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38

第38章 五味生活篇(15)

“接着他又唱较为文雅的《阳河》和《薤露》,能跟着他一起唱的人大为减少,只有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更为高雅的《阳春》和《白雪》时,跟随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居然演唱高雅深奥的商音、羽音,又杂以徵音时,只有几个人跟着他唱。

“这就好比凤凰能够在九霄云外展翅翱翔,在篱笆间跳跃的小鸟无论怎样扑腾,又怎能与之相比?鲲鱼能日游万里,若将浅水塘中的小鱼与它相提并论,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鱼,在人当中也有与他类似的,卓尔不群、高人一筹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大大高于普通人。至于说到我,我的言行的确很独特,普通人只知道追欢逐乐,对我的言行又怎么能理解呢?”

楚王听后,觉得宋玉的人品极其高洁,才不为世人所容。从此以后,他更加重用宋玉了。

■人言可畏

◎成语释义

人们的流言飞语是很可怕的。言:语言,指流言飞语。畏:怕。

◎成语出处

《诗经·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轻浮的男青年仲子,与一个美貌多情的姑娘相爱,提出来要和她偷偷约会。姑娘觉得这样做不好,可是仲子坚持要这样做。

姑娘觉得他们二人虽然两情相悦,可是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意见还不清楚,害怕父母知道后会责骂她,因此要求恋人不要这样强迫他,于是,她就唱道:“求求你了,仲子啊,别爬我家的门楼,不要把我种的杞树弄折。不是我舍不得树,而是我害怕父母说话。仲子,我也非常想念你,只是怕父母为此事责骂不休。”

姑娘又想到哥哥素来自视甚高,知道此事后也会责骂她,又唱道:“求求你了,仲子啊,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桑树弄折。不是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仲子,我也非常想念你,只是怕哥哥为此事责骂不休。”

姑娘还想到,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别人要知道了这件事,一定会在背后议论他俩,这些闲言碎语她可受不了,于是再唱道:“求求你了,仲子啊,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檀树弄折。不是我舍不得树,而是担心人家说话。仲子,我时时刻刻想念你,只是怕别人的闲言闲语,那实在是很可怕呀。”

■如火如荼

◎成语释义

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形容军容的盛大。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荼:古代指茅草的白花。

◎成语出处

《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赠,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赠,望之如火。”

◎成语故事

春秋后期,吴国的国势越来越强盛。吴王夫差一心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横扫天下。到了公元前482年,他真的率领军队,来到卫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邀请天下诸侯前来会盟,想成为天下的盟主。

夫差很想显示他的武力,使天下人都惧怕他。于是,在一夜之间,夫差把所统率的三万士兵,分为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组成一个方阵。他以熊虎为旗号,用手举起钺斧,指挥中军前进。

中军的将士,全部披上白色铠甲,穿着白色战袍,打着白色旗帜,插着白色箭翎,从远处观看,就好像一片盛开的白花;左军一万将士,则全部披上红色铠甲,穿着红色战袍,打着红色旗帜,插起红色箭翎,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燃烧起来的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好像一片乌云飘来。

第二天,三路大军来到会盟的地点,将阵势摆开。来会盟的各路诸侯,一开始还把吴国当成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一见吴军竟然摆出如此盛大的阵势,显出如此整肃的军容,吓得心惊胆战。他们觉得自己的国势日渐衰弱,实在比不上方兴未艾的吴国,只得尊吴王夫差为天下盟主。

但是,吴王夫差只顾北上争霸,造成本国兵力不足。结果,越王勾贱趁机袭击吴国,最后竟然占领了吴国全境。众诸侯见越国竟然比吴国还厉害,纷纷尊越王勾贱为天下霸主。

■塞翁失马

◎成语释义

比喻暂时遭到损失后,可能会因此得到更大的好处。也指世事多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塞:边疆险要之地。翁:老头儿。

◎成语出处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成语故事

在古时候,西北边塞住着一位老翁,与儿子相依为命。一天,他家里的—匹马跑到塞外去了,他儿子平常就很喜欢这匹马,花了很大精力去找,却总是找不到。邻居们觉得这老翁的运气不好,都劝他要想开一点。可是,老翁好像对自己的损失一点都不在乎,说道:“我虽然丢了一匹马,但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大家听了,觉得老翁虽然想得极开,但所说的话却难以理解,就各自回家去了。

没过多久,那匹逃走的马居然回来了,还带来了另一匹高头大马。邻居们听说了,觉得老翁捡了个便宜,都来庆贺,并说上次老翁的话颇有几分道理。没想到,老翁却表现得很不高兴,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呢?”

大家听了以后,个个都奇怪起来,觉得老翁就会说些奇奇怪怪的话。

没想到,老翁的话又应验了。因为儿子对那匹高头大马非常喜爱,经常骑着它到处闲逛,老翁也约束不住。一次,这个年轻人从马上摔下,摔折了脚骨,成了跛子。邻居都劝老翁不要过于伤心,不料老翁却又一次喜上眉梢:“虽然小儿此番把腿摔折,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啊!”

