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龚滩古镇
26454200000016

第16章 建筑测绘(1)

61宫庙

611川主庙

1)总平面

川主庙占地约310m2,建筑面积2073m2,是典型的合院型建筑平面。

2)建筑平立面

入口大门牌坊顶有三角形山花,有点类似西洋风格。川主庙轴线方向的有收有放,收放自如的空间格局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庙宇的轩昂(图64~图67)。

3)剖面测绘

整体建筑利用开挖+筑台巧妙结合地形,祭祀大堂东侧开高窗。

建筑内部祭祀大堂是穿斗结构,戏台大开间,大空间上是抬梁结构,两侧耳房也是穿斗式结构。戏台大开间的屋顶是歇山屋顶,其屋顶与屋身之间由斗拱相接,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且斗拱为曲线形,立面也起到装饰的作用。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屋面瓦当为圆形,有利于瓦当的分水功能,也起到装饰的效果。滴水式样是尖形的,屋脊尾部向上转弯,祭祀大堂屋顶为双坡屋面,屋顶是清水瓦,柱础上有形态各异的雕刻。

整个建筑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沿街面的台基高达54m,将整个建筑与周边建筑显露出来。其周边山墙(封火墙)高出屋面,既起到封火作用,又起到装饰作用。其造型从侧面看是凸型,好似猫拱背形。材料采用杉木可防虫蛀,建筑檐口向外挑出1m有余,可起到防晒遮阳的作用。南北侧山墙修筑低于东西侧的建筑高度。

612三抚庙

1)总平面

三抚庙位于龚滩古镇南端,临江而建,其周围建筑较其他区域密集。

2)建筑平立面

三抚庙在立面上比其他建筑都高,为标志性建筑。

三抚庙是民居风格的木构建筑,采用传统的穿斗结构。五柱四挂三穿,其高度和体量都比周围住宅大,在大厅中柱子尺寸较大的为400mm,在立面划分上沿用民居的格窗、装墙木条。

三抚庙其平面布局基本按一条中轴线垂直高程而建,较充分利用山地特点,结合地形,抬高戏台便于人们观赏。

62民居

621织女楼

1)总平面

织女楼位于第一关北十余米处,已建成近百年。它的名称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原来的织女楼已毁,后来在原织女楼的位置建起一座石印社,仍称织女楼。织女楼的外围环境较好,三面皆是绿地,东面邻街。西面隔江正对飞蛾山,视野开阔。该楼正好处于江边一块突出的小山坡上,而江水在此处水流较缓,恰好形成聚气环抱之所,风水格局良好。紧挨左右没有任何建筑,下吊上挑,恰如“空中楼阁”一般(。

2)建筑立面

织女楼沿街而建,位于老街的西侧。织女楼是传统的坡屋顶,木结构的建筑,采用了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手法。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由于织女楼是处于山地上,临江面是陡坡,故而它的进深较小。为了加大建筑的进深,采用了吊脚的形式。这样,铺在堡坎上的那部分地面用的是条石,而吊脚部分则用木材铺地。织女楼的色彩主要为青、灰、白、浅黄等几种,色彩朴素,色调和谐。基于织女楼始建时的用途,它的形式较为规整,不似其他老街建筑那样随意。

3)建筑平面

织女楼现住有4户人家,4个开间,一户人家一个开间。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内部楼梯通往负一层及二层,但负一层几乎没有被利用。平街层主要用来满足交往及起居要求,是重要的使用部分;二层为卧室或作为储物空间。每户人家都在沿街处有自己的入户口,但均没有其他的出入口。

织女楼不仅本身内部空间处理巧妙,而且就其处于龚滩古镇的较高的地理位置来说,还有丰富的空间层次,不管看与被看,织女楼都是龚滩古镇的一大景观点。

织女楼的北边是一老街的建筑,南边是盘龙楼,它与两者均不衔接,使得它与盘龙楼成为老街生动的延续,既连续又不呆板,生动活泼。织女楼的东面是堡坎,它与堡坎上的建筑高低错落,突出了地形的特点,具有山城特色。

织女楼所处地势较陡,临江面即为陡坎,在这样的地形上加大建筑的进深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加大进深,在负一层处已形成了部分筑台的形式。但由于地形较陡,还有部分设计为吊脚楼的形式,且吊脚楼的脚下吊近10m,确是一道惊险的奇观。

