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经商50年
27115000000023

第23章 行动决定成就(1)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是莱特兄弟,他们在成功后发表了寓意深刻的一句话演讲:鸟类中最能言善辩的是鹦鹉,但它们是飞得最低的。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夸夸其谈,似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世界大事、生活常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有的人谨言慎行,惜言如金,将主要的精力投入繁忙的工作之中。毫无疑问,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只能属于后者,因为行动决定成就。丰富深刻的思想和悦耳动听的语言如果不被付诸行动,结果将大打折扣。只有积极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走向成功。

商人的目的是利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在商业领域,商人的行动更带有明确的目的——追求利润。利润是商人从事商业的强大内驱力,利润至上是商人的经商信条。为了获取利润,商家可以尊顾客为上帝,千方百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了获取利润,商家争分夺秒抢先上市;为了获取利润,商家不惜花费巨资做广告宣传……

1.急功近利铸大错,真诚悔改度危机

在创业初期,有许多的机遇可供选择,有许多有利条件可供利用,似乎前景非常广阔,然而挑战和机遇并存,伴随成功到来的也有危机。有些商人好大喜功,贪图暴利,结果却出现意想不到的危机。一旦出现危机,就要用真诚去求得别人的原谅,因为真诚的心最容易打动别人。危机过后要痛定思痛,认真反思过错,总结教训。

李嘉诚人如其名,其诚可嘉。

在塑胶厂蓬勃发展的同时,危机渐渐向李嘉诚靠拢,但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

不久,一位客户告知李嘉诚,他的塑胶厂生产出来的塑胶制品存在质量问题,要求马上退货。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嘉诚,此时清醒了过来。他分析了情况,为了急于发展工厂,他忽略了产品的质量问题,而是一味地追求数量,是自己的疏忽酿成了今天的苦果,但此时悔过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的李嘉诚手中还有很多订单,不知情的客户还在不断地打电话催货。李嘉诚进退两难,一方面,依靠厂里的这些异常陈旧的机器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客户的订货如果不能按时送到,生产方是要被罚款的。

很快,问题越来越严重。客户份份找上门来,要求退货的同时还要长江塑胶厂赔偿他们的损失。因为,长江塑胶厂的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将自己订购的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通过出口卖给海外的经销商,通过买卖中间的差价来获利。信誉是这些中间商能够获利的重要保证,因为,当时的塑胶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用户愈发关注塑胶制品的质量和款式。而长江塑胶厂的产品质量恰恰出了问题,也难怪中间商们向李嘉诚索赔损失。

形势对长江塑胶厂越来越不利,仓库里存满了因质量问题和未如期交货而被退回的塑胶玩具。看着客户一个个与自己的厂子脱离合作关系,李嘉诚心急如焚,没了客户,塑胶厂就会面临倒闭的境况。

祸不单行,银行了解到长江塑胶厂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去向李嘉诚收回贷款。当时,因为借贷关系,银行对企业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如果企业内部出现了大问题,随时都有被银行清盘的危险。长江塑胶厂的内部也有所动乱,由于半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造成开工不足,一部分员工被裁减了下来。被裁减的员工心中不满,而继续工作的员工内心七上八下,不知道塑胶厂的命运如何。全厂上下充满怨言,人人心浮气躁。

身处危机中的李嘉诚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虽然以前自己在别人的塑胶厂做过总经理,但毕竟只是处理一些日常事物,而不是公司的最终决策人。此时的他却是一个企业的带头人,他的决策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决策中出现任何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毁灭。这次的教训使李嘉诚充分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带头人的难处。后来,李嘉诚也承认,创业之初自己不是一个出色的船长,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的优秀经营者,他悟出了一些经商要诀是在经历过很多磨难之后。

在塑胶厂濒临倒闭那些日子里,李嘉诚回到家里,强作欢颜,怕母亲为他的事寝食不安。知儿者,莫过其母。母亲从嘉诚憔悴的脸色、布满血丝的双眼,洞察出长江厂遇到了麻烦。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世的常理。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李嘉诚走向社会,母亲总是牵肠挂肚,早晚到佛堂敬香跪拜,祈祷儿子平安。她还经常用佛家典故,来喻示儿子。

