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28

第128章 “任人唯贤”问题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管仲束缚自鲁至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恭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管仲的意思,我绝不因一些小的恩惠就误用奸人或庸碌之辈,而是任用贤能、论功行赏。管仲和封人的问话就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用人路线,即管仲的“任人唯贤”、封人的“任人唯亲”,而这也可能就是提出“任人唯贤”的开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其制度的劣根性,用人总体上是“任人唯亲”。君不见所有皇亲国戚,不管贤愚都可以封王封侯,王公大臣的子弟,即使是庸碌之辈,照样可以老子的地位荫恩为官,一般贫苦人家的子弟纵使有超群之德才,也被排斥在朝廷之外。特别是在东汉末年、晚唐和明王朝后期,宦官和外戚轮番掌权阶段,可能是“任人唯亲”最严重的时期。在奸相李林甫、秦桧、严嵩专权阶段,由于他们排除异己,打击贤能,任用亲信,用人上的“任人唯亲”盛极一时。还有各王朝在买官与卖官严重的几个历史阶段,用人实际上变成了“任人唯钱”。当然,在我国封建社会。也有过“任人唯贤”的时期,如西汉初年,唐王朝兴盛阶段,也任用过不少贤相、名将。长期的官场宦海争夺说明,在用人上要真正实现“任人唯贤”并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