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07

第7章 器物·用品(7)

“比基尼”的称呼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太平洋上一个叫“比基尼”的小岛进行了原子弹试验,该岛很快成为国际知名的地方。

不久,在法国巴黎,一位服装设计师推出了一种新式泳装。此泳装用料极薄且少,据说叠起来可装入一只火柴盒。这种泳装的推出在当时服装界引起的震动不小。因为它覆盖面积小,穿上后近似全裸,所以当时巴黎的许多专业时装模特儿都望而生畏。

然而,一位舞女却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挑战,第一次穿上这种泳装,并公开让记者照相。

由于此泳装对世人的震动不亚于在比基尼岛上所进行的原子弹试验,因此它被称为“比基尼”泳装。

047、中山装的由来

在国际上,中山装被认为是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孙中山先生居住在日本期间,看到日本的学生装朴素、大方,就将这种学生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进,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九个扣子,左右上下共四个明袋,袋褶向外露。这就是最早的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曾针对该穿什么服装的问题展开争论,孙中山主张穿广东便服,并把直领改为翻领。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设计,制作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由于孙中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装”。

048、内衣的由来

在中国,内衣的历史非常悠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内衣——“两当”。这种衣服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两当”有前后两片,“即可当胸又可当背”,它通常有两层,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

唐朝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上,胸下系一条宽带,肩、颈、后背无带。穿时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带子系紧。

明代女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已深谙凸现曲线美之道。当时的内衣——主腰,与背心类似。主腰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襻带,肩部有档,档上有带,腰两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襻带系紧后就形成明显的收腰。

清代的肚兜一般为菱形。肚兜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系带套于颈间,腰部另有两根带子,束在背后,系带的材料不一,肚兜上有各类精美刺绣。

在西方,内衣出现得也较早。古罗马时代,产生了胸衣。到了16世纪,还有铁制、木头制的紧身胸衣。16世纪末期,人们开始使用鲸、钢丝、藤条等来制作紧身衣。到了帝政时期(1804~1825年),紧身胸衣已变得简化。

巴瑟尔时期(1870~1890年),内衣制造得越发精美,蕾丝、丝绸、薄纱已得到充分运用。当时,人们对内衣的塑身要求已逐渐淡化,因为大家发现胸衣中的纬向金属丝对人体的呼吸无益。1907年,内衣制作放松了对腰部的束缚。

随着弹性织物在服装中的广泛应用,内衣变得越来越舒服宜穿。

049、胸罩的由来

从古代起,爱美的女性就开始利用各种材料来支撑乳房,显示女性特有的风姿。1902年,英国出现一则引人注目的广告,宣传所谓的“胸部专利改善物”。1907年,《时尚》杂志还刊登了一则介绍胸罩的广告,引起人们的好奇。

玛丽·费尔普斯·雅各布是申请胸罩专利的第一人,所以有人将胸罩的发明权归于她。据说,她非常想成为巴黎盛大舞会的皇后,于是就想办法使自己的胸部变得更挺拔,而她对当时复杂的束胸方式感到非常厌恶。1914年,雅各布和女仆一起,用两条手帕加丝带做成了能支撑乳房的简单胸罩。做成胸罩后,她得意地向几个朋友展示,她们非常羡慕雅各布,一再向她索要样品。

有一次,雅各布戴着胸罩参加了舞会。舞会上的人见她变得如此美丽,对她格外关注。很快,她申请到了“无背胸罩”的专利,紧接着生产了数百件产品。可是,她不是做生意的料,很快就对销售胸罩失去了兴趣,就把专利以150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华纳兄弟束胸公司”。

后来的几年内,这家公司科学地进行胸罩销售的运作,生意越做越大,从中获利1500多万美元。一直到21世纪,胸罩的主要生产厂家仍然少不了这家老牌企业。

20世纪30年代,华纳公司建立了罩杯体系——即胸罩依罩杯大小分为A杯、B杯、C杯和D杯。1937年,“胸罩”这个词终于出现在出版物中,得到大众的认可。

后来,随着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对胸罩同类产品的大量引进,在20世纪的前十年,有人也想用某种产品取代束胸。这个想法虽然始终没有得到实现,但却为胸罩的流行作了准备。

20世纪20年代,胸罩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为民众所接受。跟吸烟和开汽车一样,戴胸罩成为那个年代的妇女走向解放的重要标志之一。

050、旗袍的由来

旗袍本来是我国旗人妇女的服装,它随着清朝的建立,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它以其优美典雅的造型和简洁合理的结构,为妇女们所喜爱。

旗袍起初的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它的用料多为绣花缎子,领、襟、袖口的边缘镶有宽边。20世纪20年代末期,旗袍的式样有了改变,衣长缩短到膝下。

