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21

第21章 美味·佳肴(2)

1959~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了两座汉墓。一号汉墓中,有大面积的石刻,其中有豆腐坊石刻。这是一幅把豆类进行加工、制成副食品的生产图像。考古专家认为,这幅石刻可以证明,中国豆腐的制作不会晚于东汉末期。

趣味链接:臭豆腐是如何产生的?

臭豆腐是如何产生的呢?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北京前门外延寿街有个叫王致和的商人,开了个豆腐坊。有一年夏天,因为给儿子娶媳妇急着用钱,全家人拼命地做豆腐。谁知,做得最多的那天,买主却挺少,剩下的豆腐眼看就要变馊。王致和急中生智,往豆腐上撒了些盐,又撒了些花椒粉之类的作料,然后把后腐放到了后堂。

过了几天,店堂飘逸出一股臭味。后来王致和跑到后堂一看,白豆腐全变成了一块一块的“青方”。他拿起一块,放进嘴里一尝,不禁惊叫起来:“哎呀!我做了一辈子豆腐,从没有尝到这样美的味道!”王致和马上动员老婆孩子,把“青方”全部搬出店外摆摊叫卖。幌子上写道:“臭中有奇香的‘青方’”。

有人出于好奇之心,买回几块,回去一尝,觉得味道异常鲜美。消息传开后,大家争相购买,几屉臭豆腐很快被抢购一空。后来王致和臭豆腐竟然名满京华。

臭豆腐是“闻着臭而吃着香”。更重要的是,它的营养价值高,而且不含胆固醇,适宜中、老年人及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患者食用。

015、豆腐干的由来

豆腐干味道醇正,存放时间长,是民间的一大佳肴。关于豆腐干的由来,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将军庞涓嫉妒同学孙膑的军事才华,用巧计陷害孙膑,借魏王之刀砍掉了孙膑的膝盖骨。残废后的孙膑假装疯癫,以便早日脱离庞涓的魔掌。有个卖豆腐的少年小福,富有正义感,他每天偷偷送给孙膑几块豆腐。孙膑怕被庞涓的人发现,就把吃剩的豆腐压在石头底下。不久,孙膑发现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豆腐变成了豆腐干,味道十分鲜美。

后来,孙膑被齐王救回齐国。他对齐王说,用石头压成的豆腐干特别好吃。于是齐王就派人把小福找来,开了个“玉堂号”豆腐店,专门做豆腐干。由于制作豆腐干的费用较低,这种食品很快流传到全国各地。

据历史记载,自北宋以来,豆腐干以“朱仙镇玉堂号”最有名气,皇上设宴都要用这个豆腐店制作的豆腐干。清朝末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向西逃跑,路过开封时,特意带走十盒豆腐干。当慈禧一行来到西安时,豆腐干仍散发出醇香,于是被称为“千里香”。

豆腐干是以优质大豆为主要原料,加上作料配制而成的,因而质柔而筋斗。制成豆腐干要经过“九煮八晒一见阳”,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即挤压后,豆腐干就做成了。

016、面包的由来

面包起源于美洲。很久以前,美洲印第安人为了改善食物,就突发奇想,将橡实和某些种子磨成粉,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粗面包。

人们掌握了制造面包的技术后,就用石板碾压谷物制成粗面粉,掺水后铺在平石板上进行烘烤,制成更为可口的粗面包。当时的面包使用了小麦、大麦、裸麦、燕麦、黍及扁豆等材料。在古埃及的壁画上,就有妇女用石擀面杖碾压谷物的画面。

那时的面包虽然很坚硬,但便于保存,因此特别适用于行军、狩猎中食用。早期的面团中从来不加酵母,制作出来的面包很像死面馒头。

发酵的方法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埃及出现的,当时的埃及人把面粉加水加盐混合在一起,做成面包。一次,有人将和好的面团放在阳光下,忘了拿回去。当他想起来去拿那块面团时,面团都发起来了。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在炉子上烘烤松软的面包。从此,发酵面包的技术就被埃及人创造出来,但一直保密。

