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肖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后决定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杭州,在一家动画公司工作。“虽然在杭州工资只有一个月4000多元,但是压力却比北京小了很多。和北京上海那些一线城市动辄一两百万的房子相比,杭州的房价算是比较便宜的。工作了两年以后,我在杭州贷款30万,买了一套价值50万的商品房。结婚以后,我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
不可否认,那些奋战在一线城市的白领非常让人钦佩。在若干年之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一无所有,或许成为城市中的有房有车一族。但是和“北上广”相比,二线城市的工作机会并不少,而且就个人发展而言,空间和潜力甚至比“北上广”都要大。所以,去二线城市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与其花费数十年的光阴在一线城市换一个立足之地,倒不如去二线城市享受悠闲的人生。
解读:
近年来,武汉、郑州、西安、成都等一大批二、三线城市都取得了相当快速的发展,不管是在经济规模、基础建设,还是在城市管理、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国际化、现代化程度与一线城市不分伯仲,却比一线城市更加渴求人才。社会学者认为,普通白领在大都市的月薪为五六千,但比起高成本的生活,基本上是“白领”。
而现在二、三线城市的收入也能上升到三四千,虽然少了一两千,但是其生活质量却远远好于在大都市。因此,与其在一线城市让理想屈从于现实,不如到二、三线城市放飞梦想。
17.我要的幸福在哪里
在大城市辛苦打拼的人们,不辞劳苦,从早忙到晚,为的就是改善自己的现状,早日过上倾心已久的幸福生活,然而,他们是否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镜头一:
某保险公司在深圳首次发布《中国中产家庭幸福指数调查》,该调查共包括全国35个样本城市,前后历经半年时间完成。根据综合测评,深圳的幸福指数排名全国城市倒数第一。
调查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四个地区,家庭幸福指数均在合格线以下,其中深圳和北京两地的家庭幸福指数更是位居本次调查的倒数两位。住房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交通状况不佳、缺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是影响受访者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镜头二:
夏志明原本在广州一家媒体上班,月收入在6000多元。然而,夏志明总觉得自己内心空虚,在城市中找不到归属感和依靠,虽然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但距离“有车有房”的富足生活却仍旧有不小的差距,心灵上的孤独感和空虚往往随着升迁无望、收入平庸而与日俱增。
“在广州花一万元所拥有的幸福,还不如老家两千元来得实在。”
回到老家十堰后,夏志明在一所学校任教。利用在广州上班时的积蓄,夏志明买了一套20多万的房子,地理位置非常好,风景优美,望出去山清水秀。课堂上,夏志明会将自己对城市的体会说给那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周末,夏志明就会背上背包爬武当山,他说:
“随时随地做游客的感觉真好。”
镜头三:
李晓娜不止一次从睡梦中惊醒,而这些梦都是一个内容——因为一个数据上的错误,老板指着她的鼻子面目狰狞地谩骂。
李晓娜是一名80后,毕业于北京一所名校,毕业后在一家图书策划公司工作,待遇还不错。结婚买房时,本来打算在北京扎根,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却萌生了回老家武汉发展的念头。
这不是一场接一场的梦魇所致,而是她大病一场之后作出的慎重选择。“我妈常说我现在是拿人肉换猪肉。”由于平时工作紧张,压力巨大,加上作息、饮食不规律,李晓娜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
去年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父母再次提出了让她回武汉的建议。
在以往,李晓娜对此种建议肯定是不屑一顾,然而这一次她心里开始认真思量。“我发现自己居然找不到理由反驳。”李晓娜惊讶地意识到,北京并没有为她留下甚么珍贵的纪念,她只不过是那个城市一名匆匆的过客,心中难以割舍的“国际化都市”情结根本就是一种错觉。
解读:
幸福是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己的现状有一种认同感和满足感。那么,在哪里更容易获得幸福呢?大城市好虽好,但是压力大,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竞争激烈,换取幸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然而在一些小城市,却并无上述种种弊端。首先,经济压力比大城市小得多,生活成本也比较低,特别是让很多人难以释怀的住房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其次,交通状况比大城市更让人满意,教育成本也相对低,居民有更充足的钱可用于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开支上;另外,二、三线城市的环境比一线城市更为宜居,同时相对缓慢的节奏以及休闲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们释放压力,愉悦心情,因此,也就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18.拟订计划,逃离“北上广”
我们讨厌“北上广”,我们不愿意承受它的压力,不愿意遭受它的白眼,我们不讨好它,不伺候它了,让我们一起“逃离”吧!
