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之最全知道(图文本·珍藏版)
26801600000042

第42章 军事篇(2)

红宝石级核潜艇是迄今法国唯一一级攻击核潜艇,也是世界核潜艇家族中最小的一级核潜艇,又一次体现了法国人的独特思路。该级首艇“红宝石”号于1976年开工建造,1983年2月正式服役,原计划建造8艘,由于财政经费的缩减,消减军费开支只建造了6艘,其中后2艘为改进型。6艘艇分别为S602“宝石”号、S603“卡萨布兰加”号、S604“翡翠”号、S605“紫水晶”号和S606“珍珠”号。

该级艇水上排水量2385吨,水下排水量2670吨,艇长72.1米,艇宽7.6米,水下航速25节。该级艇均装备SM-39“飞鱼”潜舰导弹。4座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既可发射“飞鱼”导弹,也可发射ECAML15mod型鱼雷。其导弹、鱼雷备弹总数为18枚,水雷备弹总数为32枚。

1989至1995年间,为了使该级艇的反潜战效果(包括新型声纳)达到同一水平,对前四艘进行了改造,使其使命不仅仅局限在原来的反水面舰艇。四艘艇于1995年12月全部完成了改造。

最大的战略导弹核潜艇

人类所建造过的最大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是“台风”级核潜艇,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打击精度最高、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台风”级核潜艇是前苏联为了抗衡美国的“三叉戟”级战略导弹核潜艇而设计的,计划建造12艘。首艘“台风”级核潜艇从1977年开始建造,但建造了6艘后计划便停止了。上个世纪80年代,“台风”级核潜艇正式服役,开始按照当时苏联领导人的全球战略计划在海洋中航行。

这种水下武器平台的技术数据是令人震惊的。它拥有钛金属制造的外壳,全长173米,宽24.6米,高42.7米,相当于一座10层大楼,水面航行时吃水深13米,水下排水量可以达到2.65万吨,水面航速达到每小时30千米,潜航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千米,最大下潜深度500米,储蓄潜航时间达到120天。

更惊人的是这种潜艇巨大而精确的破坏能力。“台风”级核潜艇携带20枚SS-N-20洲际导弹,这种当年被北约称为“鲟鱼”的导弹使用三级固体火箭推进,每枚导弹重90吨,携带10枚10万吨当量的分弹头采用惯性制导,在8300千米的最大射程上误差为500米。也就是说,这种潜艇携带的导弹可以从俄罗斯领海打击美国本土的任何目标。除这些战略导弹之外,“台风”级核潜艇还携带6具鱼雷发射管以及22枚反潜导弹,以供自卫用。

“台风”级核潜艇通常在北冰洋的水下航行,坚硬的外壳上覆盖着厚达一米的冰层。它的船员也和它的外壳一样坚硬,在180名船员中,大约有20多名是士兵,其他的都是军官和士官,平均年龄为25岁。

第一艘燃料电池潜艇

2003年4月7日,由德国研制的世界第一艘燃料电池驱动的潜艇“U31”号在基尔港下水,开始了首次试航。

这种潜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驱动力来自燃料电池,因而水下巡航时不易被发现。此外,这种属于212A级的常规潜艇还配备了先进的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将传感器、武器系统等和中央控制设备高度集成,大大提高了潜艇的战斗能力。

除德国外,美国、俄罗斯等也在研制燃料电池驱动的常规潜艇,但“U31”号潜艇是最先下水的。研制者称,它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常规动力潜艇”。

“U31”号由霍瓦尔特造船厂制造。造船厂发布的新闻公告说,早在1994年,该厂便与德国联邦政府签订了制造4艘此类潜艇的合同,随后开始进行设计制造工作。这一型号的潜艇从1998年7月开始装配,并从2002年1月起针对德国国防军在密封性、静音效果、高端武器与传感系统方面的要求在基尔港进行了一系列测试。

潜艇从2003年7月开始进行水下试航。结束所有试航之后,潜艇于2004年初进行最后调试与改进,并交付德国海军服役。

最早的自动武器

在英国伦敦南肯辛顿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挺马克沁机关枪,标牌上写着“这是世界上第一挺靠火药气体能量来供弹和发射的武器。”马克沁机关枪是由英籍美国人海勒姆·马克沁于1884年发明的。

