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行动才能使人“更好”。
因此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向前,进而去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想做什么就去做,然后再考虑完善目标。
“现在就去做!”
请你养成习惯,先从小事上练习“现在就去做”,这样你很快便会养成一种强而有力的习惯,在紧要关头或有机会时便会“立刻掌握”。
“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心理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这么说。他的意思是——习惯造就一个人,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习惯,在使用座右铭时,你可以养成自己希望的任何习惯。在说过“现在就去做”以后,只要一息尚存,就必须身体力行。无论何时必须行动,“现在就去做”从你的潜意识闪到意识里时,你就要立刻行动。
请你养成习惯,先从小事上练习“现在就去做”,这样你很快便会养成一种强而有力的习惯,在紧要关头或有机会时便会“立刻掌握”。
行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使他由消极转为积极,使原先可能糟糕透顶的一天变成愉快的一天。
卓根·朱达是哥本哈根大学的学生,他就是这样做的。有一年暑假他去当导游。因为他总是高高兴兴地做了许多额外的服务,因此几个芝加哥来的游客就邀请他去美国观光。旅行路线包括在前往芝加哥的途中,到华盛顿特区做一天的游览。卓根抵达华盛顿以后就住进“威乐饭店”,他在那里的账单已经预付过了。他这时真是乐不可支,外套口袋里放着飞往芝加哥的机票,裤袋里则装着护照和钱。后来这个青年突然遇到晴天霹雳。
当他准备就寝时,才发现皮夹不翼而飞。他立刻跑到柜台那里。
“我们会尽量想办法。”经理说。
第二天早上仍然找不到,卓根的零用钱连两块钱都不到。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呆在异国他乡,应该怎么办呢?打电报给芝加哥的朋友向他们求援?还是到丹麦大使馆去报告遗失护照?还是坐在警察局里干等?
他突然对自己说:“不行,这些事我一件也不能做。我要好好看看华盛顿。说不定我以后没有机会再来,但是现在仍有宝贵的一天呆在这个国家里。好在今天晚上还有机票到芝加哥去,一定有时间解决护照和钱的问题。
“我跟以前的我还是同一个人。那时我很快乐,现在也应该快乐呀。我不能白白浪费时间,现在正是享受的好时候。”于是他立刻动身,徒步参观了白宫和国会山庄,并且参观了几座大博物馆,还爬到华盛顿纪念馆的顶端。他去不成原先想去的阿灵顿和许多别的地方,但他看过的,他都看得更仔细。他买了花生和糖果,一点一点地吃以免挨饿。
等他回到丹麦以后,这趟美国之旅最使他怀念的却是在华盛顿漫步的那一天——如果他没有运用做事的秘诀就会白白溜走的那一天。“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他知道在“现在”还没有变成“昨天我本来可以”之前就把它抓住。这里顺便把他的故事说完吧,就在多事的那一天过了五天之后,华盛顿警方找到他的皮夹和护照,并且送还给他。总之,如果下定决心立刻去做,往往会激发潜能,往往会使你最热望的梦想也实现。孟列·史威济正是如此。史威济非常喜欢打猎和钓鱼,他最喜欢的生活是带着钓鱼竿和猎枪步行50里到森林里,过几天以后再回来,精疲力尽,满身污泥而快乐无比。
这类嗜好惟一不便的是,他是个保险推销员,打猎钓鱼太花时间。有一天,当他依依不舍地离开心爱的鲈鱼湖,准备打道回府时突发异想,在这荒山野地里会不会也有居民需要保险?那他不就可以同时工作又有户外逍遥了吗?结果他发现果真有这种人:他们是阿拉斯加铁路公司的员工。他们散居在沿线500里各段路轨的附近。他可不可以沿铁路向这些铁路工作人员、猎人和淘金者拉保呢?
史威济就在想到这个主意的当天开始积极计划。他向一个旅行社打听清楚以后,就开始整理行装。他没有停下来让恐惧乘虚而入,自己吓自己会使以后认为自己的主意变得很荒唐,以为它可能失败。他也不左思右想找借口,他只是搭上船直接前往阿拉斯加的“西湖”。
史威济沿着铁路走了好几趟,那里的人都叫他“步行的史威济”,他成为那些与世隔绝的家庭最欢迎的人。同时,他也代表了外面的世界。不但如此,他还学会理发,替当地人免费服务。他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烹饪。由于那些单身汉吃厌了罐头食品和腌肉之类,他的手艺当然使他变成最受欢迎的贵客啦。而在这同时,他也正在做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徜徉于山野之间、打猎、钓鱼,并且——像他所说的——“过史威济的生活”。
在人寿保险事业里,对于一年卖出100万元以上的人设有光荣的特别头衔,叫作“百万圆桌”。在孟列·史威济的故事中,最不平常而使人惊讶的是,在他把突发的一念付诸实行以后,在动身前往阿拉斯加的荒原以后,在沿线走过没人愿意前来的铁路以后,他一年之内就做成了百万元的生意,因而赢得“圆桌”上的一席地位。假使他在突发奇想时,对于做事的秘诀有半点迟疑,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现在就去做”可以影响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你去做该做而不喜欢做的事;在遭遇令人厌烦的职责时,它可以教你不推拖延宕。但是它也能像帮助孟列·史威济那样,这个刹那一旦错过,很可能永远不会再碰到。
请你记牢这句话:“现在就去做!”