公元前1世纪,希腊人发明了水轮,其功能与中国的水磨大致相同,可以很快地磨制出面粉,这对面包业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公元8世纪前后,聪明的阿拉伯人创造出风车,大大节省了人力。人们用磨细的面粉制成许多白面包,但工序相当复杂,因此难以成批地生产。那时,白面包的价格非常昂贵,只能供富人食用,穷人是不敢问津的。

到了19世纪,人们设计出特制烤炉,这种烤炉可大大减少面包师的工作量。

1880年,世界上第一座专门从事面粉加工的磨坊在瑞士出现。当时的磨坊能将麸皮和麦芽去掉,面包的颜色也不再发黑。后来,面粉加工有了较大的发展,面磨得更细,酵母更纯,小麦改良品种也层出不穷。这样一来,面包就更加松软、洁白和可口。

现在,面包业已经机械化。人们利用工厂的全自动机械制造出精美、可口的面包,还把研磨中损失的维生素加到面团中,再用自动切片机将面包切成片,然后包装好送往超市或商场。

趣味链接:夹香肠的面包为什么称为“热狗”?

在全世界,热狗(Hotdog)是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小吃。

据说,最早卖热狗的人是德国巴伐利亚移民特瓦洛。他本来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卖香肠的小贩,因为刚烤热的香肠非常烫手,他就用小面包把它包起来,让顾客一起吃。

大约20年之后,在马球场上,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觉得以此为创作素材,效果肯定不错,便将两条香肠,画成好像两只狗在互相对吠的样子。他把这幅漫画题名为“热狗”,并发表在报纸上。于是人们以后便把夹香肠的面包叫做热狗。

017、饼干的由来

150多年前,在法国附近的比斯开湾的海面上,航行着一艘英国帆船。突然,天气骤变,狂风卷着恶浪向这艘帆船扑来。非常不幸,这艘船触礁搁浅了。船员们死里逃生,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狂风停息后,人们纷纷回到船上去找吃的东西。可是船里储存的面粉、砂糖、奶粉全都被水泡了,捞出来的东西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他们把捞到的东西装了几口袋带回岛上,捏成一个个小面团,用火烤熟了吃。糖、奶油、面粉糅合在一起,成了混合面,而且发了酵,烤出来的面团松脆可口。

后来,这些船员回到英国以后,为了纪念这次比斯开湾脱险,用同样的方法烤制许多小饼吃,他们把这些小饼命名为“比斯开”。这就是饼干的由来,“饼干”就是英语“biscuit”的音译。

018、三明治的由来

“三明治”是英文sandwich的音译,就是“夹肉面包”。

“三明治”原来是大不列颠王国的侯爵封号,三明治侯爵的第四代约翰·蒙泰古喜欢玩纸牌。他整天沉湎于纸牌之中,玩得废寝忘食。

有一天,到了吃饭时间,他仍舍不得放下手上的好牌,就吩咐仆人把餐桌上的肉、香肠和面包片拿来。他随手将肉和香肠夹放在两片面包之间,一边食用,一边玩牌。以后,这种用两片面包夹肉或香肠的吃法就流传开来,被称为“三明治”或夹肉面包。

趣味链接:汉堡包是得名于德国城市汉堡吗?