镜头一:
蒋晶的QQ签名最近改为“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是啊,有心者有志向,有志者事竟成。这个相信“世界属于有心人”的小伙子,在家乡市场发现了商机,正准备在家乡开一个小饭馆。
“中小城市地方是小了点,但甚么都有。只要用心做事,哪里都能大展身手的。”他对年底即将开张的饭馆充满了自信与期待。
镜头二:
申一帆是一名应届的毕业生,他在北京已经生活和学习了四年,目前仍旧在各大招聘会之间奔波不停。对于他来说,北京相当于他的第二故乡,他对这里充满了感情,但是他表示,如果有更好的工作,他愿意去其他城市发展。
“两手准备吧,大不了回家呗。”申一帆的老家是中部地区的一座中型城市。他认为,与其累死累活地在大城市艰辛度日,倒不如回到中小城市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过惬意的日子。
镜头三:
2006年初,周长治在一家杂志社的通联部任主管,为了能够多增加一些收入,他在家乡涞水创办了一所培训学校,由在北京做过培训老师的爱人主管,他则继续在北京上班。
2007年,学校初具规模,周长治正式回到了涞水,把精力完全放到学校上,北京的工作变成兼职。
周长治说,那个时候思想上起了很大的波澜,自己的很多朋友都在北京成了家,立了业,看着他们都取得了成功,自己的好胜心和虚荣心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回老家,哪怕在北京过得再累也要混出样子来。
父母说:
“在北京白混了?”朋友们说:
“在北京积累了不少资源,工作也算不错,放弃多可惜。”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老家的发展机遇也确实诱人,最终在妻子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他选择回到了家乡。
在家乡,由于他还有不少的关系,他利用各方面的关系,再加上妻子在培训业的经验,以及自己在传媒行业的经验,教学、宣传双管齐下,学校的发展非常顺利。
周长治说:
“和学校几个老师一起散步,他们总要小跑才能追上我。”周长治笑着说,正是长期在北京锻炼出来的极有效率的工作作风才使得自己的事业在涞水能发展迅速。经过夫妇同心协力的努力,他们现在已经买了房,买了车,事业上也顺风顺水,学校在附近的市县也开办了分校。
解读:
你作好“逃离北上广”的准备了吗?你想过“逃离”之后的去处吗?
如果没有明确的去处,恐怕你这种举动只会有两个结果,要么堕落,要么回来。所以,假如你的确忍受不了大都市的压力,忍受不了它高昂的生活成本、恶劣的环境,以及令人恼怒的交通,的确在这个大都市一刻也待不下去,而真的想要逃离的话,起码先要给自己留一个后路,不要等撤退之后,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
19.逃离“北上广”,给自己一个交代
逃离北上广,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软弱,也不是因为坚持不下去,而是因为人生苦短,浪费不得,人这一生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镜头:
2010年,在北京奋斗了五年的罗海霞在武汉买了一套房。而今,小罗已经辞职前往武汉装修新房,只等丈夫的工作合同到期,到时候全家就“转战中部”。
罗海霞细细分析了她“弃”北京“投”武汉的原因:
夫妇二人结婚三年,到了应该买房生子的时候。他们这几年攒下了50万元,加上双方父母在其结婚时赞助的20万元,手上一共70万元。
“70万元,听起来不少,可事实上在北京刚够三环附近一居、四环附近小两居的首付。”首付之外,近万元的月供也让罗海霞吃不消。此外,将来有了孩子,父母免不了要来帮忙照看,房子也会十分拥挤;父母如果不来,自己照看肯定又会耽误工作,影响收入。
再长远一点儿来说,孩子的户口问题将来也会非常麻烦,由于两人都没有北京户口,今后孩子入托、入学势必困难。罗海霞打听过,非北京户籍人口想上个不错的幼儿园或小学,往往要交三万元以上的赞助费。
“我们感觉,外地人在大城市真是越过越难,除非你真的特别有能力、特别有钱。”相比之下,武汉的房价还是比较能让他们接受的,70万元能在武昌的繁华区域“光谷”买到不错的两居室。加上武汉是罗海霞的老家,若有了小孩,家里老人还可以就近照看。所以,年初猎头公司向她丈夫推荐武汉一家公司时,罗海霞毫不犹豫地支持跳槽。
“奋斗过了,现在觉得还是回老家过得从容些更好。”
解读:
“逃离北上广”,虽然说是现在的一种风潮,然而每个人逃离的原因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主动撤离,二是被动逃离。主动撤离的人群主要是在大城市积累了生活经验的白领阶层,因为有在大城市历练的经验,所以在他们退回二线城市之后,不必担心自己的工作没有着落,相反,会因为自己在大城市培养出来的积极高效的工作作风而备受重用,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与其在一线城市承受高昂的房价、令人苦不堪言的环境,以及没有前途的事业,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像上面所说的这种“主动的逃离”,在发达国家也发生过。美国人口统计学家肯尼思·M.约翰森通过研究发现,在2000至2005年间,美国有160万人从大都市迁居到小城市工作、生活:
“因为他们已经厌烦了时尚潮流和物质虚荣,家庭生活的乐趣才是最基本的生活价值。