马克沁制造了几款样枪,想秘密地进行射击试验。不料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试枪那天,哈同花园附近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原来是英国剑桥公爵殿下亲临小作坊观看,这下子惊动了相关要人和社会名流,他们也接踵而至,把小作坊围得水泄不通。

第一挺马克沁机关枪装载在炮架上,枪管用冷水冷却,不带冷却的装置重27千克,经过改进和试验,1891年终于被英国正式采用,并命名为马克沁机关枪。

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

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是矛。到20世纪20年代,波兰骑兵还使用长矛。矛的原始形态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用来狩猎的前端削尖的木棒,后来人们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绑在长木棒的前端,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在埃及和两河流域出现了铜矛,中国在战国晚期开始,较多地使用钢铁矛头,公元14世纪以后,瑞士军队开始使用近6米长的步兵用矛,直到20世纪初,波兰骑兵的装备中还有长矛。

矛是进攻武器,它的使用时间最长,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战争自原始社会起就是以进攻为主的;二是简单的武器使用时间最长。

最早的火炮

随着火药的发明,中国于唐末宋初,人们在石炮的基础上,用火药代替石块发射出去,成了原始的火炮。

公元1044年,北宋曾公亮等编写了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其中就有火炮火药复杂的配制方法记载。到了元代,进一步发展成金属铸成的火铳,即火炮。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火炮,它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火炮口径为10.5厘米,铳筒中部盖面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三行铭文。

在16世纪,人们发明了手枪这种易于隐蔽的武器,用做自卫。但是当时的手枪射程无法超过9米,而且打一枪就得反复地重新装子弹。

现代的枪炮包括威力很大的大炮到小型的手枪。精密的设计使枪炮变得更加准确和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而且很多枪都可以一打好几发子弹才需装填子弹。但是,即使是最现代化的枪炮,也是根据最早的火炮的原理制造的。

最大的火炮

“巴黎大炮”是由德国克洛伯兵工厂的火炮设计师董事费利茨·劳森北尔格监制的。虽然它的口径不算大,只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又高又大,堪称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长近37米,倘若把它竖起来,足足有十几层楼高,真是令人望而生畏。

全炮重达750吨,尽管巴黎大炮令人心寒,是当时世界上打得最远的火炮,可是发射弹丸很轻,威力不大,炮身寿命只有50发左右。该炮共制造了7门,前后共使用了140天。

1918年3月29日,德军的一发炮弹击中了巴黎市中心的圣热尔瓦大教堂,造成91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的惨剧。巴黎市民人心惶惶,纷纷议论是否德国人已经攻入了巴黎。就在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法国的特工在靠近法德边界的克雷彼发现了德国的一种远程大炮,并认定轰炸是从这里发起的。但当时普通大炮的射程最远不过一二十千米,而克雷彼距离巴黎120千米之遥,不要说法国人,就是德国人也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可事实上,这种被命名为“威廉火炮”的超级巨炮就是德军最新研制的秘密武器。鉴于其威震巴黎的业绩,德军又把它称为“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的设计与制造堪称世界一流,其射程之远也堪称世界之最。

从3月23日至8月9日,3门“巴黎大炮”从不同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300多发炮弹,其中有180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

“巴黎大炮”一开始设计出雏型作测试时,先是发现它的长径比(即炮管长除以口径宽,约为172),对于当时钢材的负担太大,在头几次测试中,没打几发就让炮管因热及炮管太长的因素而下垂,艾贝哈德博士为了在测试期间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简易支撑系统,就在大炮的两侧竖立起两根高二十几公尺的铁架,再用数条钢索绑在铁架与炮身上,但是可以从铁架调整钢索,以方便在进行不同角度试射时的需要。

第一次出现的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至今令炎黄子孙引以自豪,辞典中这样记载:火药——中国人发明,是一种硫磺、硝酸钾、木炭的混合物,最早被中国人用作焰火、爆竹和火箭的纵火剂。揭开了火药的秘密,在现代人眼里或许不以为然,但当科学尚处在蒙昧之中时,火药却是神秘之物。这是世界公认的第一种黑火药,也是19世纪以前世界上唯一的火炸药。

