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海军部长为提倡飞机自造,让民众了解我国自造飞机的性能和成就,要求飞机处用自制的飞机进行一次长途飞行表演。接到命令后,曾贻经精心策划,选定以1931年制作的“江凤”号飞机进行长途飞行,计划从上海为起点,飞经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岳州、长沙、沙市、宜昌等地,然后折回上海,再往南飞经杭州、宁波、温州、福州至厦门。
抗战爆发后,曾贻经组织了上海飞机厂的后撤工作。历经艰辛辗转,于1939年迁至四川成都。在抗战的后方,曾贻经施展才干,勉力支撑大局,先后任中央航委会第八飞机修理厂厂长、机械处处长、航委会参事室参事等重要职务,还创建了空军飞机制造三厂。
张国藩
张国藩(1905—1975),字铁屏,湖北省安陆县北大乡大花店张家湾人。
1925年中学毕业后,他留校任中学教员。1926 年,张国藩在上海沪江大学学习,毕业后返回博文中学教书。
1931年,张国藩考取了湖北省官费赴美留学。1933年,他获得理学硕士学位,随后转入艾奥瓦大学继续学水利,兼攻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力学。193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张国藩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自1935年回国以来,他先后任天津北洋工学院、上海沪江大学、广州岭南大学、陕南西北工学院、天津北洋大学、天津津沽大学、天津大学教授,并曾任西北工学院航空系主任、北洋大学物理系主任兼航空系主任。教过的课程有:理论力学、光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振动力学等。
晚年时期,张国藩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编著了《流体力学》《振动力学》两部教材,曾被很多高等院校所采用。
张国藩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湍流理论30年,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分子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研究;二是对湍流理论的研究。
1941年西北科学院成立,张国藩是该院的研究员。他用流体力学的观点分析风挟沙的运动,写出《中国北部沙漠之南移问题》一文,对沙漠在风力作用下的扩大提出了科学的论据,并呼吁对沙漠扩大现象进行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北部沙漠南移的问题非常重视,建造了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64年,张国藩在天津大学任校长,当时中国制定了十年科技规划,其中力学部分的中心问题之一是湍流理论的研究,张国藩担任此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其研究结果用于生产并促进生产的发展。20年后,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到蓬勃发展,由此证明了张国藩的远见卓识。
张国藩对湍流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持续了近30年,即使在他行政领导工作极为繁重和社会政治活动十分频繁的情况下,他也仍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北洋大学一时无人负责。张国藩除担任教授、航空系主任的本职工作之外,又兼任教务长,实际主持全校的工作,迅速地恢复了该校的教学秩序。1951年,张国藩调任津沽大学校长, 1952 年中国院系调整时,北洋大学更名为天津大学,张国藩任教授,历任副校长、校长,为天津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呕尽心血。
张国藩还兼任过很多社会工作。1950年,由天津市市长****和市委文教部长黄松龄出面,敦请他兼任了天津市教育局局长;1956年起,他又兼任了天津市副市长;还曾任第一、二、三、四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科协主席,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和民盟天津市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中,张国藩备受摧残和迫害。1975 年12 月5日,因患心肌梗死病逝,享年70岁。
张惠长
张惠长(1899—1980),字锦威,广东中山人。幼时随父侨居美国, 1914 年入纽约寇蒂斯航空学校学飞行。1917 年毕业,领万国飞行师合格执照;同年回国, 9月孙中山任命张惠长为侍从副官、参军处副官。1918年任大元帅府航空处副处长。1920年任航空局飞机队第一队队长。1922 年升任航空局副局长、代理局长,仍兼第一队队长,率队驻韶关。同年6 月,陈炯明叛变,随孙中山赴上海。1927年返回广州,任广州航空学校首任校长。次年初,改任第八路总指挥部航空处处长。1929年4月,任中国航空公司理事;8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署长。旋复兼广州航空学校校长。继而率机返南京,在南京筹建航空学校,旋改中央航空学校迁杭州笕桥。1930 年率机参加中原大战。1931 年5 月,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任空军总司令。同年12 月,在国民党第四届上当选中央执行委员。1932年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西南军事委员会委员。1933 年4 月,被聘为行政院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1935年4月,出任驻古巴公使。1937 年4 月回国,任行政院直辖之中山模范县县长。1947年4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48年任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去台湾,续任“国大代表”。
1980年7月16日病逝,享年81岁。
张捷迁
张捷迁(1908—2004),辽宁开原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7年入东北大学预科,次年入纺织系学习,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又赴美留学,毕业后历任美国多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气象学等方面的研究,是纽约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发起成立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为恢复张学良将军自由、东北大学复名和成立张学良教育基金会等做出了杰出贡献。深受世人敬仰,堪称爱国、爱校之楷模。享年96岁。
张静愚
张静愚(1894—1984),原名张保,字精一,山东省高唐县鱼邱湖街道办事处南街人。1910年考入省立济南农业学堂,曾赴英国留学,入利物浦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1924年毕业回国,先任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后在黄埔军校任校长******的英文秘书。1925年任广东航空局业务处长。1926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长,后改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航空处处长兼海军处国民党代表。1928年任国民政府北伐军航空队司令,参与北伐。1929 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舰空署中将署长(相当于空军总司令)。
1950年去台湾, 1984年病故,享年90岁。
张汝梅
张汝梅,高级工程师。浙江平湖人。1937年毕业于吴淞商船学校轮机科。1939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机械系。1942年回国。曾任贵州大定发动机制造厂工务处处长、上海中国油轮公司、吴淞商船学校轮机科主任兼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招商局船务修建科科长,上海海运局设计科科长,上海船舶修造厂副厂长,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对内燃机和金属热处理有较深研究,为我国内燃机和船舶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廷孟
张廷孟(1908—1973),字绍孔,山东青岛人。1924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为第三期学生。1925年冬被保送去广州大沙头航空学校学航空技术。1926年被派往苏联学航空技术。1928年回国后,在南京航空署航空第一大队担任飞行员兼中央军校第六期航空教官。1931年后,任航空第一队、第四队队长。1935 年9 月7日叙任空军中校。1936年7月任空军第二轰炸大队大队长。1938年3月任空军第一路司令。1940年晋升空军上校。1941年11月23日,出任新组建的空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多次参加对日空战。1943年4月复任空军第一路司令。1945年9月9日9时,日本侵华军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张廷孟作为盟国中国战区空军代表参加日本受降仪式。1945年10月1日,张廷孟单机飞赴台北,与驻台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交涉,命令日军放下武器,并在“台湾总督府”上升中国国旗。1946 年6 月任驻沈阳空军第一军区司令。1948 年3 月1日调任空军总司令部咨议室首席咨议官,同年9月22日晋升空军少将。
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至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53年晋升空军中将,旋退役。往美国定居。1973年5月5日逝世,享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