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龚滩古镇
26454200000006

第6章 古镇形态(2)

周家院子和倪家院子平面布局紧凑,周家院子沿等高线为三开间,倪家院子为四开间;在纵深方向上,周家院子和倪家院子都沿着堡坎边缘,形成在两个不同高程上的建筑组群。两户都有属于自己的院坝,彼此没有路径相连,只是视线上相通,通过在堡坎交界处种植树木,标志不同的领域。

(2)空间形态

①倪家院子利用地形高差,将堂屋与各辅助用房区分开来,各功能用房除了用楼梯进行垂直联系外,还可以通过院坝作为交通的转换空间,体现了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明确的秩序性。

②周家院子通过院坝组织室内外空间,进入院坝再通过堂屋进入厢房,是一种典型的三合院形式。

③周家院子和倪家院子在不同标高的两个院坝进行生活,以及视线上的交流,形成一种空间上的聚集中心。这种布局方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干扰,缺乏理性,但它顺应自然,充分结合地形条件,使得内部空间富于变化,也使住宅的外部体形参差错落,形成居住整体组群空间的复杂多变和开敞自由。

(3)外部空间秩序

①体量、尺度与自然的统一:两个三合院都只有三、四层,依附在自然山体之中,尺度宜人,反映出对自然的遵从。

②材料、色料、质感与外部空间的统一:该组群以木材为主,局部嵌以石材和白灰的装饰,质感丰富且协调统一。两户虽为不同人家的院落,但并不突出强调自己,色彩上都是非常得清新淡雅,朴素的木板墙,灰色的瓦檐,淡黄、灰绿的勾边装饰,与自然浑然一体。

3)道路交通该组群位于新街东面(高程在新街上),有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步行梯道与新街相连,梯道平台往往是入户的出入口,而周家院子则是在梯道的尽端设了一个石拱门,作为公共交通空间与私有空间的象征性的空间划分,起到空间延续性的作用。梯道不仅承担了路径的功能,还起着景观视线通廊口的作用,由梯道往上爬,可看到高低错落的屋脊轮廓线,偶有绿枝在院墙上形成的投影,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让人感受到一种非常浓郁的宁静的乡村生活气息。

2.3环境景观

2.3.1景观总体格局

山地滨水城镇,整体上大都使人在视觉上有美好的观感。城镇所在的山水环境和自身空间结构关系,往往形成变化和统一、对比与和谐、人工与自然、动与静等多种形式美的特征,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中起到了重要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支撑作用。就龚滩古镇来说,其景观总体格局有以下特点:

1)自然景观--山、水、城和谐统一

古镇与山、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关系。古镇依山面水,与对岸飞蛾山遥相呼应。古镇沿江,沿山顺势铺开,呈带状布局。古镇气候宜人,植被丰富,风光旖旎,有着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乌江惊涛拍岸,阿蓬江碧波荡漾;两岸悬崖峭壁,奇山、幽洞、灵泉、飞瀑自然天成,鬼斧神工。

秀美的阿蓬江碧水如镜,群峰如黛,悬岩壁立。

2)人文景观--体现地域文化特质

古镇青石板街跌宕起伏,曲折幽深,吊脚民居千柱落地,飞檐凌云,寺庙祠堂庄严雄壮,气度非凡;古码头、古纤道、古梯道、古桥梁、古牌坊、古树、古井、古碑石等,无不映射出古镇悠久的文化底蕴。

龚滩土家族、苗族的民族风情、生活习俗、歌舞戏曲、工艺美术沿袭至今。尤其是当地以阳戏灯、马马灯、薅草锣鼓、摆手舞为代表的戏曲、歌舞,充分反映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历代文人墨客也多会于此,吟诗、作词、绘画、赋文,给古镇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3.2山景

