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27198500000020

第20章 时势造英雄,变身为“沛公”

“原文”

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译文”

于是樊哙跟着刘季来到沛县。沛县县令又后悔了,恐怕刘季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派人防守,(不让刘季进城,)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翻过城墙依附刘季。刘季用帛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父老说:“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为沛令守城,但各国诸侯都已起事,一旦城破,就要屠戮沛县。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的话,父子全遭杀害,死得毫无意义。”父老们就率领子弟共同杀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刘季说:“天下正在混乱当中,诸侯都已起事,如果推选的将领不胜任,就会一败涂地。我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怕才劣力薄,不能保全父兄子弟。这是件大事,希望另外共同推选一位能够胜任的人。”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看重身家性命,怕事情不成,秦朝会诛灭他们的全族,所以都推让刘季。父老们都说:“我们平时听到刘季许多奇异的事情,看来刘季是该显贵的。而且又经过占卜,没有比刘季更吉利的。”这时刘季再三谦让,大家都不敢担任,最后还是立刘季为沛公。在沛县衙门的庭院里祭祀黄帝和蚩尤,又用牲血衅鼓旗。旗子一律红色,因为刘季所杀蛇是白帝的儿子,杀蛇的是赤帝的儿子,所以崇尚赤色。于是少年子弟和有势的官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人,都为沛公征集兵员,集合了两三千人,攻打胡陵、方与,回军固守丰邑。

“点评”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我们可以推测,刘邦这辈子,娶上吕公之女为妻,当个泗水亭亭长,老婆孩子热炕头地过完自己的人生,仅此而已。

但这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时代的大潮把刘邦推到了风口浪尖,历史注定要塑造英雄的,没有什么不可能!

秦末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让刘邦在历史的转角处被老天爷恩赐了一回,刘邦的时代就如约而至了。

一、犯罪亡匿,被逼上梁上

一年,亭长刘邦奉命押送一批犯人到骊山修秦始皇陵。当时,征发到骊山修秦始皇陵的刑徒被称为“骊山徒”。刘邦一行人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开始逃跑。走到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刘邦押送的“骊山徒”已逃亡过半。丰西泽仍属沛县境内,离骊山还远得很哪。刘邦心想,按这么个逃亡速度,到不了骊山,这些犯人就都跑光了,到时候自己这个亭长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依照严苛的秦律,只有死路一条。与其到骊山去送死,不如自己也逃吧。于是,刘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放了,还对他们说,你们走吧,我也就此消失。刘邦的纵徒之举得到了剩下的“骊山徒”们的盛赞,有十几位壮士反倒表示愿意跟着他干。就这样,刘邦带着这些人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

关于刘邦丰西泽纵徒的确切时间,史料中没有记载,史学界有人推测此事应该是发生在始皇三十五到三十七年间。总之,事发于秦始皇晚年就对了。

丰西泽纵徒之后,刘邦和随行之人一块儿喝了场酒,然后找落草之所。经过湖边时,刘邦让一人到前面探路,那人回来之后说,前面有条大蛇挡着路,过不去。刘邦醉醺醺地说:“壮士行,何畏?”然后走过去拔出佩剑,挥剑将大蛇斩为两段。又走了几里地,刘邦酒劲儿越发上头,便靠在路边睡了过去。后面的人赶上来,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哭。问她哭什么,老太太只说:“有人杀了我孩子。”众人又问她:“您儿子为什么被杀?”老太太说:“我儿子是白帝子,化为一条蛇,挡住了赤帝子的路,结果被赤帝子杀了。”听老太太这么一说,大家都感到很奇怪,有人认为老太太在胡说八道,想打她,老太太竟突然消失了。刘邦醒来以后,大伙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刘邦一听,“心独喜”,而那些跟随他的人也对他敬畏起来。

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之后,老婆吕雉和其他人常常来找他,神奇的是居然每次都能找得到。刘邦觉得奇怪,询问吕雉。吕雉说:你在的地方上空总有一团云气,只要循着这股云气找,就一定能找到你的。刘邦听后,心里一阵暗爽。此后,这件事渐渐传开来,沛县的年轻人听说了,便有很多人表示愿意跟随刘邦。没过多少日子,刘邦的势力就大了起来,他也被当地人称为沛中的豪杰。

二、乱世出头,机遇眷顾豪杰

刘邦的人生无论多么传奇,丰西泽纵徒事件都将他逼进了死胡同,他只能用逃亡隐藏的方式,蛰伏在芒砀山中,过着亡命天涯的生活。

但吉人自有天相,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件发生了。正因为这个突发事件,蛰伏于芒砀山的刘邦凭空得到一块垫脚石,从死胡同里翻墙而出,迎来了他人生中重见天日的重大转机。那么,这个拯救了刘邦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它就是,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仿若星星之火,立即燃起燎原之势,各地痛恨秦王朝残暴统治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当时的天下,那才叫一个乱啊!