汉堡包和三明治相似,是将牛肉夹在面包之中。这种食品并非来源于德国汉堡,而是来源于移民北美的欧洲人。

当发现美洲这块“新大陆”后,许多欧洲人纷纷到北美移民。他们中有一批人,乘坐一艘名叫“汉堡—亚美利加”的油轮前往北美。油轮老板将船上的剩牛肉剁成碎末,再掺上面包渣和洋葱,夹在两片面包中间,做成了一种面包肉饼,给船上的客人吃。这种饼便以这艘船的名字命名为“汉堡包”。

这批移民在到了北美之后,觉得油轮上的那种饼非常实惠,便做了自己食用。久而久之,“汉堡包”成为北美著名的快餐食品。

后来,汉堡包不仅有牛肉馅,还出现了鸡肉馅、鱼肉馅、火腿馅等各种类型。

019、薯片的由来

薯片是美国人最喜爱的快餐之一。它不仅在餐厅里销售,在商店里人们也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薯片制品。

1853年,美籍印度人乔治·柯鲁姆在纽约一家月亮湖饭店当厨师。一天晚上,一位客人想吃法式油煎食品,但这个人对饭菜要求十分苛刻,他要求像正宗法国大餐那样,将油煎食品切得很薄很薄。面对客人严格的要求,柯鲁姆并没有生气。他把土豆切得像纸一样薄,然后再将它们放入烧沸的油中。

当他把这些焦嫩香脆的土豆片放在客人面前时,这位挑剔的客人非常满意。从此,在这家店前,经常有客人排队购买装在小小纸杯里的“油炸土豆片”。

1925年,A.霍克与纽约的奥尔班尼公司合作,第一次生产出可在商店里出售的土豆片。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美国饮食文化的传入,薯片在各种快餐店里大量出现。

020、方便面的由来

方便面的发明者是安藤百福,本名吴百福,是一个华人。他开发方便面的动机,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

那一年,日本经济非常困难,物资特别缺乏。一天傍晚,安藤百福在大阪梅田车站看到人们不畏寒风,排起长长的队伍。其实,他们不过是为了买一碗热汤面。他看到普通的面条竟有这样巨大的市场潜力,觉得东方人应该制作出更为简单、精美的面条。

当时,美国给予日本大量的物资援助,日本当局觉得自己应向西方靠拢,就鼓励人们吃面包。安藤百福觉得,这种倡议太不符合日本的国情了。他认为,面包是西方人的主食,改变饮食方式,等于自动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丢弃了。

于是,他向厚生省提出了“应该提倡吃面条”的建议。没想到,人家竟然对他将了一军:“既然你提出的建议这样好,你为什么不亲自研究研究呢?”

安藤百福于是真的沉下心思研究起来。他认为自己所要做成的面条应达到5个目标:一要味道鲜美,二要易于保存,三要食用方便,四要价格便宜,五要安全卫生。他买了一台半旧的轧面机,用自行车把它驮回来,又买了不少面粉,开始尝试做面条。人们见到他的机器,以为他要轧面条做卖面条的生意,谁也没有想到,他要对面条进行一次大胆的革新。

起初,安藤百福只是在面里加了一些咸肉汤。后来,他想到,要把面条做成更加方便、可口的食物,才能得到众人的喜爱。

面条味道是否鲜美,与面汤的质量有很大关系。一天,安藤百福杀鸡时,没有把鸡杀死,鸡挣扎起来逃跑,溅了他次子宏基一身血。从此,那孩子就不敢再吃鸡肉了,但他对炖好的老母鸡汤却仍情有独钟。

安藤百福看到这种现象,就用淘汰下来的种鸡做成汤料,想制作一种“鸡汤方便面”,让喜欢吃鸡汤的人很容易地享受这种美味。

制作方便面,热油的处理又是一个关键。面粉汁涂在鱼虾之上,用油炸过后,就形成一层蓬松的物质,其表层是多孔的,这使得产品易于保存。从这一现象中,安藤百福得到了启发。他将盐水、油等加入到面粉中,用轧面机轧成面条,再进行高温蒸制,放入鸡汤中一再浸泡,使它带上吸引众人的香味,然后放入模具中油炸让它成形。最后,附带一包调料,用塑料纸包装。就这样,他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

1958年8月,“鸡汤方便面”终于面世了。它的试销品在东京一出现,当天就出现了抢购的情况。方便面畅销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当时,日本的经济高度发展,人们忙于工作,越来越依赖方便食品。

