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父谢日昌是当时澳大利亚中国独立党领导人之一,是一位爱国华侨。谢缵泰自小受父亲的熏陶教育,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中学毕业后随父到香港,肄业于皇仁书院,擅长数学和手工技艺。19 世纪末叶,世界各国正在掀起一股设计制造“飞艇热”。法、德、英、美等欧美国家都有许多专业人员投入设计、制造飞艇。精通数学、工于机械的谢缵泰亦雄心勃勃地挤入这一飞艇研制的行列。他从1894年开始研制,到1899年设计成“中国”号飞艇。这艘飞艇采用铝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之下悬有艇身。艇身前后有电动机带动的螺旋桨,推动飞艇前进。设计完成后,他欲献给当时的清朝政府,但遭到冷遇。后将图样和说明书寄给他的英国搭档墨克西。墨克西是位英国飞艇的研究者,他曾从事飞艇研制工作多年,但屡遭失败,始终未能制成。当他看到这位智慧过人的中国年轻的飞艇设计师谢缵泰所设计的新型飞艇设计蓝图时,不禁大为惊叹,为此决定资助谢缵泰实现新型飞艇制造工程,使中国飞艇飞上蓝天。
在这位英国友人鼎力资助下,谢缵泰采用了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以铝合金为支架,电动机作动力,以螺旋桨作推进器,终于顺利地制造出一艘硕大橄榄球状的新型飞艇,并将它命名为“中国”号飞艇。飞艇上悬挂着中国黄龙国旗,以表达他对祖国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
谢缵泰晚年专心钻研古代中国文学艺术,致力于“人类起源” “人种的发祥地”和“诺亚洪水的真相”等问题的历史、科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并在香港出版了有关这方面问题的两本书, 20多本小册子和一些专论文章。
1933年,谢缵泰病逝于香港,享年66岁。
徐昌裕
徐昌裕(1914—2003),曾用名顾光,江苏省吴江县(现吴江市)人。1932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门。于1934年4月加入宋庆龄等爱国人士发起的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在校内创办读书会,从事宣传和组织学生抗日救亡工作。193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航空门毕业后,徐昌裕进入南昌航空机械学校高级机械班深造。1938年初,他通过****地下党介绍,于1938年2月抵达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被派往****中央军委军工局安塞茶坊机器厂(兵工厂),先后任工人训练班主任等职。1939年他被调到延长石油厂(军工五厂)任工务科长,为解决延安地区的物资紧缺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申请去东安(今密山市)东北航校, 1946年10月被任命为航校修理厂厂长,参加搜集日军投降后留下的航空器材,并筹建修理工厂。1947年2月,航校成立机务处,他被任命为副处长,开始对破旧的“九九高练”教练飞机的修理。航校机务处在徐昌裕等人的领导下,在两年时间里共修理出30多架飞机。
1948年11月,徐昌裕作为航校接收组成员,随第四野战军部队进关,在北平地区接收机场、航空工厂、仓库和航空器材。
1949年11月建立人民空军后,徐昌裕被任命为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处长。此前他曾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之命执笔起草《关于建设航空工业的意见》,由刘亚楼等人与苏联顾问联名呈报****中央和******主席,为后来航空工业的建立做了酝酿和准备。
1951年4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徐昌裕连同空军所属的16个修理工厂、机器设备以及一大批技术干部和工人转到该局,并担任生产处处长。1952年他被任命为主管飞机生产技术的副局长。1963年成立航空工业部后,任飞机生产技术司司长。1965年被任命为航空研究院(即六院)副院长。1978年他被******任命为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研究院院长。1982年被聘为航空工业部顾问。
徐昌裕曾先后兼任过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工程技术职务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委员,国防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评选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5年离休后,徐昌裕仍继续关心航空事业的发展,参与领导航空工业编史工作,接受重要咨询并向有关机关建议开展隐形技术、桨扇技术和陶瓷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
2003年12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徐焕升
徐焕升(1906—1984),上海市崇明人。江苏医学院肄业,黄埔军校第四期、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毕业,曾赴德、意航空学校深造。回国后初任笕桥中央航校教官、******座机副驾驶、分队长、中队长, 1938年任空军第14队队长,曾驾机到日本散发传单。此后历任国民政府第六重轰炸大队大队长、8大队大队长、中美空军第五混合团(即第五大队)副司令、兰州(第三军区)与地区司令、联队长、空军总部署长,国防部总务局长、驻苏武官。
1949年赴台,曾任******侍从室主任,空军总部主任、参谋长、副总司令等, 1963年接任空军总司令, 4年后卸任,后任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84年3月4日病逝台北,享年78岁。
徐介藩
徐介藩(1901—1983),原名徐齐邦,字介藩,以字行,安徽省固镇马场乡前马场村(今石湖区后马场乡徐祠村前马场圩子)人。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3 期步科学习,毕业后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飞行。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系统地学习了空中领航学和空中射击学等专业知识。1928年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政治。1931 年参加苏联红军,担任过作战参谋、科长,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36年正式加入苏联国籍。之后在公安部门、共产国际等任职。
1948年回国,任****中央东北局编辑局俄文编辑,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使馆参赞。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志愿军的代司令员是陈赓,两人都是黄埔出身,陈赓了解徐介藩的资历,知道他是留苏专家,因此当陈赓回国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徐介藩也随同前往,出任装甲兵工程系主任。
