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译文”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右将军赵食其单独被交给执法官吏,应判为死罪,用财物赎罪,降为平民。
“点评”
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他英勇善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但是李广在他一生的战斗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立功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
一、一代名将,悲愤自刎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准备彻底击败匈奴。
他派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深入漠北作战。李广并未派在出征将领之列。但他壮心不已,自请出征。武帝见他年事已高,初不应允,经李广再三恳求,才勉强同意,派他为前将军,归大将军卫青统辖。
出师前夕,武帝对卫青说:“李广老,数奇(命运不好),毋令当单于。”意即不让李广担当主力与匈奴对敌。出塞后,卫青决定兵分两路,自率主力正面进攻,而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为东路军,采取迂回堵截,与他两面夹击匈奴。李广深知东路路途迂回绕远,且一路上水草少,部队人吃马喂困难,不能聚结行动。李广请求卫青说:“我自结发(20岁)与匈奴作战,盼望的就是能与匈奴单于交战,今为前将军,愿做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因为在出征前,暗中得到过武帝的警告,皇帝都认为他是一个背时的人,恐怕老天不会让他如愿以偿,如果派他当先锋能否取胜,不可预料。再说,他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也在军中。公孙敖已经三次随从卫青出击匈奴,配合很好,卫青给他请过功,曾封合骑侯,后来在随霍去病攻打匈奴时,因行动迟缓,没有按命令与主帅会合,按军法处斩,赎为庶人,削去侯爵。卫青为了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立功封侯,便决定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去打单于,以便建功立业。
李广是前将军,属于先头部队,却不让他主攻,心中十分恼怒,但是军令不可违,只好充作东路军配合主攻。部队行进中,由于没有向导,有时不免迷失道路,会师时,落在了大将军的后面,没能与卫青按作战计划合击匈奴、坐失战机。可是,卫青孤军作战打得也很好,大获全胜,凯旋。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卫青就追究了李广和赵食其的责任。命令他的长史(秘书长)调查他们迷路迟到的原因和情况,查勘他们的行军文书记录。调查清楚后准备向皇帝报告,给他们处罚。
李广对长史说:“我手下的校尉都没有什么过失,迷路误期的责任全由我一人承担。回去以后我将亲自到你们军府接受审讯。”李广回到自己的幕府后对部下说:“我20岁起就与匈奴交战,大小战斗经历70余次,这次有幸随大将军出战单于,大将军又令我迂回远行,行军又迷失了方向,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今60多岁了,总不能还去和那些刀笔吏打官司呀!”说完则抽刀自刭。
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老幼都为之悲痛落泪。
一代名将李广,就这样陨落了!
二、戎马一生,青史留名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幼时学此诗,对诗中描述的李广将军有如此印象:神力、善射、英武。现在读《李将军列传》,对于李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广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作战的战场上,始终未曾得志。
李广带兵有他自己的特点。他宿营的时候也不设岗哨,士兵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李广治军外松内紧,一旦发现匈奴部队,士兵们毫不慌乱,瞬间就能结阵相对,所以匈奴对李广也没有什么偷袭的手段。相比其他将军,士兵们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愿意跟随规矩繁多的将军。李广治军不讲阵列,却很重视侦察候望,掌握敌情。家无余财,也从不讲置家产之事。得到奖赏,都分给部下,饭食和士兵一样,毫不特殊,遇到缺粮缺水的地方,等全军战士吃喝完毕,他才去吃喝。为人廉洁,待人宽厚,毫不苛求,故得到战士的爱戴,愿为他效命疆场。
李广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他勇猛刚烈的形象,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这样富有个性的将军,无论输赢胜败,他都保持了一个职业军人的本色和气度;都充满着敢于勇往直前的气魄和视死如归的拼劲。用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不可能打败他。”
太史公在传记的结尾,说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李广的品格做了高度概括与评价,告诉人们只要为人真诚、忠实,无须表白,就能感动别人。
李广的命运艰难坎坷,但因其符合民间文化以及大众的审美要求,所以代代流传,以至今日,李将军的故事还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他的蹄音敲响大戈壁的寂寂”——这是诗人余光中为飞将军李广写下的开场白,不需铺垫渲染,那跃马扬鞭,剑羽轻摇,人未到箭先到的将军形象,赫然眼前。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闻鼙鼓而思良将,后人无不称道飞将军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