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40

第40章 五味生活篇(17)

很快,燕国军队就攻入齐国领土。燕军连连得胜,没过多久就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齐国军队连吃败仗,齐湣王逃得无影无踪。燕昭王终于报了当年受齐国侮辱之仇,也大大地灭了齐国的威风。

■同心同德

◎成语释义

思想认识一致,行动也一致。心、德:思想、信念。

◎成语出处

《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商纣王非常残暴,整日不理朝政,只知道吃喝玩乐,还对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百姓恨透了纣王。这时,商朝的各个诸侯国顺应民心,纷纷起兵造反。

诸侯国周国的国王周武王联合了西部的八个小诸侯国,出动了三百辆兵车、三千名敢死队勇士和四万五千名士兵,前去讨伐商朝。队伍出发前,周文王对众位将士说:“纣王统治的百姓成千上万,率领的军队非常庞大,可是这些人与他并没有共同的思想和信念。我虽然只有十位大臣帮我治理国家、管理军队,可是我的臣民们,与我有着相同的思想、信念,那就是消灭纣王。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在战争中建立功业,得到赏赐。”

周武王刚把话说完,众将士就摩拳擦掌,发誓要目标一致,一定要消灭纣王,救民于水火。

后来,周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地区相遇。纣王的军队有十几万人之多,可是士兵们都对纣王怀恨在心,不愿意为纣王建立功业。结果,双方一交战,纣王的士兵就投降周国,并反过来攻击纣王。纣王见势不好,急忙逃跑,逃到朝歌城中固守。

周武王趁热打铁,率领军队强攻朝歌,一定要消灭纣王,为百姓除掉这个大患。

纣王见周军已经入城,觉得自己再活下去也没有益处,就在鹿台上放了一把火,自焚而死。周武王灭了商纣,就正式统治华夏万民,改国号为周。

■痛定思痛

◎成语释义

痛苦的心情平定之后再回想原来痛苦时的情景,觉得更加伤心。也有令人感慨深思的意思。定:平静、安定。

◎成语出处

南宋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成语故事

1275年,元朝军队攻打南宋,一路上连连得胜,很快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面对危急的形势,大臣文天祥挺身而出,愿意以丞相的身份亲入敌营议和。文天祥到了元军营中之后,见元人一心想灭亡南宋,毫无议和的诚意,就慷慨激昂地怒斥了元军,历数他们无理入侵、残杀百姓的累累罪行。

元军统帅伯颜见文天祥的胆量如此之大,觉得他是个好汉,对他很是钦佩,就劝他归顺元朝,改换门庭。文天祥严词拒绝。伯颜便另寻门径,与南宋的投降派相勾结,将皇帝劫走,又强迫文大祥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当敌船行驶到京口时,文天祥乘敌人防备松懈,坐上一条小船逃走。

文天祥脱险之后,想向南宋军队禀告元军的部署情况。没想到,驻守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误听流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为了扬州的安全,他命令士兵四处逮捕文天祥。文天祥见势不妙,只得绕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在四明、天台一带停留,又几经辗转来到永嘉,最后乘船往福州而去。

在这段时间里,文天祥几次在生死线上徘徊。后来,他在《指南录后序》中感叹道:“生与死,和昼夜转换相同,显得平淡无奇。死了也就算了,但艰险的困境在人生中反复出现,世人又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痛苦的心情平定之后,再去回想当时的痛苦,让人感加伤感。”

■痛心疾首

◎成语释义

形容伤心痛恨已经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成语出处

《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惟利是视,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主之位,经常发生战争。秦、晋两国就是这样。

晋厉公在位的时候,秦晋因为边界问题发生了纠纷,两国在令狐会盟,订立盟约,解决了边界问题。可是,秦桓公刚回国,马上就背叛了盟约。他假惺惺地发出邀请,要晋国军队和自己一起出兵,讨伐自己边界上的—个小国白狄。

晋国觉得秦国势力浩大,不好得罪,就同意出兵。没想到,秦国派人对白狄说,晋国要派兵攻打它,它只有归附秦国,才有实力对付晋国。

晋厉公听说了这件事,气愤填膺,派人去与秦国断交,并指责秦桓公说:“你们秦国和晋国结盟,可是晋国没有对不起秦国,秦国却唯利是图、背信弃义,坑害了晋国。不惩治罪恶就不能成就德行,所以我们要让天下诸侯都知道这件事的真相。他们知道后,都会向晋国表示友好,而会对秦国痛恨到极点。他们还会全副武装地做好准备,好和秦国大打一仗。”

虽然晋国的话很厉害,可是秦桓公觉得晋厉公不敢把自己怎么样,就根本不理睬他的话。后来,晋国联合各诸侯国与秦军在麻隧交战,经过一番拼杀,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语释义

比喻一切都已准备好,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成语出处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九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语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统率人马,想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劝说孙权与自己联合,共同对付强大的曹操。孙权被诸葛亮说服。结果,孙刘联军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与曹军相遇。