20世纪30年代,旗袍开始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它的式样多种多样,领子有高有低,袖子也时长时短,衣长有下摆长至曳地的,也有短至过膝的。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留袖子,衣长缩短,领子降低,穿起来轻便合体。20世纪50年代,女子穿旗袍的现象还较普遍,但以后渐渐减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旗袍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现在的旗袍,式样、花色、面料越来越丰富多彩,有的还与裙子、马甲等其他类型服装的组配或融合,更富有现代气息。

051、裙子的由来

裙子是人类最早的一种服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穿的裙子是用树叶或兽皮制成的。这种裙子,制作简单粗糙,根本谈不上什么美。裙子在我国古代男女皆用,后来才渐渐变成妇女的专用品。

裙子的盛行从汉代开始,当时最盛行(尤其在宫中)的要数“留仙裙”。它的盛行,与民间流传的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在金莲花上跳舞的故事有很大关系。唐代以后,裙子更加流行。妇女穿裙子没有年龄、贫富、城乡之分。上至皇妃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穿裙子,而且裙子的色彩、款式多种多样。

现在,我国妇女的裙子与古代裙子相比,不仅款式新颖,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风格各异。

052、“毛衫”的由来

明朝孩子出生时,贴肉穿的衬衣都是叉襟的,而且袖口和衣襟都不缝边,俗名“毛衫”。这毛衫是怎样产生的呢?

明朝末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直入中原。在清兵压境的紧要关头,兵部尚书史可法死守扬州,抗击清兵。后来,扬州失守,史可法被害。

史可法牺牲后,他部下的都督刘肇基带领几百名将士,与清兵展开巷战。清兵诱降,刘肇基怒骂道:“大丈夫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绝不放下我杀贼的刀!”说着,他又带领将士与清兵激战。最后,他身受重伤,无法再战。

刘肇基眼看大势已去,本想让夫人和自己一同以身殉国,但他又想到:夫人正怀孕在身,如果两人一同死去,这复国报仇的遗愿谁来实现?

想到这里,他决定派亲信送夫人到乡下去避难,同时写了一封亲笔遗书。遗书中他还叮嘱夫人:“一定要让孩子出生后穿着大明的衣服,永世不忘国仇家恨!”

后来,刘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夫人牢记丈夫遗言,暗暗地给孩子穿上了明朝衬衣,并且衬衣的袖口和衣襟都不缝边。其用意是:此仇不报,痛苦无边。因为这衣服有着毛边,所以叫“毛衫”。

这事传扬开去,老百姓为了纪念史可法及其部下热爱祖国、与敌抗争的英雄事迹,都给自己的小孩穿毛衫,希望孩子长大后尽忠报国。

053、皮鞋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将兽皮包在脚上,然后用骨针穿皮线缝扎。这就是皮鞋的雏形。但这种“原始皮鞋”还不是真正的皮鞋,没有鞋底与鞋帮之分。

世界上第一双真正的皮鞋,产生于我国的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受庞涓所害,膝盖受刑变成残废。为此,孙膑在“原始皮鞋”的基础上,将较硬的皮革裁成底和帮两部分,缝成高筒皮靴。

孙膑穿上它,依靠靴底和靴帮的支撑,乘车指挥作战,终于战胜强敌。后来,一些制鞋匠还将孙膑画像挂在家中,以纪念他的这一发明。

趣味链接:高跟鞋是怎样出现的?

关于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由于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那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高跟鞋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

另一种说法源于意大利的威尼斯。15世纪,威尼斯有个商人,担心他外出经商之时漂亮的妻子到处乱跑惹是生非。他想到雨天鞋后跟沾上泥不好走路的现象,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有很高的后跟的鞋子,以便限制妻子的行动。

可是,妻子穿上这双鞋后,感到十分新奇好玩,出尽了风头。大家觉得她的鞋很美,而且使身体更显得亭亭玉立,于是仿制成风。高跟鞋很快就流行起来了。

054、旱冰鞋的由来

18世纪,一位住在荷兰的男子滑冰运动员经常在冰面上溜冰。当冰开始融化时,冰面就支撑不住溜冰人的重量。他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将四个木轴安装在一双旧皮鞋上,试着在地面上滑行,没想到竟然成功了。他制作的这双鞋,就是世界上第一双旱冰鞋。

1706年,比利时一位名叫约瑟夫·默林的技工制造了一双旱冰鞋。由于没有刹车装置,这种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815年,法国人加尔森制造了一种轮式旱冰鞋。1819年,法国人首次出售木制、金属制和象牙制溜冰鞋。

1863年,美国人詹姆斯·普利姆普顿设计出一种新式旱冰鞋。这种旱冰鞋是在每只鞋底上镶四把小冰刀,在冰上滑行。如果冰雪开始融化,就在鞋底换上镶有活动底座的两对小轮,以利于在坚实的地面上滑行。

现在人们所见的四轮花样旱冰鞋是用皮革制成的,高腰、硬帮、高跟、硬底。鞋底托用金属制成,镶有四个小滑轮,前面有制动器,可以调节鞋底托与地面的距离。前后小轮均可左右扭转。轮与托由胶垫连接,并用螺丝钉把胶垫固定在滑轮上。

