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选择舍得放弃
26989200000019

第19章 名人的世界(5)

成长到这个时代,人类早已成为理智的成人,不再幼稚地幻想成仙永生,转而追求那可能的长寿,把“永远”留给不朽的精神。人们宁愿割舍“对情感的尽情体验”,而去追逐那“压抑了的生命延伸。”而这,正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感受文明,我们得学会消除生命的障碍,而我们既然赋予了“烦恼”以贬意,当然它便是我们毫无疑问要清除的对象。

美国棒坛老将康尼·麦克曾毫不讳言地声称:“我如果不停止烦恼,早就进棺材了。”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在曲曲折折的人生旅途,我们难免磕磕碰碰,烦恼在所难免,伴随而来的是精神肉体的高度紧张。特别是在如今已转得疯狂的社会大转盘里,紧张与烦恼更是在所难逃,人们因而耗尽了精力,消瘦了肉体,处罚了生命。

肖伯纳说:“悲哀的秘诀,在于有余暇来烦恼你是否快乐。”在此,“余暇”实已失去其意义,成为对“悲哀”者最无情的嘲讽。放松时,恰恰就是你精神肉体上最为紧张烦恼的时刻。萧伯纳道出的,不仅仅是“烦恼”者的悲哀,他更道出了自古流传的“快乐与烦恼”的对抗。那是全人类的悲哀。而两者的对抗史,也正是人们摆脱自然奴役,创造发展人类文明的斗争史。

跨入历史的长河,回溯那蛮荒的源头,我们看到身穿兽皮,头插羽毛的祖先们将一个小孩送上了高筑的木架,人们高举着火把,齐声高呼,“呜——,啊——,呜——,啊——”。当熊熊烈火夹杂着孩子痛苦的呼救发出噼叭声时,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由原本的整齐高呼,转而成为撼天动地的扭腰、摆臂、跺脚、狂喊,恣意发泄着心内的恐慌,脸上充满了散发时的快感。在野蛮的献祭中,人们完成了恐惧、烦恼与快乐的转换,而今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往往“只是”那残酷的“生命烙印”。

对中国的道教学派,人们往往更愿将其与养生相提并论,而不愿谈及其与政治的关系。道家追求的大都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味无味”的人生境界。其目的便是要舍却尘世凡事的扰乱,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因凡事而起,故而退而以求“无为”避免争端之起,以求得心灵的明净。佛教与道教虽似各奔东西,实则殊途同归,佛教所谓“去七情、断六欲”并将之作为入门首要戒条。严加监察。实则正是以避开尘事来求得心灵的空明。我们与其把“逃避现实”看作一种价值判断,不如把它看成是“寻求快乐”的另一种解说。而这一解说却是庸俗的。

宗教在欧洲的中世纪和中国的封建社会,作为“伤心者”的避难所,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那种绕过事实,存在于现实中却欲图超越于现实的作法,无疑并没能给予人们长久的安慰。相反的,他那种以封闭人类情感为戒律的逃避方法,更由于它不仅没能挡住痛苦的狂流却扼杀了人们快乐的追求。当大批大批的人们不再信仰宗教,当有那么一个人在世纪之交宣称“上帝已死”时,烦恼与快乐的对抗,再次爆发为战争。

当我们不自量力地去描绘人类社会史上两冲“力量”的对抗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希望通过人类斗争史,让你能透过历史,看到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引起思索,为自己寻找一条途径,结束烦恼与快乐的对抗。

哲学家们承认:“人”是宇宙中最难懂的事物。人类走了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都在忙于关注着外部的世界。直至一位哲学家振臂一呼:让我们好好看看自己吧!人们才发现了自身的“存在”。

在烦恼与快乐的斗争中,人们犯下了同样的错误。直至今日,“人”在世界上获得了空前至高的地位,即便如此,烦恼仍然是人们生活的最大部分,甚至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我们并不打心底地憎恨“烦恼”(相反,有些人恰能以享受“烦恼”为乐),然而,“烦恼”往往会把一个人推到坟墓的边缘,稍加打击,便一骨碌滚了进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53岁时便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头发全掉光了,甚至连眼睫毛都一根不剩,为他写传记的约翰·温克勒说他“活象个木乃伊”。驰聘沙场,风光无限,却终日缺乏起码的安全感。他拥有大笔财富,却疲于扞卫、增长财富。忧虑烦恼使他53岁时便被判了“死刑”。

