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位远方的客人来到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缪贤见此璧白润无暇,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后来缪贤叫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和氏璧。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赵惠文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
缪贤非常害怕,准备要逃到燕国去。
相如问:“您怎么知道燕王可靠呢?”
缪贤回答说:“我曾随赵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我愿与你结为朋友。’因此,敢去他那里。”
相如劝他说道:“那时赵国强,燕国弱,而你受到赵王的重用,所以他为保持住宠幸想结识您。如今,您是从赵逃到燕,燕一向怕赵,一定不敢留您,而要把您押送回赵。您不如袒胸背斧到赵王那去请罪,才会幸免。”
缪贤采纳了相如的计策,终于得到赵王的原谅。
打圆场
陈树屏,字建侯,号介庵,晚年号戒安,凉泉乡人。有急智和快才,善于用几句话解开人们的纠纷,人称他“片语解纷”
清朝末年,张之洞任湖北省督抚,谭继询任湖北省抚军,二人关系不和,水火不容。陈树屏任江厦知县,是他们的下属,虽经常感到左右为难,却常能左右逢源、巧妙处理,哪头都不得罪。
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二人及其他官员。闲谈中,座客里有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故意抬杠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宴席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陈树屏知道两位大人是在借题发挥,没事找事,心里虽很不满,但作为主人,既不能得罪上司,又不能扫了众人的兴。
于是,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辞谦虚地说:“以卑职所知,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督抚大人是指涨潮而言,而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所以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
张之洞和谭继询本来就是信口胡说,只是由于互不相让才下不了台阶,听了陈树屏这个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
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争论便不了了之。
袁盎避祸
袁盎,楚地人,西汉大臣,字丝。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汉文帝即位时,他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历任齐相,吴相。
袁盎是文景帝时代比较有名的大臣之一,他为人敢言直谏、不避亲疏、正直无私,而且宅心仁厚。宦官赵谈因为善于星历数术而受到皇帝的宠幸,常陷加害袁盎,袁盎深以为苦。
袁盎之侄袁钟是帝舆车侍骑,对袁盎说:“你只要在众人之前羞辱他一次,以后就算他再毁谤你,皇上却不会再相信。”
因此当文帝拜太后时,赵谈同车陪坐,袁盎伏拜车前说:“臣听说和天子共乘舆车的人,都是天下的豪杰英才。虽然如今汉朝人才不多,陛下为什么却与太监同车呢!”
皇上听了笑一笑,令赵谈下车。赵谈流着泪下了车。
从此以后,虽然赵谈深恨袁盎,不停地说他的坏话,但任凭他巧舌如簧,皇帝却再也不听了。
范雎智破合纵之计
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李斯评价他时指出:“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战国时期,六国谋臣策士在苏秦的号召下,在赵国聚会,主张合纵抗秦,攻打秦国。秦王为此很是担心。
于是秦王对丞相范雎说:“天下的英雄豪杰,现在都鼓吹合纵,聚集在赵国,谋划攻打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
范雎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谋划。秦国与天下的豪杰并没有什么仇恨,他们谋划来攻打秦国,不过是为了求得一己的富贵。就像一群狗在一起,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就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了那块骨头,互相就会起争夺之意。”
秦王依计而行,于是派范雎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送给一些主张合纵的豪杰,结果黄金用了还不到三千斤,他们就互相攻讦争斗起来,合从抗秦的营垒由此瓦解,攻打秦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寸土不让
有一次,“东北王”张作霖出席名流雅席。席间,有几个日本高官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全能,请即席赏幅字画。
张作霖明知是刁难,在大庭广众之下,只得硬着头皮答应。只见他潇洒地踱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了个扭曲难看的“虎”字,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
机敏的秘书一眼发现了纰漏,原来,不通文墨的张作霖把“手墨”写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耳告知。
张作霖心中一惊,如果众目睽睽之下纠正,岂不遭人耻笑大丢面子?突然,张作霖怒斥秘书道:“俺还不晓得这‘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小日本索求的东西,这叫做寸土不让!”