果然,刚刚过了一年,塞外的强敌突然侵入边境。边境的青壮年都被官府招去当兵。而老翁的儿子因为脚跛,没有被官府看中,因而没有编入军队。结果,官军与敌人交战,打得非常激烈,边境的青年大多战死沙场,而老翁的儿子却得以保全性命,还能够照顾年迈的父亲。

■杀鸡焉用牛刀

◎成语释义

杀鸡哪里用得上宰牛的刀。常用来比喻不需小题大做。焉:哪里、何必。

◎成语出处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位叫子游的学生,非常赞同孔子所提倡的礼乐之道。后来,他终于从政,到武城这个地方当了一名县令。他并不因为武城是一座小城就嫌弃它,而是在这里教老百姓弹琴唱歌,让他们接受礼乐的熏陶。

后来,孔子带领众弟子们游说诸侯,路过武城,听到城中传来一派弹琴唱歌之声,就笑起来,说道:“杀鸡焉用牛刀?”他的意思是说:武城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地方,而礼乐却是治国的大道。用礼乐大道来对小地方进行治理,就好像是用宰牛的刀去杀死一只鸡一样,实在是小题大做。

子游听说老师来到武城,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老师和同学们。有一位同学向他转述了孔子对他的评价。

子游觉得老师的话欠考虑,就对孔子说:“以前您教导过我们,统治老百姓的人接受了礼乐大道,就知道怎样爱护百姓;而老百姓学会了礼乐大道,就会变得恭顺听话,容易被官府驱使。我觉得老师的教导,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武城这个小城难道就不适用?”

听了子游的—番话,孔子一下子醒悟过来,对自己轻易发表议论感到后悔。于是他对随行的众弟子们说道:“子游的这番话理直辞正,你们—定要把它牢牢记在心上啊。我刚才所说的‘杀鸡焉用牛刀’,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罢了。”

■姗姗来迟

◎成语释义

比喻慢悠悠地来得很晚。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成语出处

《汉书·外戚传》:“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成语故事

西汉时,汉武帝非常宠爱才貌双全的李夫人,可是李夫人偏偏很早就去世了。汉武帝非常悲痛,对她思念欲狂。他这个人信神信鬼,希望能借助神仙之力,见到李夫人的娇容。

有个名叫少翁的方士,自称通晓求仙、炼丹之术,他还有一招绝技,就是招魂。据说,他能将死者的魂魄招回来,与爱他的人相会,而且百试不爽。汉武帝大喜,把他请到宫中,让他将李夫人的魂魄招回宫中。少翁向汉武帝索要了一件李夫人穿过的衣服,并让人腾出一间洁净的房舍。

等到晚上,少翁将蜡烛点上,挂起轻纱做的帷帐,请武帝坐在另一个帷帐中观看。他自己进入帷帐,念咒喷水,装模作样地施起法来。他折腾了老半天,汉武帝终于看到,在少翁所居的惟帐中,隐隐约约地映现出一个女子的身影。

她身材婀娜,好像是李夫人,一会儿在帷帐里端坐,一会儿又慢悠悠地踱来踱去。汉武帝以为李夫人真的显了形,不由得兴高采烈起来。他想进帐与李夫人相会,但少翁严肃地阻止他,指出他若是执意进帐,法术就不灵了。过了一会儿,人影便消失了。

汉武帝想到与李夫人相处的情景,心里又悲又恨。悲的是明明李夫人就在眼前,只因天人相隔,就是不能进帐相会,握手谈心。恨的是李夫人竟然如此薄情寡义,只现身了一会儿,就杳然离去。多情的汉武帝,立即作了一首小诗:“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意思是:这到底是不是你的倩影?我只能站着远远观望,无法与你接近。你到底因为什么事耽误了行程,为什么这么迟才缓缓而来?

其实,世上哪有什么招魂之术,少翁是在帐中做了手脚。有人说,少翁是利用皮影,制造了一种“灵魂降临”的亦真亦幻的效果。

■伤风败俗

◎成语释义

败坏社会风气。常用来对道德败坏的行为进行谴责。伤:损伤。败:败坏。

◎成语出处

唐朝韩愈的《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著名的诗文大家、文坛领袖。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侍郎等官职,为朝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那时候,佛教盛行,很多佛教徒利用皇帝的宠信,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一天,唐宪宗突发奇想,要把传说是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接到宫中供奉,以发扬佛法。韩愈对宪宗的这一做法非常反对,就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宪宗不要行此下策。

在文章中,韩愈说道:“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佛教。古代圣人们不懂佛教,但他们治国有术,当政的时间很长,并安享长寿之福。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传到中国的,可是明帝只坐享了十八年的江山,以后各个朝代都把佛教抬得很高,可是君王却没有几个长寿的……

“现在,陛下要把佛骨迎入大内皇城,使王公大臣四处奔走、施舍钱财,将钱财大把大把地浪费掉。很多愚昧无知的百姓,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竟然发疯似的灼烧自己的身体。妄迎佛骨,是败坏社会风气的事,有很深的危害呀!

