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27052600000103

第103章 李方勇 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3)

新时期的航勘院是全国勘察行业百强单位,是勘察设计行业首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要在博士硕士济济的男子汉堆里崭露头角,对于只有本科学历的她来说,的确要比别人付出多得多的努力,克服比别人多得多的困难,承受比别人多得多的压力。

1995年,新婚燕尔的马艳红奔赴上海,成为公司上海分院的第一位女项目负责人。1995年和1996年是她在上海最忙碌、走进勘察工作者队伍的启蒙期。在这里,她先后主持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详细勘察”、“上海东方太阳城物流超送中心勘察”等数十项工程,项项都是优质工程。

作为上海市重点工程———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详细勘察的项目负责人,她要面对很多难题:一是时间紧,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二是任务重,机场主跑道长4.6千米,需要施工钻孔1000余个;三是施工难度大,施工现场地形复杂。面对这样一根“硬骨头”,她沉着冷静,与同事们一道,挑灯夜战,迅速拿出了最佳设计及施工方案。为了抢进度、保质量、保安全,她吃住在工地,马不停蹄,昼夜兼程,60个日日夜夜之后圆满完成了任务。

1997年2月,由于工作需要,她被调回北京,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坚信,要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实力是基础,诚信是保障,经营人员的服务是关键。于是,她努力钻研经营之道,琢磨如何把服务做好,把市场做大。她以技术为依托,坚持以人为本,凭借自己热情、朝气、恒心、毅力和刚柔并举的处事风格,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客户的信赖。仅在1997年不到1年的时间里,个人拿回订单近1000万元。

1999年11月,她当上了母亲。本可以休足产假,但由于院里经营需要,她终止了产假,把刚满百日的孩子托付给保姆,提前回到工作岗位上。

“钻孔夯扩挤密复合桩地基处理技术”是公司1995年开发的一项专有技术,该技术比传统方法降低工程造价近20%~30%,特别适合北京地区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为使更多的设计人员认同并采用这项新技术,她总是利用一切机会,不厌其烦地讲解该技术的优势,并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参观,使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认同并采用了这项新技术,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该技术在北京望京等地区130多栋18~33层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为国家节约了10亿元以上的基建投资。

每当合同签订后,她都及时了解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客户的要求,随时加以改进。当工程结束后,她不忘后续服务,定期上门征求客户的意见,以了解信息,沟通感情,改进工作。缘于此,许多开发商愿意继续与她合作。如某开发商把北京高校育新花园5栋高层住宅楼610万元订单给她后,由于她服务到位,该开发商又把随后的1100余万元大额订单给了她。

2006年,生产经营处处长离开公司,她毅然挑起了主持全处工作的重担,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迅速扭转了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此后两年,她带领全处职工开拓市场,每年签订合同额均超过6000万元。

在繁忙工作之余,马艳红不忘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学习项目管理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几年间,她先后取得了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全国注册咨询(投资)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重组整合后,马艳红被任命为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初涉新的工作领域,身兼“三职”的她边干边学,一点一滴地啃书本,一字一句地钻研《工会法》,她经常向分工会主席和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学习,向基层的同志求教,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她注重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会工作的新途径与新方法,针对勘察行业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的工会活动。2010年3月,公司工会被授予中航工业直属工会2009年度先进基层工会荣誉称号,马艳红本人被评为中航工业直属工会2009年度优秀工会干部。

第一百囧五章 孟宪新 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

孟宪新(1947.6—),山东安丘人,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黎明)车工、高级技师。1962年5月3日参加工作,在国营黎明机械厂(现中航工业黎明)科研工装厂夹具工部干车工,他以高超的车工技能、高度的责任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1—2002年,孟宪新连续12年被评为黎明公司劳动模范,自1995年以来连续被评为黎明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评为黎明公司功勋职工,连续4次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曾当选为沈阳市大东区第十三、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07年6月退休。

孟宪新1962年来到国营黎明机械厂,从事车工工作,一干就是45年。

在近几年某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工作中,他每年都解决技术关键任务十几项,并帮助工艺员解决工艺技术难题。遇上轮廓和构造复杂的零件,他潜心反复琢磨,怎么干更省时间,怎么干精度更高。他把车工岗位作为创新的阵地,从小革新、小攻关、小改造着手,从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始,先后设计、自制了几十项夹具和刀具,不仅解决了新机研制加工过程中的难题,攻克军品重点任务的一个个难关,保证国防重点任务的进度,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省大量材料费和外委加工费。孟宪新多次被评为黎明公司最佳岗位之星,沈阳市技术革新能手,沈阳市岗位技能带头人,被授予辽宁省国防科工委创业一等功,航空部新机研制三等功等。

