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我提升的九大法则
2629700000003

第3章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2)

有的时候,你拖拉的原因也许是你不喜欢做,这或许与你的个性或专长有关。 这时候,你可以把它委托给别人去做。 这样,事情也做了,你也不拖拉,对双方都是件好事。

(2) 消除 “时间瓶颈”

所谓时间瓶颈,就是浪费时间多半源于单位的领导或家长、 教师,正如瓶颈多半位于瓶的上端一样。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对策。

①对 “听而不闻” 的人

应采取以下办法:慎选谈话的时机,不要在他繁忙或心绪不佳的时间与他联系; 谈话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先尽量指明与他谈论的事对他的利害关系; 一旦发现他听不进你的话语,则尽快结束交谈,另找时间再谈。

②对见异思迁的人

应多作询问,让他在解答时发现问题,通过研讨,迫使他改变主意,并决定工作次序和完成工作的时限,尽量避免中途变卦而浪费时间。

③对以你为听众的人

应尽量不发问,一边听,一边思考,在听话过程中,显示心事集中的态度,有礼貌地打断他的话,提出问题,共同研讨。美国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前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唐纳德·C·伯纳姆提出了提高效率的三原则,这就是当你处理任何工作的时候,都要提出三个 “能不能” 的问题,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第一,能不能取消它?

那些完全不必去做的事情,那些完全不必应酬的交往,应该决然 “刹车”。 “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不怕舍弃一些什么,才能得到一些什么。

第二,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

这就叫合并节约时间法。 把能够合并起来的事尽量合并起来办,一举两得,无形中提高了效率。 星期日去探望友人、 同学,不妨在途中顺便跑趟书店。

第三,能不能代替它?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费时少的办法去代替费时多的办法,殊途同归,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打电话同写信一样可以达到互相交流、传递信息的目的,但打电话可少费时间; 骑自行车办事快就不要走路; 看电影与看电视都可达到娱乐的目的,在家看电视就可节约路途往返的时间。 由此可见,最简便的办法往往包含着较高的效率。一项大的工作可以首先分解成若干小的部分,然后对每个小部分再问三个 “能不能”,提高效率的途径便会逐步显现出来。(3) 安排时间表

既然合理的利用时间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事业的成功,我们就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制订一个可行的、 适宜自己的待办计划表。 在待办计划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份计划时间表,首先应该简单明了,使你在百忙中随意瞄几眼,就可一目了然,明白马上需要做什么事。

①依赖记忆

在睡觉之前想想第二天的工作是个很好的方法。 在确定所有的工作后,人就可以安稳入睡,不会满脑子胡思乱想。

利用记忆记住你的工作之后,你的脑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 有时候当我们的问题存在于脑海中时,睡梦中会突然跳出一个理想的解决之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所思就有所梦。 当我们真正地利用了我们的潜意识来解决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它的作用是惊人的、 不可思议的。

有了计划,潜意识就要完成它,而记忆会替你完成。 人脑就像一个平行处理器,许多工作在脑中可以同时处理,一旦记下了一定的事物,大脑就会把它转移到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开始研究解决它的办法。

②适时检查计划表

有了计划表,是否严格地执行了,还需要适时地检查。 晚上睡觉前,再翻一翻你前一天的计划表,看一看你执行的情况和进度,会有助于你来日工作的安排和完成。

学生都知道,英语中的单词是最难记忆的。 其实,如果你制定一个计划表,每天完成10个单词的记忆任务,定时检查,督促保证完成,那么一年过去,你就可以掌握3650个单词,两年之后,你所记的单词已足够你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写作和运用了。 一天记十个并不难,难的就在于一丝不苟地坚持下去。 因此,光有计划表是不行的,还需要适时检查,督促计划表的按时完成。

③限制计划数目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运用有限的精力去做无穷无尽的事是不可能的。 人在极限劳动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导致意想不到的损害效果,因此,限制一天中的计划数目,可在自己身体力行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调整,使自己处于一个协调的工作环境之中,既可完成工作任务,又不影响身体健康。

最好的办法是在下班前几分钟,拟定第二天上午的工作表。 成功的高级经理人员谈到,这个方法是他们做有效的时间管制计划时最常用到的一个。 如果延到第二天上午再列工作计划表,就容易草率,因为那时已经有了工作的压力,工作表上所列的,常常只会是紧急事务,而不是重要的事项。

(4) 养成有计划工作的习惯

在棒球比赛里,胜利取决于跑回本垒的次数。 只跑到三垒,并不能因为跑了3/4的路程而得分。

工作也是这样,能够开始当然很好,继续做下去也不错,但是不到完成,你就不算做了你开始做的事情。 很多人有一种把一件工作 “做了一会儿”,然后又放在一边的习惯,还欺骗自己相信工作已经完成。 这样是很浪费时间的,因为你常常不会再回头去做这件工作,因此你先前所用掉的时间就等于失去了。 就算你再回头去做这件工作,首先,你要花时间重新建立起冲劲,从头探查各步骤,检视上次你所做的事情,就算把它做好,也浪费了许多时间。 因此不要堆积许多只做了一半的工作。

