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终有一日要离去,到时会怀念这里的清香古佛、滔滔海浪、淳朴渔民吧。”她在博客里写道。
解读: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沿海地区从南向北出现了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个大的经济活动密集区域。在每个区域,都有那么几个有着国际影响的大都市作支撑。像珠江三角洲的香港、广州、深圳;像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北方的环渤海地区按照地理和经济上的关联性,出现南有济南、青岛,北有大连、沈阳,中间有北京、天津的三条城市带。年轻人在择业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北上广”之外的这些沿海城市,它们离大城市不远,环境适宜,城市发展相对也不错,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待遇也不比一线城市差多少,因此,是就业和生活的极好去处。
4.支援西部去吧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大学生志愿者冯艾在扶贫支教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她在毕业之后,毅然加入了支援西部的行列中去,以自己的力量为西部的发展作出了一份微薄的贡献,在那里,她体会到了人身上崇高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镜头一:
高天就是一个自愿去支援西部的志愿者。高天的家在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以他的条件,在上海找一份像样、体面的工作完全不成问题,但是,他却打算放弃在大城市的机会,准备报名去西部。当他将这一想法告诉家人时,家里一片反对声音,但是他经过慎重的考虑,最终还是去了西部的西海固——一个曾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评定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下面这段文字就是他的自述:
2004年8月26日凌晨,一下火车,凛冽的西北风劈头劈脑地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很响亮地打了一个喷嚏,这是我到了黄土高原后的第一反应。
没做老师,先做学生。挑水、劈柴、生炉子,成为我们支教队员的第一课。去年冬天特别冷,曾经连续最低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屋里生着炉子,可是离炉子一米远的地方,温度就降到只有两摄氏度左右。天冷没菜,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个星期只有两棵大白菜、半个萝卜、几个辣椒、六个鸡蛋和一大口袋土豆的窘境,真正体会到了甚么是“蛋”尽粮绝。
我担任两个高三理科班的语文教学。虽然来之前作了相当大的思想准备,可学生基础之差,还是大大出乎了我的想象。高三的学生,一篇800字的作文能找出35个不相同的错别字。
去年10月底的一天夜里,我瞪着眼睛发呆,忽然看见外面的窗台上隐隐有光亮。我悄悄掀开窗帘,透过结着冰花的玻璃模糊地看见一个人影,似乎是个小女孩,点着蜡烛在看书。当时是凌晨3点,外面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我看不清她的脸,也听不清她到底在读甚么。但这团烛火深深地燃在了我的心里,它让我明白,在这片异常贫瘠的大山里,也许没有很多东西,但它却一定有希望!
高三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学生能在最短时间里学到最多的东西,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备课。买了很多教辅参考书,综合每本书的要点难点,作好知识梳理。渐渐地,学生们的成绩有了起色。我初接手时,学生的平均分只有60多分,现在他们的平均分能有80分。有一个学生上学期期中考试考了9分,而在刚过去的模拟考试中考了99分。
学生们不仅把我当做老师,也当做了可以吐露心事的大朋友。
元旦时去家访,到了吃饭的时候,我被学生家长“撵”上了热炕。
学生宝贝似的从柜子里捧出一盘油炸的馍馍,这是他们过节时的美味——平时他们吃的只是不放油的干馍馍。吃到一半,学生端上来一盘热腾腾的鸡。我傻了,学生家的条件不好,家里一共只有两只下蛋的老母鸡,难道说……我的鼻子一下子有些发酸,这可是他们家下蛋的老母鸡呀!学生只有在高考的时候才会吃上鸡蛋,更别提一只鸡对于一户山里人家的意义了。临出门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学生父亲忽然拉着我的书包对我说:“老师,俺家娃娃要是不用功,您打您骂都行,只要她能读好书……”
面对这样的家长,这样的乡亲,我无言以对。学生家长把孩子交到了我的手上,把他们家的未来也交到了我的手上。他们凭甚么相信我?就因为我是老师,我是大城市来的研究生老师,是他们认为有学问的人!我们付出的不过就是这一年的时间,但收获的,却是黄土高原最宝贵的信任和乡情!