孙权的大将周瑜与诸葛亮见到曹军势大,都觉得只有利用火攻,才能打败曹军,赢得战争的胜利。

可是,等到要实施火攻计划时,吴军却发现曹军都驻扎在长江北岸。这时正在刮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之计,不但烧不着曹军,反而会烧着了自己。周瑜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自己的周密计划已经失去作用,一下子就病倒了。

这时,诸葛亮前来探望周瑜,周瑜好面子,不肯说出自己的真正病因。诸葛亮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事事都料到呢?”周瑜听他话中有话,就问有没有使他病情好转的良方。诸葛亮说他有一个方子,可治周瑜之病,就写了十六个字。周瑜一看,原来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见诸葛亮料事如神,吃了一惊,就问他该怎样破敌制胜。诸葛亮笑了笑,让周瑜在南屏山建起—座七星坛,自己登坛作法,就能借来三日三夜东南风,好助周瑜攻破曹军。周瑜知道能借来东风,立刻眉开眼笑起来,病也好了。他说:“莫说借来三日三夜东风,只需一夜东风就足够了!”

诸葛亮登坛作法后,一天夜里三更时分,外面风响旗动,周瑜刚走大帐,发现东南风果然刮起。吴军乘机发动火攻,把曹军杀得大败,死伤者数不胜数。曹操见势不妙,只好从华容道逃回北方。

■望尘莫及

◎成语释义

望着人马远去时扬起的阵阵尘土,却追不上他们。比喻被别人远远抛在后面,相差很远,难以追上。

◎成语出处

《后汉书·赵咨传》:“(赵咨)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击东海。”

◎成语故事

东汉灵帝时期,有一个官员名叫赵咨。他字文楚,是东郡人。他曾经几次担任敦煌郡太守之职,后来因病辞职回乡;没过多久,汉灵帝听说他身体康复,就又任用他为东海相。

赵咨此去东海上任,荥阳是必经之路。敦煌县令曹皓得知后,便专门赶到荥阳的路口等他。因为赵咨和曹皓很早就认识,而且赵咨曾经推荐曹皓为官,对他有恩。所以,曹皓想与赵咨在荥阳叙谈叙谈。没有想到,赵咨经过荥阳时,竟然连车都没下就匆匆离去。

曹皓见赵咨不下车,又想到十里外的长亭送他。可是等他赶到十里长亭,却看到车马行路扬起的阵阵尘土,赵咨等人早就启程了。

曹皓很不甘心,对自己的主簿说:“赵咨的名望太大了,今天路过这里却不停留,天下人一定会耻笑我,我不能让别人看我的笑话。”说完话,他就丢下自己的印绶,紧紧追赶赵咨,这样一直追到东海。

■唯命是从

◎成语释义

表示一切都听从命令,绝对服从。唯:唯独。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从。”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对郑国发动进攻。楚国是强国,郑国国力弱小,所以战争只进行了三个月,郑国的都城就被打破。郑襄公万般无奈,只得脱光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迎接楚庄王,向他服软求饶,他说:“我没有承受天命,没有侍奉好大王,致使大王生起气来,不得不来到我们这个贫困之地。这一切都是我这个卑鄙之人造成的。现在我知道错了,以后大王要我做什么,我就一定做什么,决不违抗旨意。

“如果您想将我俘虏到江南,流放到海边,我也心甘情愿地听从您的安排。您要灭亡郑国,将郑国的土地分给诸侯,把郑国的女人当成婢妾,把郑国的男人当成奴仆,我也听从您的安排。毕竟,您无论怎样安排,都有您的道理。

“如果大王还顾念以前咱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把郑国灭掉,让郑国和您的许多属国一样,得到服侍您的机会,就是对郑国的最大恩惠了,也是我所向往的。现在,我已经大着胆子,把我心里的话倾诉了出来,请您作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襄公的样子让人觉得可怜,便说道:“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够承认错误,自己表示顺从,百姓一定会更加信任他。战争既然已经结束,还是让我们各自治理各自的国家吧。”于是,楚庄王允许郑国议和,还和郑国订立了互相帮助的盟约。

郑襄公看到楚庄王不但不灭掉郑国,还把郑国当成屏护楚国的伙伴,真是喜出望外。从此,郑襄公不再敌视楚国,而是与楚王化敌为友了。

■未雨绸缪

◎成语释义

比喻事先准备好,防患于未然。绸缪,修补。

◎成语出处

《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成语故事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没有把商人赶尽杀绝。但武王怕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心里很不放心,就派管叔、蔡叔和霍叔对他进行监视,称为“三监”。

武王逝世后,其子成王登基。而武王的弟弟周公则总揽国政,辅助成王治国。

管叔等人对周公执掌大权很不服气,他们就编造谣言,说周公想篡夺帝位。成王听到这些流言飞语,竟然也怀疑起周公来。周公对这些流言非常恐惧,为了避嫌,他离开镐京,去东都洛邑居住。

