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居家常识一本通
27116500000003

第3章 美食篇(2)

炒鸡蛋时,如加入少量的砂糖,可使蛋制品变得蓬松柔软。这是因为在蛋白质里加入砂糖,蛋白质变性的凝固温度上升,从而延缓了加热时间所致。另外,砂糖具有保水性,也能增加蛋的柔软程度,使之更鲜美可口。

22. 煎鱼时怎样防粘锅

将锅烧热,然后放油,将锅稍加转动,使锅内四周都有油。待油烧热,将鱼放入,鱼皮煎至金黄色时再翻动,这样鱼就不会粘锅。

也可将鸡蛋打入碗中搅匀,再将洗净的鱼或者鱼块分别放入碗中,使鱼裹上一层蛋汁,然后放入热油锅中煎,也不会粘锅。

还可利用姜汁。将锅洗净擦干烧热后,用鲜姜在锅底涂上一层姜汁,然后放油,待油热后,再将鱼放进去煎,可防粘锅。

23. 做鱼时什么时候放姜才能有效去除腥味

做鱼时,如果过早放生姜,鱼体浸出液中的蛋白质会阻碍生姜的除腥作用。如让鱼先加热稍煮一会儿,等到其蛋白质凝固了,再添加生姜,就可有效去除鱼腥味。

24. 怎样巧使咸鱼去咸

在市场上买回来的咸鱼往往太咸,可采取以下办法去除一些咸味。把咸鱼放入盆内,然后倒入一些温水,再倒进二三小勺醋,浸泡三四小时即可;也可用一盆淘米水加一二小勺食碱,将咸鱼放入,泡四五个小时,捞出用清水洗净。咸鱼采用上述方法浸泡后再烹制,不仅能令其变淡,而且肉质也会变得更加鲜嫩。

25. 烹饪虾类需掌握哪些常识

炒鲜虾之前,可用浸泡桂皮的沸水冲烫一下,这样炒出来的虾,味道更鲜美。

做蒜茸或芝士虾时,不妨从虾背把壳剪开,这样使虾更易进味,但不要剥壳。

煮白灼虾的时候,可在开水中放入柠檬片,这样可使虾肉更香,味更美而且无腥味。

龙虾下锅时要用大火,如用慢火煮,肉容易糜。

干虾要经过浸发才可除去异味,因此第一次浸的水异味很重,不能用来烹煮,第二次浸的水才可用来烹煮。

将虾仁放入碗内,每250克虾仁加入精盐、食用碱粉各1~1.5克,用手轻轻抓搓一会儿后用清水浸泡,然后再用清水洗干净。这样炒出的虾仁透明如水晶,爽嫩而可口。

26. 怎样炒好糖色

炒糖色是酱油不可代替的,在烹调红烧肉、红烧鱼等菜肴时尤其重要。

炒糖色时,要等油热后,加入糖(最好是红糖)在锅内炒,然后加少许水。加水时要注意,一定要加温水,不要加冷水,这样可防爆,而且炒出的糖色也好。

27. 投放调料应遵循什么原则

调料的添加顺序,原则上是渗透力弱的先放,渗透力强的后放,即糖—盐—醋—酱油—味精。

放糖

炒菜时应先放糖类,如先放了食盐,便会影响糖类的作用。因为食盐有脱水的作用,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凝固,使食物的表面变硬并有韧性,这样糖类的甜味就不易渗入食品中。

放盐

一般来说,炒制脆嫩的蔬菜不宜晚放盐,而焖炒软烂的蔬菜不宜早放盐。如炒黄瓜、炒荷兰豆、炒脆白菜丝、脆炒蒜苗等脆嫩蔬菜,就不宜晚放盐。

放醋

醋类受热后,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且能在短时间内产生一种香味。如果放醋太早,菜肴会呈酸涩味,香气减退。

放酱油

放酱油宜在菜将熟时,或临出锅前放,以便充分起到调味作用,又能保持蔬菜的原味,还不致损失营养。

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受不了高温,所以只能在最后加入菜肴中。

28. 在使用酱油时需注意什么

酱油是烹饪时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在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不宜长时间烧煮