死神之门已经向他敞开,回想惊心动魄的一生仍能感到那后怕悸动。他非常不情愿地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他退休了,他成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会,他尽力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捐钱让他感受到赚钱所无法获得的满足和愉悦,即使当他旗下的“标准石油公司”因《反托拉斯法》的颁布而被课以“历史上最重的罚款”,他也只是对他的律师说:“不要担心,Johnson先生,我本来就打算好好睡他一觉,晚安!”而洛克菲勒的逝世,已经是45年后的事了。

这便是现代人的斗争方法:爱心、信心。唯其拥有爱心,才能捐巨款以慈善;唯其拥有信心,才能将重挫以谈笑。

记住,学会放弃烦恼,你便得到了“余瑕”;学会放弃烦恼,你便释放了紧张;学会放弃烦恼,你便获得了快乐。

25.懒惰也是一种智慧

谁说懒惰是坏习惯,实际上,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化发展的重任。

您一定听人说起不体面的懒惰和不招人喜欢的懒汉,在正常人思维的词典里,懒惰等于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是十足的恶习。可是,今天,我们要告诉你:没有懒汉,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为什么凡是把懒惰想象为邪恶的家庭主妇总是一副忙碌的倦容?为什么大多数妇女比男人更易衰老?这是由于她们不如丈夫们懒惰。当只需走一两步时,她们却不在乎走上十步。她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

或许另一个例子更具有说服力。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最令人满意,他总是讨厌多走半步路,因而任何时候都一次就把餐具全都送上餐桌。只有那些不懂偷懒的伙计才端上咖啡而不带方糖和勺子,他们不在乎多往返两趟,因而每趟只拿一样,等勺子方糖拿上来时结果咖啡已经凉了。

人类的一切进步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想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容器,可以把一天的饮用水一次提回家去,于是,水桶被发明了。当有一天,懒汉们对每天提水也感到厌倦,他们自然想到了修建管道、沟渠。为了使水自动流进家中,又发明了水车、水泵,所有这些,都是懒汉们的自豪。

据说,100多年前,有一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每当操纵杆敲下,就把废蒸汽放出来。做为一个十足的懒人,他当然觉得这活儿太累,于是几经专研,在机器上加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拴,这样,阀门就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这样一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开,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机动活塞的原理。

杰出的工程师,管理的创始人之一——弗兰克·B.吉尔布雷斯也是一个人类动机研究者。他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全是懒汉,人们可以向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最多,他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肯做。一个称职的领导人也同样懒惰,凡是可以让有能力的下属做的事,他绝不事必躬亲。

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些人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因为讨厌对纷繁自然现象的各自描述,懒汉发现了适用万物的物理定律。试想,如果没有懒汉们建立的自然科学法则,人们可能还停留在结绳记帐的原始状态。

朋友,当你明白了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时,你明白该怎样做了吗?

26.要想获得,必先给予

成人之美,胜造七级浮屠。给予别人,等于给予自己。给的目的是为了获得。

交换现象出现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彼此互通有无,进行贸易,这是物质交换。人生儿育女,而子女顺从、听话,这也是一种交换。人们交流感情,进行社交活动,这也是交换。通过我们对交换现象的观察我们不难得出下列结论:由于彼此的缺乏和平等的原则才使得交换得以实现;双方只有在相互平等的前提下,交换才能更好地发生作用。一旦破坏了这一“看不见的”原则,我们便无法得到对方的东西。回报是理所当然的,它就基于以上的交换原则,这与伦理是没有多大联系的。至于不图回报的说法,至少也掩盖了这一基本的社会历史事实。

通过平等的交换,我们各自得了我们所缺乏的东西,使各自的效用得到了优化。可见,交易这种手段它联系了世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纷繁芜杂的社会关系。使得每个人都倾心于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交易行为。