622黎家祠堂

1)总平面

黎家祠堂位于老街南部关外沿江面的红庙子旁边,保存相对完整(空间形态、结构都保持了原样,其排水系统被破坏)。

黎家祠堂是二层建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作为祭祀祖先之用,而今变为三户人共同居住之所。在它的旁边,由于人口增多加建一住屋,也为二层。

2)建筑平立面

黎家院子由于沿江而建且地形坡度极大,所以山地的物理环境就必然地融入了建筑中。平面布局有较强的中轴线,建筑入口收进15m左右,使狭窄的街道被放大。在创造祭祠建筑传统敬仰心理方面,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了造园中的“转”和空间的开合,在入口处,通过两个侧开的次入口,进入一个转小的梯形空间(近似三角形的空间感受),再进入天井,这种一转一直、一闭一开的空间形态效果很好,因是祭祀建筑,虽是沿江而建,但通过沿江边筑台,整合了地形,有别于其他民居。

3)建筑剖面

黎家院子是典型的木构建筑,穿斗结构,外墙面相当朴素,但其内部的装饰较为精细,体现了我国传统民居的含蓄美,建筑的总体风格属于西南地区传统的民居风格。

黎家院子的采光和遮阳是一种矛盾的糅合,东西朝向屋檐挑出很大以遮阳,但采光欠佳,又借屋顶采光弱化了矛盾。

623西秦会馆(红庙子)

1)总平面

西秦会馆位于老街关外沿街东面,俗称红庙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形式,原来作为商业交易和住宿之用。西秦会馆始建于1806年,时间久远,相传为陕西帮商人张朋九来龚滩开设的盐号,当初该馆亦作为同乡商人会聚之地。

西秦会馆在上街建筑群中尤为突出,是整个组群的聚集中心,其整体选址基本是依山面水,坐东面西,有青龙入水之势,风水极佳。

2)建筑平立面

西秦会馆是典型的四合院,正立面虚实相间。

西秦会馆整个交通流线让人感受到空间忽收忽放,节奏感强,并巧妙地结合地形,形成高差变化丰富的四合院空间。

624蟠龙楼

1)总平面

蟠龙楼位于第一关内紧挨第一关,为沿江吊脚楼,是龚滩土家吊脚楼中有代表性的建筑,具体建筑年代不明。

蟠龙楼南挨织女楼,背靠古镇老街上的夏家院子,周围建筑较多,风格各异,错落有致,蟠龙楼面江而立,沿江通高四层,高度近16m。

2)建筑平立面

蟠龙楼是典型的木构阁楼,穿斗和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内部空间规整,但沿江面却复杂多变,长长的吊脚式撑孔支持悬岩或绕古树纵列横置,从沿江一面观看,高低错落,秩序井然。

建筑风格沿街看似祥和安静,沿江则是粗犷、裸露在外焦黄色木质材料与长纵深裂的纹理缝隙。石梯作为蟠龙一大特征,从老街至江边,绵延转折而下,长短曲直依山石变化,而当年的“蟠龙树”,即黄桷树从基础伸出,盘根错节,缠绕柱梁而得名,但现只残留硕大主干。

3)建筑剖面

蟠龙楼由于所建区域坡度很大,所以底部采用抬梁式结构,上部采用穿斗式结构。建筑由于架空处理,江边的气流通过透气的木板进入室内,有利通风。沿街仅一层,面对有“第一关”几个大字的巨石,是关内第一个标志性建筑。

负一层的设计灵活多变,当洪水来临之前将木板条全部取走,减少水流对房屋的冲击力,且在房屋的各结构上用钢绳和石墩来加强其稳定性。平时的情况下,作为杂物间使用。

625袁家院子

1)总平面

袁家院子地处“签门口”处的坡地上,用地地形变化较大,始建于1923年,曾为银行的办公用房,新街修建后,银行搬迁,此宅遂与居民交换,始为袁姓人家居住。袁家院子属半边街模式,总平面是L形的三合院建筑。在平街层上有四层之高,整个建筑雄伟高大,为典型的上宅下店式建筑。

建筑立面虚实强烈对比,从沿街立面上看上下结构虽未连接,但形成了建筑一体化的感觉,整个建筑结构与山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在沿街面上有四层之多,檐口高出街面近10m。建筑向外侧挑出阳台,形成了上大下小的体量关系,同时又有机地依附在坡地上。

