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
27000800000008

第8章 器物·用品(8)

中国的戒指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后宫中的妃子们,月经来临时在无名指上戴上戒指。可见,那时戒指是作为一种信号使用。

后来,姑娘们成人、出嫁时都要戴上一枚戒指。戒指成为订婚信物起源于奥地利。

1477年,奥地利国王麦士米尼结识了一位名叫玛丽的公主。玛丽美丽的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他为之倾倒。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让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国王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嫁给了麦士米尼。

从此,西方人便将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这种风俗一直沿用至今。

058、电视机的由来

1850年,一个名叫巴克韦尔的英国人创建了一个传输手迹和线条图的电传系统。他在金属板上用不导电墨水写字,然后用几组金属针进行扫描,每根针都与一条电路连接起来。在接收端,每一条金属针线路的电流都在一个旋转的鼓上留下印记,原来的手迹、图表则在接收端得到重现。

1884年,扫描图盘在德国首次出现,发明者是科学家尼普科夫。这个发明首次提出以飞快的速度传输图像的实际方法。1906年,迪克曼、格拉吉利用布劳恩发明的阴极射线管将图像重现的设想变为现实。不过,它属于传真系统,还没有达到电视系统的技术水平。

1908年,苏格兰工程师坎贝尔·斯温顿向人们提出一种科学构想,把阴极射线管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的工作之中。

1925年,英国发明家贝尔德发明了一种电视系统。他使用一个孔径上带有透镜的尼普科盘来对影像进行扫描,每秒5幅图像,每幅图像80条扫描线。在这个装置中,他充分使用电子管放大器,尽管图像不算大,光线暗淡且东摇西晃,但人的面貌还是能看清楚的。

因为缺少资金,贝尔德亲自拜访了一位店铺老板,并与他商定,每天在店铺里放电视以吸引顾客,老板则每星期付给他酬金25英镑。

1929年,英国的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事业,平均每秒处理12.5帧图像,每帧30行。几乎与此同时,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艾夫斯研制出一套电视设备,可以在扩展电话通信中使用。在华盛顿与纽约之间,这套设备播送了每秒17.5帧、每帧50行的图像,取得极大成功。到1932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发射的图像达每秒24帧、每帧120行的水平。

1933年,兹沃里发明了电子摄像装置,极大地推动了电视技术的发展。后来他通过不懈努力,又成功研制出异常灵敏的正析摄像管。几年后,英国的麦格里研制出性能更加突出的摄像管,从而为提高电视图像分辨率铺平了道路。随着音频的加入,电视机技术不断臻于完善,并迅速扩展到全世界。

1935年,第一家电视台创建于德国柏林。从此以后,电视很快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以后,电视又出现了彩色视频,加强了视觉效果。

趣味链接:彩色电视机是怎样发展的?

190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劳伯兰克通过研究,提出并证明了彩色图像传送原理,即彩色图像由红、蓝、绿三原色混合而成。他在当时获得了专利权。

1928年,英国工程师贝德利用红、蓝、绿三原色的尼柯板做成彩色电视显像管。它由30条横线组成,在试验时,影像清晰度极高。

从此以后,欧美科学家对彩色电视机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但由于客观环境和制作上的困难,没有多大的进展。

1956年3月4日,国际无线电传播委员会在德国举行的由25个国家的电视工程专家参加的会议上,宣读了他们对彩色电视机的研究报告,并试展了彩色电视机。1957年5月17日,美国公开播放彩色电视信号,效果非常好。从此以后,彩色电视机开始在各国发展,走入寻常百姓家。

059、电冰箱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已经有了“冰窟”,又称“凌阴”。冬天时人们把冰藏在里面,到夏天再取出使用。《诗经》中曾描述过冰窟。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有人喝起了又香又清凉的冰镇糯米酒,这在《楚辞·招魂》里有记载。

《周礼》对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它是一个类似盒子的东西,里面是空的。人们把冰放在里面,然后在冰的中间摆上食物,这样一来,就能在一定时间内保证食物新鲜不腐。

令人倍感兴趣的还有《吴越春秋》中的一段记载。书上说:“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书中的“冰厨”不过是一间房子,里面放有冰块,可以用来储存食物,其功能与今天的冷库大致相同。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国王,他在夏天总喜欢到“冰厨”吃饭、睡觉。这样看来,“冰厨”岂不等同于今天带空调的房间吗?

