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话说中国-古代服饰
26811800000029

第29章 清代女装

清代满族妇女一般穿旗袍,外罩马甲,着跟在脚心的花盆底鞋。在清代,一般有“男降女不降”的说法,因此清代汉族妇女仍穿着明代样式的服饰。后期,满汉妇女装束相互影响,各自都有明显变化。

清代女装,汉族和满族呈现出不一样的装束。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沿袭明代款式,主要穿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逐渐变得更肥大更短,袖口也越来越宽,再佩上云肩,式样开始有了翻新。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开始不再穿裙子,改穿裤子,衣服上面镶上花边或滚牙子。

满族妇女则喜欢穿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满族妇女的旗装通常有旗袍、马褂、马甲、褂襕、衬衣、氅衣等。

清代旗装仕女图满族人对旗装的装饰非常讲究,旗装一般用各种精致的绸缎制作。除了在旗装上以写实的手法绣出色彩艳丽的图案之外,还会镶上花边。花边的使用最初是用来修补旗装上破损的部位,所以花边多缝制在容易破损的地方,比如说袖口、领口和下摆等处。到了后来,演变成一种装饰,并且在妇女中很流行。

除了花边,旗装的佩饰也很独特。比如,贵族女子通常在脖子上围一条丝绸长围巾,垂在胸前。旗装上还有云肩,贵族女子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的剪裁为莲花形,有的结线为璎珞形,周围垂有排须。慈禧所用的云肩,有的是用又大又圆的珍珠集成的,一件云肩用3500颗珍珠穿织而成。

满族鞋样式较多,光旗式坤鞋就有平底鞋、马蹄底鞋、花盆底鞋等多种。平底鞋的鞋面是用布、缎制成的,还要用彩线绣上花卉图案,鞋的前端着地处稍削成斜坡状,这样便于行走;马蹄底鞋是满族妇女的高底鞋,鞋底中部用木头制成,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因为鞋的外形及落地印痕都很像马蹄,故而得名;花盆底鞋也是满族妇女的高底鞋,鞋底中部用木头制成,上敞下敛,成倒梯形,很像花盆,故而得名。后两种鞋统称为“旗鞋”,多是满族妇女穿旗袍时穿着。

旗鞋的一般特点有哪些?旗鞋最大的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木底周围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鞋帮上大多绣上蝉、蝶等刺绣纹样或佩上饰片。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旗袍有什么特点呢?

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沿上一道宽阔的花边。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大开眼界

清代初期,女子的发式有满、汉两种形式,后来两种发式互相影响,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满族女子多用钿子装饰。钿子常以铁丝或藤丝为骨,外面用黑纱装裱,上面再用翠翟点缀。满族普通女子的发式是叉子头,也叫“两把头”“把儿头”。后来,在汉族发式的影响下,发髻变成扁平的形状,称为“一字头”。清代末年,还出现了牌楼式的发饰,形状像加高的一字头。牌楼式的发饰被命名为“大拉翅”,很方便使用,只需套在头上,再插一些花朵就可以了。汉族女子的发式也有所变化。大概是在清代中期,汉族女子受满族宫女发式的影响,发髻梳得越来越高。后来,还流行过平髻、圆髻、如意髻等发式。到了清末,汉族女子喜欢梳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