武庚看到周王室有这么大的矛盾,心中暗喜。于是,他勾结“三监”,想起兵谋反,恢朝商朝的天下。

周公知道是小人在陷害自己,便写了一首诗《鸱鸮》送给了成王。诗的大意是这样的:“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经将我的儿子夺走,不要再把我的家园破坏。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我就忙着剥下桑根,抓紧时间把门窗修补好。”

在诗中,猫头鹰指的就是武庚,哀鸣的母鸟则指的是周公自己。周公想通过此诗,表达出他对国事的清醒认识,提醒成王要分清敌友。

成王是何等聪明之人,很快明白了周公的意思,思前想后,悔恨交加,决定改正错误。他不再猜忌周公,派人将武庚、管叔和霍叔这班乱臣贼子杀死,蔡叔罪过较小,也死于流放途中。周王朝更加巩固了。

从此以后,周成王与周公君臣二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振兴周室而辛勤治国。

■刎颈之交

◎成语释义

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王觉得大臣蔺相如功劳很大,于是拜他为上卿,位居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这个人善于用兵,英勇无双,自认为是赵国的第一大功臣,因此对蔺相如非常不服气。他觉得蔺相如没什么本事,只是凭着口巧舌能,才有那么高的地位。他思来想去,决定好好羞辱蔺相如一番,让他惧怕自己。

蔺相如听说了这个消息,不但不生气,反而处处回避廉颇,尽量不与他见面。

廉颇以为蔺相如被自己吓住了,心中非常得意。

蔺相如的门客非常生气,就对蔺相如说:“我们为您忠心耿耿地做事,是因为您是一个正直无私的正人君子。可是没想到,您面对狂妄的廉颇,竟然忍气吞声,不予反抗。我们可真有点受不了,您太软弱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笑了起来,说道:“我连性如虎狼的秦王都不害怕,怎么会怕区区一个廉颇呢?廉将军和我都是赵王的心腹,我怎能因个人的恩怨,而不顾国家的存亡呢?”

廉颇听说蔺相如竟然这样宽宏大量,非常惭愧,便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本来对廉颇非常敬佩,所以当场就原谅了他。从此,他们二人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团结起来,一心一力地为赵王出力报效。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成语释义

在自己的床边,怎么能容许别人呼噜呼噜地大睡。比喻不允许别人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榻:床。鼾:亦作“酣”。

◎成语出处

宋代岳珂的《桯史·徐铉入聘》:“不须多言,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

◎成语故事

公元960年,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北宋王朝,历史上称他为宋太祖。当时全国还没有统一,从南到北,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宋太祖采取“先易后难,向南后北”的战略,先后消灭了南方的几个小国。

公元974年秋天,宋太祖借口南唐后主李煜没有进京朝见,派遣十万军队,攻打南唐。李煜见势不好,—方面组织军队抵抗,另—方面派人向北宋进贡财物,并派大臣徐铉去请求宋太祖停止进兵。

徐铉到达宋朝都城汴京后,立刻参见宋太祖,言辞恳切地说:“我们南唐国势弱小,你们宋朝是个大国。小国向大国服从,与儿子听命于父亲是一样的。我们对您向来很恭顺,哪里有丝毫的罪过。陛下竟然一意要讨伐我国,这实在令人太伤心了。”

宋太祖斩钉截铁地说:“你不要多讲了。江南有什么罪过?可是从古以来天下—家。我睡觉的床边,怎么能容忍别人在旁熟睡呢?”

■卧薪尝胆

◎成语释义

比喻刻苦自勉,一刻也不敢放松。薪:柴草。

◎成语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故事

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率领军队进攻越国。越王勾践吃了败仗,只得投降。夫差非常高兴,将勾践及其妻子带回吴国。

夫差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度,没有把勾践夫妇杀死,而是让他们住在吴国先王墓前的石屋中,一边看墓赎罪,一边饲养马匹。夫差出外打猎时,勾践必须拿着马鞭子,在旁替他赶马。

三年之后,夫差觉得勾践已受尽惩罚,而且也能够顺从自己,以后不可能反抗吴国了,便放他们夫妇归国,依旧统治越人。

勾践回国以后,立下誓言,一定要报仇雪恨。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睡觉时不盖被子,就躺在杂草之中。他还在自己住的房中悬挂着一个苦胆,在每次吃饭前,都要用嘴品尝一下苦胆。他总是告诫自己:“勾践啊勾践,你难道忘了被吴国打败、在吴国养马的屈辱吗?”

另外,勾践还努力发展生产,亲自扶犁种田,让妻子从事纺织。他吃的饭菜里,从来没有肉味。他衣着朴素,不穿华丽的衣服。他还鼓励百姓生育,希望增加越国的人口。慢慢地,越国的国势终于强盛起来。

四年之后,勾践先后两次进攻吴国。夫差打不过越国军队,派人求和,被勾践一口回绝。夫差见大势已去,只得自杀。吴国就这样被越国灭亡了。

■物以类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