如果酱油长时间加热,会失去其鲜味;酱油中的糖分遇高温会焦化,产生苦味。酱油中酒精与酱油中的有机酸结合,经过烹调加热会生成酯类,能散发出浓厚芳香的气味。如果长时间加热,其香味也将会挥发掉。因此,在菜即将出锅之前放酱油,既能起到调味作用,又能保持酱油的营养价值。

不宜生吃

酱油在生产、销售、储存过程中,很可能会受到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污染,尤其是在卫生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生产的酱油,污染更严重,更不可生吃。

炒菜时只要在菜出锅前将酱油放入菜锅内,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若制作凉拌菜需用酱油调味,则需将酱油加热晾凉后再拌凉菜。

29. 怎样使醋变得更香

在醋中加一点烧酒,再掺少许食盐,搅拌均匀。醋不仅保持了原有的醋味,而且变得很香,并且易于保存,长时间不会生白膜。

30. 料酒在烹调时能起什么作用

料酒是烹饪时经常要用到的调味料,具有下列作用。

去腥解腻

鱼、虾、肉都有腥膻味,造成腥膻味的是一种胺类物质,而胺类物质能溶解于料酒中的酒精中,在加热时随酒精一起发酵,达到去腥的目的。

增香

料酒中的氨基酸在烹调时能与食盐结合,生成氨基酸钠盐,使鱼或肉更加鲜美。另外,它还能和糖相结合,形成一种诱人的香气。

保鲜

用料酒腌渍鸡、鱼,它能够迅速渗透到鸡、鱼的内部,可以延长保鲜时间,有利于咸、甜各种味道充分渗入菜肴中;做绿叶蔬菜时,加少量料酒,有保持叶绿素的作用。

另外,烹调中用料酒的最佳时间,是烹制菜肴过程中锅内温度最高的时候。如炒虾仁时,要待虾仁滑熟后,先放料酒再加盐;炒肉丝时,应在煸炒完毕立即加料酒;再如红烧鱼时,要在煎制完成后立即放料酒。在所有调料中,料酒必须最早加入。

31. 使用味精时需掌握哪些常识

在烹饪时,使用味精能让菜更加鲜美,但需掌握下列常识。

投放时机

在汤菜或炒菜中使用味精,宜在出锅前加入,在70~80℃的汤水中味精溶解最多,口味也显得最鲜。

忌加热过度

味精被高温加热时,大部分谷氨酸钠就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且有毒,故味精宜在食品或菜汤做好后趁热加入。

适量食用

味精中含有10%的盐分,会增加菜肴的咸味,故烹调时应注意掌握。

不可滥用

不能每菜必用,多用味精,一是会使原料原有的鲜味显不出来;二是会使人对味精产生依赖性,不爱吃没放味精的菜,从而食欲减退,降低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摄入量

成人每天摄入味精以低于6克为宜,过量食用会使人出现口痛、口干等不良感觉。3个月内的婴儿不宜食用味精。

正确存放

味精吸湿性强,极易溶于水,存放时,宜放在阴凉干燥和密封的容器里。

32. 鸡精中有什么

鸡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所以诸如“鸡精比味精更安全”、“鸡精是天然的,而味精是合成的”之类的宣传不足为信。

加入鸡精的肉汤或鱼汤喝起来味道鲜美,就是核苷酸、嘌呤等这些物质使然。但鸡精中使用的上述物质,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得的纯品。

鸡精中鸡肉、鸡油、蛋白水解物、鸡蛋粉、蔬菜粉等,其主要作用是使味道更丰富、更逼真。因为用量很少,所以营养价值微乎其微。

香料的使用可使鸡精的“鸡味”更浓,但这也给造假者提供了方便,某些伪劣鸡精的配料就是“味精+盐+鸡味香料+淀粉”。

淀粉或糊精是上述物质的载体,并使鸡精呈颗粒状或粉状。

33. 蒜为何要捣碎了吃

在大蒜的鳞茎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这两种成分在鳞茎中各自存在、互不相干。只有在捣碎的情况下,两者才能发生反应,生成有挥发性的大蒜辣素。正是这种大蒜辣素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因此,在食用大蒜时应将蒜捣碎,并尽量避免同时吃碱性食品,以免影响杀菌效果。