镜头二:
“从我住的地方往北看就是天山雪山,往南看是一望无垠的田野,不远处是天山流下来的孔雀河,”颜海在电话里幸福地告诉记者,“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
颜海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北京人,按照他的条件,回北京或是留在上海工作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大四第一学期同学们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他却决定去新疆塔里木油田工作。
大学生活,在颜海看来形同荒废。周围许多同学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打游戏,交女朋友和睡觉,这让他感到很不适应。
他学的是文科,格外清闲,虽然自己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做了多种兼职,去了南方很多地方开阔眼界,还在学校的棒球队里当主力,但仍然不满意这样的生活。
“在充满诱惑的城市里,每天和朋友吃饭喝酒,和女朋友看电影,我很怕青春就这么过去了。”
当去新疆油田工作的机会来临时,颜海感到这是一个人生的转机。
“我如果现在不来这里,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来这种地方。”
作此决定时他并没有和家里人商量,定下来才告诉父母。父母有些迟疑,但最终被颜海说服了。倒是有些亲戚比较反对,觉得他是一时冲动。要去支援祖国边疆建设,颜海并不介意别人的想法,独自登上了飞往新疆第二大城市库尔勒的飞机。
库尔勒在十年前还是个最高建筑只有三层楼的小城市。随着塔里木油田的开发,整个城市被带动起来了。孔雀河把城市分为两部分,颜海在这边的塔里木油田指挥区,对岸则是老城区。
指挥区采取军事化管理,衣食住行由公司全部负责,但他们也要按照作息时间表来生活。这对过惯学校懒散生活的颜海来说还真有些不适应,每天早上8:50(相当于北京早上时间6:50),他还必须起床做早操。
在这样一个方圆十里没有人烟的封闭地方,一下子少了很多城市里的消遣,但很快他就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每天工作结束后,他就泡在宿舍区的阅览室里,计划用三年时间,把这里的几百本书全部读完。
三年后,他要回去,在他心里,自己还是北京人。为了避免与城市脱节,他打算在三年里经常回北京看看,并利用网络和通讯手段保持和外界的联系。
解读:
长期以来,选择去大城市的人都抱着一种心态,“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而这种失之偏颇的心态也引导着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大多数选择了大城市,这无疑增加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但与此同时,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却一直在为如何笼络人才而费尽心机,这种人才分配不均的现象由来已久,且长期存在着。
近几年,大城市的就业与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同时,国家启动了西部开发计划,对那些准备支援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投身到西部建设中去,受到国家政策的号召,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展身手,为西部的崛起和发展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支援西部的过程中,他们虽然有时候对那里落后的环境不满,但带给他们更多的是感动,他们看到了人性的崇高。他们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有房有车;奉献,往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5.敢问路在何方
有一些人,在逃离了“北上广”之后,或是去二、三线城市,或是去沿海城市,或是回老家,或是去西部,然而到了那些地方之后,他们发现他们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生活,另外也有一些人不知道何去何从,他们看不到自己将来的路……镜头一:
小吕来自江西南昌,2009年毕业于北京一所知名学校,毕业之后留在了北京工作,但是他内心也很矛盾,他自己想要留在这里,家里人又敦促他回老家,这让他陷入两难的境地。他说:
“我不知道自己离开这些城市之后去哪里发展。高中苦读了三年,好不容易削尖了脑袋才挤进北京,现在找工作又跑回去,岂不是太亏?当初来到这里就是孤注一掷,已经无路可退。假如说‘北上广’还能让我敢于用自己的青春来赌一把,那在不发达的城市唯有等死。既然无路可退,只有继续忍耐。北京有很好的文化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机会多,当然也有不小的压力,买房买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妈妈就叫我回南昌,她说:
‘北京人才荟萃,比你强的人不知还有多少。人家做龙,你是虫,多没劲。回南昌,你就是鹤立鸡群,发展的空间也大,一定会出类拔萃。’我也挺认同这种看法的,从北京回地方工作,单位肯定很看重你,机会也多。但是除了做公务员,否则我宁愿在北京漂着,也不回去。
在南昌,每个月能拿3000元左右就可以过上非常小资的生活,过个三五年就能买车。然而在北京,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而且小城市节奏比较慢,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神经不必每天都紧绷着,非常适合生活。从我爸妈以及他们的朋友的经历来看,回南昌确实不错。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咽不下这口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来到北京读书,现在就这么走人了,不平衡。而且以后邻居也会议论纷纷,这种舆论压力是很吓人的!”
