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龚滩古镇
26454200000008

第8章 建筑空间(2)

在建造过程中,通常采用先基础、后楼盘、再正房的次序。基础部分包括建筑的底座、堡坎、护坡等,而楼盘则是依附于岩壁上的下层构筑物,或架空或作店铺、仓储之用。正房的柱梁体系一般直接架在下层的楼盘之上,两者之间只有承重上的关系,并没有结构上的直接联系,结构工艺十分精妙。上部的正房结构中,又可分出中柱、二柱、檐柱等不同结构柱,柱与柱之间以短枋相连,形成完整的穿斗式结构。

3)构筑形态之美

古镇民居多数是以实用和坚固为主要原则,所以建筑构件中装饰性的并不多见。建筑的每一个构件都有它的实用意义。民居的外观形态常与其构筑形态是一致的,而构筑形态的美正是民居建筑的美。

(1)构筑形态的环境之美

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因而产生的构筑形态一般具有地域的色彩。龚滩古镇独特的山水格局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构筑形态上的不同。屋顶形式、墙体材料、色彩和质感的差异形成了古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构筑形态之美。

(2)结构构件的装饰之美

各种结构实用构件均具有自身结构的功用和特点,如基础、柱梁、支架的作用虽各不相同,但它们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或实或虚,在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上形成一种对比。同时,柱和梁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一种结构构件的装饰之美。略显对称的形式又不呆板。此外古镇建筑中的悬挑部分和吊脚部分,在外部形态上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和光影变化,充分体现了古镇建筑的结构构件之美。

(3)外部构件的装饰之美

在古镇建筑外部构件上,有时是直接外露出原料,不加任何的装饰加工,从而表现出一种原始的材料和力学结构之美。但朴素的结构美学之中依然寻求一种装饰性的效果。因而在结构部件上不遗余力地加以装饰处理,如雕刻、彩绘、线角等美学处理,处理原则是以不影响和破坏其结构特点,以求达到结构和美学的高度统一,这留给人们以很深的艺术魅力和效果。

4)典型技术形态和构筑类型

(1)吊脚

这是古镇建筑架空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适应较陡地形的一种方式。其构造的主要方式是充分利用上部结构的特性和木料的力学性质,在地形变化较大的部位,以直撑和斜撑的方式,或支岩或支平台上,牢固地与上部主体结构合为一体。

(2)侧脚

侧脚区别于吊脚但又类似于吊脚。它是在平面上底层架空、上部为二层阳台或过道的一种支架体系。在功能上,充当了外部街巷空间的一种延伸,是街道与建筑之间的灰空间。

(3)双椽

这是土家族地区常用的结构之一。它用两根大小不一样的“椽”取代了结构较单薄的“单椽”。通常上部为一较大圆椽,圆椽上部略微削平,利于上部铺设平板,下椽用较小的楼子成圆成方。有时还加以美化处理,将椽头圆角曲线化,这样的结构方式刚度较大。在古镇建筑中,上椽高度为25~35cm,下椽高度为20~25cm。上下椽的高度视建筑的进深而定,可长可短,短仅三四米,长可达十几米,基本上是一株树木的树干长度。

(4)檐口

檐口的组成构件通常有檐瓦、檐椽、望板等,部分祠堂、宫庙建筑中还有滴水、瓦当。古镇建筑檐口为双望板,举折出挑。望板与望板之间塞有一垫木,将上望板折挑而出。一方面增加了屋顶曲度和美感;另一方面使屋顶檐口距离墙更远,将雨水“抛”出屋面,类似古建筑中的“举折”。而檐口板在檐瓦内几厘米位置,与望板直接相连。

(5)柱梁

古镇民居建筑中,常具的柱梁体系无外乎抬梁式、穿斗式和混合式三种。抬梁式和混合式常见于宫庙建筑和祠堂建筑中,以取得较完整的室内空间;而穿斗式通常用于民居建筑当中。视平面进深的大小,柱梁体系又可以分为“五柱落地七柱冲天”,“九柱落地十三柱冲天”

