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47

第47章 经济·品牌(1)

001、银行的由来

英语“银行(bank)”一词源于拉丁语“长板凳(banco)”。

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国家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日益频繁的商品交换通过定期集市进行。当时的欧洲货币种类繁多,币质低劣,伪币横行,于是,就出现了以专门鉴定、估量、兑换货币为业的人,称为兑换人。

异地买卖携带大宗钱币非常不方便,且不安全。于是商人就把自己要带的巨额货币交给兑换人,由兑换人开出凭据,商人在经商地以凭据兑取他所需的当地货币,这种凭据就是最早的汇票。

有时,需要现款的商人还可以向兑换人借款,由借款人出具期票给兑换人,按期票规定的日期归还,并付给利息。这样,信贷业务开始发展起来。

起初,兑换人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办公,不久,长板凳就成了兑换人的代替名词。兑换人通过经营汇兑和借贷业务获得高额利润,银行就起源于银钱兑换业,兑换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银行家。

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究竟建立在哪一年,成立于何地,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1177年建立的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而有些学者却认为,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的建立要比这晚得多。

银行在我国起源于唐代,在唐宣宗时期(公元847~858年),苏州就有“金银行”出现。《太平广记》中有“行首率其党,纠集徒,迎拌赛社,所献无匹”,可见其资力之雄厚,店铺与人匠之多。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蔡襄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

到了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康(今南京)城内不仅有远谷市、纱市、盐市、牛马市,而且“银行、花行、鸡行、镇淮桥、新桥、筐桥、清化桥皆市也”。可见,银行那时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到了景定元年(1260年),竟成了一条“银行街”,其街非常繁华。

“大清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官办银行,建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

002、纸币的由来

纸币是货币符号的一种,是货币发展的高级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当属中国。

在夏商周三代,人们主要使用贝作为货币。春秋战国以来,货币制度逐渐多元化,人们将铜币作为货币的主流,兼用金银、谷帛、铁钱和纸币。金属货币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便携带和保存的缺点。所以,纸币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

公元前2世纪时,汉武帝创制的一种白鹿皮币就具有纸币的性质。至于唐代的飞钱,则称得上是中国纸币的雏形。

到了北宋,商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轻便的纸币,对那些体积大、分量重、价值小、携带运送不便的铁钱越来越不感兴趣。这样一来,出现了由富商在四川发行的、可以兑现的“交子”。1023年,政府在四川设立“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交子,完备的发行、流通、兑换的法规也相继形成。

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这种纸币开始时以定期分界发行,后来才改为永久流通。以后政府发行的天宝、宝会钞,钞面都以银为单位,这是纸币银本位的开端。

元代实行不兑换的纸币政策,于1260年发行“中统宝钞”,禁止人们使用金银和铜钱,规定无论公私,一律使用纸币,钞成为当时唯一的合法流通货币。

元代的钞法达到完善的程度,当时规定,各地领取新钞,必须先交金银;现银则在国库集中,以大量的准备金使人心安定;设立平准库买卖金银以维持钞价。这些办法非常管用,后来为不少国家因袭。

明代初年,政府推出“大明通行宝钞”,与铜钱通用,以钞为主。大明宝钞的发行特点是大出小进、不分界限、不收回旧钞。这样一来,造成宝钞越发越多,泛滥成灾,以致恶性通货膨胀出现,人民苦不堪言。

到了清代,人们喜欢使用白银,大多数时候不发行纸币。鸦片战争后,为使财政困难早日得到解决,政府在1853年印发“户部官票”,又叫银票、银钞。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设立,发行银两、银元两种钞票,在性质上已经属于新式纸币了。

欧洲最早的纸币,是由瑞典政府于1661年发行的。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纷纷以瑞典为榜样,向它学习。而中国使用纸币的历史,与欧洲人相比至少要早900年。

趣味链接:“$”是什么的代称?

