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瑞源(1932.2—),江苏武进人,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贵州天义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天义)铣工、工人技师。1947—1954年在康乐铣床厂、上海永昌良铣牙厂等单位当技工、铣工;1954年在国营第115厂(现中航工业津电)四车间铣工;1965年参加三线建设到贵州遵义天义电工厂(现中航工业天义)二车间继续从事铣工。沈瑞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仅针对技术加工难题进行的小改小革就多达100余项;七八十年代,他带领车间的同志们完成小改小革210项。他先后被评为厂级和011基地先进生产(工作)者,并出席011基地和遵义市群英大会;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被航空工业部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011基地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贵州省总工会授予四化建设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2月退休。
沈瑞源于1965年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贵州遵义天义电工厂工作。这位身材瘦弱的铣工师傅,几十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奋斗在祖国的军工战线,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沈瑞源从小受过不少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深知工作的来之不易,从心里感谢党、感谢祖国给了他成为国企正式职工的机会。从参加工作时起,他就勤勉踏实、兢兢业业。他利用自己在上海私人五金工厂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投身于社会主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他热爱学习,善于钻研,并不断追求进步。在天津国营第105厂工作的10年中,仅针对技术加工难题进行的小改小革就多达100余项,为当时工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到遵义天义电工厂工作后,沈瑞源继续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和总结,无论什么活他总要亲自动手干,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他是车间的“革新迷”,对每个技术难题,他都认真思考,废寝忘食,直至成功为止。1978—1988年,他带领车间的同志们完成小改小革210项,为工厂节约和增加收入123万元。仅1988年一年,他就完成了12项技术改造,应用于5个产品的12个品种,创造价值上万元,为全面完成车间的生产任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工厂保军转民时期,沈瑞源主动承担了车间电度表、电表箱、节油阀等民品工装的制造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他充分利用废旧材料,采取土法上马的办法制造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工装70余套,解决了生产急需,为工厂节约原材料、工时价值达万余元。1982年,为确保完成电度表的批量生产,他把某零件的加工工序由三道改为一道完成,节省工时21.66万小时,计价节资54.17万元。另外,他还将电冰箱蒸发器生产过程中的铝封管,改车床下料为铣床半自动切割,提高工效5倍,节省加工费用2.5万余元;他改进加工方法,将M3-16螺钉铣槽变为冷镦十字槽连螺杆一次成形,提高工效10倍;改进基架钻二斜孔半自动操作以及改M4零件加工为冲孔并安装自动落料装置等,这几项革新节省工时9.4万小时,计价17万余元。同时,他先后设计制造各类工装60余套,车工刀杆70余把,机夹组合刀头80余件,砂轮刀工具10余套,统计节省刀具费用近万元。他设计制造的36套工装被工厂定为“沈氏结构”,仅此就为工厂节约工装工时费50万余元。
沈瑞源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工厂的生产和工艺装备的革新创造工作中,他在航空工业战线上奋斗了38个春秋,直至退休,他都念念不忘工厂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他就是这样一个在工作上无私奉献,敢于挑战自我的人。由于他工作业绩的突出,在广大技术工人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他连续7年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和生产标兵,多次出席011基地先进代表大会,三次被评为厂级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年被评为011基地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他被航空工业部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又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沈瑞源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传、帮、带,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一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了年轻人。他平易近人,不但在技术上毫无保留,而且在政治上也非常关心青年工人的成长。他所在班组的年轻人大多是他带出来的徒弟,业务上个个是强手,也继承了他一丝不苟,严谨求实、求新、求精的工作作风。
沈瑞源于1992年2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