1)山体形态与分布

古镇位于凤凰山与老鹰岩两山之间,乌江之畔。两山山形稳健,且呈现凹凸起伏状。

2)山体景观的构成特点乌江西岸是一面如刀凿斧劈般的悬崖,悬崖下奔流着湍急的乌江水。而龚滩镇则在乌江东岸,沿江一排错落有致的吊脚楼顽强地撑起居民的生活。乌江的山素有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嵋之秀。远山神秘,近山雄奇,沟壑清幽、秀丽。其中着名的山峰有插旗山、弹子山、仙女山、白马山和凤凰山等。龚滩生长于凤凰山上。

3)古镇与山体景观的构成关系

龚滩的形态,充分结合了凤凰山的地形条件,在自然中慢慢成长,随地形变化而变化。龚滩沿山地的高度、坡度而发展,形成高低错落的城市空间,尤其是几种古株古树点缀其中,古镇空间更加丰富多彩。

从前一章龚滩沿革记载可以看出龚滩的繁荣与凤凰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山又限制了古镇的发展,而且由于地基的不稳,局部地区常有滑坡事件发生。因而城市选址在考虑交通便利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用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3.3水景

1)水系景观形态

镇域景点大多集中在乌江和阿蓬江沿线及小银鞍城风景区。其中主要景点有:龚滩石拱桥、乌江画廊、阿蓬江以及清泉风雨桥。

2)水系景观的构成特点

阿蓬江与乌江交汇于龚滩。乌江的水,碧若琉璃,峡谷幽深,有画廊之誉,然而水流十分湍急。较之于水急浪高的乌江,乌江支流的峡谷显得宁静而安详。阿蓬江发源于湖北,在古镇龚滩汇入乌江。由于修大河口电站,从神龟峡到大河口56km河段形成库区,水面如镜,清澈见底,两岸藤萝密布,苍翠欲滴。其间有27道谷弯、28道谷门,船行其间,多有峰回路转之感。

3)古镇与江水景观的构成关系

古镇与江的关系最为密切,正是有了乌江的航运交通,龚滩作为客货物中转站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一般城镇都选址在两江汇流处,而龚滩古镇距阿蓬江和乌江的汇流处尚有一段距离,分析其原因如下:

(1)阿蓬江水急江浅,没有通航能力;(2)阿蓬江与乌江交汇处山高水险没有适宜的城镇建设用地;(3)城镇的建设几乎全部依赖于乌江,所以古镇沿江布置,呈带状延伸。

2.3.4城镇景观

1)边界与标志

较好的边缘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进入的欲望和想象力,并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1)古镇入口

龚滩古镇主要有陆路南北两个入口,水路上下两个码头。其中位于南端的水陆两处入口在视觉景观上效果较好。

①陆路南入口

从南端由新路进入古镇,经过龚滩大桥之后,开始有房屋三三两两建于路旁,在心理上和视觉上为进镇作了一个准备。随着路程的深入,房屋渐渐多了起来,自然山水渐渐远离,人气越来越旺,最后完全进入古镇。这个边缘原始条件较好,山清水秀,又有显着的标志物--龚滩大桥,可以在进镇前初步体会山地居住环境特色。

②上码头

上码头主要是轮渡码头,贵州沿河的居民渡过乌江由此进入古镇购买生活用品,属次级入口。由码头拾级而上即可进入古镇,站在码头上可观看龚滩古镇依山傍水的整体形态。

抬头向上看,又可见层层叠叠的房屋由山脚向山上发展,景致优美,很有地方特色。

③陆路北入口

这个入口迎接从澎水方向来的人们,但道路两旁几乎都是现代方盒子建筑,饰面也多为瓷砖,完全失去了地方特色,道路两旁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极其有碍观瞻,破坏了古镇氛围,又无任何标志性景观,需对此重新规划设计。

④下码头

这是龚滩对外联系的一个最主要的入口,可龚滩此处的形象不佳,码头未作任何景观上的设计,只有冷漠僵硬的水泥台,且有脏乱之感,由此处放眼向凤凰山上看去,只见现代方盒子建筑伫立山腰,抢眼而醒目,老街片仅见灰暗的瓦房顶,成为新建筑的衬托,完全没有古镇风味。

