比作黄帝时的神医扁鹊,就叫他扁鹊。

一天,秦越人在虢国行医,路过宫殿外之时听说太子在早上已经死了,得的是血气不合的暴症。他仔细了解了病情以后,觉得太子命不该绝,还有医活的可能,于是带着药箱进宫诊治。

宫中掌管谒见的大臣对秦越人的说法半信半疑,就向国君禀报。国君心想,若能将太子医活,岂不是好?于是赶快把他带到太子床前,命他细细治疗。他俯下身子,细细地听了一会儿,觉得太子的气息还在,只是比较微弱而已,又摸了摸他的双腿,发现内侧的体温还有;切过脉后,又觉得脉内还有轻微的跳动。

于是,秦越人笑笑说:“太子的病虽重,但只是昏厥过去。如果我进行抢救,说不定还能活下去。”

说着,他让徒弟将金针准备好,然后在太子头、胸、手、脚上扎了几针。过了一会儿,太子缓缓喘了一口气。国君大喜。秦越人又叫另一弟子在太子腋下热敷。没过多久,太子居然睁开眼睛,苏醒过来。

国君和大臣看到此番情景,真是又惊又喜,再三表示感谢。秦越人说:“为了让太子尽快康复,我开一张药方,让他连服二十天药,到时肯定没事。”国君见神医说话,怎能不依?于是,太子服了二十天药后,身体竟然完全康复。

国王再次向秦越人致谢,称赞他有起死还阳之术。秦越人说道:“并非我有什么起死还阳之术,只不过是太子没有死,我才能把他治愈。若是太子死了,我纵有天大本领,也救不活他。”

■千变万化

◎成语释义

形容事物或现象变化极多。

◎成语出处

《列子·汤问》:“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成语故事

周穆王即位以后,喜欢到各地巡视。

一天,他巡视到西部,遇到一个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周穆王问他:“听说你非常有能力,能否将你的本事为孤展示一下?”偃师笑笑答道:“我是一个工匠,您让我造什么我就能造出什么。现在我已经造好了一样东西,明天就可以让你好好欣赏一下!”穆王大喜,就让他把东西取过来。

第二天,偃师带了一个人面见穆王,穆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偃师回答道:“这个人是我造的,他能歌善舞,对音乐很敏感。”穆王很是奇怪,可是怎么看它,也觉得不像—个假人。就对偃师说:“你能否让他给孤表演一下?”

偃师将假人的下巴按了一下,这个假人就唱起歌来,歌声悠扬动听。偃师又将它的胳膊按了一下,这假人又和着歌曲的拍子,跳起了时髦的舞蹈。假人的表演非常精彩,把周穆王都看呆了。表演结束后,穆王说道:“偃师,你能否把这假人拆开,孤想弄清楚它到底是用什么造的。”

“可以。”偃师说罢,就把假人拆了。原来,假人体内,有皮、木胶、漆和各色颜料制成的肝、胆、心、肺、肾、胃、肠等器官,外表筋络、骨头、头发、皮肤、牙齿也一应俱全。偃师将这些器官重新装好后,假人又能够活动自如,唱歌跳舞了。

穆王还想再试验一下假人的功能。他命偃师取走假人的心脏,这假人立刻不再说话;取走它的肝,它就变成了一个瞎子;取走它的肾,它就无法行走了。看到这些,穆王一面为偃师的聪明才智而喝彩,一面又为人体的精妙构造而惊叹,说:“人是多么的灵巧啊!简直能和管理众仙的天帝相提并论。”

■千钧一发

◎成语释义

比喻极其危险。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合三十斤。

◎成语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成语故事

西汉著名文学家枚乘,才华出众,是写赋的能手。他听说吴王刘濞很喜欢文学之士,就投到他那里效劳,结果一直做到郎中令。后来,刘濞想起兵造反,夺取天下。枚乘就劝阻他道:“一根头发丝悬着上千钧的重物,上面在看不到头的高处悬挂着,下面却是深渊,看也看不到底。这种处境危险极了!就算是最愚蠢的人也知道它的危险。如果上边断了,下边肯定没有东西接住,这重物一定要摔得粉身碎骨!

“现在您觉得本国兵强马壮,想起兵造反,推倒当朝天子,这就如同在头发丝上坠上千钧重物一样,太危险了!”

刘濞一心想当皇帝,把枚乘的劝告当成过耳秋风,还是偷偷地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准备造反。枚乘看到刘濞这个人不肯听逆耳的忠言,越来越觉得扶保他没有什么好处。为了不牵连到自身,他离开了吴国,逃往梁国去了。

不久,吴王刘濞终于纠集了六个诸侯国的军队,攻打朝廷的领地。由于当时的人民只想过太平日子,对中央政府还是满意的,所以他们的谋反行为不得民心,最终被汉将周亚夫所平定。吴王被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而枚乘呢,由于他尽快离开吴国,所以没有受到牵连。梁国的国君梁孝王知道枚乘的才华,将他招至门下做了一名食客,并且厚待于他。枚乘终究没有失去荣华富贵。

■黔驴技穷

◎成语释义

比喻到处炫耀本事,其实自己的真实本领非常有限。黔:地名,今贵州一带。技:技能,本领。穷:尽、完了。

◎成语出处

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成语故事

以前,贵州一带没有驴子,有个好事之人将一头毛驴用船运来,放在山脚下,还没来得及带它到合适的地方,山里的老虎发现了这头驴。他看到毛驴非常高大,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的本领,心里害怕极了,只好躲在树林里仔细观察。

