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中央在杭州笕桥创办中央航空学校,晏玉琮被任命为教育长。他聘请了一些国外教官来华培训航校学生。后来晏玉琮被派往英、法、德、意等国家深造。回国后仍任原职,培养了大批航空人才。1936年晏玉琮奉调任重型轰炸机第八大队大队长,次年又奉调航委会任第二处处长,主管全国空军的训练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组建航空总指挥部,周至柔任总指挥、毛邦初任副总指挥、晏玉琮任参谋长。抗战中期,国民党在四川成都创办空军军士学校,任命晏玉琮为首届教育长职务,后又调到陆军大学特五期深造。抗战后期,晏玉琮从陆军大学毕业,被任命为国民党空军第五路军司令官,驻防昆明并兼任云南边防副司令、云南防空副司令官等职。期间,美国志愿军飞虎队(后改为美国14航空队)来华参加抗战,晏玉琮与陈纳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8年9月,晏玉琮晋升为空军少将司令,辖西南诸省,迁驻重庆。1949年由成都飞往台湾,后晋升为空军中将司令、台北警备区副司令等职。20世纪60年代卸甲,举家移居美国, 1980年去世,享年79岁。晏家男丁多人参加空军与日作战。
杨官宇
杨官宇(1901—1970),祖籍广东中山,生于檀香山, 1921年随杨仙逸等人到美国图强飞机公司飞行组学习飞行技术,次年冬返广州。其间曾设法将华侨所捐购的12架飞机转运回广州。1923年协助杨仙逸研制第一架乐士文国产飞机。后驾机参加讨伐陈炯明,每天五次轮番轰炸,协助粤军追击逃窜到惠州的叛军。1924 年起,先后任东江飞机队队长、广东航空局飞机修理厂厂长兼广东航空学校教官、广东航空处第二飞机队队长等。1930年任南京第四航空队长,驻守陇海铁路之砀山,参加中原大战。1931年春返粤任广东航空学校校长。1932年与刘植炎到福建协助十九路军组建航空队,任队长,不久到南昌任航空站长。1938 年任空中运输大队长。1943年任第三飞机制造厂厂长。1943年秋任美国陈纳德空军志愿队中国人员管理处副主任。抗战胜利后,辞去军职,转入陈纳德空运大队,任该大队柳州站站长。1949年经澳门转赴檀香山定居。1970年于檀香山病逝,享年69岁。
杨仙逸
杨仙逸(1891—1923),字学华,号铁庵,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北台乡人。父杨著昆经营蔗园和糖厂以及不少企业,有“中国两大糖王之一”的称号,与孙中山是挚友,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在经济上予以大力支持。杨仙逸在童年时代受到革命思想的陶冶。
1909年杨仙逸开始在美国就读大学期间,因十分赞同孙中山的“航空救国”主张,专门选择航空专业学习,并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转移海外开展讨袁斗争,他号召华侨子弟学习航空,以便建立飞机队。杨仙逸再次响应孙中山,考入纽约寇蒂斯航空学校,经过两年多的勤奋学习,在水、陆飞机的驾驶及构造上颇有造诣。父亲杨著昆老先生在1913年和当地华侨集资在檀香山创建了一家中华飞船公司,但不久歇业。1916年,杨仙逸毕业时取得国际飞行家联合组织美国飞行俱乐部颁发的第62号驾驶员执照。1918年,杨著昆老先生又在同一地方建设图强飞机有限公司。杨仙逸当时已27岁,是该公司董事会董事之一。
1918年杨仙逸受孙中山电召回国,奉命前往福建漳州筹备组织我国第一支飞机队——援闽粤军飞机队,并担任总指挥,曾率飞机队配合陆海军作战,为平叛叛军立下卓越功劳。之后他去日本、美国等地向华侨募捐,其父也捐出大量资金,购回飞机12架,组建了我国第一支空军队伍。
1920年9月在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号召下,于广州大沙头成立航空局,以朱卓文为局长,直属大元帅府。下设副官处、总务处。1923年杨仙逸继任局长。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任命杨仙逸为航空局局长,在广州大沙头设立航空局。接着杨仙逸又创办广东飞机制造厂,并任厂长,亲自领导航空和飞机制造工作。为了培养祖国的飞行员,他挑选有志于飞行者黄光瑞数十人,派往美国入航空专业学校学习,这批人后来成为我国早期的飞行人员。飞机制造厂在简陋的条件下工作,得到了孙中山的极大关心,他经常和夫人宋庆龄女士亲临视察,鼓励大家努力工作。数月后制成了第一架飞机,命名为乐士文号,该名是宋庆龄青年时代的英文名“ROSAMONDE”的译音。试飞之日,孙中山与夫人亲自到大沙头机场,由黄光锐当试飞员驾驶,孙夫人登上飞机留影。孙中山为表彰杨仙逸的卓越功勋,亲笔书写“志在冲天”的横幅赠送给他。