母亲对李嘉诚平静地说道: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道,他没有管好田,谷种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道:“我给你俩人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法门。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

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工厂仍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处,也不勉强。从今后,他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损及员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诚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稳定,士气不再那么低落。

紧接着,李嘉诚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并分别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恳态度使他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他们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银行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原料商同样放宽付货款的期限,对方提出,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客户虽然态度不一,但大部分还是做了不同程度的让步。有一家客户曾把长江厂的次品批发给零售商,使其信誉受损,经理怒气冲冲来长江厂交涉,恶语咒骂李嘉诚。李嘉诚亲自上门道歉,该经理很不好意思,承认他的行为莽撞,还说李嘉诚是可交往的生意朋友,希望能继续与其合作。他还为长江厂摆脱困境出谋划策。

李嘉诚的“负荆拜访”,达到初步目的。他却不敢松一口气,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积压产品太多,库满为患。这之中,一部分是质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产品质量并无问题。李嘉诚抽调员工,对积压的产品普查了一次,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做正品推销出去的,另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

李嘉诚如初做打工仔那样,马不停蹄地到市区推销,结果正品卖出一部分。他不想被积压产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将积压产品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

李嘉诚陆续收到货款,然后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

在危机之中,原来的一些亲戚朋友,有的对李嘉诚敬而远之,生怕他开口借钱或带来麻烦;有的来电话,或主动上门,为李嘉诚分担忧愁,安慰激励,献计献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李嘉诚又一次体验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李嘉诚求发达,丝毫不含报复的成分,他后来发达,成为一名巨富,不计前嫌,仍与这些在危难中曾疏远他的亲友保持来往。

危难见人心,路遥知马力。李嘉诚正是靠那些真诚亲友,获得新订单,筹到购买原料、添置新机器的资金。被裁减员工又回来上班,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员工鞠了三个躬,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然后,他用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昨天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为我们提供贷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将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话音刚落,员工顿时沸腾起来。散会前,每个员工都得到一个红包,是由李嘉诚亲自分发的。

夜深沉,海风裹挟着丝丝凉意。忙碌了一整天的李嘉诚,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岗,极目远眺中区的万家灯火和海域中行走的巨轮,他陷入了沉思之中。

由于当时塑胶行业竞争激烈,如果某个企业一帆风顺,必然会遭到其他企业的排挤,排挤的过程中,各种正当和非正当的竞争方式都会出现,刚走出困境的长江塑胶厂同样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长江塑胶厂刚要重新起步,报刊上就登出了长江塑胶厂破旧的厂房照片,这些照片会让人觉得这个企业的生产条件如此落后,一定没有远大的发展前途,而这正是同行业的某些竞争对手希望看到的。

经过上次企业几近倒闭的磨难后,他充分感受到作为一个企业带头人的重大作用。面对眼下的情况,李嘉诚变得异常冷静,大脑也比较清醒,他开始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很快,李嘉诚有了主意。他拿上这份报纸,带上自己企业的产品,开始走访香港的各个代销商。见到代销商后,李嘉诚会诚恳地对他们说:“我们的企业尚处于创业初期,厂房正如报纸上曝光的那样破旧。生产条件虽然不好,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企业的产品质量,欢迎到我们厂参观考察,如果觉得满意,我们非常愿意合作。”然后把产品给代销商看。

李嘉诚就这样走访了近百位代销商,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代销商们被李嘉诚的真诚和坦率打动了,再加上他的产品质量相当好,实在无法挑剔。不久,很多代销商纷纷在长江塑胶厂订货。由于李嘉诚的正确策略,塑胶厂这次没有遭到不幸,而是呈现出一番兴隆景象。

李嘉诚回首这段岁月时说:

“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李嘉诚经商箴言: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我认为一生中做很多事,确是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去贡献别人,这令我一生引以为荣和自傲。