在行动中去检验去完善
只有行动才能使人“更好”。因此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向前,进而去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想做什么就去做,然后再考虑完善目标。
“行事正当”能使你的计划获得满足,因而建立自信。“行事乖谬”会导致两种消极的结果:第一,罪感会腐蚀我们的信心。第二,别人迟早会发现而不再信任我们。
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检验去完善。
许多人做事都有一种习惯,非等算计到“万无一失”,才开始行动。其实,这还是“惰性”在作祟,周密计划只不过是一个不想行动的借口。首先,生活中、工作中的目标,并非都是“生死攸关”,即使贸然行动,也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发生;其次,目标是对未来的设计,肯定有许多把握不准的因素,目标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其可行性如何,也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检验。“行动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穿上鞋子才知道哪里夹脚”都能证明这一论点。还是先行动起来,没有行动,心态不可能积极,目标不可能清晰。
行动确实可以治疗恐惧。史华兹博士提到以下这个例子:曾有一位40岁出头的经理人员苦恼地来见我。他负责一个大规模的零售部门。
他很苦恼地解释:“我怕会失去工作了。我有预感我离开这家公司的日子不远了。”
“为什么呢?”
“因为统计资料对我不利。我这个部门的销售业绩比去年降低了7%,这实在很糟糕,特别是全公司的总销售额增加了6%。而最近我也做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商品部经理好几次把我叫去,责备我跟不上公司的进展。
“我从未有过这样的光景。”他继续说,“我已经丧失了掌握局面的能力,我的助理也感觉出来了。其他的主管觉察到我正在走下坡,好像一个快淹死的人,这一群旁观者站在一边等着看我一点一点没顶。”
这位经理不停地陈述种种困局。最后我打断他的话问道:“你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有没有努力去改善呢?”
“我猜我是无能为力了,但是我仍希望会有转机。”我反问“只是希望就够了吗?”我停了一下,没等他回答就接着问:“为什么不采取行动来支持你的希望呢?”“请继续说下去。”他说。
“有两种行动似乎可行。第一,今天下午就想办法将那些销售数字提高。这是必须采取的措施。你的营业额下降一定有原因,把原因找出来。你可能需要来一次廉价大清仓,好买进一些新颖的货色,或者重新布置柜台的陈列,你的销售员可能也需要更多的热忱。我并不能准确指出提高营业额的方法,但是总会有方法的。最好能私下与你的商品部经理商谈。他也许正打算把你开除,但假如你告诉他你的构想,并征求他的忠告,他一定会给你一些时间去进行。只要他们知道你能找出解决之道,他们是不会做划不来的事换掉你的。
我继续说:“还要使你的助理打起精神,你自己也不能再像个快淹死的人,要让你四周的人都知道你还活得好好的。”这时他的眼神又露出勇气。
然后他问道:“你刚才说有两项行动,第二项是什么呢?”“第二项行动是为了保险起见,去留意更好的工作机会。我并不认为在你采取肯定的改善行动,提升销售额后,工作还会不保。但是骑驴找马,比失业了再找工作容易10倍。”没过多久这位一度遭受挫折的经理打电话给我。
“我们上次谈过以后,我就努力去改变。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改变我的销售员。我以前都是一周开一次会,现在是每天早上开一次,我真的使他们又充满了干劲,大概是看我有心改革,他们也愿意更努力。
“成果当然也出现了。我们上周的营业额比去年高很多,而且比所有其他部门的平均业绩也好很多。
“喔,顺便提一下,”他继续说,“还有个好消息,我们谈过以后,我就得到两个工作机会。当然我很高兴,但我都回绝了,因为这里的一切又变得十分美好。”
“行动具有激励的作用,行动是对付惰性的良方。”你也根本不必先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或者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然后再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只有行动才能使人“更好”。因此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向前,进而去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目标,想做什么就去做,然后再考虑完善目标。只要行动起来,生活就会走上正轨而创造奇迹,哪怕你的生活态度暂时是“不利的”。
正如英国文学家、历史学家狄斯累利所言:“行动不一定就带来快乐,但没有行动则肯定没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