1923年9月,孙中山派大军讨伐军阀陈炯明在惠州发动的叛乱。杨仙逸亦参与作战,在博罗梅湖白沙堆前线检查水雷时,水雷突然爆炸,杨仙逸等壮烈牺牲,当时仅32岁。孙中山先生闻之,十分痛惜。大元帅府下抚恤令,并追认烈士为陆军中将,决定对烈士进行厚葬,下令每年9月20日为空军节。杨仙逸遗体葬于广州黄花岗之东,墓碑是孙中山手书的“杨仙逸先生之墓”七个大字,墓道拱门上放着一飞机模型,象征烈士生平事业和冲天壮志。
杨著昆
杨著昆(1853—1931),又名亚然,字雅轩,号镜堂,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北台乡人。杨仙逸之父。
杨著昆自幼务农,生活贫苦。1873年赴檀香山,初为蔗园工人,继而开设粮庄和田馆,后又经营蔗园,开设糖厂,兼营房地产,成为檀香山的糖业巨子、商界的有名人物。
杨著昆热爱祖国,接受挚友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1894年加入兴中会,并成为骨干。1910年,鼓励和支持儿子杨仙逸投身祖国的民主革命大业,并一起参加中国同盟会。1914年当接到孙中山请其帮助筹饷的亲笔信时,父子分工,带头和发动侨胞捐献,筹得一笔巨款。1915年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号召,以大股东身份与当地华侨集资筹建中华飞船公司,准备生产战斗机供革命使用,并物色有志青年赴美国接受航空训练。1922年,杨变卖部分家产购买4架飞机,支持孙中山扩充粤军飞机队。杨还经常捐款给孙中山作革命活动经费。为此,孙中山曾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给他颁发奖章、奖牌,以表彰其对革命的贡献。
杨著昆于1931年逝世,享年78岁。
姚锡九
姚锡九(1892—1946),江苏宿迁人。约于1908年(清光绪末年或宣统元年)进入清政府办的陆军小学,并由该校派往法国,学习骑兵,后改学习航空。
回国后, 1916年任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教官。1921 年4 月赴东北,任东三省航空处总务处处长。后任北洋政府航空署航运厅长。1925年7月13日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少将,调任南苑航空学校教育长。
1929年6月22日任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副署长,同年9月10日调任中国航空公司理事。1931年3月21日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参事, 1931 年后曾任驻法武官,并出席过国际上著名的“年缩会议”。1934年任国民政府航委会参事, 1935年9月叙任为空军中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伪政权。1942年7月30日出任汪伪军事委员会航空署长, 1943年10月29日任汪伪政府参谋本部总务厅长,空军参谋次长。同年10月10日被汪伪政府授为空军少将。1944年5月任汪伪国民政府参军处中将参军。
抗战胜利后被逮捕, 1946年在南京以汉奸罪被执行枪决。
余焜和
余焜和,生卒年不详。字植卿,广东开平人,是我国近代第一艘飞艇的制造者。余焜和早年旅美30年,醉心于机械制造。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余焜和立志研制飞艇以抵御外侮。余焜和认为:“世界机器之大用,可为国家富强之用者莫如飞船(即飞艇)。”
1905年,奉旨出洋考察的端方、载泽等清廷大臣来到美国,余焜和便向他们宣传飞艇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1908年,余焜和回到祖国,再次向清政府进言,力陈飞艇之要义,希望清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昏庸的清政府还是不予理睬。无奈之下,余焜和只好返回美国,自筹资金开始研制飞艇。1910年,余焜和制作完成并成功试飞了一艘小型飞艇。该艇长约4米,宽约1.7米,上悬一绸布气球,内充氢气,外涂黑漆。这是中国人制成的第一艘飞艇。
遗憾的是,由于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余焜和制作飞艇、发展航空事业的活动就此止步。
云铎
