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39

第39章 政治·军事(2)

总统是共和制国家(即共和国)的最高行政元首名称。总统制源于美国。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被制定了出来。当时,刚获得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3个州的代表55人,在费城独立厅召开了制宪会议,商讨宪法的订立。宪法规定:国家行政大权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由各州选举的总统候选人中选出;总统是最高的行政首长,又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部长、外交使节、最高法院法官以及政府其他官员;总统还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1789年1月,根据宪法,美国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大选,美国独立战争的杰出领导人华盛顿,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总统,从此之后,各国总统才一个个产生。华盛顿战功卓著,本可以任终身总统,但他只当了两届总统就决心不再当了。因此以后美国总统只能连任两届,只有富兰克林·罗斯福例外,他担任了四任总统,并且是唯一的终身总统。

011、法老的由来

在古埃及时代,“法老”是对国家最高君主的称呼。“法老”一词带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且带有宗教色彩。但是“法老”原意并不是指君主。“法老”一词最早出现于埃及的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181年),是希腊语的音译,当时的意思是“大房子”,严格说是指“宫殿”。

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有一位法老被称为图特摩斯三世。他还在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图特摩斯二世不幸去世,他受群臣拥戴,与女王哈特河普苏特共同执政。后来不久,哈特河普苏特把持朝政,把图特摩斯视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图特摩斯被放逐到卡纳克神庙,和僧侣们生活在一起。

22年后女王去世,他又东山再起,重新执政。这位君主在位期间,多次率领部队进行远征,不断开拓疆土,使埃及成为一个空前的大帝国。他的幸运也是古埃及的幸运。后来的历史学家把他称为“历史上第二个伟大的征服者”和“古代埃及的拿破仑”。

在图特摩斯三世的统治时期,他扩大了埃及的版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从而奠定了古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基础,因此他被尊称为法老。“法老”才正式成为君主的尊称,日后埃及的历代君主也都沿用了这一称号。

012、首相的由来

首相,是外国的一种官职。这一官职的工作内容是主持内阁会议,大致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宰相。但在18世纪以前,哪个国家都没有设立这一职位,内阁会议都由国王主持。

到英国乔治一世时期,由于乔治一世是德国人,不会讲英语,听不懂内阁大臣们议论政务,就不参加内阁会议,由大臣们在内阁成员中推选一人主持。乔治一世时期的治安大臣沃波尔起的作用颇似现在的首相。18世纪以后,在各国的内阁中便正式有了“首席大臣”或“首相”这一官职了。

013、领事的由来

领事是由一国政府派驻外国某一城市和地区的外交官员,主要任务是保护本国和它的侨民在该领事区的法律权利和经济利益,并管理侨民事务等。

领事这一官职源于意大利。

中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的沿海城市里,先后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更加方便,许多商人常常往来于中东、西班牙等地,其中一些人干脆定居在那里经商。这些人在外地做生意,他们之间常常会发生商务纠纷,彼此争得面红耳赤。为了解决纠纷,他们互相充当仲裁或调停人。开始,这种角色并不固定,后来就选举一个或几个专门的人充当专门的仲裁人,称作“商人仲裁领事”。世界上最早的领事便是于此时登上历史舞台的。

十字军东征时,随着征服者的前进,大批意大利工商业者涌入中东,并建立起固定的商栈。为了管理本国的商务、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各国认为有必要由国家出面仲裁商务纠纷。这样,商人本国政府与商人经商的国家订立协议,由国家任命专门官吏承担原来“商人仲裁领事”的使命。

12世纪末,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向耶路撒冷王国派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领事。此时的领事任务繁重,不仅负责商务、保护侨民特权和生命财产,而且还充当外交使节。

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后,领事的地位日益重要。但17世纪后,由于国与国之间常驻大使的出现和兴起,外籍商人失去外交豁免权,领事的职权逐渐缩小到最早的领事权限。

014、大使的由来

大使,就国际关系上讲是一国派驻他国最高级的外交代表。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外交代表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那时候,古埃及王国派遣专门人员出使亚洲国家。这批专门人员被称为信使。

古希腊时,一些使节应运而生了,他们被称为“普列斯维斯”。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意为长老。使节出使前,国家专门机构会向他们颁发训令。训令写在两块打过蜡的合成木板上,称为外交。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即起源于此。

14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国为了经济利益加强各自的联系。为了适应当时各国外交的需要,威尼斯共和国最早将驻外使节变为常驻代表。

到了16世纪末,常任驻外大使兴盛一时。遇有重大外交任务,国家还要派特命大使出使执行。这种特命大使不但与本国政府有着特殊的联系,担负着重要的外交任务,而且所受的礼仪待遇也要高于其他国家的大使。这样,许多国家的普通大使要求本国也将自己冠以“特命”二字。

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当时欧洲国家纷纷将他们的普通大使升格为特命大使。于是,“某国驻某国特命全权大使”正式在外交领域得以通行,直到今天。大使在权限上要高于公使,是驻外使节中地位最高者。

015、皇帝的由来

从秦始皇开始,我国君主才开始称为“皇帝”。在此之前,我国最高统治者先称“皇”,再称“帝”,后来称“王”。如三皇、五帝、周武王等。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权威越来越衰微,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楚成王、齐威王、秦昭襄王等。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自认为建立了万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不如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李斯和众博士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尊贵,可改“王”为“泰皇”。

秦王想了半天,觉得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皇”、“帝”的称号,称为“皇帝”。他自号始皇帝,规定自己的继任者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自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趣味链接: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谁?