但方便面得到更多人的青睐,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产品,是在盒装方便面出现之后。有一次,安藤百福因事坐飞机外出,一位漂亮的空姐递给他一瓶果酱。果酱的容器是一个直径4~5厘米、高2厘米的铝制瓶子,纸盖上包有一层铝箔,有相当好的密封效果。

怎样给方便面配上合适的密封容器,一直是安藤百福苦思冥想而始终未得解决的一道难题。于是,他把这个容器暗暗塞入口袋之中。回去以后,他与研究人员共同研制,他们一致认为,用泡沫塑料来制作方便面容器,真是太合适不过了。

没过多长时间,方便面大家族的新一代产品——盒装方便面终于出现了。于是,方便面很快传遍全球的各个角落,安藤百福也得以被人们称为“方便面之父”。

021、盒饭的由来

现在,盒饭已成为人们忙碌生活中必备的食品。

盒饭是由日本人发明的。日本安士挑山时代(1573~1600年),当时爱知县的大名织田信长率领部下,在安士城与别的部队会师。他给每个官兵发了一份食品,以定量米饭配以咸菜。这就是盒饭的开始。

江户时代(1603~1867年),因为娱乐活动的流行,日本人喜欢成群结队观赏樱花或集体看戏。休息时,有人准备了盒饭。一些生意人从中看出了商机,于是开办专营盒饭的饭铺。1885年,宇都宫市火车站首次出现供应给旅客的盒饭。

022、自助餐的由来

自助餐起源于公元8~11世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当时,海盗们每次抢来财物,就由海盗首领出面,大宴群盗,庆祝胜利。但这些海盗们,却不熟悉也不习惯吃西餐的繁冗礼仪。他们灵机一动,发明了自己到餐台上自选、自取食品及饮料的吃法。

以后的饭馆经营者将这种吃饭方式予以规范化,并丰富了吃食的内容,就演变成今日的自助餐。直到现在,很多西方自助餐厅还冠以“海盗餐厅”的响亮名字。

023、罐头的由来

罐头的由来与法国皇帝拿破仑有关。

1795年,拿破仑还是一位屡立战功的将军,他率领着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经常打仗。行军当中,最令他头疼的事,就是在战斗激烈之时,从后方运送而来的食物很容易变质。而将士们如果不能及时吃上饭,整个战局就会大受影响。

于是,拿破仑悬赏1.2万法郎,希望有人能发明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许多科学家为此费尽心机,但都没有想出防止食品变质的好办法。

转眼到了1810年,法国有一个名叫弗朗科尼斯·阿伯特的糖果商,他通过细心研究,终于找到了一种用罐头保存食物的方法。

其实,这种方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看来,并不复杂。他先在玻璃瓶中装入食物,然后用高温进行蒸煮,再用软木塞密封,这就可以保证食物不会变质。他的这种方法,使得后方运往前线的食物,虽经过较长时间却保存良好。正因为如此,他受到法国政府的肯定,还获得了1.2万法郎的奖金。

在同一年,英国人彼得·杜兰德制成了铁罐头,获得了专利权。这位英国人将包装食物的容器改为洋铁罐,使罐头不会因磕碰而损坏,因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后来,唐金和赫尔两人看到罐头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就购买了杜兰德的专利权。1811年,他们在英国创办了第一家罐头食品厂,用马口铁罐作为玻璃罐和洋铁罐的替代品。马口铁罐由0.01英寸厚的软铁皮制成,表面还要镀上一层锡,这样就有防锈和防污的功效。

当时,人们只知道罐头能保存食物,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个道理直到1860年才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解释清楚。他发表论文说明食品腐败是细菌所致,罐头通过加温,能杀死细菌。他的论文有力地推动了罐头业的发展。于是,罐头工厂采用蒸气杀菌技术,使罐头食品达到绝对无菌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