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2605200000039

第39章 五味生活篇(16)

“礼是生存或死亡的主体,人的一举一动,或进或退,以及揖让、俯仰等等行为,都要从礼中选取,要与礼的要求相符合;朝会、祭祀、丧事、征战等事情,也都要用礼进行评判,方合道理。现在是正月,在一年之初诸侯相互拜见,却把礼仪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说明二位君主心中已经没有礼仪了。不合乎礼仪,怎么能够长久?

“邾国国君太骄傲,我国国君太衰颓。骄傲产生动乱,衰颓产生疾病。我国国君是主人,只怕会先死去!果真如此,那可太不幸了!”

果然,只过了几个月,鲁定公在进入夏季的时候,病情突然加重,终于死去。孔子说道:“唉,国君的死,居然让你说准了,后人会把你当成一个多嘴之人来看待!”

■师出无名

◎成语释义

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也泛指做事没有正当的理由。师:军队。名:名义,引申为理由。

◎成语出处

《汉书·高帝纪上》:“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奉楚怀王的旨意,率领军队攻打关中,结果进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没过多久,项羽率领众诸侯的大军进入咸阳。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刘邦贬到人烟稀少的巴蜀和汉中去做汉王。

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表面上把他当作天下的共主,实际上夺了他的权柄。没过多久,项羽觉得他实在碍事,就派人把义帝给杀了。

由于项羽分封不均,天下诸侯越来越不佩服项羽,于是纷纷起兵造反。汉王刘邦也统率兵马,夺了关中。他到达洛阳时,董公给了提了一个建议:“我常听别人讲,顺应仁德就会昌盛,违背仁德就会自取来亡。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出兵如果理由不正当,做大事就会走向败亡。项羽这个人太不讲道理,竟然把支持自己的君主给杀了,天下人都觉他这件事做得不够光明磊落。您如果为义帝发丧,以这个理由讨伐他,全天下都会认为您品德高尚,可以依赖。这样一来,您就同武王伐纣—样,兴的是仁义之师,岂有不成功之理?”

刘邦听后很高兴,暗地埋怨自己怎么早没想到这个主意。于是,他采纳了董公的建议,为义帝发丧,并宣布一定要为义帝报仇雪恨。由于有了为义帝报仇的招牌,仅仅通过四年的征战,刘邦就取得了胜利,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寻找义帝的旁系近支,而是自立为帝,建立了汉朝。

■食不甘味

◎成语释义

吃东西吃不出味道来。形容心里忧虑不安。甘味:吃出的味道。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傅。”

◎成语故事

苏秦游说赵国,被赵国国君封为当朝相国。后来,赵君又命苏秦去联合各国,说服它们共同抵抗强秦。他先后来到韩、魏、齐国,这三国国君听了他的话,都同意联合起来。最后,他来到楚国,见到了楚威王。

苏秦首先向威王分析了楚国的优势:“楚国的国势非常强盛,您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楚国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而且贵国军队精锐,粮草充足。您依靠这些有利条件,足可称霸天下。”

接着,他又将楚、秦两国所处的形势进行比较,还指出楚王应当采取的策略。这些话都是楚威王很想了解的,再加上苏秦讲得非常生动,所以楚威王不禁听得入了神。

最后,苏秦又分析了秦国的本质,并且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把天下交给他就满足不了他的野心,可以说,它是天下人的仇敌。各国为了自保,只有联合起来,把秦国彻底打败。”

楚威王听到这里,觉得苏秦说得很对。他深有感慨地说:“我们楚国与秦国接壤,秦国一直想霸占我们的土地。可是,秦国太强大了,光凭我们楚国一国之力,很难取得胜利。我与手下众大臣商议,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为此,我经常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吃东西的时候也觉得没有味道,心像悬挂的旗子一样摇晃不定,没有一时一刻得到安稳。现在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境逐渐开朗起来。我决定参加合纵行动,同其他各国联合,不让秦国再欺负我们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

◎成语释义

能认清形势或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时务:形势或潮流。俊杰:杰出的人物。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知道刘备是个英雄,恐怕他羽毛丰满,难以制服,就带兵向他进攻。刘备吃了败仗,没了地盘,只好依附荆州牧刘表。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兴复汉室,所以并不甘心寄人篱下。他知道,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有才智出众的谋臣,所以一直留心物色这样的人才。

他听说司马徽在襄阳一带有很大的名气,并且学问很大,便主动去拜访他,问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徽是个隐士,对政治没有兴趣,就直言以告:“像我这样的书生,平庸极了,对天下复杂的形势实在看不清晰!能认清形势的人,必是杰出之人。我们这里有卧龙和凤雏两个人,他们都是杰出之人,必能对您有所帮助。”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司马徽对诸葛亮和庞统二人的评价非常之正确,他二人确实是了不起的人才。