食物鉴选

1. 选购食用油的常识

在选购食用油时,需要掌握以下常识。

最好购买小包装的食用油

之所以选择小包装的食用油,是为了在短期内用完,防止因包装打开以后,接触空气发生氧化变质。消费者应该知道,食用油的保质期限是以包装容器的瓶口或桶口处封闭严实、不泄漏、避光为前提的,开盖后会使保质期缩短。

购买时要做到“五看”

看标识:按国家规定,食用油的外包装上必须标有配料表、净含量、商品名称、质量等级、厂名、厂址、保质期、生产日期等内容,还要有食品安全认证(QS)的标志。另外,产品原料生产国、是否使用了转基因原料、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都要在外包装上标明。

看色泽:微黄色、淡黄色、黄色是食用油的正常颜色。一般来说,高品质食用油颜色浅,低品质的食用油颜色深(香油除外);劣质油比合格食用油颜色要深。另外不同的食用油,色泽是有差别的,例如,黄色的豆油、淡黄色或浅橙色的花生油、黄中稍绿或金黄色的菜子油、浅黄色的葵花籽油,品质较好。

看包装:除了看标识外,包装上的条码也是要注意的。条码应该印制规范,不得有改动的迹象。那些随意更换包装标志、擅自改换标签的食用油,千万不要买。另外,新购买的桶装食用油,桶口应该十分洁净,无油迹。否则就是封口不严,可能已经变质。

看有无分层:食用油出现分层现象是绝对不合格的,很可能是掺假的混杂油。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

看透明度:透明度是反映油脂纯度的重要感官指标之一。一般来说,质量合格的食用油应该清晰透明、不混浊、无沉淀、无悬浮物。

重品牌

挑选食用油时尽量选择品牌、生产厂家信誉度比较好的产品。知名品牌一般都注重产品的全方位管理,相关部门对它的监控也更加到位。所以,这类产品就相对放心。千万不要购买那些无厂名、无厂址、无联系方式、无质量标准、无QS质量安全标识的食用油。

2. 鉴别地沟油有哪些小窍门

现在很多人都在问如何才能鉴别地沟油呢?其实,虽然现在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办法,但这里有几个小窍门,让你一看便知。

看透明度,纯净的植物油呈透明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混入了碱脂、蜡质、杂质等物,透明度会下降;看色泽,纯净的油为无色,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油料中的色素溶于油中,油才会带色;看沉淀物,其主要成分是杂质。

每种油都有各自独特的气味。可以在手掌上滴一两滴油,双手合拢摩擦,发热时仔细闻其气味。有异味的油,说明质量有问题,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地沟油,若有矿物油的气味更不能买。

用筷子取一滴油,仔细品尝其味道。口感带酸味的油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是地沟油。

取油层底部的油一两滴,涂在易燃的纸片上,点燃并听其响声。燃烧正常无响声的是合格产品;燃烧不正常且发出“吱吱”声音的,水分超标,是不合格产品;燃烧时发出“噼叭”爆炸声,表明油的含水量严重超标,而且有可能是掺假产品,绝对不能购买。

问商家的进货渠道,必要时索要进货发票或查看当地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抽样检测报告。

3. 怎样鉴别花生油是否掺假

花生油继大豆油、菜子油之后,已成为国内第三大消费食用油。怎样鉴别花生油是否掺假呢?