2.用好大手笔,该出手时就出手

大商人在做生意时难免出现这样一种可怕的情况:就是受多种原因驱使,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非做不可的心理,也就是被人们称作“买古董”的心理。一旦持有“买古董”的心理,就难免心浮气躁、意气用事,甚至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李嘉诚在收购地盘和公司时,一般都会有底限,在底限之内,会毫不犹豫迅速出手。因为在这种收购战中,各路好手云集,只有该出手时迅速出手才能抢占先机。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具有相当经济实力时,容易做到心平气和,在投资时也容易保持乐观;而经济实力相当有限的人,心情比较浮躁,容易急功近利。这虽然是自然之理,但是,如果一个人想从小做大就有必要修炼自己的心性,戒除急功近利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冷静决策,做成大事。

与置地公司竞标地铁时,李嘉诚曾经以压人的气魄一路追高,最终击败当时仍实力雄厚的对手。李嘉诚之所以在这场竞争中丝毫不做出让步,不是因为他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而是因为他抓住了对手置地公司的弱点,在心中有很大胜算的前提下才奋力与其竞标的。

李嘉诚在扩大经营规模过程中的一次次投标中表现出了大智大勇,于是媒体将他本人称为“擎天一指”。其实,“擎天一指”是就李嘉诚强大的经济实力而言的。拍卖场上,一掷千金、博尽取胜的赌徒式的竞投者并不少见,众多英商华商在竞拍过程中表现出了横扫千军、力挫群雄的英勇气概,誓将竞争对手强压下去,于是拍卖场上陆续出现了许多次让人难以忘记的竞价高潮。

李嘉诚虽然被称为“擎天一指”,但是在拍卖场上,他却显得异常冷静。因为在他看来,无论是购买土地还是公司,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如果在竞标的过程中,有人因为赌气不再顾及是否盈利而将价钱叫得过高,在这种无利可图的情况下,自己就没必要与他抗衡到底。再说,竞拍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稀世珍宝,又不是非买不可。今天不买,明天、后天、将来都可以买。这次买不上,下次仍可以买其他的东西。如果因为较劲,即使在竞标中得到了此物,它也只会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让你骑虎难下。

但有一点,如果利润丰厚,李嘉诚还是会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力压群雄的。

1987年11月27日,多年未在香港官地拍卖场露面的李嘉诚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引着摄像机镜头。

那天政府要拍卖的是位于九龙湾的一幅官地,这幅官地占地面积为24.3万平方英尺,底价设为2亿港元,每口竞价为500万港元。

拍卖刚开始,李嘉诚与对手连叫两口后,底价刷新两次,由以前的2亿港元变为2亿零5百万、2亿1千万。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拍卖场的一角响起:“2亿1千5百万!”叫价的这个人便是有“飞仔”之称的合和老板胡应湘。他早年在美国留学,毕业于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系学士学位。李嘉诚与胡应湘颇有交情,可以称得上情谊弥笃。李嘉诚初涉地产时,曾向他请教过,二人先后有多次合作。此时二人同时出现在拍卖场上,李嘉诚回过头对胡应湘微微一笑,胡应湘亦报以微笑。

就在两人联络感情的短暂时间内,地价已经被竞抬至2亿6千万。

此时的李嘉诚不再一口口喊价,“3亿!”李嘉诚连跳8口的做法顿时便轰动了整个拍卖场,竞价高潮由此呈现。

胡应湘毫不示弱,他如雄狮般大吼道:“3亿5千5百万!”拍卖场的氛围更加热烈,胡应湘的一声大吼自然将这次的拍卖会推向另一个新高潮。这二位一直交好的老朋友此时却较上了劲,正印证了那句俗语:商场无父子。商人在商言商,在商业竞争中,无论双方有怎样的交情或有多特殊的关系,他们都会暂且将其搁在一边。

很快,一些地产大亨如郑裕彤等人先后加入了这场明战之中,高潮仍在继续。此时,李嘉诚的副手周年茂已经不声不响地坐到了胡应湘的副手何炳章旁边,二人窃窃私语后,胡应湘退出竞投,成为了旁观者。

叫价一路上涨,当涨至4亿港元时,全场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因为此时的叫价已经高出了底价的一倍。除了特殊性质的拍卖会外,任何一场拍卖会中,一旦出现了此种情况,都会让全场哑然,因为这个时刻往往是最关键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