这二人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学问很大,能把握全局,察知形势的走向。后来,诸葛亮、庞统都为刘备所用。

■舐犊情深

◎成语释义

比喻父母疼爱儿女,也比喻对自己所喜爱之物的珍视。舐犊:老牛舔小牛。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位名叫杨修的主簿,才思敏捷,下笔如神。可是杨修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就恃才放浪起来。他经常在曹操面前耍一些小聪明,曹操很讨厌他。

曹操每次与幼子曹植议事,见他总是对答如流,不由心生疑窦。原来,杨修与曹植交好,为了让曹植得宠,就为曹植准备好议事的答案。后来,曹操的长子曹丕妒忌曹操,就买通曹植的左右,把杨修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偷出来给父亲看。

曹操恍然大悟,知道杨修泄露所谈话题,于是对杨修更加疑忌。后来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交战,找了一个借口,把杨修给杀了。

杨修的老父杨彪知道爱子惨死,心中十分悲痛。一天,曹操见到杨彪,就关心地问:“先生这些天怎么瘦成这个样?”杨彪回答道:“我非常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先见之明,但毕竟还有老牛舔小牛那样的感情。”

原来,汉武帝时,近臣、匈奴贵族金日■有两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备受武帝的宠信,经常被召入宫中,侍奉左右。可是这两个儿子不学好,竟然在后宫恣意淫乐。金日■知道了,为避免不测之灾,就硬下心肠,把他们俩杀了。

杨彪用这样的话,委婉地将自己痛惜爱子的心情表达了出来。曹操听后,心里也十分过意不去,觉得杨彪实在可怜。

■水深火热

◎成语释义

像沉入水中,越来越深;像掉进火坑里,越来越热,用来比喻处境极其艰难困苦。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大喜,派大将匡章率十万大军乘虚而入。燕国的百姓对本国统治者不满,不愿意抵抗齐军,甚至有人给齐军送饭送水。可是由于匡章的军队军纪很差,士兵经常欺负老百姓,燕人对齐兵非常失望,又起来反抗齐兵。

齐宣王不知该不该将燕国吞并,就向客居齐国的孟子请教此事。

孟子笑着说道:“如果将燕国吞并,当地百姓非常高兴,那就将它吞并。古人有这样的先例,周武王便是。”他指的是武王伐纣之事。齐宣王大喜,以为孟子主张吞并燕国。

可是,孟子又接着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这是指周文王觉得商纣还没有失尽人心,就依然忠心耿耿地侍奉商朝,不对他起异心。

孟子还说:“当初齐军进入燕国,燕人特别高兴,那是因为燕国百姓不想再过苦日子了;可是如果齐国把燕国吞并,使他们继续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他们肯会不服从命令,起来反抗大王的军队。”

齐宣王觉得燕国早晚是自己的,所以不听孟子的劝告,结果不但燕人的反抗此起彼伏,其他国家也怕燕国覆灭,灾难降到自己身上,就支援起燕国来。齐宣王没有办法,只得命令军队停止进军,班师回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释义

司马昭心里想什么,大家都明白。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名叫司马昭的权臣,位居大将军之职。他见大权已落入自己手中,就处心积虑地想谋夺帝位。当时魏国皇帝是曹髦,他见曹氏越来越衰败,司马昭则专横跋扈,不可一世,心中非常忧愤。于是,曹髦写了—首题为《潜龙》的诗,将自己的苦闷心情倾泻了出来。

司马昭看到这首诗,非常生气,就在朝堂上就大声斥责曹髦,说曹髦借写诗来讥刺他。曹髦年纪小,没有处世经验,所以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一句话也不敢说。

曹髦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一定想谋夺帝位,现在他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了,长久下去,自己还要受他的欺负。曹髦不想继续受辱,就想果断地除掉司马昭,重兴魏朝天下。于是,他召集了几位亲信大臣,密谋诛杀司马之计。

他怒心不息地说:“司马昭想谋夺帝位的野心,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我不能坐着等他废我,今天咱们必须团结起来,大张旗鼓地讨伐他。”众大臣都觉得这样做没什么胜算。

可是曹髦等不及了,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将宫中侍卫、仆从三百多人编成军队,准备进攻司马昭的府第。可是,还没到达司马昭的府第,他就被司马昭的卫兵杀死。

■死灰复燃

◎成语释义

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又燃烧起来了。常用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消亡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

◎成语出处

《史记·韩长孺列传》:“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成语故事

西汉景帝时,天子之弟梁孝王刘武权势炙手,他手下有一位谋臣,名唤韩安国。梁孝王知道韩安国才华出众,对他十分信任。后来,韩安国因事入狱,此时的梁孝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不愿救他。

狱吏田甲看到韩安国没有了靠山,就常常找借口欺负他。韩安国非常生气,就说道:“你见我倒了霉,就把我当成熄了火头的灰烬。可是,难道死灰不会复燃吗?等到我重新得势的那一天,你就吃罪不起了。”