2)建筑平立面

主体建筑的进深极大,约有十多米。入口由侧面进入侧堂屋,然后转到正堂屋。正堂屋正对天井敞开,进深、高度较大。围绕侧堂屋和正堂屋的是四间卧室。水平流线组织流、含蓄,在平院落层上,由侧面进入后正对一影壁,绕过影壁才能到达正堂屋。而两间卧室门均开向正堂,围绕正堂组织流线。

内部空间层次清晰分明,形成了层层深入的空间层次。入口的侧堂屋和正堂屋是公共空间,厨房为半公共空间,而楼梯所在房间是半私密空间,左侧的卧房则是私密空间。

626冉家院子

1)总平面

冉家院子位于老街中段,右邻西秦会馆,处于街道转折变化之处,是当时老街主要的建筑之一。总平面呈三合院,建筑在立面处理和装饰上较有特色,占地约150m2。

相传冉家院子是由冉三爷土司修建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直由冉姓土司家族居住,改土归流后,遂落入普通人家。现为冉氏后代居住使用,一家四口人,建筑面积利用率极低。建筑为吊脚楼民居“上宅下店”居住模式。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但室内门窗雕饰破损较严重。

该建筑位于解放街中段,建筑坐东朝西,侧面进入院子,临石板街的是吊脚楼的商铺。冉家院子的建筑结构与老街其他民居一样是穿斗结构,有3个开间,“五柱四挂”,青瓦屋面,室内花窗雕饰精美,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左右两侧为砖墙砌筑的封火墙。

2)建筑平立面

冉家院子为典型的三合院民居建筑,其平面布局呈梯形。中心位置有一天井,建筑空间层次十分丰富而又富有趣味性。

627夏家院子

1)总平面

夏家院子位于第一关内靠山一侧的第二层台地上,背山面水,藏风纳气,风水极佳。

2)建筑平立面

夏家院子外围环境较好,屋后有大块空地可作绿化之用,正门口宽敞的休息平台拥有较好的绿化环境。

夏家院子为中轴对称三合院,传统木结构建筑,较沿街的一般民居显得高大雄伟。夏家院子的房屋为木构架,采用穿斗和抬梁两种形式,用以获得较大空间和灵活的隔断形式。院内正屋底层较高,堂屋地基高于院中地坪08m。房屋为木质,屋面为小青瓦,院中铺青石板,封火砖墙,色彩都为材料本色,封火砖墙挂白灰。建筑采用筑台和开挖的方式,结合地形进行修建。

628罗家院子

1)总平面

罗家院子是罗氏两兄弟兴建的家宅,两幢家宅紧紧相连,相传已有百年历史。

罗家院子地处一个平台上,高居老街的上方,可看到乌江,房前有一夯土石砌小庭院,后面层层跌落的平台上种植了各种蔬菜,从屋内看去另有一番田园风貌。

2)建筑平立面

罗家院子为穿斗式结构,有6个开间,五根进深的柱子。两户家宅互不贯通,独门独户。

整个建筑下有台基,高约200mm,均为干缝堆砌的,屋顶上正中有花饰,边缘有花饰起翘。

629董家院子

1)总平面

董家院子位于第一村,在西秦会馆的后面,建筑年代不详,董家院子北侧为一条通新老街的长长的梯坎,上至新街,下达老街,董家院子就位于中间。传说董家祖上为一名医,现存书有“光前裕后”四字匾额,为民国初年,亲朋族友为表其悬壶之心所赠。

董家院子抱阴负阳,背倚凤凰山麓,面向乌江院落开敞,坐东朝西,正门面北。院中房屋保存完好,正屋为一层带阁楼,两厢为两层带阁楼,正屋南侧群房为一层带阁楼,整个院落平行江面横向延伸。

2)建筑平立面

董家院子为不对称三合院,院中房屋为传统木结构房屋,院落平面为不规整形,院内较为平坦。院中的房屋结构为混合式(穿斗和抬梁式),创造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整个董家建筑群立面比较高大,正屋地基高于其他房屋,都是为了衬托出堂屋的威仪,体现建筑的尊卑之序。竖面设计上,它沿等高线横向布置院落,并根据地形院落平面形成凹形,其结合地形的方式为“开挖+筑台”,使整个院坝空间随山势层层向江边跌落。

6210董家祠堂

1)总平面

位于胜利街中段平缓的坡地上,坐东朝西,占地约270m2,为典型四合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