话音刚落,满堂喝彩。那几个日本高官不得不悻悻退场。
徐文长装傻避祸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池山人、田水月等,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 曾做过总督胡宗宪的幕僚,为抗击倭军出谋划策。他会用兵,善奇计,文学修养很高,书画也很出色。徐文长因为机智善辩,爱开玩笑,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流传甚广。
明朝年间,学富五车、敢打抱不平的徐文长因写文章冒犯了绍兴知府。
恼羞成怒的知府派公差前去捉拿他,徐文长闻讯赶紧离家出走。他穿过几条小胡同,眼见公差就在后面追来,徐文长急走到胡同深处,见那里竖着块石碑,上面写着“泰山石敢当”几个字。他灵机一动,站在石碑前,念念有词地读道:“秦川右取堂。”
捉拿徐文长的公差只听说过徐文长知识博学的大名,却未见过徐文长的模样,见眼前这位读书人把“泰山石敢当”念成“秦川右取堂”,一齐嘲笑说:“这个人是个‘白字先生’,连‘泰山石敢当’都不认识,哪能是徐文长,走,我们快去干正经事。”
说着,公差匆匆向前追去。凭着念白字的怪招,徐文长躲过了一劫。
杨小楼救场
杨小楼,京剧艺术家、著名武生,小名三元,谱名嘉训;安徽省潜山县人。祖父杨二喜为京剧武旦,父杨月楼。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
杨小楼在北京第一舞台演京剧《青石山》时,扮关平。演周仓的老搭档有事告假,临时由一位别的花脸代替。这位花脸喝了点酒,到上场时,昏头昏脑地登了台,竟忘记带不可少的道具——胡子。
杨小楼一看要坏事,心想演员出错,观众喝倒彩可就糟了。灵机一动,临时加了一句台词:“呔!面前站的何人?”
饰演周仓的花脸纳闷了,不知怎么回事。“俺是周仓——”这时,演员得做一个动作:理胡子。这一理,把这个演员给吓清醒了,于是心中一转,口中说道“——的儿子!”
杨小楼接过去说:“咳,要你无用,赶紧下去,唤你爹爹前来!”
“领法旨!”那演员赶紧下去戴好了胡子,又上台来了。
何谓“顾问”
当年冯玉祥将军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的事情,还常常缠着冯玉祥问这问那。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情况,渐渐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
这天乌斯马诺夫又向冯玉祥问一些事,冯玉祥不悦地说:“顾问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顾问’两个字当什么讲吗?”
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不知道。”
冯玉祥告诉他说:“顾者看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就是当我看着你,有话问你的时候,你答复就是了。”
重新排字
于右任,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于右任是著名书法家,创立了“于体”书法艺术。因此求他的字的人很多。
有一天,有人特备酒筵请他写字,饭后拿来纸笔,于右任在酩酊大醉之中挥毫,留下一行“不可随处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人拿出这行字请教于右任,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后失笔,连声道歉,沉思良久,似有所得,于是叫人取来剪刀,将一行字剪成几块,重新拼排,说“你看,这不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铭吗?”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谢。
六个字重新安排,原来是:“不可小处随便。”
“不可随处小便”的于右任这次倒是真的“随处小便”了一次。诚然,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会有失态的时候,而如何将失态的自尊找回,则是个棘手的问题。于右任将错就错,将原本让人哭笑不得的荒谬之言转瞬做了新的调整,不仅将劝勉他人的座右铭表达得恰到好处,也很好地解脱了自我的尴尬,更显示出君子般的坦荡胸怀。
·思维转向篇
直士与忠臣
曾经有人问魏明帝时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内务大臣杨阜忠言直谏,你为什么从来不称赞他是忠臣呢?”
袁安回答道:“像杨阜这样的大臣只能称‘直士’,算不得忠臣。为什么说他只是一‘直士’呢?因为作为臣子,如果发现人主的行为有不合规矩的地方,当着众人的面指出他的错误,使君王的过失传扬天下,反给自己捞了个梗直之士的名声,这不是应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陈群学问、人品样样都好,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但他与其他大臣见面时,从来不议论皇帝过错,只是几十次地上奏章指出哪些事做错了,哪个缺点必须改,有批评,有建议,而同僚们却都不知道,因此后人都称赞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和真正的忠臣。”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言而无行不如行而不言。
司令“拜鞋”
冯玉祥将军为人正直,生活俭朴。他也要求他的部下以此为做人准则。在开封时,他曾下令不准官兵穿绸缎衣服,一见有穿绸缎的,他就百般使之难堪。
有一次,他看见有个士兵穿着一双缎面鞋,便连忙上前去深深地作了一个揖,接着又来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他左作一个揖,右鞠一个躬,把那个士兵弄得莫名其妙,呆若木鸡!
最后,冯玉祥告诉他说:“我不是给你行礼,只是因为你的鞋子太漂亮了,我不敢不低头下拜!”
那个士兵听后,连忙脱下缎鞋,赤着脚跑回去了。
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他痛恨上课点名。
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久他还没有来,学生们引颈翘首,望眼欲穿。等了半天,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鼓鼓的皮包。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谁知道,林语堂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学生们不知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林先生用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下课时,林语堂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强扭的瓜不甜,只有用心让那些受管束的人尝到长生果的味道,才会永远不会缺席他的人生课堂。
投石问路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介石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未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对此事的顾虑更多一些,因为他知道,张学良与蒋介石虽然民族立场不同,但是确有拜把子兄弟这层关系,况且自己没有太多兵力,这个时候贸然一句话都可能改变全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