沛县县令面对各地地方主官屡有被杀的状况慌了神,为了自保,便想要举兵反秦,加入起义联盟。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沛令并不是识时务,不过为势所逼。各路义军势如破竹,已经攻陷了很多地区,要是沛县也遭到攻击,不用说,肯定城陷人亡,他这个沛令也就到头了。所以,要想保住富贵,只有一个办法:跟风,起义。于是,他便将副手萧何、曹参一帮人叫来商量。

萧、曹二人对沛县县令说,你原本是秦国的官员,现在却要率领沛县人反秦,我们担心你驾驭不了大局,大家不听你的怎么办?不如召集流亡在外的逃犯,一下子就能有支几百人的队伍,再利用他们的力量劫持众人。众人看你势力大,“不敢不听”,岂不更好?县令一听,是个办法。而此前刘邦“亡匿隐”的消息早已传开,萧何、曹参提出的主张其实就是要召刘邦回来。陡然开窍的县令立刻派人找樊哙,再通过樊哙去找刘邦(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兄弟)。

与此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刘邦手下的人马已有好几百号了。一听樊哙说县令召自己回县城,自然乐不可支,心想这真是正想瞌睡就有人递了个枕头呢。

于是乎,刘邦兴致勃勃,带着他的一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沛县。

三、形势突变,更能见真胆略

正当樊哙领着刘邦豪气冲天赶回沛县之时,殊不知,县令却起了变化。原来这位县太爷本打算自保,所以才听从了萧何、曹参的建议。樊哙走后,他想来想去,还是担心自己这个秦国县令的身份到时候不被造反者们承认。刘邦手下数百之众也让他深感恐惧,一旦刘邦来到沛县,自己寡不敌众,恐怕驾驭不了这个逃犯,害怕刘邦回来会抢了自己的位置,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改变主意,关闭城门,并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当初提出建议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与刘邦联手的充分准备。县令一变卦,他们立马翻城而逃,投奔刘邦去了。

面对突发事件,刘邦不慌不忙,当即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墙上。这封信是写给沛县百姓的,信里说,天下百姓受秦的苦已经好久了!现在沛县百姓为沛县县令守城,而天下的形势却是“诸侯并起”,早晚会杀到沛县来的。如果杀了沛县县令,选一个可胜任领袖之人,响应天下诸侯,则可保家室完整,要不然,只能全家一起等死了。

这封信一传到城里,即刻得到沛县百姓的积极响应,沛县的年轻人一齐动手,杀了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欲以为沛令”。

刘邦当然这个时候是推辞了,他怎么说呢?他说:现在我们天下已经大乱了,到处都在揭竿而起,如果我们这个领导人选得不得当的话,一败涂地。我刘季不是不愿意出来为大家做事,是我能力太差,怕不能保全家乡的父老乡亲啊。此等大事,希望推举更能胜任的人。

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非刘季当头不可呢?不是,因为这时候还有两个能人,一个是萧何,一个是曹参,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政府的一级官员。刘季是一个亭长,这个亭长最后还是失职的,但是萧何和曹参都是文化人,文化人是不敢造反的。萧何和曹参怕起事不成功,引来灭族的大罪,于是两人联袂推荐刘邦做领袖。

沛县百姓平日早就听说过有关刘邦的许多传奇,而且占卜的结果也是刘邦最吉。所以,尽管刘邦屡次推让,不去担当,但是大家都不敢做带头人,于是立为沛公(沛县县令,依照楚国习俗县令称“公”)。

刘季说好,大家既然推举我,我就来挑这个头。于是刘季自封为沛公,因为他是沛县的领袖,叫沛公。由此我们得出了刘邦崛起的原因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出身虽差,运气绝好。

就这样,刘邦把机遇逮了个正着,凭着萧、曹的力荐,自身的胆识,百姓的拥戴以及一些技术含量并不算太高的小伎俩,成了沛县义兵的头儿。这是刘邦人生命运正式转变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刘邦终于从一个全国通缉的逃犯摇身一变成了义军领袖,这就叫天赐良机!

刘邦之所以成功“变身”,虽是时代使然,更重要的是他敢于担当。如果说萧何、曹参二人不敢带头谋反是因为考虑个人得失的话,而刘邦的这次挑头则体现了他的敢作敢为。

刘邦靠自己的赤诚终于走出了他崛起的第一步,为他后来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突如其来的机遇,刘邦可能还得乖乖地蛰伏在芒砀山上,可能会被秦国剿灭,以其个人之力和追随他的百十号人,想要推翻强大的秦国,成为新帝国的开国皇帝,可能就有点痴心妄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