“$”通常被认为是代表美元的符号,其实它是银圆的符号。

16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大的银币,名为比索。“比索”是8枚“里亚尔”小币的意思,“比索”的图案,一面是皇冠、王徽、狮子和城堡,另一面是两根柱子。这两根大柱子是西方神话中的大力士赫居里斯的柱子,它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岩。传说欧洲和非洲原来在这里相连,后来才被赫居里斯拉开的。

1732年,墨西哥城用机器铸出一种新式双柱银圆,图形比原来的略有变动,在两柱之间增加了东西两半球的图案,而且在两根柱子上各有一条卷轴裹着,成为“$$”形,“$”即由此简化而来,以后逐渐习惯以“$”作为银元的记号。

现在,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用“$”作为本国货币的简写符号,但是还要加上代表本国的文字。如美元为US$,新加坡元为S$等。

003、钱币上人物肖像的由来

今天,对纸币上有伟人的肖像,人们已习以为常,可把肖像铸在货币上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古希腊在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就有了钱币,但钱币上出现肖像却是在200年之后。有趣的是,最早出现在钱币上的肖像,不是雅典的九执政官或十将军会成员,也不是其他城邦的专制君主,而是各城邦的保护神。

公元前197年,罗马执政官费拉米奈斯在锡那塞夫利战役中击败马其顿王菲利普五世之后,曾铸造印有自己头像的钱币。然而,直到公元前44年,古罗马元老院才正式同意把活人的头像铸在钱币上。恺撒是第一个享有这种荣誉的人。

逐渐地,以国家首脑的侧面像作为钱币图案的做法,成为罗马帝国的一种风尚。当时的铸模匠人手艺高超,为后世留下许多精美的钱币肖像:大独裁者恺撒形象奇特,细长的脖子上顶着一颗瘦骨嶙峋的小脑袋;残暴的尼禄颈粗如牛,颈背上毛发丛生;自命不凡的奥索戴着假头套,自以为没人能认出他来……

罗马帝国后期,从戴克里先起钱币上的肖像开始趋于简单化。到拜占庭时代,钱币上的头像全都简单化,面部线条僵直、呆板,缺乏个性。

在欧洲中世纪,钱币上基本没有人物肖像。后来,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人物肖像才重现在钱币上。它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尔后各国君主都效法之。现在世界上各国主要是把头像印在纸币上。不过,一些国家的硬币上仍刻有肖像。

趣味链接:古币铜钱中间为什么会有一个方孔?

我国古代铜钱不论大小,其形状是外圆内方,对铜钱造成圆形的解说莫衷一是,但对铜钱中间方孔的最初的原意却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铜钱中间有方孔是由当时的工艺条件所决定的。铸币的时候,先把铜熔化,然后注入模中,由于古代铸币技术的限制,钱的边缘总有许多毛刺,既不美观又不方便使用,然而要去掉这些毛刺,必须靠锉刀加工,一次不能只锉一个,必须把钱串起来锉才省时省工,而要把钱串起来,钱中间则必须留有一孔。但是,如果留下圆孔,穿在棍上的钱就会滚动,这样便有碍操作,因此就留下方孔,把钱穿在方形棍上锉毛边,钱就不会转动了。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古代的铜钱才在中间留有方孔。

004、数字大写的由来

当人们开具正式票证时,除了把金额写成阿拉伯数字外,还要写上汉字大写数字,这是我国财经账务上的一个规定。关于它的起源,还要追溯到明朝。

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郭桓曾任户部侍郎,他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更改数字,大肆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2400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几乎和当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相等,明初孱弱的财政遭到巨大损失。

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他下令将郭桓及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为了杜绝这类案件的再次发生,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国财务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用这十个读音相同但不易篡改的字,作为庄重场合(如财物收据、记账)的专用数目字。这一方法的实行,防止财务官员乱改数字,堵住了一些账务管理上的漏洞,对巩固新生的明朝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后来,人们在使用这种数字记账的过程中,又逐渐用“佰仟”二字取代了“陌阡”二字。到了近代,阿拉伯数字引入我国,财务系统中用它与汉字大写数字相配合,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因而一直沿用至今。

005、保险的由来

保险业虽然是现代社会经济发达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保险的由来却很久远。

公元前2000多年,地处亚欧要冲的地中海东岸的一些地区,已经有了规模比较大的海上贸易活动。但是,由于当时运载货物的船舶构造简陋,难以抵御海上狂风巨浪的冲击。因此,船舶遭遇大风浪时,有效的应急措施是抛弃货物,减轻船舶的载重,这常常给货主带来巨大损失或破产。

为了减轻货主的损失,在当时的地中海航海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一人为众,众人为一”,使往海中抛弃的货物能从其他方面获得补偿,这就是最初的保险萌芽。

这个原则于公元前916年为罗地安海商法所吸收,并正式成文规定。以后这个保险方法被其他国家所利用,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后来,保险的项目从海上移到陆地,并进入了社会各个方面。

我国所讲的保险,据专家考证,很可能来自日语。日本人从欧洲引入保险业后,译作“保险”,我国文字中也恰好有这两字。

旧中国的保险业是自1835年英国人在广州设立“于仁燕梳公司”开始的。

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修好条款”和“通商章程”。日本为了向我国扩张其经济势力,将保险随同其他商业一起输入我国,这才有了保险的正式称呼。