田甲听完,嘿嘿—笑,说:“如果死灰真能复燃,我就撒泡尿把它浇灭!”韩安国听完,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没过多久,韩安国入狱的事被窦太后知道了。太后是个爱才之人,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确认韩安国无罪,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梁孝王对韩安国重新加以重用。

这样一来,韩安国不但出了狱,还被梁孝王封为梁国内史。狱吏田甲恐怕韩安国报复自己,就连夜逃走。韩安国得知此事,故意放出话来,如果田甲执意不回,就将他—家老小全部杀死。田甲没有办法,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

韩安国语含讥诮地说:“现在死灰已经复燃,你撒一泡尿让我长长见识……”田甲听了,吓得面无人色,连连磕头,请求韩安国饶他一命。

“起来吧。像你这样的小人,才不值得我报复呢!”原来,韩安国并无惩罚田甲之意,只是想跟他开个玩笑。

田甲得知自己没有危险,才舒了一口气。■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语释义

天下之人都像亲兄弟一样。四海:天下、全国。

◎成语出处

《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成语故事

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司马牛。一天,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司马牛听后感到难以理解,就向孔子问道:“一个人不忧愁,不害怕,就可以称他为君子吗?”

孔子启发他说:“君子能够一天几次地反省自己,因此内心能够毫无愧疚,又有什么可以让他担忧、害怕的呢?”司马牛觉得挺有道理,就向孔子告辞。

没过多久,他又与师兄子夏相遇。司马牛对生活感到不满足,就很忧愁地向子夏抱怨:“人家都有兄弟,多么快乐呀!可是我没有兄弟,享受不到兄弟之情,我真是很发愁!”

子夏听了,就安慰他说:

“别人曾经对我讲过:‘一个人的生与死,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荣华富贵也是由上天来安排的,不是你想富贵就能腰缠万贯的。’

“君子在工作时,应当认真谨慎,尽量不出差错,和人交往的时候,态度要恭敬而合乎礼节。其实,普天之下的人都可以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必为自己没有兄弟而发愁呢?”

其实,司马牛对君子无所担忧的内涵并没有真正领悟,他对很多问题总是想不开、看不透,显得太执著了。子夏这个人能抛开执著,比起司马牛来稍微高明一点。

■探囊取物

◎成语释义

把手伸进口袋里拿东西。比喻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囊:口袋。

◎成语出处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之物尔。”

◎成语故事

五代时期,有一位著名文人名叫韩熙载。他本来在中原任职,因为唐明宗李嗣源将他的父亲杀害,于是决定离开中原,去江南的南唐效力。

他临走时,好友李榖前去为他送行。韩熙载对李榖说:“江南如果请我当宰相,凭我的才华,—定能率领军队北上,占领中原。”而李榖听后则笑笑说:“如果中原能够请我当宰相,要夺取江南诸国,实在和探囊取物没有什么区别。”

韩熙载投奔南唐后,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当然更没有当上宰相。所以,他没有建立什么功业。

而他的好友李榖运气却好得多,当了后周的大将,并统率人马征伐南唐。在中原与南唐的战争中,他屡建奇功,夺取了南唐的很多城池,受到后周皇帝的喜爱。但是,他也没有当上宰相。

■同甘共苦

◎成语释义

一同品尝甜和苦的东西。比喻一起享福,一同承担困难,患难与共。甘,甜。

◎成语出处

《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总是打仗,老百姓受尽战争之苦。齐国趁燕国发生内乱之机,派出军队进攻燕国,燕国连吃败仗。齐国占领燕国,只因燕人不服,才退回本国。战争结束之后,燕昭王继承王位。燕昭王一心想报仇雪恨,富民强兵,可是又不知道该从何处做起。

他左思右想都觉得无计可施,就向郭隗请教。郭隗建议他广泛选拔人才,并亲自去拜访大贤。这样一来,全天下之人都知道他礼贤下士,爱惜人才,一定会有不少贤士前来投奔,为他出力。

燕昭王觉得郭隗的建议很对,就尊郭隗为自己的老师,为他建造了一座华丽的住所,对他格外尊敬。

天下人知道此事后,都觉得燕昭王是一个爱惜人才的贤君。一时间,乐毅、剧辛等大贤都赶到燕国,甘愿为燕王尽忠办事。燕昭王非常高兴。对他们全部加以重用,并充分信任他们。

燕昭王除了重用贤士之外,还与百姓共同享受安乐,共同经历苦难。二十八年过去了,燕国终于兵强马壮,国力强盛,百姓的生活也都大为改善。众百姓觉得燕昭王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明君,无论燕昭王要做什么,他们都愿意全力支持。

燕王觉得攻打齐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命令上将军乐毅统率军队,联合韩、魏、赵等国,一起对齐国发动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