(2)边际轮廓

龚滩古镇沿乌江南北呈带状发展,边际轮廓线在深色山体映衬之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景色优美。只可惜在新街上有较多高大的现代建筑,破坏了轮廓线的连线感和古镇古朴的氛围。

沿乌江岸的古镇边缘主要由吊脚楼组成,有些地段只有靠山一侧有建筑,建筑在绿树掩映之下更显秀美。吊脚楼连排形成的古镇边缘,最能显示其地方特色,其柱脚高高吊下,立于乱石之上,奇险之致,让人胆颤心惊。

2)城镇的区域与节点

古镇街道蜿蜒曲折,高差变化丰富,空间节点往往出现在街道转折处、高差变化丰富处和建筑有特色处。如在街道转角处,形成异形的空间,这就是此处有名的“转角店”

。位于解放街中部的陈家院子,东、北两面均为高差较大的堡坎,西面临街,临街拥有5个开间,其开间尺寸都在3m以上,正中的开间达到3.4m,显出与周围建筑的不同之处。老街的最高点位于曾家坪,此处向两边高度逐渐降低,以前的盐夫、力夫多在此处休息,现在这里是人们休息、闲谈之处,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空间节点。顺着中学旁的吊脚楼下几级台阶,沿江面就完全敞开,空间感觉豁然开朗,这也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

3)城镇的路径

古镇的路网结构是由一条老街串联若干巷道所组成。老街顺应等高线平行河流呈南北走向,蜿蜒曲折,巷道垂直于老街,基本上由梯步组成,是联系新老街的通道。路面基本由青石板铺设,每块青石长约1m,宽约30cm,顺铺。石桥与道路结合紧密,桥面自然形成路面。

(1)街道视觉景观

人的视线随着街道的转折而转折,街道随地形的弯曲而弯曲,使建筑外部空间不单调重复,街景立面在人的视线中产生丰富的变化。从第一关出来由部分空隙望出去,山景、水景浑然一体,绿水青山非常漂亮。建议在以后的城市设计中,可以在这些地方设一些观景平台。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地方往往成为垃圾倾倒处,建议对这些地方进行重点清理整治,使其成为街道视觉景观中的亮点。

①与街道透视关系

龚滩古镇老街保存完整,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其高宽比基本上都大于2,这样的比例使得空间亲切而自然,且因为老街呈南北向纵深发展,街道幽深,略显封闭,人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观赏街景都能产生极强的透视感。街道本身透视层次丰富,曲折蜿蜒看不到尽头,梯形的透视空间对人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引导人们走进古老的岁月。在街道的局部地段,街道本身就是梯形平面,空间慢慢自然放大或缩小,更加增强了街道的透视感。龚滩新街宽约8m,空间形态较为松散,产生不了像老街那样强烈的透视感。

②与江景关系

原来的龚滩老街空间连续而封闭,在街上仅可听到乌江水流的哗哗声,现由于火灾、水灾以及年久失修等原因,多处临江一侧房屋倒塌,自然形成视线通廊,人们从幽暗的街道行走到这些地方时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街景与江景交替变换,互为衬托,生动自然。

③与山景关系

由于老街两侧房屋较高(大多为两到三层),人在街中行走看不到乌江两岸的高山,只能通过房屋间的空隙看到对岸的飞蛾山,在这些视线通透处,江景、山景、街景相互融合渗透,龚滩古镇尤显古朴而秀丽。