当然,如果工作范围太大而不能一次做完,那你该怎么办呢?那就是系统地利用时间。

例如,假定你有一份很长的报告要写,你就避免从 “一次只做一个小时左右” 的观点去想,而要指定你自己先写好大纲,或做好调查研究,或写下引言。 做好了这一步,你把它放在一边就可以有完成某一件特定事情的感觉,并且清楚地知道你下一步该做什么。下一次再做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再重新去理出头绪,也就不会有心智阻碍。

然后再把工作分成许多小工作去做,你就会养成所谓的 “强制去完成” 的宝贵习惯。 这会为你每天省下很多时间。

(5) 善用零碎时间

在大都市里,人们每天早上去上班通常要花一个小时在高速公路上或火车上,而下班回家又得再花上一个小时。 在美国,上班时间平均单程是20分钟,而在人口100万或更多的大城市,32%的人住在距离上班地点35分钟车程的地方。

任何事情要在你一生中占去这么多的时间,都值得你特别注意。很明显的,有两方面值得你考虑:第一,是否能缩短交通时间? 第二,是否能有效地利用交通时间?

你要有意识地决定,在这段时间里把注意力投注在什么方向。你会惊异地发现,不浪费这段时间会获得多么宝贵的益处。不要认为这种零碎的时间只能用来办些例行纸上作业或次优先的杂务。 最优先的工作也可以在这少许的时间里来做。 如果你把主要工作分为许多小的 “立即可做的工作”,你随时都可以完成重要的工作。

上帝很公平,他给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一寸光阴一寸金。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能在勤奋的工作和学习中将时间变为财富。 对于成大事者来说,谁掌握了时间,谁就掌握了未来。5.勤奋赢得财富,财富造就人生

若想赢得财富,成为商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勤奋二字不可缺少。 在勤奋的基础上,再运用聪明才智,是成大事者的必经之路。

1982年下半年,香港白手起家的著名富商和实业家郑裕彤和冯景禧等人与广州羊城服务发展公司合作在广州兴建了国内第一流的现代化宾馆———中国大酒店。 该店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设备考究,装饰富丽堂皇,1983年夏秋之际全面投入使用。 此外,郑裕彤还捐款给广州图书馆和他的家乡广东顺德县,以资助发展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郑裕彤现任香港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主席,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郑裕彤1925年8月出生于广东顺德,在澳门长大。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了香港,在周大福珠宝行当小职员。 他勤奋好学、精明能干,深得老板赏识,逐渐委以重任。 后来,他又与老板的女儿结了婚。 从此,便成了这家珠宝行的主人。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这家黄金珠宝行便由他经营。 当时他掌管珠宝行的全部账务,并管理黄金买卖及钻石珠宝生意,业务扩展很快,生意扶摇直上,繁忙的业务使他每天不得不工作12小时以上。

1960年,他将周大福珠宝行改名为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每年经营的珠宝数目十分可观,在香港首屈一指,他本人已成为香港有名的亿万富翁之一。 郑裕彤的事业确实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不能不归于他的勤奋和非凡的商业头脑。

美国纽约医学院教授森姆·詹纳斯,曾对200多名不靠父辈发迹致富的百万富翁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白手起家的富豪们虽然致富之道不同,但是却有其共通的个性,那就是:对赚钱充满浓厚的兴趣,把工作所得的钱储存起来,日常生活则坚持朴素无华; 一心一意为工作卖力,每星期做满七天,永不准备退休; 工作中有极大的忍耐性和坚毅精神,不因偶遇挫折而气馁,坚持既定的信念;不因工作的贵贱而取舍,只要有钱赚,又不是为非作歹的不正当工作,一般人不愿干的他都乐意去干。 詹纳斯认为,这四点是白手起家靠勤劳致富的富豪们的共通性格。 任何人,只要具备这些性格就有可能跻身大企业家的行列。 当然这并不是说具备了这些条件的人都一定能创业兴家,获得成功。 任何人在事业上获取成功,都要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相配合,缺一不可。 “时势造英雄” 是至理名言。郑裕彤的成功不但证实了詹纳斯教授的论点,而且他成功的另外一些因素,还可对詹纳斯教授的论点给以补充。 如郑裕彤把 “处世之道” 概括为 “二十三字箴言”,即 “守信用、 重诺言、 做事勤恳、 处事谨慎、 饮水思源、 不见利忘义”。 这就是郑裕彤奋斗成功的“秘诀”。 他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他经营上和性格上特点的体现。 这 “二十三字箴言” 中,核心是个 “勤” 字。 他工作繁忙,几十年如一日,常常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兢兢业业努力耕耘,他的成功是勤劳致富的实例。