等。柱与柱之间的距离在1.5~2m之间变动,柱径为18~28cm。

3.2建筑类型研究

3.2.1会馆建筑类型特点

1)会馆建筑分类

早期的会馆建筑通常比较简单,主要功能是接待本籍的举子来京应试,以及本籍官员、候选官员的来京下榻。随着时代的变迁,会馆的功能屡有变化。而且,地点也不局限在京城,全国各地特别是各大城市都有。会馆建筑如果以其使用功能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同乡会馆”和“行业会馆”两类。

2)主要特点

同乡会馆的建筑形式大致同大型住宅相似,有些就是大型住宅改建而成的。为维系乡谊,多在正厅或专辟一室为祠堂,供奉乡贤。正厅为同乡聚会宴饮之处,其余房屋供同乡借居。有的大会馆设有私塾,供同乡子弟入学。清代北京的一些省级会馆规模很大,建有戏楼。

行业会馆与同乡会馆风格不同,但总体布置近似住宅建筑。馆内多供有这个行业的祖师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有演戏酬神用的戏台,或独立建造,或建在大门背面上层。观众席设在正厅、厢楼或庭院中,有的还在庭院上空加建棚盖。为夸耀本行业的兴盛富裕,行业会馆多讲究装饰,常用繁复雕刻和金彩装饰。会馆建筑也是中国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到现代,借鉴西方建筑的特点,逐渐发展成宾馆、酒店等现代建筑。

3.2.2仓库建筑类型特点

古镇鼎盛时期多达十余家盐业和百余家商号,在老街建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现在虽已衰败,但仍然有迹可寻。

1)仓库建筑分类

(1)独立式仓库(如半边仓)

半边仓位于兴华街中段,至今有100多年历史。作为仓库建筑,其平面简单规整。由于仓库独特的流程,其入口有相对较大的场地,有两个入口形成环路。结构体系为规整的柱梁结构。立面形式简洁,有宽敞的大门和方便拆卸的横向木板。

半边仓采用筑台方式,与地面齐平,也保证了其两面与街相平,以求减少运输次数。地面利用优质板材架空处理防潮,有效隔离潮气。

(2)并列式(如转角店并列的货仓)

位于兴华街中段的转角店,旧时为罗家人所建,亦称罗家店,它得名于转弯抹角的形式。旧时为盐仓、商号,现为居民住宅。建筑分为4个开间,形式较简单。它合理利用地形,与街道有机结合,形成紧凑的布局。每户人家均有靠街的出入口,有些住户利用地形,适当增加了出入口。

转角店合理利用地形形成筑台,采用筑台与吊脚相结合的手法,是传统的穿斗式结构建筑。底层架空,合理防潮。

2)仓库的主要特色

(1)平面布局连贯

平面布局当中由于仓库独特的工艺流程,是搬运、堆放的场地,所以各出入口前均有一个相对宽敞的空间,可以满足货物中转、搬运的空间需要;并在出入口布置上都能形成一条环路,从而使内部空间得以充分使用。

建筑中结构体系、柱梁的分布对空间利用影响很大,仓库中的结构较为规整,柱子大小和柱间距在相同方向上能保持不变,这有利于空间的组织和利用。如半边仓,柱和柱的间距都是1100mm、柱径240mm,既简单规整,又合理利用了空间。

(2)立面简洁

仓库需要方便货物的运送、搬卸,因而除在立面上满足安全防护的要求外,还应具备较宽敞的大门和方便拆卸的横向木板。整体的布局形式非常简洁,由下至上的横向木板,与其他民居的竖向板截然不同。

(3)地面技术处理--适应地形、防潮

仓库的室内空间相对完整,其中最主要的地面处理通常采用筑台和悬挑、支柱等方式,以求取得平整的地面,同时也保证了仓库的一面或数面能够与街道相平,以求减少运输的距离和次数。

