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49

第49章 忠心可鉴光照日月

在封建专制时代,那些奸佞小人往往平步青云,而不少耿耿丹心的忠臣良将其命运反而是悲哀的,这岂不令人气愤。下面根据《明史》的记载,将于谦、袁崇焕的事迹述后。

于谦,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乐进士。

公元1449年,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刺。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被瓦刺也先率领的铁骑打得一败涂地。这位受英宗宠爱、坏事干尽的“王先生”、“王翁翁”被护卫打死,英宗也被也先抓去,当了俘虏。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土木之变”。

消息传到京城,明廷大乱,有人主张把沿边守军全部撤回保卫首都,有人主张迁都南京,有些高级官员的眷属和富商纷纷逃走。有个叫徐理的朝臣,暗中已把妻儿老小送往苏州去了,并在朝堂上煽动说:“星象有变,天命已去。”主张放弃京师,迁都南京。朝班诸臣,六神无主,动摇沮丧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哭了起来。于谦见状,厉声喝道:“谁主张南迁,把他的脑袋砍掉。”然后从容道:“列位大人,京师乃天下根本,根本不守,天下动摇,难道大家忘记了赵宋南渡的教训吗?”

经于谦的坚持和工作,朝野上下方决心固守京师,于谦并被升为兵部尚书,主持抗战。

也先抓到英宗,以为奇货可居,遂派使臣来以议和为名,大索金帛,并欲迫明王朝屈辱妥协,朝中竟有人附和之。于谦洞悉也先奸谋,毅然提出请皇太后立成王朱祁钰即帝位,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上下始安,后也先军扶太上皇叩关,守军高声回答:“我大明已有新天子了。”

于是,也先破紫荆关,直捣北京,于谦以民族大义激励京城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

也先兵至,先是诱降不成,遂攻城。于谦在德胜门外设伏,诱敌于城下,前后夹击,一战而大败也先军。也先之弟索罗、宰相卯那孩被当场击毙。也先围城五日,死亡万余人,散失九万余骑,又闻明朝的勤王之师旦夕大至,恐其归路受阻,乃惶惶然撤兵出关去了。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长城沿边各镇也严加防范,也先屡犯而不得逞。一年后,终于将那个无用的奇货英宗送回来了,又与明廷化干戈为玉帛了。

于谦以国家利益为重,挫败强敌,保卫了京师,避免了江山分裂的危局,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那个太上皇英宗朱祁镇趁其弟景帝朱祁钰病危,勾结将领石亨、徐有贞,强夺宫门,进入奉先殿,鸣钟击鼓,宣布复辟。朝臣上殿,见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不是景帝,而是太上皇朱祁镇。他的弟弟朱祁钰听到消息,顿时气绝而死。历史上把这叫“夺门之变”。

这天中午,于谦等几位大臣被捕,六天后于谦在北京就义,时年六十三岁。他的死,《明史》讲:“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早年曾作咏石灰诗一首: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他一生忠烈清白的写照。于谦被捕后,抄家时发现,他身居高位几十年,“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

杀戮功臣,于理有悖,而明朝的腐败衰落就是以英宗宠王振杀于谦肇端的。

时过173年,即崇祯三年,明王朝又一功臣被冤杀。这就是大军事家袁祟焕。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进士。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军事形势,还京后自请守辽。为巩固边防,他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多次击溃后金(清)军的进攻。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后金军以重兵侵犯宁远,他给敌人以有力的回击,迫使皇太极大败而退。为表彰其功勋,明熹宗朱由校任其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桢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他从宁远动身,日夜兼程,驰援京师。因崇祯帝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以为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因而被捕下狱,于公元1630年被磔死。《明史》讲,袁崇焕被捕后,“家无余资,妻子兄弟流放三千里”,还说:袁崇焕之死,“天下冤之”。从此,“边事益无人经略,明亡之势已定”。这说明,他的存亡确系国家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