可见,给予不是为了别的,给予是为了获得。其实,我们在给予的时候,就注定了获得的渴求,正是有了这种渴求才使我们的给予有了动力。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更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时刻都在渴求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春秋战国时候,魏国的信陵君为人忠厚、讲仁义、善于成人之美。他的门客达到三千多人。其中有一位门客叫侯生的,本是屠户出身,其才平平,其貌庸庸。受到其它门客及家人的嘲弄与鄙视,而信陵君以士之礼待之,一视同仁,毫无嫌弄和厌恶之感。相反,还能尊重他的意见,成全他的要求。公元前248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数次遣使向魏求救。魏王怕引火烧身而不敢发兵,但是在各国一片合纵抗秦的呼声之下,又不能对邻居见死不救。他只好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人象征性地救援,虽大造声势,实则驻军于邺下,停滞不前。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催促晋鄙进兵,魏王不听。他一怒之下,带领自己的1000多门客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临别找侯生,侯生却一反常态,对信陵君赴汤蹈火无动于衷。一怒之下,公子行出数里。可是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就想回头问个明白。原来侯生使的是欲扬先抑之计,他故作冷淡,使信陵君诧异,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侯生指出这样行动无异于以孵击石,与其铤而走险,不如偷来兵符,操纵军队。最后在好友朱亥的帮助上,终于盗得了兵符并取得了晋鄙的兵权。信陵君传令全军:“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回家赡养父母;有疾病者,留下治疗。”这一成人之美的命令深得人心,除去按命令留下的人外,剩下八万精兵,及千余门客,个个斗志昂扬,最后大败秦军。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信陵君的成功并非偶然的,他的仁义为人,成人之美的美德使他在遇到困难时,很多人愿意帮助他,甚至为他拼死卖命。其中的道理,非中国人而不能知也。

从以上历史故事中我们得到启迪:要想获得,必须先给予,为了让别人归心于自己,首先要做到成人之美。

27.庄稼看收成,做人看结果

看人只看后半载,浪子回头金不换。更有肆意杀戮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种田人盼着好年景,希望庄稼好收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天天看着庄稼由青转黄,丰收在即,孰料到,一场连绵大雨,庄稼一半毁在田里,抢收回来的又由于闷热潮湿,开始发芽,一年的辛苦付东流,可惜!可怜,种田看的是收成,不管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人们都能够接受,因为有结果,这总比徒劳无功,空忙一场的好。

做人也看重结果、“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要评定一个人的功过得失,必须看他的后半生的晚节,不一定善始,但求善终。

佛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头金不换”,所有这些话都是在强调一个道理,就是一个人无论以前出身如何低贱或者如何堕落,只要能够痛下决心,猛回头重新做人,世人会原谅他们过去的失足和不善,不仅如此,而且还会钦佩和赞赏他们的毅力与勇气、反之,一个人虽然有好的出身和过去的功勋,不丰的是到了晚年竞由于受不了权益的诱感,误入歧途,作出所谓“晚节不保”自毁名节的劣迹,人们对他除了叹息之外只能说:“天作孽尚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例如,汪精卫青年时代就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而且立下了很多功劳,当年他刺杀满清摄政王,被俘入狱,他曾写下了一首壮志凌云的诗说:“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梦囚,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岂料到他后半生却晚节不保,不顾民族大义甘为日冠傀儡,在武汉成立所谓“新中华民国政府”,结果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汉奸罪名,反之,吴佩孚虽然作了大半辈子祸国殃民的大军阀,但他到了晚年却能秉持民族气节,不畏日寇的威胁恸吓,结果为此而惨遭日寇杀害。可见一个人的晚节实为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盖棺定论”的道理所在。

青年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难免一时糊涂做了错事,走到歧路上去,早一点清醒,早一日回头归于正路,最好。我们可以从晋代周处“朝闻夕改”中找到证实,据《晋书·周处传》载:

周处少年丧父,未满20岁时,体力过人。他爱好跑马打猎,又不拘小节,放荡不羁,随心所欲,乡里人都以他为祸患。他知道别人讨厌他,于是立志发愤改过。他从别人口中得知自己与南山猛虎、长桥下的蛟龙被称为“三害”,便向乡里人表示除害的决心。他先去南山射死了猛虎,又入水与蛟搏斗,人们久不见他回来,以为他死了,乡里都为“三害”的消尽而祝贺。等他杀蛟回来,得知人们这种情形,心里很懊悔,就去请教陆机陆云兄弟,陆云鼓励他说,改正错误要像古人那样朝闻夕改,一个人只要有志向,就能美名远扬。从此,周处发愤上进,从善如流,终于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人。可见,周处这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精神,值得今人发扬。

不求善始,须求善终,朋友,走好你今后的每一步路!

28.强弱只是相对的

世上没有绝对的弱者。在夹缝中生存,逃避自然,是弱者天生的本领。弱肉未必强食,相反强肉可能被蚕食。无论强者弱者都要适环境因素遇强则弱,遇弱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