1876年,清政府的洋务派饬令招商局拨专款设立了“仁和保险公司”,随后又成立了“济和保险公司”,后来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这时,“保险”作为一种商业名称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

006、彩票的由来

清朝末年,曾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大使的崔国因于1890年农历3月赴西班牙递交国书期间,对西班牙作过详细考察。他在其《出使美、西、秘日记》中记载了有关彩票的由来。

西班牙原系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占有许多殖民地。后来国势日衰,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填补空虚的国库,无论何人都按每月收入多寡缴税。

政府还发行彩票、奖券以敛财,其所售彩票款,提取四分之一充国库,每年进款500万比塞塔左右,成为国家一大财源,余者提除费用外,分一二三四五等给中彩者。

抽签办法与现在大致相同:把号数和彩码分别放在两个空球之中,一球出号码,另一球出彩码。如一球摇出头彩,另一球摇出一号,则一号中头彩;一球摇出无彩,另一球摇出二号,二号则无中。当时用儿童转球,凡持彩票者均予参观,当众开奖,因无舞弊,又迎合人们的侥幸心理,买者颇多。

西班牙彩票渐行渐广,法国、德国等均起效行。而美国却于1890年正式宣布禁止彩票,一经查获,全部没收。

西班牙彩票约在19世纪60年代初起在我国上海发行。由于清政府不闻不问,银钱大量外流,损失颇重。

007、招牌的由来

招牌作为商店的标志,在我国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代的商店招牌,大多是用布帛做成的。开始时,主要悬挂在酒馆、栈房、食宿之店,叫做“酒望”、“店招”或“幌子”。

唐代以后,商业日渐繁盛,商店逐渐普遍地悬挂招牌,木刻的、铜铁铸造的、粉壁书写的,各式各样的招牌相继应运而生,并且加上店主的姓名或另取雅号,而形成了完整的招牌字号。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五米多长的巨幅画卷上,就画出了当时汴京(今河南开封)大街上近百家商店各有特色的招牌。

趣味链接:广告业的由来是怎样的?

“广告”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我大喊大叫”。传说,古罗马商人争相做生意,常常雇一些人在街头闹市大喊大叫,请大家到商品陈列处去购买商品,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广告”。随着商品的发展,广告的式样越来越多。美国纽约百老汇的广告牌,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牌。

我国广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殷商时代,有个叫格伯的人,把马售给一个叫棚先的人。这笔交易以铭文的形式记录在专门为刻铭而铸造的青铜器上。

《周礼》记载,凡做交易都要“告于士”。到了宋代,我国就已出现图记广告,即商标。据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梁城东门附近十字街就有各类横额、竖牌等广告牌30多块。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宋制针作坊银牌,上有“请认白兔儿为记”字样。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相继出现了报刊和印刷广告。可见1000多年前,我国广告业已很发达。

008、商标的由来

商标是商品的标记,俗称“牌子”。两千多年前,我国工匠为了区别自己的劳动,就在产品上铭刻姓名和记号,牧民在牧畜上烙印,以此来辨认,这些都可称是商标的雏形。

史料证明,我国最早的商标,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济南有家刘姓的针铺店,以白兔作为商标,颇负盛名。这个商标是用铜版印刷的,近似方形,中间绘有白兔捣药图,画像鲜明突出,很吸引人。

图画的上端横写着店名——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两侧写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条幅;图下摆从左到右写有关于经商范围、方法和质量要求的告白“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加饶,清记白”。这简单生动的文字和图画,真不失为一则典型的商标图案。

国外最早的商标是公元1473年出现在英国伦敦街头的张贴印刷商标,比我国刘记针铺商标要晚好几百年。

国外最兴师动众设计的商标,当推美军石油公司的商标。他们用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调查了55种语言和大众心理,从一万余个罗马字组成的商标中选出一个,历时六年,耗资达140万美元,从中也可以看出商标的重要性。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标法,是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颁布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新中国在1983年3月3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标志着我国贸易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化、正规化。

趣味链接:烟标有什么特点?

烟草发源于南美洲,到了明代的万历年间才由菲律宾传入中国。中国第一个卷烟厂是1902年英国人在上海开设的。“老刀牌”是我国的第一枚烟标,“劳动牌”就是从“老刀牌”烟标演变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卷烟工业发展很快,全国每年市场上流行的卷烟牌号种类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