中国古代火药是硝石、硫磺、木炭或其他可燃物混合而成。因为硝石、硫磺等在中国古代都是药物,混合后易点火并猛烈燃烧,故称为火药。现代黑火药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火药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大作用。

火药不是历史上个别人物的发明,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在火药发明的过程中,炼丹家的作用特别重要。中国古代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和硫磺,以及硫磺的砷化物,都是炼丹术中常用的药物。西汉末东汉初的炼丹书《三十六水法》中,有名为“硫磺水”、“雄黄水”、“雌黄水”的丹方,用硝石与硫磺、雄黄和雌黄在竹筒中以水法共炼。

隋末唐初,出现了一个医学家、炼丹家孙思邈(581—682),史称药王。选录入《诸家神品丹法》的《孙真人丹经》,相传是孙思邈所撰,记载有多种“伏火”之法。这类伏火之法,虽然炼丹家的原意是为了使硫磺改性,避免燃烧爆炸,以达到炼丹的目的;但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上述丹方中含有硝石、硫磺和“烧令存性”(即炭化)的皂角子或马兜铃粉,三者混合具有燃烧爆炸的性能,从而发明了原始火药。故在炼丹时,有必要采取安全措施,将药罐放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并以土填实,甚至用湿纸盖,方砖捺,以土冢之。

炼丹家正是通过他们的长期实践,才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爆炸性能,因此,至迟在808年以前,含硝、硫、炭三种成分的火药已经在中国诞生。

火药的早期军事应用于10世纪,当时关于试制和试验火药兵器的记载已经屡见于文献。北宋初官修的《武经总要》,记载有火炮、蒺藜火毬和毒药烟毬的火药配方。这3个配方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冠以火药名称,并直接应用于3种实战武器的火药。但应指出,这些配方中硝含量低,还含有大量其他成分,通常只能速燃,用以纵火、发烟或散毒,还是一种低级火药,是近代火药的雏形。

概观中国对火药的探索、发明和发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古代化学家(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朝已经掌握了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在五代末北宋初(10世纪)用以制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在宋、元两代不断创造新火器的实践中,火药性能也不断提高,炸弹用火药和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用的发射药等均已制造出来,并在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到明朝后期,科学家们还继续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

最早的步枪

火器出世以来,各种后膛枪的发明层出不穷。面对复杂的枪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防止爆炸时伤害开枪人。当时的方法就是使用一个独立的雷管,把炸药的弹头密封在一起。

1800年,科学家发现了镭汞(一种敏感的炸药,能用来起爆火药)。从此以后,各种各样的新想法不断地涌现了出来。苏格兰牧师福赛思和一个风景画家分别发明了撞击引爆和铜雷管,瑞士工程师鲍利又发明了一种独立的弹药筒。后来,鲍利的属下、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发明了长撞针,并制成了“德雷泽枪”。

其实,德雷泽枪的缺点很多,比如口径大和枪机漏气。它的这些显著缺点使它比不上当时的另一种枪——罗兰兹前膛枪。但是在实战中,显示出德雷泽枪的一个绝大优点——能在后膛迅速装弹。这一优点使德雷泽枪成为一种极其优越的武器。直接从这种枪发展起来的机柄式步枪成了标准设计,成为至今还广泛使用的步兵武器。

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步枪被装上了夜视镜,具备了夜战的能力。再加上小口径步枪、无壳子弹的出现,步枪的性能越来越优良。

口径最小的机枪

RPK—74属于AK—74的变形枪。它是卡拉什尼科夫领导的小组研制的,它与AK—74不同的地方,主要是装有一根加长加重的枪管、一个可折叠的两脚架和一个射击时利于左手操持的枪托、可调风偏的后瞄具。RPK—74的柱形消焰器利于提高夜间射击的隐蔽性,令行家羡慕不已。

它配有容弹量为45发的玻璃钢塑料长弹匣,也可配30发弹匣,使用5.45毫米枪弹。RPK—74是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小的机枪,可实施自动或半自动射击,它还有一个特点是与步枪零件互换率高。它可靠性也好,火力猛,重量轻。RPK—74全枪长1.055米,枪管长591毫米,空枪重4.5公斤,理论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600米。

世界上最早的机枪

机枪是带有枪架或枪座,能实现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

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它的设计者是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他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

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

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

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