从 “二十三字箴言” 不难看出他处世哲学上的独到之处。 他曾说:“人纵有运气,但不可能一世都红运当头。 幸运只不过是一次两次,而不会永远存在,所以 ‘勤’ 最重要。” 他认为,摒弃投机手段,凭着眼光独到,掌握有利时机,脚踏实地做买卖是发家致富的根本,做生意靠投机不是正道。 做生意要有一定的利润,但不能投机,同时也不许下属职员去投机,若有发现,他将毫不犹豫地解雇。凭着胆识,看准时机扩展业务,是他成功的特点之一。 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将珠宝行改为有限公司时就决定扩大业务,向地产、酒店及娱乐业进军。 目前,郑裕彤的生意范围渐趋 “多元化”,主要实业有酒店、 建筑、 钢铁、 冷气、 保险、 银行、 澳门旅游等,“新世界” 在1976年收购了 “启德” 和 “时来” 公司,从而有了启德大厦等。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地产热使 “新世界” 赢利倍增,业务发展迅速。 此外,九龙、 尖沙咀新世界酒店中心落成,恒隆银行业务扩展,周大福珠宝行由几十年前一个铺面扩展到现在七家分行,以及上述种种业务的开创与扩大,都充分显示了郑裕彤白手起家、 靠勤劳致富的才能和气魄。

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管理,熟悉自己的业务,是他成功的又一特点。 他初进周大福珠宝行工作是从练习生做起的。 他经常跑到别家商店细心地观察,努力学习人家生意的长处,以补自己的不足。 勤奋和努力,终于成就了郑裕彤在香港经济界的地位。 郑裕彤因勤奋而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因巨大财富而造就了他辉煌的人生。如果说郑裕彤的成功是香港经济奇迹的一个缩影,那么罗忠福的成功则是大陆经济崛起的一个代表。

年仅17岁的罗忠福刚刚高中毕业就被分配到贵州极为偏远的大山中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那地方可以说是中国当时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挑一担水要走几十里山路; 有时,一个月都吃不上一口粮食,只靠仅有的瓜菜充饥。 罗忠福并不怕苦,却不甘心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被埋没在大山里,他要抗争,要抓住命运的机会,要为自己争出一个新的世界。 艰苦的生活磨灭不了他与命运抗争的智慧与意志。

一天,省城一位记者来大山采访知青生活的事成为一个改变罗忠福命运的机会。 他要做一件事,一件能在大山里众多知青中引人注目的大事。 罗忠福用当时仅有的10元钱,买了一桶红漆,在记者到来的日子,罗忠福跑到他们必须要经过的山路悬崖上用粗绳把自己坠下,在峭壁之下写下了五个鲜红的大字:毛主席万岁。 这一“勇敢” 的举动正好被路过此地的省报记者看到并拍下来,于是,罗忠福出了名,成为先进典型。

罗忠福这一举动无论在什么时代看来都是一种投机行为,似乎是一种荒唐的投机。 然而,正是这种投机才使他与众不同。 可以说罗忠福在悬崖上的表演,表明他的过人之处,他很善于捕捉机遇,迟早要脱颖而出。

一次罗忠福回遵义探亲,无意中看到城里有人以0.9元1斤的价格收购槐树籽,不禁想起自己插队的大山里到处是槐树,何不让农民们收集槐树籽后,以0.3元1斤卖给自己,然后再出来卖。 大山里的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世世代代烂在山沟里的槐树籽还能卖钱,纷纷进山去采集。 罗忠福预备了一条大麻袋,每收满一袋树籽,就利用回遵义的机会运进城卖掉,时间一长居然也慢慢积累了不少钱。这一次成功后,罗忠福决定再试试自己的运气。 他看到当地农民不会使用化肥肥田,因而化肥在当地根本没有市场。 于是,他自己先从遵义城里买回化肥,施用在自己的自留地上。 几个月后,他种出的南瓜、 水稻和萝卜都丰收了,不仅产量大增而且果实饱满,周围不用化肥种地的村民们羡慕极了,都来向他要肥料。 罗忠福乘此机会做起化肥生意。 这不仅帮助了周围的乡亲,而且自己也在赚钱。 到返城时,他手里已有了1000多元的存款,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而且是绝无仅有的。

罗忠福在农村的这些作为,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他还得等待机会,在这种时候,他有再大的能耐,也只能一步一步来。首先,罗忠福苦等调动工作的机会,即招工机会。 在当时,任何知青都盼望着 “端铁饭碗”,1972年,罗忠福终于被招入遵义一家国营厂当学徒。 由于他勤奋好学,善于钻研,他很快就成了青工中的佼佼者,被吸收到工厂的 “技改小组”,协助高级工程师们一起搞了许多技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