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40

第40章 政治·军事(3)

趣味链接:“知州”是什么官职?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名称,都带有一个“州”字。如杭州、福州、广州、永州、青州等。而且先秦时期还有刻“九州”于鼎之说。这些名称都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那么州的由来是怎么样的呢?

在西汉时期,“州”这一名词开始出现。但当时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划。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将全国划分成13个监察区,称为“州”。每州都由中央派遣一长官,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这一长官,便被称为刺史。

到了东汉后期,州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地方行政区。州辖郡、县,刺史又称州牧,就是州的行政长官,拥有行政军事权。

隋朝时,郡的建制被取消,只保留州、县。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将地方分成州、县两级。当时州的行政长官仍称为刺史。

在宋代,开始把州的行政长官叫做“知州”,知州下属的官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管财政、刑法、治安等。

明清两朝,州有两个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直属于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于府,级别与县相同。

022、书记的由来

很早的时候,书记指的不过是用以记事的书写文字。在三国曹丕《与吴质书》中有“元瑜(即阮踽)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之句,其中的“书记”,指的就是章、表、书、疏等类的文体。

南北朝时期,书记逐渐演化为专称。南朝梁任彦升在《齐景陵文宣王行状》中说道:“谋出股肱,任切书记。”在《文选注》中,吕向注:“书记,谓文字之士也。”

唐朝时期,在元帅府和节度使手下主管撰写文字的属官称“掌书记”,也可称为“书记”。如杜甫《送高十五书记》诗,诗题下鲍注云:“高书记适也……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是说当时高适的职务是左骁卫兵曹参军,因为他兼任掌书记的职务,所以杜甫称他“高十五书记”。

在现代的中国,“书记”已经成为党、团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023、宦官与太监的由来

很多人觉得,自古以来,“宦官”和“太监”就是一回事。严格来说,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一,最初的宦官不都是阉人;第二,“宦官”和“太监”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同一概念。

“宦官”之称,古已有之。当时,人们把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统称为宦官。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有阉人,也有其他人。东汉时期,宫廷之禁愈来愈严,于是宦官一职开始“悉用阉人”。

“太监”一词,最早见于辽代,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辽代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机构,均设有“太监”一职。元代承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阉人。

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中的上级官员,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因为清代将侍奉皇帝及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宦官”便同“太监”混为一谈了。

024、将军的由来

早期军队中没有将军这一职务,由司马来掌管军事。

那时候,国家军队的数量并不多,天子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各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建立霸业,总是费尽心思来扩充兵力。大国诸侯,如齐、晋、楚等,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可是在编制上,诸侯只能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有些诸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作“将军”,意即率领一军的意思。行军打仗时,军队得由一人统一指挥,方能发生效力。因此,便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

到汉朝时期,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不同级别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职位。以后,各朝的将军虽不尽相同,但“将军”这一官阶仍然是被分成若干级别的。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军衔?

我国的军衔是近代北洋政府于1912年8月命名的。但在古代,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军衔。

元帅: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中晋文公的“谋元帅”词。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职务,作为作战时期的最高统帅,有相当大的权力。到宋代则设有兵马大元帅,元代设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时期,晋国以卿为将军。到战国时,“将军”一词才用于官名,有大将军、上将军等职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如霍去病就叫骠骑大将军。隋唐以后,历代官名都有将军。

校:“校”是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曾设立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这八校尉作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春秋时期,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执掌全国兵权,地位非常高,为三公之一。以后带“尉”字的官职地位逐步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队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在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职位。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职者。

025、翰林的由来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玄宗时,政府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被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为皇帝提供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关于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026、主席的由来

现在世界上,人们把主持会议的人或某些国家、党派、团体的最高领导人称为主席。那么,“主席”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主席”一词源于我国。我国古代没有桌椅,室内先铺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较宽大,故用来铺地。席比较小,是给人坐的(跟现代的椅垫和蒲团差不多)。古人入室,先脱鞋,然后通过筵坐在席上。现在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室内生活,基本上还是这个样子,这正是我国古代席地而坐的遗风。坐时人们让长辈坐在里头,以示尊重;人多时,长辈就独居一席,这就是主席。

