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龚滩古镇
26454200000017

第17章 建筑测绘(2)

该建筑空间层次感十分丰富有序,整个祠堂空间与外部空间环境相对较为完整和独立,以台地和门枋界定。

2)建筑平立面

董家祠堂平面为典型四合院布局,规划方正,呈中轴对称,天井位于中心位置,拥有高大的厅堂,厅堂正前方门厅上方是戏台,作为表演场所。采用分台处理手法,同时巧妙地利用高差的变化来渲染祠堂高大、严肃的形象。在屋檐上和屋脊上,以石灰砌了许多华丽的装饰,是整个祠堂的装饰精华。

6211陈家院子

1)总平面

陈家院子位于解放街中部,南靠罗家院子,东、北两面均为高差较大的堡坎。西临老街,有与周边建筑不同的高大壮观的气质。临街三层,顶层有一层阁楼,为底商上居的传统格局。

沿临街两旁的台阶拾级而上,即可到达一个与临街楼三层平齐的一个后院。后院是一个典型的三合院落。

2)建筑平立面

一道封火墙将临街楼与三合院隔开,而封火墙无论是在景观上或功能上,均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它将对内和对外的功能分开。从平面上看,院落正对的是堂屋,左面为客房。堂屋的左右是供一家居住的地方,父母住楼下,子女住楼上。厢房与主人居住的地方是不相通的。堂屋的右面则是厨房。

在空间上的动静分区十分明确。临街楼一层商铺,作为动区;二层是仓库,可看作动、静分区的界线;三层商人居所,与三层平齐的是主人居所与院落,看作静区。空间层次分明,清晰多变,院落右侧为入口和厨房,为公共空间。院落正对是堂屋,是一个室内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院落的左侧是主客居室,是一个私密空间。

3)建筑剖面

陈家院子采用了穿斗式的结构体系,临街楼从侧面看是一个不对称体,但仍秉承了“五柱冲天三柱落脚”的建筑形式。而后院堂屋则是较典型的“九柱冲天五柱落脚”

的结构。剖面上,底层是商铺,二层是存放货物的货仓,故只有18m高,三层是外来商人住宿。后院才是陈家真正的居所。

6212倪家院子

1)总平面

倪家院子位于四方井东凤凰山上,已有70余年。其南面是菜地,其余三面皆是住宅建筑。倪家院子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形成筑台,与东、西的建筑高低错落,而与北边的建筑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有趣的建筑群。

2)建筑平立面

倪家院子为三合院式住宅,开口朝东,东边为堡坎,围合性强。视野较小,只局限在院子内部,构成一个交往的半公共空间。底层的主楼部分为堂屋、卧室及起居室,副楼部分为厨房、卫生间,二层为卧室,功能合理。建筑是采用筑台式的住宅建筑,一层向外出挑17m。

由于檐口较低,阁楼屋靠檐口近的部分就用来储物。

倪家院子为穿斗式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院子为东朝向,利用较高的地势进行有效采光,加上住宅的屋顶有明瓦,住宅的采光较好。住宅相对内院只有一层多楼高,又是坡屋顶,故而内院的采光也较好。而且院子地势较高,利于通风,加上设计者有效利用穿堂风,使得住宅的通风良好。

3)剖面设计

倪家院子是采用筑台式的住宅建筑,一层向外出挑1.7m。由于檐口较低,阁楼屋靠檐口近的部分用来储物。在抗战时期,反动派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军匪常常到居民家里劫掠,倪家人便把一些较值钱的东西放在储物间里,再用木板封上,从屋里看就像是一堵墙一样,并未想到里面是个储物间。

