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48

第48章 经济·品牌(2)

我国的烟标设计独特,不像外国烟商那样用抽象图案和符号为烟标取名。烟厂都用本地的名胜古迹、动植物、山水地名及一些吉祥词汇给烟标取名。

香烟商标不再仅是一件包装品,它是综合书法、摄影、绘画、装潢、色彩、制版工艺、印刷技术等艺术,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品。

009、专利的由来

英国亨利三世于1236年给波尔市的15年期限的垄断权,是历史上最早的专利,即只许波尔市制作色布、染布,不许其他人再制作同样的色布、染布。

英国当时授予专利权是以国王亲自签署的文书公之于众的。英国于1617年方由王室核准专利改由政府部门和法院办理。英国政府在1617年正式批准第一件专利。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是威尼斯共和国。它于1474年正式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

我国的专利制度,如按英、法等国对新技术的使用和对新产品的生产、经营垄断视为专利制度的萌芽,则可追溯到2000余年前的西汉。而我国正式的专利法是1984年3月12日颁布的。

010、七十二行的由来

“七十二行”是人们比喻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说法。据宋周辉撰《清波杂志》所载,我国唐代的行业为“三十六行”,即:

宫粉行、肉肆行、成衣行、玉石行、丝绸行、珠宝行、纸行、鲜鱼行、海味行、文房用具行、竹木行、茶行、酒米行、铁器行、针线行、顾绣行、汤店行、药肆行、陶土行、扎作行、仵作行、巫行、驿传行、棺木行、故旧行、皮革行、酱料行、网罟行、柴行、花纱行、彩舆行、杂耍行、鼓乐行、花果行等。

徐珂在其著作《清种类钞·农商类》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说:“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

由此说来,“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等说法并非行业的具体数字,不过是各行各业的概称而已。

趣味链接:“五花八门”是哪“五花”,哪“八门”?

“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种类繁多,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

在古代,“五花八门”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都是古代兵法中的阵法名称,后来成为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

“五花”为:金菊花——卖茶的女人;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挑夫。

“八门”为:一门巾——算命占卦的;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卦——江湖卖艺的;五门平——说书评弹的;六门围——街头卖唱的;七门调——搭篷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

后来,人们用“五花八门”泛指行业的繁杂和众多,随着时代发展,词义重心发生变化,即由行业之称扩展到其他各种事物了。

011、工资制度的由来

我国直到汉朝才规定各级官阶的薪俸。但当时不是按月发给,而是按年结算,即所谓“年俸”。

真正按月发俸,始于南朝宋元嘉末年。据《南史·阮长之传》说:南朝宋以前,郡邑的“官田禄”,以芒种为断,若在芒种前辞官,则其年禄悉归后任之官。至元嘉末年(公元450年左右),才按月分俸。

在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是发实物(粮食)。到汉殇帝延平年间,才改为半钱半谷,当时称为“月钱”。到了唐代,则有全部发钱的。但多数还是发实物,称为“职田年米”。以后历代相传,也以发实物居多。

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才全用薪金,当时称为“月费”,继而改称“紫薪银”。后来称工资为“薪水”,便是从“紫薪银”演变而来的。

012、假日制度的由来

我国的假日制度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了。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故称假日为“沐日”。汉代规定,朝中官员可每5天返家沐浴,所以叫“五日休”。唐朝改为“旬休”,即每10天可休息1天。

在古代,除平时的休息日外,也有节假日。唐代,中秋节给假3天,清明祭祖给假4天。明代冬至放假3天,元宵节放假10天。

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定有“急假”,即让官吏处理紧急家事,不过一年不得超过60天。后晋时期,家在外地的官吏还给探亲路程假。

清政府对有功人员要赐“赏假”。林则徐患病,道光皇帝降旨赏假3个月。此外,麦收农忙季节也要相应给假。

对于官吏的休假,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唐德宗曾明确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吏,满假那天,必须到衙门报到,否则扣发俸禄一月,有的甚至被罢官。

清朝初年,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一宗教用语开始在我国流行,辛亥革命胜利后,开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从此以后,假日制就开始在我国实行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部门又规定了每周5天工作制。

013、退休制度的由来

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致仕制度。

到了汉代,致仕逐渐形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宋时期,退休官吏的经济待遇有了很大提高。唐制规定,凡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均应退休,或者“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退休后,五品以上官吏(唐代官阶分九品)可得厚禄。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亦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致仕者,各有永业田可以养老。宋代致仕虽有明文规定,但官吏贪利不退者多,该退知退者少。