观色法

买花生油时,先要观察其颜色。纯花生油密度大,油质浓,呈深黄色;掺假的花生油密度小,油质薄,呈浅黄色。

燃烧法

将一张纸卷成纸筒,浸入油液之中后,取出点燃,纸筒上的火焰不冒大烟,没有小水点滴落地面,纸筒上不呈现水泡,则是纯花生油;如果情况相反,就是掺假花生油。

加热法

取少量花生油置于掌心,双手合并摩擦若干次,纯花生油有清香味道扑鼻,掺假油则没有明显的香味。

冷却法

把少量油液倒入杯中,放置冰箱24小时,再将其取出,如杯中仍为液体则是纯花生油,如变成了固体则是掺假花生油。

4. 如何鉴别香油质量

在集市上购买香油时,可用下面几种方法鉴别其质量的好坏。

看色

颜色淡红或红中带黄者为正品,机榨香油比小磨香油颜色淡,掺菜子油的油花呈淡黄色,掺棉籽油的油花呈黑色,掺花生油的油花呈白色。

闻香

纯正香油的制作过程中,保留了浓郁而纯正的芝麻香味,且香味持久愈香。正品小磨香油香味醇厚、浓郁、独特,如掺进花生油、豆油或菜子油,香气变差,并带有花生、豆腥等气味。

观形

向盛有清水的碗中滴一滴香油,纯香油成薄薄油花,很快扩散,凝成若干个小油珠,而掺假的香油油花既大又厚,不易扩散。

冷冻

将香油放入冰箱或冰柜内,在零下10℃时冷冻观察,纯香油在此温度下仍为液态,而掺假香油则开始凝结。

加热

纯正香油加热后色泽微微变深,没有任何析出物产生。若掺有猪油则发白,混有菜子油则发青,混有棉籽油会淤锅,混有米汤或冬瓜汤则浑,半小时后有沉淀。

加水

如果在香油中掺入15%的水,在光照下呈不透明的液体(新鲜的香油虽然也是液体,但显得黏稠);如果在香油中掺入35%的水,油中有分层,没有浓香气味,就是假香油。

5. 家庭买油首选小包装

一般来说,食用油怕光直射、怕与空气过长时间接触、怕高温、怕进水。所以储存时要避光、密封、低温、防水。买油最好去大超市选购正规品牌油,最好不要买散装油。不常下厨或家里人少的话,买油尽量挑小包装的。虽然从价格角度来说,5升装的大桶油更实惠,但如果一桶油吃很久,再加上保存不当,新鲜度就会大打折扣。

6. 如何鉴别大米的质量

在利益的驱动下,有的不法商贩往大米里加水、河沙、细糠,甚至加工业用油或染色。

外观喷了水的大米米粒饱满、无光泽、有断痕和潮湿感;未喷水的大米表面光亮、整齐、均匀、硬度较高;掺油大米的米粒油亮,有异味。

若大米中掺了河沙或细糠,则可明显看出米中夹杂的沙粒或黏在米粒上的细糠。如果在晚稻米里掺早稻米或劣质米,就要从中底层抓出的米中仔细分辨。

在购买定型包装的大米时,主要可观察其外包装是否完整,有无破损,产品的标签上是否标注了产品的品牌、等级、产品标准号、生产厂家、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不要购买没有这些内容的大米。真空包装的大米,如果有破损、进气,也不要购买。

“抛光大米”的原料米全部是储存时间过久或霉变生虫的大米,经去皮、漂白、掺入工业用油等加工后,虽然外观漂亮了许多,但却含有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一次性大量进食该大米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而长期食用则会致癌。

染色大米用手抓时有光滑感,无米糠且用温纸巾轻搓或用清水淘洗时,颜色会自动溶解脱落。

7. 选购小米有哪些常识

新小米比陈小米香、黏,备受人们欢迎。因此,市场上有些商贩,便将陈小米染上姜黄或用少量碱水冲洗,使之变得发黄,冒充新小米出售。

优质的小米色微黄,用手搓,可见手掌上有白色的末,那是糠皮碎屑,有这些是正常的。抓一把小米两手轻磨,手上沾有糠面的为新小米,若无糠面且有黄色沾在手上的,即为掺假。选择小米还要注意米是新米,还是陈米。鉴别新陈米不太好肉眼鉴别,基本上新米色泽比较鲜艳,但不是加了色素的很黄很黄的那种,陈米色泽比较晦暗。

8. 选购糯米有哪些常识

购买糯米时要小心糯米中掺杂大米的现象,一般家庭购买糯米量并不大,可以选购那些小袋装糯米,那样更加安全。

糯米有两个品种,一种是椭圆形的,挑的时候看它是否粒大饱满;还有一种是细长尖尖的,挑的时候要看是否发黑或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