027、省长的由来

清朝时,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巡抚。辛亥革命后,各省成立军政府,最高长官被称为都督,执掌一省之军政大权。当然,有的省份还在都督之下设立民政部,以民政长作为行政长官,处理一省行政事务。

民国二年(1913年)1月8日,袁世凯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简称《划一令》),对各省地方行政进行统一的规定:各省行政长官称民政长;行政机关称行政公署;各省设民政长1人,总理全省政务,由中央政府任命。1月10日,袁世凯又公布命令:各省民政长由都督兼任。

此后,袁世凯考虑到民政长的重要性,又陆续任命了一批文职人员担任民政长。民国三年5月23日,袁世凯为加快恢复帝制,又公布了《省官制》。《省官制》中把省行政长官的名称由民政长改为巡按使,行政署改为巡按使公署,使各省行政长官的名称和明清两朝名称相仿。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以后,黎元洪于民国五年7月6日公布命令:各省巡按使改称省长,巡按使公署改称省长公署。从此,“省长”这一名称就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之中。以后,虽然各省行政长官的名称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省长这个职位却一直被保留到现在。

028、秘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秘书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汉代,我国中央政府便设有秘书监、秘书郎;魏朝,设有秘书令、秘书丞。可见“秘书”一词,源远流长。

“秘书”一词出现早于“书记”。但秘书并非官名,要在“秘书”后缀上“令、监、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书省”,这是南朝梁始设的行政机构,名虽为“秘书”,却与现代的“秘书”风马牛不相及。

明清不设“秘书省”,也没有“秘书”的职称。清代各衙署设文案,一般称“师爷”,不称“秘书”。民国时期,大多数行政机关开始设置秘书。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秘书一职在我国官制史上还很年轻。

“秘书”这个名称,原来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恒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年俸六百石。汉初有“长史”一职,负担实际的秘书工作。后来,“长史”易名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幕僚中的“记实”、地方官府的“主簿”,都相当于秘书。

现代的秘书是领导的助手,其任务是收发起草文件、办理文书、档案和领导交办的事项。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秘书工作部门和人员。

029、空军的由来

作为三军之一的空军起源于法国。

1793年,法国首次组织了一支空军,飞行装备是系绳气球。这些系绳气球充满烟和热空气,依靠热空气的浮力上升到空中,控制和返回地面都依靠绳索牵引。大气球下吊着一个大箩筐,士兵便蹲在其中进行观察,这支部队称为气球兵团,当时只充当侦察兵的作用。

他们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曼堡战役中。当时,荷兰和奥地利联军包围曼堡,法军首次派出了空军支援地面作战,在阵地上升起了双人气球观察敌情。联军因自己的举动无法逃避法军的观测,只好立即撤退,曼堡之围迅速被解除。

法军获胜后,接着又把系绳气球送到沙勒罗瓦。当时,法军正在该地发起进攻。法军空军的气球突然升起时,对方竟然吓得立即弃械投降,法军从而大获全胜。

从此,许多国家也先后建立了用绳子系在地面上的气球空军。后来德国又出现了齐柏林飞艇。人类发明飞机后,空军不断发展壮大。值得注意的是,从气球兵团时代开始,空军就已开始使用降落伞这一保护自己的法宝了。

030、海军的由来

我国很早就建立了海军,那时的海军被称做“水军”。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吴国的伍子胥就在太湖训练水军,他把战船划分为“大翼”、“小翼”、“冒突”、“桥舡”、“楼舡”等许多种类,分别担负攻坚、驱逐、冲锋等作战任务。而在古希腊的雅典,直到公元前483年才建立舰队,比我国晚了近百年之久。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雄厚水军力量的政治集团是三国时的东吴。当时,东吴的水军主力位于长江一带,总共有5000艘战舰,它活动的范围北到朝鲜,东到台湾地区,南抵越南。在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中,东吴水军均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我国明朝时则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当时欧洲所有国家的海军力量加起来也比不上明朝海军实力。明成祖曾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向各国显示我国海军的强大。