仓库通常存放盐和其他干货,因而地面防潮处理较为重要:通常采用地面架空处理,以优质的木材(如杉木)作为铺地,有效地隔离了潮气。

3.2.3宗祠建筑类型特点

1)外部空间环境分析

在以往由同一宗族聚集而成的平原地区聚落,祠堂常占有重要的地位。或是占据村口较开阔地方,或是处在宗族聚落的中心部位,其余同族建筑依照地方年代顺建在四周。龚滩古镇,居住姓氏复杂,并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因而宗族祠堂较多,各家几乎都有自家祠堂,有一定的宗族聚集。同时由于外界环境的限制,与外界空间环境相比,祠堂较完整和独立,或围或包,独立于外界环境中。

2)共性和个性的建筑形式

祠堂作为同族人聚集、祭祀祖先的场所,既不同于一般的民居或是纯粹的宫庙,又具有自身的个性。此外,它又是源于地方土生的民俗、建筑文化,更是与以精神为本质的宫庙有一定的共性。这表明在建筑的风水格局、外围环境处理、入院庭院空间、平面格局多方面,甚至在装饰、色彩上与宫庙有较多的相似。

3)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差异

作为家庭祖先神位供奉的地方--祠堂在家族中有较强的精神感召力,因而在处理内外空间时更加注重精神、宗族意识的强化。通过入口设小门枋,抬高外院高度、加高建筑基底高度、抬高台阶等多种手法,以达到在人的心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感召的目的。例如,董家祠堂在处理上就较有变化,入口门枋与街道之间有2米多的高差,平行街道以梯步上至内院,转折之后,整个祠堂完全地展现出来。高出外院数米的基座、封闭式的外立面和大梯步道,使得外院空间呈现出强烈的威严和秩序感。

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被一堵高墙隔断,其上仅有几个小窗和大门,以及一些匾联的遗痕,这些将参拜人的视线统统隔断,视线上的阻滞加强了祠堂的精神实质。

穿过大门,经过低矮的戏楼下方到达内院。内院的处理方法与宫庙的处理有所不同,宫庙一方面是提供场地供人活动和烧香参拜,另一方面是供人们在节假日举行大型活动。而祠堂是部分人相对私密的使用场所,故内部空间并不高大宽敞,它营造的是一种庄重气氛,同时也为做道场、唱戏等活动留下活动空间。

4)平面形式

祠堂独特的使用者--宗族中的全体成员,对使用上的要求无外乎庄重和安全,能满足祭祖和送迎灵牌位时的各种活动和平时看护打扫。这样就形成了祠堂独特的平面形式。中轴线上厅堂和戏楼的呼应,戏楼通常在二楼,下为重要出入口,正厅则层高较高,主要供奉祖宗牌位和祭拜之用。而侧厅和厢房可以提供平时族内活动时的餐饮、备祀等辅助活动。戏台则可以作道场和演戏之用。

5)立面形式

祠堂立面主要指祠堂面向外院或街道的立面。其形式有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是庄重、威严效果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宗族的财势和地位的显示。一般说来,祠宗越大越多,越是显出宗族威望,所以祠堂立面装饰较有特色。从立面效果来看,窗洞部分的比例较小,均是封闭性较强;以青砖、条石修砌至屋檐口部分,类似宫庙建筑的风格。

6)色彩装饰

祠堂色彩元素的构成与民居传统元素较为相似,如白色粉墙、青灰色砖墙、青条石基和台阶。同时又具有较为独特的元素,如在屋檐口、屋脊和山墙的重要部分用白粉或棕红色粉刷。所以既有融入群体的基调,又有与众不同的笔墨。