在新街上山景成为街景的大背景,人们站在新街上可以随时感受到龚滩位于两山相夹谷地,背山面水,地势显要。

④与建筑关系老街上的建筑联系紧密,房挨房、屋连屋,形成连续的街道空间。在靠山一侧的台地上建有一些稍大的院落,它们通过梯坎下至老街。

(2)街道美学

①街巷与外部三维体系的结合--自然之美

龚滩处在凤凰山系和乌江水系的峡谷地形当中,自然的山水格局形成了古镇外部一个重要的三维体系,古镇上水平方向的街(老街、新街)与竖向方向的梯步、巷道,相地而变,或曲或直,巧妙地与自然、山、水三维体系结合(图2.18)。街道上或用坡道或用石梯,随着自然地形的凸起凹入,随曲就直,而巷道则多由梯步组成,可谓古镇的标志特征。石梯此起彼伏,形式百态,高者如云梯,低者仅有一级,堪称“移步可换景,走马能观花”。

②曲折多变的街巷空间--动态之美

街道的构成形态,在欣赏者眼里往往是在动态变化中获取,而它包括古镇外部形态美和街道空间美,均是以不同的角度进入人的眼中。街道的空间在不断的变化中构成一种动态的美。同时,这种街道空间的变化还反映出街巷曲折和上上下下的平面布局,正是这种变化,给人以非常深刻的空间变化体验,加上四季气候变化、江水涨落、日出日落的转变,也给街巷带来了丰富的景观变化。

③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之美

a.自然本源的信息:在街外侧随处可见的滩上乱石,尤其是老龚滩一带(即签门口)的几块巨石,高可及屋,重重叠叠,看似危如累卵,其实这正是古镇千年历史的见证。它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龚滩如何由凤凰山崩裂形成、龚滩的兴盛、衰败的历史,同时也说明了古镇老街自然本源的一面。

b.石板街历史的叙述:古镇15km长青石板街道,沿江纵向伸展,起伏有致,恣意穿插。自建成后,老街就年年遭遇火灾,烧得石板街的石板都已破裂不堪。而织女楼前青石上的杵眼,正是古镇盐文化精华之再现。“三步两打杵”,石板路留下的杵眼,正是老街人民艰苦岁月的见证。

c.文化大革命的遗痕:十年的文化浩劫,千年古镇也未能逃脱此劫,原上中下街多达20座的庙宇,如王爷庙、文昌阁、川主庙、武圣宫等绝大多数已被当成四旧破坏,剩下的也仅存残石断壁。而众多的民居墙上、板上留下的黄色油漆书写的毛主席语录,历时20多年依然清晰可见,如杨家行门板上书着“行动不离毛主席的教导,心不离毛泽东思想,口不离毛主席的语,手不离毛泽东的书”等等。语录与石板街一同记录着老街的辛酸历史。

d.商业气息的残留:时至今日,龚滩古镇随着新街的建成通车和水路运输的衰败,老街昔日的十余家盐业和百余家商号,已经逐步消失,现今残留的仅是极小部分的零售小卖部,残留的只有昔日古宅的店铺门板。

e.城市化、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在老街上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民们,也避免不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众多的青壮年劳动外出打工,或是搬迁到新街上,古镇难免出现人口减少和空心化的问题。同时农村现代化亦波及了老街,部分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建筑材料和施工的现代化,只是增加了老街这一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

④朴素生活的再现--生活之美

龚滩人民勤劳、善良,自古以打渔为生,后虽发展为盐商结合的中转站,人民依然没有摆脱贫穷生活的阴影。在街上,随处可见板壁上悬挂着渔网、鱼线等劳作工具。龚滩人多地少,受自然地形的限制,耕地几乎没有,有的只是巴掌大的菜地,见缝插针式地随意开发。龚滩人民虽然贫穷,但流传下来很多的文化传说和神话故事,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街道四处爆裂的青条石,日久天长,被磨得油光可鉴。被烟熏黑的木墙板和柱子,以及纹理,还有盐夫“三步两打杵”而在板上留下的杵眼,诉说着古镇人民艰辛的历史(图2.19)。

走在古镇中,看着满街泛青光的石板街与老房子檐下的阴影,听着古镇人民淳朴的话语,让人感受到古镇人民生活的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