过了很长时间,老虎见毛驴很老实,没有发威,就大着胆走出树林,小心翼翼地靠近它,虽然胆子放大了,却不知道它是什么物种。

有一天,驴子突然大叫一声,老虎吓坏了,以为驴子虽然性情和善,发起威来却厉害得很,就赶紧逃跑了。过了几天,老虎觉得驴子虽然叫声很大,但接近他却没有性命之虞,就靠近毛驴,甚至碰撞它的身体,故意对他进行冒犯。毛驴气坏了,用蹄子向老虎猛踢一下。

这一踢,老虎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起来,心里想:我一直以为你很强大,敢情你的本事只有这么微不足道的一点啊!想到这里,它大吼一声,一口咬死毛驴,美美地大吃一顿,然后心满意足地找地方睡觉去了。

■强弩之末

◎成语释义

用弩发射出的强有力的箭到了快掉下来的时候。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到了衰竭的程度,不能再起作用,不值得害怕。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兵器。末:尽头。

◎成语出处

《史记·韩长儒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之衰也。”

◎成语故事

西汉时,梁孝王手下有一名中大夫,名叫韩安国。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可是这个韩安国因为触犯了刑律,被罢了官。于是他在家专心读书,过起了优哉游哉的隐居生活。

汉武帝当了皇帝,韩安国觉得新主登基,必然要重用一批新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贿赂朝中得宠的太尉田蚡,被任命为北地都尉一职。由于他才能出众,没过不久就当了大司农。后来韩安国又帮助皇帝平定战乱,武帝见他不但善于治国,对军事也有一定见解,就升他为御史大夫,准备时常向他咨询。

这时汉朝和匈奴矛盾很深,有时打仗,有时讲和。有一天,匈奴突然派遣使者前来,要求两国重归于好。汉武帝有心答应,又怕制订好的作战方案从此报废,所以难以决断。于是,他召集满朝文武就此事进行商讨。大臣王恢认为匈奴的话反复无常,令人难信,所以主张对匈奴继续用兵。

韩安国却主张议和,他说:“匈奴现在兵力充足,而且作战时神出鬼没,令人难以防备。我们千里迢迢对匈奴进行远征,稍有不慎就会失利。这就像射出的箭飞到最后,连最薄的绸缎也射不穿,狂风吹到最后,竟然吹不动很轻的羽毛。现在对匈奴用兵,并不是聪明的选择。依我看来,大举进攻匈奴的时机还未成熟,就现在而言,还是与匈奴议和方为上策。”

众位大臣中,有的认为韩安国的理由很充分,有的觉得只要不打仗就是好事,于是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汉武帝权衡利弊,终于同意了韩安国的说法。

■巧取豪夺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用欺骗手段骗取或凭借强力夺取。巧取:用各种方法骗取。豪夺:用强力夺取。

◎成语出处

周辉编撰的《清波杂志》:“巧偷豪夺,故所得为多。”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书画家米芾有一个儿子,名叫米友仁。米友仁也是一位书画家,曾任兵部侍郎。他非常喜欢收藏历代名人字画。为了得到一幅书画珍品,他不惜采用欺骗手段或强迫手段来获得。

如果他得知某人家里有名人字画,他就费尽脑汁,想个办法把那字画借来观赏,然后对照字画临摹。他的临摹技巧很高,完全能够以假乱真,很少有人能鉴别出来。临摹完毕之后,他就将就临摹出来的东西当作真品还给人家,自己则将真品留下,细细揣摩其中的韵味。

他的胆子很大,对别人的批评根本不在乎。有时候,他会把原作和临摹品同时拿出来让字画主人看。字画主人未必个个是鉴赏字画的高手,所以很多人误选了他临摹出来的赝品。米友仁见众人白白吃亏,心里格外高兴。

一天,米友仁在船上和蔡攸相遇,两人越聊越投机。蔡攸就拿出一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来,请米友仁欣赏。米友仁见了之后,高兴得不得了,与蔡攸商量来商量去,一定要用另一幅画与之交换。蔡攸说什么也不答应。米友仁见蔡攸不给面子,就苦苦哀求,可是蔡攸还是不答应。

米友仁实在爱那幅画,在情急之下,就跳到船边,要用跳河自杀来威胁蔡攸。众人见他要投河觅死,都大吃一惊,将他抱住。蔡攸吓坏了,只能答应了他的要求。米友仁见达到目的,欣喜若狂,一个劲地向蔡攸道谢。

米友仁虽然是个工作体面的官员,却总是做出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于是,人们把他的这种手段,称为“巧取豪夺”。

■曲高和寡

◎成语释义

曲调越高雅,越难理解,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常用来比喻作品、言论等高雅深奥,不为众人所接受。也指人的品德高洁,一般人很难理解。高:高雅。寡:少。

◎成语出处

《宋玉·答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襄王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叫宋玉,平时善于舞文弄墨,潜心写作。有一天,楚襄王问他最近的行为是不是过于荒唐,导致很多大臣对他议论纷纷,甚至连宫中的人都知道了。

宋玉一点也不感到意外,非常平静地回答道:“不错,现在议论我的人非常多。请大王先以宽容之心对待我,我就给您讲个故事。

“最近,有位乐师到郢都一展歌喉,显示他的才华。开始时,他唱的是普遍流行的《下里》和《巴人》这两首歌,城中的百姓见他唱得颇为动听,就有几千人跟他一起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