(1)内部空间整合

倪家院子为三合院式住宅,开口朝东,东边为堡坎,围合性强。视野较小,只局限在院子内部,构成一个半公共的交往空间。

(2)建筑结合地形

倪家院子结合山地地形形成筑台,在较为平缓的筑台上建造三合院式住宅。

(3)工程技术

①排水设施

倪家院子的内院有一定坡度,东南高,西北低,雨水可汇集到北边的沟里,再由排水沟通过地下管道排入街道排水沟。该排水沟的排水方式采用合流制,雨、污并不分流。

②防潮

倪家院子采用负一层架空的方法防潮,加之地势较高,通风较好,故防潮效果较好。

③采光通风

倪家院子为东朝向,利用较高的地势进行有效采光,加上住宅的屋顶有明瓦,住宅的采光较好。住宅相对内院只有一层多楼高,又是坡屋顶,故而内院的采光也较好。

倪家院子地势较高,利于通风,加上设计者有效利用穿堂风,使得住宅的通风良好。

6213转角楼

1)总平面

转角楼是冉氏家族房屋的一部分,从转角屋南下不远再向西折下即为冉氏土司的房屋。

转角屋在街道转角处,用地为不规整形,平街一层,上带阁楼,平街层以下向下吊下一层。这片房子大约建于19世纪,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光景。建筑位于街道转角处,由此向北走不远即可达第一关,往南走几米又有一宽敞石梯(2m多),向上通往新街,再走几步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上至新街下又蜿蜒,向南走到达一渡口码头,处于一个“咽喉”要道上。

转角楼一面临街,一面临江,在屋后阳台或二层阁楼上皆可观赏江景,底层吊下去一层之后,屋外临江仍有空地,可栽花种草,美化庭院,且可更近一步接近乌江山水,聆听哗哗的流水声,临江一侧房屋比靠山一侧更亲近着自然。

2)建筑平立面

转角屋原为冉家群房的偏房,其南侧房为当时的堂屋,入口房间中的灶原来就有。转角屋进深方向分隔为三间,临街一间为厨房,后面两间为卧室,楼上阁楼储物。楼层都通过厨房相互贯通,联系方便,两个主要卧室(阁楼和平街层临江面卧室)在流线上互无干扰,以厨房为中心组织空间。转角屋为传统木结构房屋,在结构上采用穿斗式构架。

转角屋为吊脚楼形式,由于地形高差不大,仅吊下一层,并根据地形坡度进深柱距层层跌落,减少土方量。为了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依附主体添加两层吊脚楼,合理地加大进深。在剖面设计上,立体地组织生活功能单元,人在上、畜在下,居在前、厨在后,极为合理。

6214杨家行

1)总平面杨家行位于老街的下街段、杨家桥附近,原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后屡烧屡建,现存建筑成于清宣统元年(1909)。杨家行处在北侧的杨家桥和南侧通灵桥所夹的山脊上,总体环境较平整。杨家行呈南北走向,且面江面水,其东侧为一自然凹入的坡地,正好形成“聚宝”

之势,杨家行正好处在正中气口位置。建筑在十余米高的石台上,以达到防洪的效果。整个台地与岩石浑然一体。

2)建筑平立面

杨家行在平面布置上,北侧两开间的进深较其余几间大,因而为“L”形平面。中间开间较其余四间大,形成主导的空间,两侧偏房均以厅堂组织交通流线。立面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两侧高出屋檐的封火墙,加上飞檐黛瓦,那千古的韵味就跃然纸上。它既具有徽州民居的很大部分特色,又结合了古镇山地建筑的特色,体现了建筑升腾而上的动态之美。

杨家行是典型的山地式吊脚楼,采用的是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采用“七柱落地”,并充分利用木结构的特色,层层出挑,在沿江面上更增加了吊挑的风格。

6215转角店

1)总平面

转角店沿街而建,位于老街的西侧,东西朝向。旧时为罗家人所建,亦称罗家店,此地转弯抹角,呈“Z”形,故称转角店,旧时为盐仓,它的对面即是最负盛名的“半边仓”。转角店结合道路分布,使道路形成一个完好的“之”字形,以至整个空间成为老街线性空间中的一个节点。

转角店为了适应当时储盐的需要,而选址在这一段较为繁华的地段。转角店所在之处,虽临水,但地势较高,利于防水、防灾。底层架空利于防潮。对于现在的居民来说,也是利于居住的。

转角店南、北面不与老街建筑直接相连,西面临江,故而采光良好,老街狭窄的街道形成风廊,而转角店则刚好临江,故通风亦良好。转角店为传统的坡屋顶形式,可发挥它的遮阳优势。

2)建筑平立面

建筑的开间较小,进深较大,主要是在进深方向进行隔断,以此来满足日常生活的起居要求。转角店是穿斗式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剖面设计上,下挖一层,形成筑台,使得主楼、副楼有机地结合起来。

