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26

第126章 关于“进谏”问题

相传,五帝之一的唐尧曾设鼓于庭,使民击之以进谏。《淮南子·主术训》载:“故尧置敢谏之鼓。”这可能就是进谏的起源。

以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臣对君进行直言规劝,使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改正错误,这叫做“进谏”。进谏的形式有多种,一般对君主面陈得失,称为“进谏”;写成奏章、谏疏送呈皇帝,谓之“书谏”;运用武力,陈兵力谏,称为“兵谏”;更有别出心裁者根据有关情况绘成图卷,配一疏奏,一起送呈,称之“图谏”。

为了使进谏经常化、制度化,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许多朝代还设置谏官一职,专司其职。西汉置谏大夫,东汉改成谏议大夫。隋唐隶属门下省,掌侍从规谏。宋置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之长。明初亦置谏议大夫,旋因大杀功臣而废。

话虽这样说,但要求统治者能真正听取臣下意见,改邪归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里,臣僚进谏君王,都是要冒各种风险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因进谏君王而被贬谪甚至杀头的不在少数。唐太宗李世民虽称明君,也曾扬言要杀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