2003年,军品任务十分繁重,孟宪新一如既往地冲在最前面,攻克了大量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加工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工装时,由于插床高度不够无法加工,整套工装生产面临超期。孟宪新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用车床拉式加工,同时与机修钳工研究车床内部结构,将主轴箱齿轮脱离,使主轴不转、车身行走,从而实现了快速进刀、提高精度的目标。原来定额7小时一件,改进加工方法以后,仅用30分钟就能生产一件,效率提高了十几倍。在确保重点型号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车工快速操作手册》,将自己独到的快速加工方法和技术心得汇编成册,与同行分享,为企业献力。孟宪新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提高车工的实际操作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受到了职工们的普遍欢迎。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他还自学数控操作和数控编程技能,向更加先进的加工方法进军,使车工技能不断提高,日渐完善。

孟宪新能打硬仗,敢啃硬骨头,每次总是把难度大、工时少、准备时间长的活留给自己,心里时刻装着工厂车间,每天早来晚走,苦干脏活累活。在近几年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工作中,他每年完成工时都超过8000小时,加班加点达100多天,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根据统计,5年中他共工作35000小时,相当于干了8年的工作量。每年为工厂解决大量的技术关键,开展了多项技术革新,价值达到几百万元之多。

2003年6月下旬的一天,孟宪新突然倒在车间生产现场,经医院检查患上了脑血管栓塞。人躺在病床上,他心里却依然惦记着车间生产,经常询问前来探望他的同事,工段的任务怎么样了,能不能干得过来。黎明公司“双百会战”刚一开始,孟宪新就躺不住了,当得知班里的生产任务非常紧张,精加工成了“细脖子”时,他不顾老伴的再三劝阻,匆匆上班了。在闷热的三伏天里,一站到车床前,便忘记了自己的病情,还和过去一样,与同志们一道加班延点到深夜,周六周日不休息。仅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孟宪新完成的精加工工时就达到了120小时!2003年,在有病的情况下,他仍完成定额工时8000多小时,相当于4年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多年来,孟宪新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生产技术骨干,把自己高超的操作技能无私地传授给徒弟们。自己花钱给徒弟们买书学习,每年新入厂的大学生都要跟他学习1个月的实践知识。在他住院期间,前往探望他的一个徒弟,无意中说起一个零件的加工难度比较大,孟宪新立即忘记了病痛,认真详细地告诉徒弟怎样干,用什么样的车刀、卡活时应该注意什么、进刀量是多少、分几刀工序粗精车等。多年以来,孟宪新坚持做好传、帮、带工作,不但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也将无私、忘我、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传到了他们心里。强将手下无弱兵,如今孟宪新的20多名徒弟中各个都是生产一线骨干,先后有4人加入党组织,两人担任了生产班长,其中一人在黎明公司首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中夺得车工第一名,两人夺得黎明公司青年车工状元,5人考上了技师,其中一人考上了高级技师,3人获得黎明公司“技术能手”称号。2004年在中国一航举办的首届技能大赛中他培训的5名徒弟取得了东北赛区前5名的好成绩。

孟宪新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把最苦最累的活留给自己。他多次婉言回绝其他企业的聘请,用住房、高薪都换不走他那颗热爱航空事业的赤诚之心,毅然扎根黎明公司,身体力行,实践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企业宗旨。2006年2月27日,孟宪新车工技能辅导站举行了揭牌仪式,几年来,车工辅导站总计培训了二类以上技术能手和高级技师、技师及部分高级工达200多人次。

孟宪新2007年6月退休。

第一百囧六章 吴跃 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

吴跃(1963.6—),浙江慈溪人,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时任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所长。1987年7月西北工业大学电气技术专业毕业,2003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毕业。1987年8月到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6月任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所长。2006年3月兼任党委书记。2008年11月任中国商飞公司项目工程部部长。吴跃担任直升机研究所所长期间,重点型号研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研究所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科研硬件平台建设和科技人员技术水平实现了双重飞跃,为直升机事业实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2003年被评为中航二集团劳动模范;2004年获得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获中航二集团总经理鼓励奖;2004年评为中航二集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荣获首届长三角自主创新青年领军人物;2006年当选国防科工委级专家、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委。

1987年,吴跃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来到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被分到特设研究室,从事直升机电气系统的设计工作。由于他专业基础扎实,工作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先后参加了直8、直9、直11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等多个直升机型号的研制。扎实的理论功底、长期的工程实践,使他一步一步成长为直升机型号研制的专家,在航空电气、特设及其综合控制领域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果。他的《非航空电子监控处理系统顶层设计》、《CATIA建模系列标准》、《直十一型机直流电源系统研制》等20多项成果和论文分别获得集团公司、研究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非航空电子监控处理系统和环控系统是国内首次在直升机装备的系统,技术起点高,相关交联系统多,协调工作复杂,研制周期又十分紧张,而且战线长,人员不足,技术资料缺乏。面对重重困难,吴跃运用改革机制,精心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形成了一个人员交叉,彼此协调,各有主攻方向的矩阵系统,大大提高了全室人员的攻关能力和工作效率;在进行充分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吴跃认为某些方面可以借鉴其他机种的成熟技术,以降低研制风险,加快研制周期。他带领着设备组的同志与相关单位进行了多次的技术协调,确定了最佳方案,保证了工程周期和技术要求,确保了系统任务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