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节的原文意思是“十月节”,源于1810年巴伐利亚邦王储路德维希大婚。婚庆期间,王宫与民间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而德国的十月是收获大麦和啤酒花的时节,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也得以欢聚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以表达喜悦之情,之后这种活动就渐渐地沿袭成为了一年一度的啤酒节。到了今日,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至十月第一个星期日就定为了啤酒节。
节日开始那天,慕尼黑市市长同啤酒厂的厂主们一起乘坐装扮一新的马车,在护卫队的簇拥下,带领着穿着传统服装的德国各邦代表及其他国家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进入啤酒节的主办场地——特蕾莎广场。那里早已架起了好几座巨型帐篷,里面摆满了供人畅饮的各种品牌啤酒。开幕仪式上,在12响礼炮声中,市长启开啤酒桶的盖子,宣告啤酒节开始。这时候,所有的摊位上都已坐满了垂涎欲滴的酒客。等仪式一结束,漂亮的啤酒女郎穿着德国传统服装,用一升的单耳大杯把新鲜的啤酒送到酒客面前。这些女服务员每只手各持四五个酒杯,在人群之中快步如梭。在枝叶茂盛的栗子树下,人们高谈阔论,开怀痛饮,欣赏着当地大酒厂的游行队伍唱歌跳舞,非常热闹。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间狂欢节,还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亚的民间风俗,所以远近驰名。德国人给人的感觉在工作中是认真严谨的,原则性强,而且似乎缺乏幽默和热情,但是在啤酒节上则是生气勃勃、热情洋溢。
作为全球最大的节庆活动,慕尼黑观光事务当局曾进行过统计,在为期两周的德国啤酒节上,共有超过六百万的观光客,要吃掉20万条香肠、60万只烤鸡,并喝掉600万公升的啤酒。而仅德国人,就吃喝掉近14吨的食物,这些食物够一个人足足吃上十年。特蕾莎广场上所有的啤酒大棚都是临时搭建的,每个大棚都有2000平方公尺左右,而且每个舞台和啤酒销售柜台都是相互独立的。走近这些大棚,会看到十余座由各家知名啤酒公司及餐厅合开的大型啤酒屋帐篷,虽名为帐篷,但每个帐篷都宛如小型体育馆,工程浩大跟盖房子没什么两样。为了容纳每晚数千至数万人,各家啤酒屋都是挖尽心思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从七月就开始搭建巨型帐篷,内外都布置得各具特色。十几个啤酒棚共能容纳九万多个座位,每个啤酒生产商会在帐篷内展示属于他们的啤酒。大家在啤酒棚内唱歌、跳舞,吃烤鸡、烤鱼及巨无霸德国面包;另外有不少的啤酒棚里也设有乐队表演的舞台,每晚都会有乐团表演一些耳熟能详的德国歌曲。
啤酒一直供应到晚上十点半,这时,乐队会奏起催促大家赶快回家的曲子,可是非常多的游客兴趣正浓,流连忘返,根本没有畅饮够,只好转战至通宵开放的酒馆继续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