1961年,以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为基础,在西安扩建装甲兵工程学院,徐介藩任副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83年4月16日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徐舜寿
徐舜寿(1917—1968),浙江省吴兴县人。1933年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任检验员。“八一三”日军进犯上海,笕桥工厂停工,他考取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进修航空技术,结业后任成都航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941年5月,徐舜寿被派往伊宁空军教导队教授飞行力学。1942年8月,被调回成都航委会编译处任编译专员。同年8月公费赴美国韦德尔公司学习塑料零件制造。半年后转麦克唐纳飞机公司任雇员,参与FD-1、FD-2飞机的设计工作。1946年初入华盛顿大学主攻力学。同年8月回国后,在南京国民政府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从事气动力研究和飞机设计,担任“中运”2号和3号飞机的总体设计和性能计算工作。1949年春在我地下党的帮助下,举家辗转来到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今北京市)。
1949年5月,徐舜寿被分配到东北航空学校机务处工作。同年9月,调任新成立的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飞机组副组长。
1956年8月,徐舜寿任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参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1958年3月,徐舜寿会同总设计师黄志千和陆孝彭提出了强5飞机的初步设计方案;1961年8月任新成立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1964年7 月,调往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前身之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十研究所(现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任技术副所长兼首任总设计师,为运7飞机正确选型和总体设计做出了积极贡献。
徐舜寿还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接受并领导了核爆炸试验用的取样器的设计任务(代号为09工程)和用飞机投放氢弹的可行性研究(代号为816任务)。
1968年1月6日在“**********”中被残酷迫害致死,终年51岁。
徐舜寿是国家最早的二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上校军衔,编写了多部航空著作。
许锡缵
许锡缵(1913—1999),南京人,是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的长子。年轻时代曾先后就读于圣约翰大学附中、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夕,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民族武装自卫会”,参与抗日宣传工作。193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被送到南昌航空机械学校高级机械班深造,后留校任教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国民政府空军撤退到四川成都。1938年10月,许锡缵在成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以空军军官的公开身份进行地下革命活动。1943年10月,国民政府派遣40名空军技术人员赴美国学习,他是入选者之一。****成都地下组织负责人专程为此到重庆向******、董必武、叶剑英请示,获得明确指示:“同意许锡缵出国学习,将来建国需要自己的人才。出国后保留党籍,回来后找党。”于是,许锡缵在这一年到了美国。
1945年12月,许锡缵从美国学成回到重庆,却因联系人已赴延安而找不到党。以后,他随空军回到南京,被安排到国防部第六厅任科长。第六厅是掌管军事技术研究与发展的机要部门,许锡缵继续寻找党组织以听取必要的指示。直到1947年秋天,解放区才派人与他接上了头。
1948年4月,他随父回广州,请假一个月,与妹妹许锦漪(化名李敏)一起到皖北寻找解放军,几经艰辛后,终于在阜阳县城附近找到中原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部,要求到延安去。军分区领导人指示他,打进敌人的国防部是个重要的岗位,不应放弃。同时派人带路,送他返回南京。路上,他曾遭宪兵盘查,但因他带着国防部科长的身份证明,得以顺利通过。5月下旬,中原军区派人与他联系上,从此,他同时向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送出情报。1948年底,他通过在国防部兵工署任职的表兄、****地下党员刘雅清恢复了组织关系,定了一个党内名字“朱金城”。党组织向许锡缵布置了迎接解放的任务,他紧张地工作着,提供了国民党在南京、上海的一些军工厂、空军仓库的情况及高级科技人员情况。他还驾着吉普车载刘雅清实地观察一些军工厂设施,为解放时接管作准备。解放大军渡长江前夕,他又提供了长江沿岸防务的情报和“第三厅电动密码机全字图纸”“长江水文图”,以及有关军事应变计划等情报。
除了收集情报,他又根据党的指示,对国民党空军人员进行策反,使一些空军技术人员留在南京迎接解放。在他的努力下,空军配件厂全套设备得以保存。此后,他赶到上海安排家室。上海解放后,南京****地下党负责人决定许锡缵留在解放区工作。6月初,他回到解放后的南京,向党组织汇报了情况,接着赴上海到华东空军司令部报到。此后,他全力投入新中国的航空建设事业,先后在上海、沈阳的飞机修理厂、发动机厂担任领导职务,后又历任北京航空学院研究部主任、航空工艺研究所副所长、航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航空测试厂总工程师兼厂长、航空工业部外事局副局长、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许锡缵于1983年离休, 1999年3月8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
晏砺堂
晏砺堂(1918—?),江西吉安人。1944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曾任四川大学工学院讲师、副教授。1952年后,历任北京航空学院副教授、教授。对航空发动机振动与转子动力学有较深研究。20世纪50年代主持设计了曲轴折合系统扭转振动、带弹性支座的转子临界转速等实验器。在发动机振动、本机平衡和挤压油膜减振器的研究上有重要成果。撰有《分析复杂转子动力特性的子结构传递矩阵法》《油膜减振器特性研究》《高速转子的本机平衡》等论文。
晏玉琮
晏玉琮(1902—1980),号琮林,贵州龙里人。1920 年考取云南讲武堂航校,学习飞行技术,是第一期航空学员。毕业后就地服役于云南部队,成为中国航空的第一批飞行员。后投奔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政府。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空军航空队大队长。当时的国民党中央空军共有5个队,第一队队长晏玉琮,第三队队长张有谷。一、三两队的飞行员也多系从云南毕业的二、三期学生。云南航校为国民党中央空军培养了大批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