他们迁居的理由大多是因为小城市治安稳定,交通方便,房价低,并且能在清新的空气中休闲娱乐。”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退居二线”不是“败逃”,这更像是白领们慎重作出的“战略转移”,这种选择是理性的。不论是从都市的精英个体来看,还是从国家人才均衡分布来看,这种转移都是符合国家政策和个人需要的,值得肯定。
编者按:离开一线城市是不是年轻人的理性行为关于“北上广”,曾经流传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到‘北上广’,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到‘北上广’,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道出了在“北上广”拼搏奋斗的人们的心声。
的确,北上广作为中国最为繁华的一线城市,是梦想开始之地,但同时又是梦想破灭之地。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城市中的种种压力,迫使很多年轻人开始改变自己在一线城市扎根的想法,纷纷开始回流,多数转向了二、三线城市。然而,本该发扬奋斗精神,在时代潮流中大展身手的年轻人选择逃离一线城市究竟是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呢?
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年轻人为甚么离开“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
据人民日报报道,不少年轻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数年而鲜有成就之后,转而选择向二、三线城市发展,舆论上称之为“逃离北上广”。这一现象和几年前出现的“奔向北上广”的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报道指出,一方面,“逃离”主要是由于一线城市的居住环境更为艰难,“外地人在大城市越过越难”;另一方面,则是二、三线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增强。
同时也有专家分析,年轻人离开一线城市是由城市的经济结构以及年轻人自身的选择所决定的。首先是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本身就是大量的文化、产业、人才的聚集地,它提供的有效的就业为城市带来了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当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时,城市就会产生“挤出”效应。
而从年轻人自身来说,主要是这些一线城市带给他们的巨大精神压力。
首先是就业空间的压力。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这对他们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009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600万,2010年9月,就业率为74%,也就是说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就一直处于失业状态,这就是人口的“挤出效应”。
其次是生活方面的压力。房价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年轻人对就业地区的选择。以上海为例,上海的房价基本上与东京持平,但是人均收入只有东京人均收入的~。过高的房价让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在一线城市面前犹豫不前。另外,城市本身不断增高的消费成本,工作方面的巨大压力,愈加凸显的种种城市病以及二、三线城市取得的快速发展是这些年轻人选择逃离的主要因素。
然而也有人说,年轻人逃离大都市是一种悲情的撤离。他们本身并不想走,因为他们不知道回去之后能够做些甚么。假如中小城市的确能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能够让个人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提供相应的待遇,相信自然能吸引人才,这就是主动的趋附,而不是撤离。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二、三线城市除了一些政府部门或是国家企业之外,基本上很难提供就业机会,因为城市本身吸引不了太多的创业者去那里投资,所以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所以说,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最多是一次悲情的逃离。对于一个没有家庭背景、资源背景的年轻人来说,虽然北上广房价奇高,交通拥堵,环境恶劣,人情冷漠,有种种的缺点,但是,在这个城市里,起码能让一个年轻人生存下来,而且还能有一些选择的余地。中小城市资源稀少,体制僵化,注定一个年轻人将在那里庸碌无为,并且耗损自己的大好青春,与其如此,倒不如到大城市来拼搏一番,或许能够闯出一条出路,这都是在生活的逼迫下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