“太上皇”这个名称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皇帝对父亲的尊称。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封为始皇帝后,为表示对先王的尊重,就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但并未形成制度。

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便衣锦还乡,以示乡里。当他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太公时,太公挟着扫帚站在门口,倒退着将刘邦迎入家门。刘邦见到此情此景,心里非常不快,急问因何事竟至如此。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好说歹说,太公就是不听。

事后,有人讲到秦始皇曾封死去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极为满意,马上举行大典,将太公扶上“太上皇”之位。

称“太上皇”,而不称太上皇帝,是因为这只是对活着的父辈的尊重,而且父辈并不参与治理国政。自此以后,“太上皇”这一称呼就成了一种制度,历代诸帝都沿用这种做法。有些皇帝在活着的时候,就将皇位传给了后人,后人做了皇帝后,退了位的皇帝也被尊为“太上皇”。例如唐睿宗退位后,就被唐玄宗封为太上皇。

016、宰相的由来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职位称号。在我国君主专制时期,宰相的权力很大,仅次于天子。“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

据历史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太宰、尹、太师等官职,起着辅佐天子管理国家的作用,但不具备后来宰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名称开始出现。

在诸侯国之中,秦国最早设置丞相之职。由于商鞅变法非常彻底,秦国飞速发展,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国任命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从此,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便出现了“丞相”这一职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被确定下来。

秦始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诸侯,而是设立官吏管理人民。如此一来,就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尽管秦始皇非常勤奋,但个人精力有限,必须依靠宰相来处理朝政。宰相——这一辅助皇帝的官职,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确定下来。

汉朝承袭秦朝的制度。西汉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以御史大夫作为宰相的副手。东汉时司徒就是宰相,与司空、太尉共掌政务。东汉末年,恢复了丞相之职。

魏、晋时期,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无定名也无定员。南北朝期间,宋、齐、梁、陈、魏、周等朝,均设丞相或相国。隋代,废除丞相,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为宰相。

唐朝初年,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职位最高的官员同为宰相。后来,皇帝又使用其他官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增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衔,都属于宰相。

到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宰相的名称变化不一,但宰相的职责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但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宰相。

清朝时期,权力集中于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由于宰相权力很大,也多有才能,古人用“拜相”一词来说明宰相一职对国家和皇帝的重要性。

017、尚书的由来

尚书,或称掌书,是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尚”是执掌的意思。到了秦朝,尚书成为少府(九卿之一)的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相当低。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汉成帝也设尚书,群臣奏章都得经过尚书,地位虽不高权力却很大。东汉时期,尚书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

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愈来愈繁杂。隋代设置尚书省,分为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宋代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仅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代初期,尚存此制,后来废去中书省,直接以六部尚书分管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相当于今天的部长。清代相沿,末期改官制合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018、状元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科举考试中,往往把第一名称作“元”。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一、乡试。《明史·选举志》:“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中试者为举人。”乡试第一名被称作解元。

二、会试。《明史·选举志》:“乡试……次年,以举人试之亲师。曰会试。”会试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被称作会元。

三、殿试。《明史·选举志》:“会试……中试者,天子亲投状。”称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趣味链接:“进士”是怎样来的?

进士,其意是贡举的人员,始见于《礼记·王制》。唐代科目中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开始把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凡是通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进士也有未经考试而由皇帝封赐的,叫做“赐进士”出身,以区别于考试及第的进士。

019、节度使的由来

节度使这一官职,最早出现于唐朝。

公元711年,唐睿宗任命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使的名称从这时开始出现。后来,朔方、陇右、河东等边镇也相继设置了节度使。

节度使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此,如果某人被拜为节度使,那么他上任时一定备受重视。皇帝亲自派大员为其饯行,属下州县官吏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

节度使管辖数州,总揽辖区内的军事、民政、财政,权力极大,甚至可以随意任命官吏。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15万军队叛乱,夺取唐朝首都长安。安禄山的叛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从而出现了节度使割据四方的局面。直到宋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才解除了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从此“节度使”成为一种带有荣誉性质的封赏。

020、总督和巡抚的由来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清代地方最重要的行政长官。溯其源,最早出现于明朝。

明朝的时候,中央政府派遣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应该指出的是,这两个官衔都具有外派、临时的性质。他们回到中央政府后,官衔便失去,不再起任何作用。

到了清朝,总督和巡抚才正式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总督一般管辖一省,但到后来总督也有管辖两省的,如两广总督等。总督负责治理辖区内的军民事务。总督的官品,一般要高于巡抚。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务。

在鸦片战争以前,清廷在全国设置过8总督16巡抚。8总督有: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16巡抚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福建。另外,在一些特殊地区设将军管辖。

鸦片战争以后,督抚的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福建巡抚由闽浙江总督兼任。1906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督抚。直隶总督因地位特殊而拥有了极高的权力,甚至可以在中央政府呼风唤雨。如李鸿章、曾国藩、荣禄这些朝廷重臣,都担任过直隶总督。

021、知府的由来

在中国的许多朝代中,都设置了“知府”这一职位。

“知府”这一官职称谓,是由“知”和“府”两个词结合而来的。府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魏晋时期,州刺史兼任将军之职。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另外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州设置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府的长官,统称府尹。

宋朝时,府的设置逐渐多了起来。府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两朝,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被称作“府”。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然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做“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

知府之下,设同知、通判等官员,辅佐知府处理公务,分掌粮税、盐税、江海防务、水利等。

在明朝,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10万石以上为中府,10万石以下为下府。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清朝时,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多寡、路程远近,相互间的差别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