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43

第143章 对联起源及其发展变化

对联,又叫“楹联”、“楹帖”、“对子”。我们中国人在过春节时,都要在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以示吉利和庆贺。

这个习俗的渊源,流传着一个神奇的避邪故事。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门上,求得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或则在桃木板上写一些“避邪”的符号,或则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enShu音申舒)和郁垒(yulu音玉律)。据说神荼、郁垒兄弟俩住在一个山上的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拿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家站岗放哨守卫,镇鬼驱邪,时间久了人们管叫他俩为“门神爷”(唐以后以至现在人们贴在门上的“门神爷”是秦琼、敬德,那是出自《西游记》中的另一个神话故事)。那时因科学不发达,人们对许多自然社会现象无法解释,就迷信神鬼,所以家家都要挂桃符。

一直到了唐朝,人们过年不再在桃木板上画神像了,而是编上对偶工整、乎仄押韵的两句吉祥话写在桃木板上,这实际上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唐以后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有一年过年时给自家门上写了两句对偶的话,叫“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昶的这副对联是说新的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美好的春天来了,吉祥如意,还有企盼他的福寿总是“长春”,即健康长寿,永久当皇帝。

孟昶写了上面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被北宋灭亡了。孟昶投降,没多久就死了。这是历史对这个只知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根本不管国家大事的皇帝的无情嘲弄。

孟昶写对联的那年是公元964年,他那副对联被记在《宋史》上,因而就保存下来了,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一副对联。算来这副对联距今已有一千零四十年了。

人们由此把对联这种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独特文学形式,逐步延伸到其他方面。如给扇子写的对联叫扇联;子女结婚、给亲人祝寿、重要节日、大型工程竣工、店铺开张等,都要写祝贺联;亲人或伟人谢世,要写挽联,以示吊唁哀思和记述其丰功伟绩;在不少名胜古迹上也写上相应的对联,以记述其历史和雄伟壮观;在长期的封建科举考试中,常见考官给考生出个上联,叫考生对下联,以试其才思是否敏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至于把对联改成春联普及到千家万户,据清代学者粱章钜的《楹联丛话》记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创的。“春联”一词,也是他说了以后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