“照我看来,那块佛骨对治国安民没有什么用处,理应扔进水里或是投入火中才对呀!”

宪宗看后,勃然大怒,觉得韩愈在诅咒自己会短命而死。为了叫群臣知道自己的厉害,就要将韩愈开刀问斩。宰相裴度素来觉得韩愈忠直可信,因此在天子面前为韩愈说情。但皇帝余怒不息,还是将韩愈贬到潮州去当刺史。

■神工鬼斧

◎成语释义

形容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等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如同有鬼神相助似的。工:工巧、精制。

◎成语出处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木匠叫庆,因为古时人们管木匠叫“梓人”,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梓庆。

梓庆的技艺很高超,制作出来的各种木器非常精巧,人们看了以后都会大加称赞。一次,他用木头雕成一个■。这个物件,外表美观,制作精巧,人们看了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只有鬼神才能造出这么精巧的东西。

有人觉得这件东西是个宝物,就拿来给国君欣赏。鲁国的国君见到这个■后,也觉得是个非凡之物,特意把梓庆找来,问道:“你做这件东西时用了什么法术?”

梓庆没想到国君会这样讲,就笑笑说:“您是在跟我开玩笑吧?我是—个普通人,哪里有什么法术?”

鲁国国君听完还是不相信他,就问他:“你说你不会法术,可是这么高妙的东西运用凡间之术,能够造出来么?你还不是在骗我!”

梓庆说:“我在做这个■的时候,心里没有一丁点的杂念,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不是想依靠它得到任何好处,只是考虑着怎样把它做好。这样一来,我甚至把自己都忘记了。

“然后,我深入到山林里,到处寻找合适的木材,与此同时,心中对■也形成了—个具体的形象,再往后,我才开始加工制作。

“在加工制作时,我绝不想别的事情,而是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工作上了。经过精雕细刻,才将这个■制作出来。这个东西其实不是什么宝器,不过是专心琢磨出来的玩意罢了。”

鲁国国君听了,才知道这个■能做得这么好的原因,心中感触很深。

■声色俱厉

◎成语释义

形容发怒时,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

◎成语出处

唐朝赵麟的《因话录》:“上曰:‘韦温,朕每欲用之,皆辞诉,又安用韦温。’声色俱厉。”

◎成语故事

唐德宗的时候,韦绶担任翰林学士之职。他尽忠尽责地办事,深得唐德宗的宠信,整天忙得不得了,连照顾母亲的时间都没有。

可是,韦绶在宫中当了近十年的差,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知道皇宫的是非很多,一不小心就会得罪天子,招来滔天大祸。于是,韦绶在临死前,对儿子韦温仔细叮咛,做什么官也不要做翰林学士。韦温对父亲的人生经验心领神会,含泪应允下来。

韦温人很聪明,又特别喜欢学习,对长辈也很孝顺。韦绶逝世后,韦温担任过许多官职,才干得到锻炼,越来越显得与众不同。文宗即位后,特别喜欢韦温,决定封他为翰林学士。

韦温想起父亲的遗言,就几次恳请文宗改用旁人。文宗非常奇怪,不明白韦温为什么如此固执,硬要推掉这个可以接近皇帝的美差。经过再三询问,韦温才说自己不过是谨遵父命而已。

唐文宗很生气,对亲近的大臣说:“我想对韦温加以重用,他却几次三番地拒绝,难道没有他就不行了吗?”文宗说这话时,声音和脸色都显得很严厉。一位大臣见龙颜大怒,唯恐天子气坏了身体,就好言劝谏道,韦温这么做是出于对孝道的考虑,就算韦绶的话毫无可取之处,韦温也会听从,可见他的孝心何等可贵。

皇帝为了管理百官,是喜欢提倡忠孝之道的。唐文宗听到这番话,才消了心中的恶气,只是把对韦温的任命取消,没有治他的罪。

■生死存亡

◎成语释义

情势非常危急,已经到了非存即亡的关键时刻。

◎成语出处

《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年,邾国的国君隐公来到鲁国,拜访鲁国之主鲁定公。鲁定公为了欢迎他,举行了相当隆重的仪式。孔子的学生子贡才华出众,也受到鲁国政要的邀请,参加这次盛事。

迎接仪式开始的时候,邾隐公把脸仰起,把玉器高高举起,好像根本不把鲁人放在眼里似的。而鲁定公在接受玉器时,将脸俯下来,弯着腰,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两位君主不同的神情和态度,造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旁观礼的人们见到这种情况,无不大吃一惊。子贡见到这种情况,就对人说道:“周朝立国之后,就制订礼节,要求诸侯相见时要手执玉器。所以,今天这件事要用礼来看待。依我来看,两位君主都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