明朝时,黄省写了一本颇为流行的著作《鱼经》。从这本书中可以得知,那时的渔民常把一种鳓鱼“以冰养之”,然后将鱼带到远处出售,这样可使鱼保持新鲜,还能提高价格。这种方法被称为“冰鲜”。这说明,在当时冷藏食物还是很普遍的。

在古罗马,皇室和贵族为了享受清凉之福,就让奴隶爬上高山,把冰搬运回来,放在地下冰库中冷藏,用来冰镇牛奶和酒。

18世纪末以来,欧洲各国城市人口激增,不得不从远处贩运食物,长途运输中的食物保鲜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不断进行实验,发现氨、二氧化碳之类气体在高压下会发生变化,转化为液体,而压力降低后,这些液体又重新变成气体。后来,人们还发现,液体在变成气体的过程中能将热量带走,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1834年,美国工程师雅可比·帕金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第一台压缩式制冷技术的冰箱。

1873年,德国化学家林德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开发出一种利用氨的冷冻机。它的工作原理是对氨加压,使之液化,让液氨从小孔喷出,回到气体状态,使之大量吸热,导致温度下降。然后回收氨气,再度加压使之液化。

1913年,美国的芝加哥生产出了“多美乐”牌电冰箱,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家庭电冰箱。1916年,美国生产的电冰箱共有12个牌号。这些冰箱价格昂贵,工作可靠性差,而且大部分为分离式结构,即由互相分离的冷藏柜和制冷系统组成。

1923年,瑞典人布拉廷和明达通过刻苦钻研,最后利用冷冻机的原理,发明了依靠电能运行的电冰箱。

1926年美国又制成了外壳为钢板的电冰箱,它比木壳冰箱体积小,且使用寿命长。1929年,通用电器公司又制成了冰藏室和冰冻室分开的组合式冰箱。

1930年,美国人认为氟利昂是制作冰箱的理想气体,就首先以氟利昂代替液氨作为一种冷冻液,生产成批的电冰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储存和运输军粮的需要,冷冻工业受到重视,得到空前发展。不久,食品工业和食品市场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人们不断购买冷冻食品。而伴随着冷冻食品的流行,电冰箱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1933年,美国费里吉代尔公司制成了一种密封于钢板壳体之中的自动润滑的压缩机,比较省电。用上这种压缩机之后,现代冰箱就基本定型了。

可是,现在人们发现,氟利昂的释放能令大气臭氧层变得越来越稀薄,而臭氧层是保护地球的重要物质。因此,更符合环保要求的无氟冰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060、洗衣机的由来

洗衣机问世之前,人们只能用很简单的方法洗涤衣服。要么用手搓,要么用棒槌打。当然,也有人想出了聪明的主意,把衣服放在桶里,利用捣衣杵搅动,达到去除污垢的效果。

1782年,英国家具商西格尔突发奇想,设计出一种非常原始的洗衣机。它是在三角形木桶内,安装了一个别具功效的笼子。这种笼子所用的原料是木条,笼子两端有个支点,可用摇柄转动。但它用起来非常麻烦,注水、倒水都要用双手完成,要想把衣服漂洗干净,费时很长。

1858年,美国人史密斯通过细心研制,改良了洗衣桶和捣衣杵,使它们机械化。他设计了一个竖立的木桶,用手摇曲柄转动桶里的捣衣杵。人们觉得他改良的洗衣机很好用。但是,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又给它添加了一个回动齿轮,使捣衣杵能够前后转动。

1874年,美国人比尔·布莱克斯顿又对木制洗衣机进行改进。他改进的洗衣机主体为一个木桶,桶中心装有六个拨爪。其工作原理是摇动手柄使拨爪转动,拖着衣服在木桶皂液中游动,在水流冲刷下达到洗涤的目的。

1880年,蒸汽洗衣机问世,大大提高了洗衣效率。1906年,美国芝加哥人费歇不断进行实验,终于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这种洗衣机有一个卧式转筒,其运转全靠一个发动机进行驱动。到了1920年,美国的玛依塔格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铸铝筒体洗衣机。

1924年,纽约州赛维奇武器公司通过不断研发,发明了一种电动洗衣甩干两用机。洗衣时,须把洗衣桶倾斜45°,使它和一个慢转齿轮啮合,然后提起装满湿衣物的桶,竖放在另一个快转驱动轴上,把水甩掉即可。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本德克斯航空公司的一家分公司研制出第一台自动洗衣机。衣物的洗涤、漂清和甩干都在一台设备里完成,并且利用自动定时器控制不同的洗涤循环,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深受家庭主妇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同现代的洗衣机很接近了。

到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的厂家开始对自动洗衣机进行进一步研究,电热水器和水泵相继被制造出来,并受到人们的喜爱。50年代初期,转筒式烘干机也出现了,这种机器能够将热空气吹向转筒,使衣物由湿变干。

现在,又出现了全自动洗衣烘干机。在这种机器的运转过程中,衣服的浸、洗、冲、甩、烘等一系列工作,全部用电子计时开关以及监测速度和温度的感应器来控制,放入衣物,按下开关,就能自动操作,人不必在旁守候。