清朝的北洋水师建立后,其规模居东亚第一、世界第六。黄海战役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蒸汽机铁甲舰的战斗。

031、特种部队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特种部队是英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建成的。1940年5月,德军占领荷兰和比利时,侵入法国,击败了英法联军。英国远征军和部分法军共30余万人,溃逃到法国北部敦刻尔克地区,于5月27日到6月4日通过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为了渡过战争危机,英军一面重整旗鼓,加强正规部队建设,一面于1940年6月10日,命令陆军参谋长的副官达托莱·克拉克组建一支专门执行特种任务的部队。这支部队被称为“豹部队”,又称“哥曼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特种部队。

此后,特种部队的影响扩大到世界各地,各国都建立起自己的特种部队。其中著名的有美国的“绿色贝雷帽”部队,在越战期间被广泛使用。还有以色列的“野小子”部队、丹麦的“防卫队”等。最近几年,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动用了大量特种部队。许多国家建立的各种反恐部队,都具有特种部队的职能。

特种部队与正规部队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是活动在普通意义的战场上,而是在主战场之外,进行山地战、丛林战、滑雪战、游击战和其他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战斗。它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秘密侦察、扰乱敌后、破坏设施、从事心理战和暗杀活动等。

特种部队的士兵被要求在特殊的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野战条件下进行战斗。

032、雇佣军的由来

雇佣军指那些不是为国家、民族利益而战,而只是为了获取金钱就可以为任何国家和民族雇佣作战的职业军人。

早在14世纪初就出现了雇佣军。当时加隆泰人受雇于意大利南部王朝,镇压那里的农民起义。同一时期,拜占庭帝国雇佣西班牙边民攻打土耳其,结果这些受雇的边民在打败土耳其后,就掉转矛头攻打雇主。在中世纪,雇佣军占有重要的地位。

15世纪,封建割据的各国亲王、公爵利用雇佣军为他们作战。当时瑞士人因战斗力强,成为闻名欧洲的雇佣兵。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政府就雇佣德国黑森王子的3万士兵组成黑森雇佣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某些第三世界国家,还出现了利用雇佣军帮助政府军或反政府军作战的现象。直到今天,雇佣军仍未消失。

033、骑兵的由来

骑兵就是骑马作战的部队。在我国,骑兵源于春秋战国之交,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在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中原地区才出现了大规模的骑兵。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畴骑”应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骑兵。只不过当时是以车战兵为主,骑兵并不突出罢了。“畴骑”,见之于《韩非子·十过》。以往旧注大多为“畴,等也。言马齐等,皆精妙也”。

034、娘子军的由来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反抗渐渐走入末路的隋朝。

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陕西鄂县故乡,变卖家产,招募了一支私人性质的小部队。她又与当地农民武装的几支零散起义军联合,兵力扩充到7万人。公元617年,李氏率领着这支队伍和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共同击溃了隋军。

李渊称帝后,李氏被封为平阳公主。这以后,李氏统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但这支娘子军只是以女子为将,士兵则多为男性。

以女子为基本成员的部队,是从太平天国的女军开始的。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左、中、右和数字一至八来编排番号,共40军,每军两千余人,共有10万之众。

035、决斗的由来

决斗最早出现于古巴比伦、古希腊等奴隶制国家,到中世纪时期,决斗在欧洲十分盛行。最初,决斗是神明裁断的一种方式。人们认为,双方进行决斗,哪一方取胜都是神的意旨。

当时,欧洲产生了许多决斗的规则:当两人发生纠纷时,如果有一方向对方脸上摔帽子、扔手套或做出其他侮辱的行为,即被视为发出决斗的邀请。一个人一经宣布要决斗,就不能反悔。如果有一方愿意言和,必须双方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协议不成仍须决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