镜头二:
曾经去边疆支教的大学生小孟曾经说过,他去支教的时候满怀豪情,满怀理想,雄心勃勃地要去帮助那里改变落后的局面,他在内蒙一个县城支教,打算毕业后在那里做一个中学老师。但是,等到了以后才发现,那里的中学老师早就超编了,而且不单单中学超了编,所有县城里吃公粮的地方,无一不人满为患。他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人家公开讲明:根本不需要。其实像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内地的中小城市,有很多吃公粮的职位根本不缺人。而想要自己创业,没有当地强有力的靠山以及关系网根本开不起来。而且由于经济不发达,大学生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多少空间。一个极其明显的事实就是,不管是谁,想要碰到更多的机会,就得去发达地区。
解读:
对于在外漂泊的人来说,究竟是去是留,留下来有甚么前途,离开后又该去向何方,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迷茫的事情。留在大城市,各种巨大的压力让自己不堪重负,身心疲惫,而又没有大前途。而一旦离开,去往一个新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开始,没有人际关系,没有行业资源,到底能够发展成甚么样,无人能够知晓。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的家,或许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很多人都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逃离的理由
1.离开“北上广”,寻找真幸福
有很多在“北上广”生活的人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这个都市有多么幸福,他们感觉到更多的是焦虑、烦躁、压力。所以,他们中有很多人选择了逃离。如果你身在“北上广”,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吗?你能感觉到幸福吗?如果感觉不到幸福,为甚么不试着离开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呢?或许,在其他地方,你想要的幸福生活正在等待着你。
镜头一:
徐清,24岁,2009年毕业于宁波大学,现居温州市区。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城市竞争愈发激烈,于是家里就将她召回了家里,在温州家乡当上了体校的一名老师。
最初参加工作时,她每月的工资是1600元她说:
“领到工资不用给家里,我自己留着,吃住都在家里,留点闲钱出去玩就可以了。”
对于很多同龄人担心的住房问题,根本与她无关。
她家在市区有120多平方米的高层住宅,她大学毕业,就又回到了堆满自己从小收藏的绒毛玩具的房间里。
“感觉只是住校了四年,这回是永久性地回来了。”
“比其他当老师的同学还要爽的是,每天只上半天班,因为下午学生们要去体能训练,不上文化课,哈哈!”她笑着说。
她家里有两辆私家车,一辆雪佛兰,一辆奔驰。由于她在大学时代就已经考到了驾照,而今每天早上都开着那辆银色的奔驰C200上班,每天中午改完学生作业,下午一两点钟就开车回家,“晚上吃妈妈做的菜”。
这辆车在她家庭里的分工是明确的,“周一到周五我开,周末我妈妈开;油费一个月500元左右,平均我加三次、我妈加一次油”。
工作之余,她还找了份私人家教,月赚“外快”3000元。周一到周五晚上6点开车出门,9点回到家,“带一个初三的学生,所以也比较轻松”。
每逢周末,她开着车和同样回家工作的老朋友们相聚,坐坐咖啡吧,去休闲街打麻将、打牌或玩时兴的各种“桌上游戏”。多的时候一个月出去玩两三次,全部花销大概1000元多点。这在她的承受范围之内。
她的这种生活甚至让她一位成功留港工作的同学羡慕不已。
老同学是学金融专业的,进入了号称“四大”之一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原本是人人艳羡的工作。但对方向她感叹:
“我也想和你一样,所以过一两年我就赶紧回温州,就算待满三年就能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资格,我也不要。”
她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在大城市有那么多的不便利。
起码她不用和大都市的白领那样,为了工作买许多昂贵的套装;现在她每天在给小学生们上课时,照样把学生时代的“休闲时尚风格”
穿到课堂上去,或者偶尔戴上个耳环,穿左脚红、右脚蓝的两只袜子,她的那些学生也毫不为奇。
起码她不必为了十多平方米的住处,付出相当于她全部工资的房租、水电费。
起码她出门打的时,不必像在大城市那样,随便一坐就要花费几十元钱。她所在的城市,就算坐公交车穿越大半个城区,也用不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另外,她不必像在大城市的人那样,为了吃一顿海鲜而心疼自己的腰包。在她的城市,到处是挂着“带壳的”、“某渔村”等牌子的平价海鲜店。
“我们七八个人吃一次,三四百块钱也就够了,‘奢侈’的一次吃过1000块钱。”
“大城市里海鲜都很贵?在温州这里,每天餐桌上轮番有鱼、虾、江蟹、大闸蟹、海蟹、海贝……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啊。”她滔滔不绝,“菜场上卖的时候不是活鱼活螃蟹,一般人都不要的啊。”
“当别人对我说‘一个人在外面太辛苦,赚得再多都花在生活上,还花得不是滋味’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原来,我好像正在幸福着!”
她不无满足地说。
镜头二:
金典是福建人,在他的老家,基本没有甚么工业。当地的森林覆盖率达63.1%,排在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绿”的省份。“山清水秀,污染小,单从环境方面来说就非常宜居。”2000年,金典来到北京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