1)总平面

胜利街7号的吊脚楼,是南靠火烧坝子的第一幢建筑。

沿着老街石板路再往北走,上几步台阶,即能到达老街。吊脚楼始建于1936年,屋主是一位名叫田福林的船老板,他经营着上至丁市下至涪陵的航道生意。

田家吊脚楼具有传统吊脚楼的典型特色,后靠老街,前面临江。室内地坪比街道高出20cm左右。从老街上放眼望去,它正好处于曾家坪的几级高差递减的平台的末端,也是曾家坪附近室内地平最低处,与相邻建筑屋顶高低起伏。

2)建筑平立面

吊脚楼平面布局上,中柱之间为正门,进入正门入堂屋,堂屋两边是厢房,当地人称之为耍房,厢房与耍房之后称为卧室,用于居住,阁楼只作为储藏用。该建筑为穿斗结构的吊脚楼,分为上、下两部分,以与街道平齐的室内地坪为分层线。以下部分叫楼盘,盖楼用的木柱与楼盘并无任何连接,它是将几根柱直接放在楼盘上,再用穿、梁联结在一起的结构体系,好像是放上去的一样。这也就解释了上下柱起、落脚的柱名称,分别是“中柱、二柱、檐柱”。建筑两边是江水和老街,所以通风很好,在靠江一侧悬挑了半个柱子,并加大了檐口的长度,为遮挡西晒。

63街道

631新华街

1)总体平面

新华街位于古镇的北部,居于江岸线一边,是龚滩古镇最早形成的街段之一,同时也是古镇内主要的老街道,新华街大体是南北走向。

2)新华街东立面

新华街的形态结合地形与建筑环境条件而产生,根据人的生活需要而逐步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以商业为主。由于时代的发展,老的街道空间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商业街的形式,但现在仍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景象。

老街狭窄弯曲,青石铺路,朴素自然,使人觉得亲切、宁静。在空间关系上,街道空间缩放有致,给人以空间层次丰富、自然灵活的感受。

新华街区内保留了不少具有巴渝古建特色的建筑物,对学术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沿街立面上多为店宅,虚实相济,轻巧通透,装饰大方又不缺少细节。天际轮廓线是由街道两侧建筑的屋檐、山花、山墙、屋脊等形成的边缘线,是以天空作为背景的建筑形体的边界。新华街的天际轮廓线灵活多变,富有动感,给人以深刻的山地古镇飘逸脱俗的总体体验。

3)新华街西立面

新华街道依山形走势建于山脊上,是构成古镇骨架的重要街道,新华街是商业空间、交通空间、生活空间三者的融合,而且街道与两侧的建筑有较好的流线和视觉关系。

新华街区内建筑的灵活性和建筑外部空间的自由性,体现了街巷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构成关系。

632胜利街

1)胜利街东立面

胜利街整个位于老街的中部位置,是龚滩古镇最早形成的地段之一,同时也是镇区内的主要街道,街区整体走势是依山沿江。

胜利街区规模不大,但内涵极其丰富,许多古建筑保存完好,可以说是古镇传统民俗民情的发源地,学术、科研价值可想而知。

2)胜利街西立面

街道的构成形态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特别是山地的街巷,局部的台地和踏步打破了街道空间的连续性,为街道空间和建筑之间提供了完美的过渡,丰富了单一的街道景观,形成富有变化的空间。

633解放街

1)解放街东立面

解放街位于老街的南部位置,也是龚滩古镇最早形成的地段之一,同时也是镇区内的主要街道。由于山地环境的灵活性和建筑外部空间的自由性,街道空间自由富于变化,节奏起伏,转折错叠,使街巷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和城镇的整体空间给人以层次丰富、自然灵活的感觉。街区内保留着大量的建筑遗址和集中的城镇文脉信息。

解放街为青石铺路,古色古香,尺度宜人,使人感觉很亲切、朴实。建筑保留情况较好,属典型的巴渝民居建筑形式。立面装饰富于地方特色,材质朴素自然,做工精细。街道空间连续完整,高宽比适宜,营造出宜人的空间氛围。天际线起伏跌落,给人以很好的视觉效果2)解放街西立面

解放街西侧的建筑总体比东侧建筑要少且疏,原因是西侧地形陡峭且靠河很近,这为街道的空间层次带来了活力,使整个街道的空间变化多样,并且把自然景观引入街内,使街道与山水环境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