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礼法制度上多承袭明代,尤其在纹饰品章上延续了中华传统的衣冠文化。同时,清代的冠服在形式上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特色。清代皇帝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等几种。
皇帝朝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又称“扇肩”)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一般是清代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朝服的颜色采用黄色系的色彩,有明黄、杏黄和金黄色,明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但是祭天、朝日和夕月时,朝服的颜色通常不采用黄色系的色彩,祭天时穿蓝色、朝日时穿红色、夕月时穿白色。朝服分冬朝服和夏朝服两种形式,区别在衣服的边缘上,春夏用缎沿边儿,秋冬用珍贵皮毛沿边儿。
吉服包括衮服、龙袍。衮服是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时才穿的。衮服的式样为圆领、对襟,衣长与坐齐,晚清时长及膝下,平袖,袖与肘齐,石青色,共有五颗纽扣。衮服上绣有四处五爪正面金龙团纹,分别分布在前胸、后背、两肩处。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团龙之间绣上五色云,下面是海水江崖。春秋穿的衮服是棉或夹的,冬天的用裘制成,夏天的用纱制作。
清代龙袍是圆领、右衽、大襟、四开裾式的长袍,袖子很有特色,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综袖、袖端(马蹄袖)相接而成。龙袍以明黄色为主,总共绣有九条金龙。领前各绣一条正龙,左右及交襟处各绣一条行龙,马蹄袖端各绣一条正龙,间以五色云蝠纹,下幅绣八宝立水。领、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绸镶边。穿龙袍时,在外面加罩衮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先农坛皇帝亲耕等场合。
清代常服是清代皇帝穿用最广泛的服饰,在召见等一般的场合都是穿着常服。行服是指皇帝外出和打猎时所穿的服装,特点是便于骑射。雨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时雨衣穿在内,雨裳系在雨衣外。
朝服纹样有哪些?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具体位置有相应的规定:在正前、背后及两臂各绣一条正龙;在腰椎部位绣五条行龙,前后腰间襞积处各绣九条团龙;下裳绣两条正龙、四条行龙;披肩绣两条行龙;袖端各绣一条正龙。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十二章纹有什么象征意义?
十二章纹发展历经数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其意义。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的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的教诲。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蜼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具有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大开眼界
朝珠是清代礼服中的一种佩饰,共108颗,有4个大珠将108颗分开,称为“分珠”,象征四季。朝珠上还有3颗小珠,称为“纪念”,当时名叫“三台”。清代朝珠是我国古代王公贵族佩玉之风的沿袭。据清代《会典》规定,皇帝、后妃、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挂朝珠。但京官、军机处、输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处等所属的官员,则不分品级一律可戴朝珠。皇帝朝珠用东珠或珍珠制成,皇太后的三盘朝珠中一盘是东珠制成的,两盘是珊瑚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