元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例外。如天文、历法专家郭守敬,逾70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86岁卒于任上。

明清两代,封建社会进入末期,致仕制度亦有新的变化。

退休年龄由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明孝宗弘治四年,进一步规定:自愿告退者,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致仕官俸。明初规定内外文武官致仕者,三品以上原俸,四品以下各升一等,给诰敕。清初凡大小官致仕,有世职者照品给俸;无世职者,年六十致仕,仍给半俸;未至六十致仕者。不给。

特殊优待。明初官员凡以礼致仕者,与现任官员待遇同。

014、集市的由来

集市贸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周代得到更大发展。《周易》上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而《左传》上的“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也是很好的证明。集市的形式很多,名称也不一。

据《五杂俎说》:“领南之市谓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亥者,痃也;痃者,疟也,言间日一作也。山东人谓之集。”

所以旧时有“趁虚”、“赶市”等种种说法。不过,这都是每天的、间日的或十天、半月的经常性的集市,因此也叫常集。

此外,还有特殊形式的集市,像流行在各地的一年一度的庙市(也叫庙会)、春季举行的香市等。

趣味链接:夜市源于何时?

我国的夜市从很早以前就已出现。西汉时,长安及洛阳、邯郸、成都等大城市,商业都已经很发达。东汉时,兴起了“夜籴”,这是夜市的萌芽。不过,当时的官府对这些城市的夜市严加看管,开市和闭市都规定具体的时间。

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单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夜市正式出现。长安不论白天抑或夜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

据《新唐书》卷四十八的《百官志》中有这样的记述:“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并说“有卫士50人,以察非常。”由此可见当时市场交易中对时间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

而真正由统治者发布明令,提倡夜市,是在北宋。《宋会要稿》中曾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4月13日,召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半夜)已来,不得禁止。”北宋时,都城汴梁的夜市已粗具规模,十分热闹,达到了“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夜市的时间要三更尽才歇。买卖的内容以各种时令食品、风味小吃为主。

现在,我国很多城镇的夜市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人文旅游景观。

015、百货店的由来

百货店,顾名思义,就是商品杂货店。虽取名百货,但那只是个概数。这一名称源自清朝乾隆的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打扮成一个庄稼人,到一个江南小镇私访。小镇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乾隆皇帝信步来到街中心,抬头一看,有家铺面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招牌却是“万货全”。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我倒要看个究竟,是不是万货全,于是抬腿就进了铺子。

店铺里货架上的货的确挺全的,穿的、戴的、吃的、用的、玩的都有。乾隆沿柜台逛了两圈,开口对小伙计说:“我买把粪杈子。”小伙计连忙拿了几把往柜台上一放说:“老客随意挑选。”乾隆边摇头边说:“我要的是金粪杈子。”这下小伙计愣了,定了定神才说:“老客等一下!”

小伙计转身回到柜房对掌柜的说:“前面有位老客要买金粪杈子。”掌柜听了连忙来到柜前,定眼一看,这不像庄稼人,他感觉这个人一定是来找麻烦的,于是急忙赔笑说:“这金粪杈子小店确实没有。”

乾隆说:“你不是万货全吗?”掌柜的一听明白了,让小伙计赶紧把招牌摘了,然后对乾隆说:“那就请这位老客给起个字号吧。”乾隆说:“虽然‘万货全’没有我要买的东西,但百种货我看还有,那就叫‘百货全’吧!”于是这家“万货全”就改成了“百货全”了。而一般的日用品商店就被改名为百货店了。

016、超市的由来

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卡伦开办了一个杂货店,店址就选在克罗格杂货与面包公司里面。

卡伦有自己的想法,他总是找到一个租金便宜的地方,建立一座大型百货商场,用大幅度降价的招数,使顾客经常光顾。他对自己这种薄利多销的战术非常得意,曾对别人讲:“如果我卖一斤大豆,只能赚两分钱,那我就要搭一斤不带利润的牛奶。”

1930年8月,卡伦在纽约的贾买卡选了一块地方,开了一家价钱便宜的商店。没过多久,他终于获得成功。仅仅过了两年,卡伦的商店就已经增加到8个,赚得了600万美元的营业额。这家商店实际上已经具有超市的性质,只是没有用超市的名称而已。

很快,卡伦成为富翁,过起了舒适的生活。1936年,卡伦逝世,终年52岁。在他去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效仿他的做法,获得了巨额收入。