云铎(1911—2009),江苏省镇江市人。1930年考入金陵大学理学院电机工程系, 1934年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赴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空气动力学专业深造, 1938年毕业于罗马大学航空研究生班。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日烽火, 1942年到驼峰航线工作,任驻印度加尔各答办事处负责人, 1945年负责接收日军在台湾的飞机制造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云铎从美国途径香港回国。1950年1月—1954年8月先后在南京华东空司研究室、中央重工业部航空组、南京宏光空降装备厂、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作,其间曾任南京宏光空降装备厂总工程师,主持参与我国第一具仿苏联救生降落伞的研制。1954年9月调入南京航空学院,先后任航空机械工程系第一任主任、附属机械工厂厂长、基础部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等职。
云铎长期从事航空机械工程领域教学、科研、生产、教育管理等工作。领导完成国家下达的百台柴油机试制任务,受到陈毅元帅的表扬。主编《工艺装备手册通用分册》,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中,以教学严谨、管理有序见长。1978年评为教授,并于古稀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享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定居科技专家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
云铎同志退休之后任中国航空史研究会顾问、南京航空联谊会顾问、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建设委员会顾问,亲自撰写有关新、旧中国航空业界的回忆文章,参与对中国航空工业、教育界史料的研讨、论证;参加抗日航空研讨会、座谈会、联谊会,数次接待美国飞虎队老飞行员、驼峰航线中的美国飞行员、苏联援华抗日飞行队老战士重返中国访问;为在抗日航空战场牺牲的遗漏烈士正名多方奔走,曾多次对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的构建建言献策。享年98岁。
曾贻经
曾贻经(?—1960)字稔畲,闽侯人。1905 年考入烟台水师学堂,与王助为同班同学。1909年选派赴英国留学, 1912年考入阿姆斯庄工学院, 1915年取得机械学士学位。学习期间,他还受命与王助等负责监造中国订制的“应瑞”“肇和”军舰。当年,北洋政府与美国新伦敦电船公司议购潜水艇,同时也为培育航空人才,抽调在英国学习的巴玉藻、曾贻经等12位中国留学生,转赴美国再留学。巴玉藻、王助和王孝丰3人学航空,曾贻经等9人则进入新伦敦电船公司研究潜艇和发动机。不久,国内因袁世凯称帝,国库空虚,向美国订购潜艇之事作罢。电船公司生意没做成,不想再为中国培训人才。如此情况下,其他同学先后回国,而曾贻经一心想钻研飞机发动机,经巴玉藻等人极力为之介绍,进入了美国寇蒂斯公司学习飞机发动机,很快就成长为飞机动力学专家。
马尾飞机工程处于1919年8月,造出了第一架水上飞机“甲一”号。机体设计制造由巴玉藻等人负责,曾贻经负责发动机的安装调试,当时飞机所用的发动机购自美国寇蒂斯公司。首制飞机在试飞时因操纵不慎坠水,机身损坏,发动机修复后尚可再用,工程处遂用这台发动机又制成了“甲二”号飞机,试飞顺利成功。马尾飞机工程处至1930年底,共造出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和鱼雷轰炸机等各式型号水上飞机15架,另有两架可供水陆两用的庚式飞机,已制成机体各部件,后在工厂迁往上海后组装成机。在马尾制作飞机过程中,曾贻经作为工程处副主任,工作勤勉,为人谦虚。作为一个飞机动力专家,马尾飞机处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发动机型号也涉及罗尔斯·罗伊斯、莱特等五六种,曾贻经以他的聪明才智,负责航空动力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8年,南京政府将马尾飞机工程处收归海军总司令部管辖,改厂名为海军飞机制造处。1930年,当局下令将飞机制造处迁往上海,并入江南造船所,曾贻经担任处长,全面主持飞机制造, 1931年将马尾运来的两架飞机型部件组装成机,即庚式“江鹤”“江凤”拖进式水陆互换双翼飞机,使单一的水面飞机型发展到也可在陆地上起飞的机型。至1937 年,在上海共造出水陆两用飞机、陆地教练机等10架,其中1934年7月,制成了配套“宁海”军舰的舰载飞机“宁海”2号,首创了国产的舰载飞机,其性能不亚于日本制造的“宁海”1号飞机。另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的制造飞机处还在1934—1935年间,仿造组装了美式弗利特式双翼陆上教练机12架,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