在重要的部位上,如柱础、石基、檐口和梁柱上,精雕细琢了许多的装饰花纹,较之民居建筑则多了些华丽。

3.2.4民居建筑类型特点

1)民居建筑外观造型特征

(1)干栏式

干栏式是一种底层架空,以防潮湿与虫蛀、野兽侵袭的典型悬挑建筑。建筑史论家李光逵在枟论干栏式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枠中认为:“巢居-栅居-干栏-半干栏-地面木构房屋”

是干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序列。纵观巴渝传统民居从形成到发展,干栏式建筑已成为巴渝古镇民居环境的一大特色和宝贵的民居文化遗产。

(2)宫室式

这种大型住宅由干栏式建筑演变产生,之前还有地龙墙、高勒脚、地楼板,四周设通风孔的干栏式余韵民居。宫室式建筑空间的平面布局多左右对称,以祖堂居中,多用几重四合院拼成前堂后寝的布置。即前半部分居中为厅堂,是对外接待、迎宾的部分;后半部分是内宅,内宅以正房为上,是家人居住的部分。在这些庭院中,不仅有宫室制度完善的规范,且家庙、宗祠、花园、戏楼、碉楼、学堂、亭廊等诸多内容会聚一堂,构成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大型庄园。

2)民居建筑接地方式(1)悬挑法

悬挑是利用挑楼、挑廊、挑阳台、挑楼梯等来争取建筑空间扩大使用面积的处理手法。

采用悬挑手法需要有合宜的结构体系。在巴渝传统住宅的捆绑结构、穿斗结构中,常用的竹、木等材料重量轻,受弯性能良好,所以构筑中普遍运用悬挑手法。在结构与材料日益更新的今天,山地住宅汲取这种处理手法仍然可行且有意义。

(2)吊脚和架空法

吊脚是建筑物的一部分搁在下吊的脚柱上,使底部凌空的一种处理手法;架空是将建筑物全部搁在脚柱上,建筑底部完全透空的一种处理手法。架空和吊脚与地面的接触部分减少到只有几个点,因此避免了建筑与山地地形之间的矛盾。

架空和吊脚的基础是点式基础,因此建筑后仍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绿化环境。

同时可以避免破坏地层结构的稳定性而产生如滑坡、崩塌之类的工程事故。再者,由于脚柱的高度可以随意调整,采用架空和吊脚处理,适应的坡度范围较广。特别是对陡坡及悬崖峭壁地段修建的住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它既利于临江习俗,又利于通风防潮。

3)巴渝民居建筑的装饰特点

装饰是民居建筑构成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物的性质和地位,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巴渝民居建筑装饰在表现形式和技艺上既秉承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精髓又具有自身质朴的特色。

巴渝古镇建筑的各个部件或装饰构件丰富多样,如山墙、屋脊、挑檐、挂落、雀替、驼峰、柱础、掸拱、门窗等,多用精致美观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彩绘或陶瓷饰物制成。它们大多反映的内容或传统典故,来源于移民礼教和本土文化。

尤为突出的是丰富多样的木雕装饰艺术,巴渝民居的木雕主要集中在门、窗、家具以及雀替上。雕花细腻,造型多变,在对称的格局上寻找局部的变化。在内容上,多以植物、花卉以及如意纹为主等。石雕大都以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为对象,柱础上的石雕古朴笨拙,给人以厚重感,栏杆上的雕花细腻精致,层次丰富,线条流,疏密适中;动物活灵活现,形象生动;植物特征鲜明,具有很好的概括性。柱础与栏杆似乎是不起眼的建筑元素,而恰恰在它们身上的雕饰反倒叫人觉得建筑师的精细和房屋主人生活品位的高雅。其中,龙凤、牡丹、云气纹、麒麟都是常见的题材。

不管是古镇的石雕还是木雕,都是源于人们祈福消灾、趋吉避凶的朴素思想。中国古代装饰的形成,与根深蒂固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人伦关系,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孕育着建筑装饰这块土壤,给了它活动和创造的空间,并且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规范与审美意识。

3.3典型建筑

3.3.1会馆建筑

1)西秦会馆

(1)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