061、电风扇的由来

电风扇的前身是机械风扇。机械风扇起源于1830年。当时有一个叫詹姆斯·拜伦的美国人,他从对钟表的结构的观察研究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但是这种风扇需要人爬上梯子去上发条,所以令人感到很麻烦。

1872年,法国人约瑟夫研制出一种靠发条涡轮启动、用齿轮链条装置传动的机械风扇。这种风扇比拜伦发明的机械风扇更加精致,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1880年,美国发明家舒乐第一次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电风扇。

如今的电风扇又有了飞速的发展,构思设计更巧妙,款式更丰富,功能也趋向多样化、现代化。

062、空调的由来

地球的天气状况总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人们总是希望想出一个办法,使温度保持在令人舒适的状态下。

人们发现了一幅绘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壁画,画上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一些奴隶用扇子扇一些有孔的水罐,周围的人非常高兴,似乎感到浑身凉快。看起来,早在古埃及,聪明的人们就发明了原始而又方便的降低室温的方法。

到了近代,纺织业蓬勃发展。而棉花在机械化生产中需要保持湿度,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纺织工业就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个名叫威廉斯·凯瑞尔的博士通过多次实验,终于发明了蒸雾空气洗涤器。它不仅能湿化空气,还有使空气冷却的功能。不过,这种蒸发器毕竟与空调不同,谁会把一个轰轰作响的庞然大物搬回家呢?

家用空调机是由美国工程师多西发明的。1881年7月,美国总统格菲尔德在华盛顿车站遭到枪击,人们把他送进医院进行抢救。手术后,格菲尔德需要在医院休养一段时间。可是,当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温度很高,使这位总统得不到正常的休息。

有关部门把解决这个难题的任务交给了一个叫多西的矿山工程师。多西根据空气受到压缩时放热的原理,在医院里装了一台空气压缩机。这样,就使病房的温度从36℃降至25℃。这台空气调节器让总统感到十分舒适。

1911年,美国人威利斯·卡里尔获得了发明空调机的专利。他从1902年开始,一直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家印刷厂研究空气湿度的调节问题。他于1904年设计出带有至今仍在被使用的喷水过滤装置的空调机,于1911年绘制出供设计空调设备时计算使用的空气温度曲线图。

1926年,美国人舒茨和谢尔曼开始研制自主式家用空调设备。1931年,他们申请了窗式空调机的专利。

1923~1929年,空调机首先在美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得到应用。从30年代起,空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被广泛用于剧场、影院、商场、办公室以及火车、汽车、轮船之上,并且进入家庭,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063、电子游戏机的由来

电子游戏机因其娱乐性、操作性、挑战性等特点,成为全世界青少年爱不释手的玩具。它最早是由美国人威廉·米勒发明的。

米勒青年时很贫穷,为了谋生,他曾在一家财务公司任职。通过不断努力,他终于成为一家分公司的经理。1958年他开始担任电脑设计员,于是对电脑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9年,他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电脑公司,但只是做一些软件设计的工作。1975年,他研制出了一台小型电脑游戏机。但由于技术原因,这种机器不但没有产生影响,反而使他的公司倒闭。

1976年9月,威廉·米勒以仅有的一万美元大量收购电脑零件,改装成电脑后再以平价出售。接着,他又开了一家电脑游戏机店。他的电子游戏机由于其技术问题得到克服,深受人们欢迎,销售量越来越高,他也成为电子游戏王国的开拓者。

后来,随着技术开发速度的加快,电子游戏机开始风靡世界。现在电子游戏机已经演变出手掌机、网络电脑游戏机等各类电子游戏玩具,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064、吸尘器的由来

早在19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就出现了一种运用折叠风箱(俗称皮老虎)的原理来吸尘的机器。它由两个人操作,风箱将机内空气吸出以后,形成相对真空,软管吸嘴就将地面上的灰尘吸进风箱。然而,这种机器有较大的弊病,一旦重复操作,往往又会吹出灰尘来,弄得乌烟瘴气,效果很不理想。

1901年,一种号称经过了改进的“新产品”——列车车厢清洁机在英国伦敦莱斯特广场的帝国音乐厅进行操作表演。它虽然能吸一些灰尘,但更多的时候适得其反,鼓起滚滚灰尘,几乎把围观者吓跑。

此时,一个名叫休伯特·布斯的旁观者却从中受到启发。他连忙跑回家里,趴在地板上,用手帕蒙住嘴巴,向着地面使劲地吸着。结果,手帕被蒙上了一层尘埃。当家人以为他精神失常时,他却喜出望外地宣布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