奥蒂斯和道森就是效仿者中较为突出的两位。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的一个倒闭的汽车制造厂里,他们创办了一个叫“大熊”的商店。

商店里出售的商品一应俱全,有杂货、肉、水果、蔬菜、收音机、汽车配件和涂料等,全部标明价格,摆放在松木桌子上。货物非常多,足足占用了50000平方英尺的土地。顾客一旦看中了货物,就将它们装进篮子,在一个管财务的高级职员的柜前把钱付清。

商店带来了很好的效益。创办“大熊”商店之初,也就用了1000美元的本钱,可是过了一年,超市竟然获得了166000美元的利润。

这样一来,“大熊”商店与传统的零售商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而且愈演愈烈。零售商们与报社商量好,不刊登“大熊”商店的广告,以此来对奥蒂斯实施压力。不仅如此,在零售商的一再要求下,新泽西州还出台了一项反对按成本、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的法律。

但是,“大熊”商店的生意依旧火暴,报社的冷遇和法律的约束,都不能熄灭人们对“大熊”商店的热情。没过多久,与“大熊”商店功能类似的“巨虎”、“公牛”、“大豹”等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尽管人们对卡伦的最初构想仍然无法了解,但卡伦却已经成为商人们学习的对象。

1933年,在克罗洛公司服务的艾伯斯辞去职务,创办了艾伯斯超级市场公司。公司管理的商店继承了卡伦、奥蒂斯的优点,并采用了“超级市场”这个名称。“超级市场”一词是加利福尼亚人杜撰的。“超级市场”构建了全新的商业空间,现在,人们都把它简称为“超市”。

017、票号的由来

清朝时期,一种机构应运而生,被人们称为“票号”。它实际上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主要从事汇兑业务的工作,又有“汇票庄”和“汇兑庄”之称。当时的人们还喜欢将“票号”称为“山西票庄”、“西号”,这是因为该机构大多由山西人开办和经营。

其实,汇兑业务在古代就已经出现,算不得什么新事物。唐代的“飞钱”是最早的货币汇兑方式。那时,做买卖的人一旦来到都城长安,就把卖掉货物的钱委托给各地的类似驻京办事处的机构。他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拿上一张这种机构开出的单子,回去后凭单就能够顺利取到钱了。这样一来,商人们只带一张单子即可,不必携带大量钱财。

后来,宋代的“便换”、明清的“会票”出现。这些汇兑方式与“飞钱”相似,有着相近的功能。

但是,在明朝以前,一些大面额纸币取代了汇票,这些纸币便于携带,不久,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专门机构就取消了。清初停止发行纸币后,由政府、商人兼办的汇兑业务随之得以恢复。

当时,在全国各地都设有票号,最初是供商人办理埠际之间汇款之用。后来,这些机构又开始经营政府的公款汇兑以及官吏的钱财汇兑。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各地处于战乱之中,运输现银有相当大的难度,各省输送朝廷的协饷、朝廷下拨给各省的款项,就全部通过票号来汇兑,减少了很多麻烦。

后来,由于汇兑业务不断扩大,票号在外地设置了分庄,使联号网扩大,采取分支机构连锁经营的方式。到20世纪初,山西的票号共有33家之多,在国内各大城市以及日本东京、俄国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还有400多处分号出现。

这时候,票号的经营业务不仅包括原有的专办汇兑,还兼办存款和放款,进而以存款为基础,大幅度开展汇兑和放款业务。例如,有名的日升昌票号只有10多万两的资本,而吸收的存款却高达到好几百万两。

1907年后,中国的新式银行业兴盛起来,票号受到很大冲击。由于各大票号的经营者墨守成规,不愿意进行变革,所以它们纷纷倒闭。至1911年辛亥革命后,盛极一时的票号就销声匿迹,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

018、钱庄的由来

钱庄又有银号之称。在长江沿岸,人们管它叫“钱庄”;在北方和华南,人们则多称之为“银号”。它作为一种金融机构,是从银钱兑换事业逐渐发展形成的。

中国兑换业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唐宋两代,“金银铺”、“兑坊”等经费兑换业的组织就已经出现。明朝大量发行纸币,造成了通货膨胀的现象。而到了正统年间,政府又将白银定为法定通货,与宝钞、铜钱同时流通。

如此一来,明朝的货兑情况出现了一种混乱局面。当时,币种繁多,重量、成色得不到统一,制钱、私钱和白银的比价也不稳定。

为了对这种经济问题进行调节,民间人士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专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