055、纽扣的由来

在印度谷的莫衡乔达罗被发现的纽扣,是世界纽扣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人们发现了距今已有5000年的一种护身符,它是用贝壳精雕细琢而成的,上面穿了两个孔,很可能是被当做纽扣来使用的。

但是有人指出,用于衣服上的纽扣的发明权应属于古罗马人。而用小木棍和绳套相扣的纽扣,则是由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近东人首先研制出来的。

从中世纪起,人们不仅用纽扣来做装饰,更用它来固定衣服。如果对法语中的bouton(纽扣)作词源学上的分析,纽扣的制作过程就一清二楚了。该词来源于bouter,原意是用来描述书籍封皮、金属器皿和刺绣上的装饰的,后来才产生了“固定”之意。

14世纪以后,欧洲的纽扣多取材于贵重金属、水晶和玻璃之类的东西,素为妇女所珍爱,她们常用这类纽扣从肘部一直扣到袖口。

在中国,纽扣的使用情况与此大致相同。那时候,可能只有上流社会的贵族,才用得起这些赏心悦目但价格不菲的扣子。有人说,它是一种非官方地位的标记。至于收入一般的平民百姓,只用得起用布条拧成结的襻扣。

到了18世纪,伯明翰生产的纽扣越来越好,终于成为英国纽扣制作业的中心。由于机械化生产的兴盛,纽扣的产量成倍增加,价格自然也便宜了很多。当时,纽扣大多是用薄金属板冲压而成的,有的还在纽扣背面焊上穿线孔。

1807年,丹麦人桑德斯通过不断革新,使纽扣的制作方法变得较为完善。他的革新措施其实也很简单,只是用机械把两个金属圆片扣在一起。1825年,他的儿子用帆布包裹纽扣背面,桑德斯苦心研究出的成果被取代。在与金属纽扣的竞争中,这种包布纽扣逐渐成为时尚。

19世纪以后,用软化的牛蹄制作的便宜的角质纽扣开始出现,这无疑是纽扣制作业革新的标志之一。而在塑料被用做材料以后,纽扣变得很平民化,只需花微不足道的钱就能买到它。

056、拉链的由来

拉链又称拉锁,它是近代以来方便人们生活的十大发明之一。拉链在一个世纪以前,被美国人发明出来。在这之前,世界各地只有中欧一些地方的人们,用带、钩和环等工具,替代纽扣和蝴蝶结所起的作用。

其实,使用拉链最初只不过是为了解决鞋带的问题。拉链的发明者是美国人尤德森。他是一位工程师,主要研究由压缩空气驱动的有轨系统,可是一直没有取得成绩。1893年,他在进行接合件设计的工作时,将一个布条上的金属拉钩,与另一个布条上的金属锁眼儿连接起来。

不久,他为这个“滑动锁紧装置”的设计申请到专利,这是拉链的雏形。

后来,一位叫路易斯·沃克的企业家知道了这个设计,就创建了自动拉链公司,将拉链引入批量生产之中。1905年,沃克又注册了“C—curity”拉链商标。这种拉链首先在高筒靴的制作中得到运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流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的拉链制作起来较为困难,而且很容易松开,让使用者感到尴尬。

1913年,沃克公司来了一位新雇员——瑞典人盖登·桑巴克,他给这家公司带来了好运。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良了粗糙的锁链装置,将金属锁齿附在一个灵活的轴上,而锁齿有一个小型的钩,能与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的孔眼儿相匹配,使拉链变得耐用。于是,真正意义上的拉链终于诞生了。

1918年,拉链在军装上首先得到运用。它在民间的推广则非常晚,直到20世纪30年代,妇女们才渐渐接受这件新玩意儿,用来代替服装上的纽扣。

拉链之名最早是在1926年出现的。在一次推广拉链样品的午餐会上,一位小说家弗朗科突然兴致颇浓地形容拉链,他说:“一拉,它就开了!再一拉,它就关了!”这些话简洁、形象地概括了拉链的特点,“拉链”一词于是流行开来,终于被人们所接受。

今天的拉链与过去的产品有很大区别。现在人们使用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塑料质地的,人们把这种拉链命名为尼龙拉链。

057、戒指的由来

戒指也叫指环,一般用金、银或其他贵重材料制成,多戴在手指上。最早的戒指见于古埃及的坟墓,上面用象形文字刻着指环主人的姓名与身份。

在古希腊,人们把戒指作为装饰品。在古罗马,戒指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罗马共和国初期,只有身居高位的人才能佩戴金戒指。到公元前3世纪,戴戒指的特权扩大到骑士阶层。罗马帝国时期,除奴隶外都可以戴金戒指。罗马天主教会授予教皇的戒指形体巨大,甚至可用做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