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女作词谜自喻
相传,从前有一祝姓女子谙通文墨。出嫁后,夫妻之间和和睦睦,恩恩爱爱。可等到上了年纪,妻子花容暗淡,神态失妍,那喜新厌旧的郎君就冷眼相看了。
一天,祝女借着吟诵房中一物,作了一词谜自喻。其词曰:
生在祝家庄,许配茅家寨,情投意合,两小无猜。贪心媒介,几番撮弄,把奴骗到长街去拍卖。幸好遇上钟情书生,迎奴进书斋,真宠爱!
先亲嘴,后开怀,紧抱奴家的身躯放不开,知心话儿要奴家说出来。谁料到,运转时乖,光阴过得快。到老来,容颜衰,毛发败,不理睬,薄情郎将奴抛出栏杆外,另娶新娘进房来。
这首词谜使人读后颇有一种同情此女子的遭遇,而代为鸣不平的感觉。它既是这一女子的自喻,又是个很好的物谜,其谜底是:毛笔。
萨都剌咏伞言志
元代诗人萨都剌曾作了一首咏物的诗谜,收在他的诗集《雁门集》中,诗曰:
开如轮,敛如槊,剪纸调胶护新竹。
日中荷盖影亭亭,雨中芭蕉声萧萧。
晴天则阴阴则晴,晴阴之说诚分明。
安得大柄居吾手,去覆东西南北人。
原来,这首诗咏的是伞。谜面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伞”开与关时的不同形状以及材料制作,晴天与雨天的不同作用。
最后两句借谜咏志,表达了“安得大柄居吾手,去覆东西南北人”的抱负,显示出诗人的高超手笔与政治理想。
百鸟归巢图谜
相传,明代有位翰苑名贤,花了很多钱买到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真迹——《百鸟归巢图》。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幅画,翰苑名贤想为此画配一首好诗。于是,猛然间想起昔友伦文叙。此人出身卑微,曾卖过菜,但其才华闪烁,诗文能臻跌宕流美,有荡气回肠之境。
伦文叙看过《百鸟归巢图》之后,稍一思索,便挥笔直书起来。诗云: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翰苑名贤仔细品味:此诗之中用谐音“巢”暗指“朝”,以“鸟”比喻奸佞。这些“鸟”啄尽人间千万石,弄得民不聊生,可谓寓意深刻!
翰苑名贤再一品味,才发现伦文叙的题诗不仅寓意深刻,且有数学情趣,不禁拍案叫绝,连赞:“妙绝!妙绝!”
原来,伦文叙的诗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扣住“百鸟”二字,“天生一只又一只”,是两只鸟;“三四五六七八只”就是3×4=12;5×6=30;7×8=56,四数加起来正好是一百只,所以,翰苑名贤拍案叫绝就不足为奇了。
白居易巧训武官
唐朝长庆二年,已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杭州担任刺史,刚上任不到一个月,就下起了纷纷大雪。
一天,听说两名武官被大雪封锁在城外山寺中受冻挨饿,心里倍感惭愧,立即准备了两件棉大衣和酒饭,又从自家书房取出一盒精致玲珑之物,并在这盒玲珑之物上附了一首幽默小诗:
两国打仗,兵强马壮。
马不吃草,兵不征粮。
派人一道冒雪送往城外寺中。
两武官一见甚喜,穿上了厚厚的棉大衣,边吃边乐呵呵地摆开阵势,相互“斗”了起来。原来这是一则诗谜,谜底是象棋。
打沙袋健身
唐、祝、文、周是明朝江南的四大才子,一天,四人同往酒楼游玩,所谈之事离不开诗词、隐语。
席间,文征明说:“唐寅能诗会画,又是制谜射虎高手,不如改名为‘射虎’如何?”
周文宾接着说:“我们四人伯仲叔季,唐寅才学第一,射虎功夫了得,改名为‘伯虎’岂不更妙!”
在一旁的祝枝山更是拍掌叫好。于是唐寅又名唐伯虎了。
此时,周文宾看到窗外梅花盛开,不知不觉地吟起北宋诗人王淇的七绝《梅》: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唐伯虎听罢,连忙说:“我现在就借鉴前人之谜,说出来给各位猜猜,看他们是在做什么事。”说罢唱出四句:
不受脂粉半点侵,穿麻饿肚自甘心。
只因误入少林寺,惹得手脚忙到今。
原来,这是一则谜语,其谜底正好说出了四才子正在做的事情:打沙袋。
项羽长叹喻字
秦朝未年,楚霸王项羽被沛公刘邦围困垓下,项羽全军覆没,悲痛欲绝,单枪匹马杀出重围,仓皇来到乌江边上。一位船家想接他渡江,希望他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但是,此时的楚霸王悔恨交加,深感无脸见江东父老,不肯上船。他含着泪将坐骑赶上小船。小船划至江心,坐骑不舍主人坠水而亡。
项羽望着阴云惨淡的长天和浊浪翻滚的乌江,顿觉万物皆空,禁不住仰天长叹,吟诗曰:
忆当年八千子弟,到如今只有孤人立,美人名马,化作两点伤心泪,眼前是江水横流,扁舟一叶!
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项羽当时的心情,而这种心情又通过这首诗体现在一个字上。原来,这个体现项羽心情的字就是:愁。
杨亿巧读祭文
杨亿字大年,北宋文学家,文思敏捷,有奇才。
宋真宗景德四年,郭皇后病死,辽国送来祭文。皇帝命杨亿开读,哪知却只是空纸一张!明摆着意含轻侮。于是杨亿急中生智,自撰祭文:
惟灵,巫山一朵云,阆苑一团雪,桃源一枝花,秋空一轮月。岂期云散雪消,花残月缺。伏惟尚飨!
皇帝听了非常高兴。杨亿采用了灯谜的“自我抵消”的手法,祭文中的“云散雪消,花残月缺”二句,使“巫山一朵云,阆苑一团雪,桃源一枝花,秋空一轮月”遂成子虚乌有,而“惟灵”、“伏惟尚飨”则是祭文的惯用语,所以,这一切恰好暗合空纸无字。
唐伯虎巧遇伯乐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从小饱读诗书,酷爱绘画。其父在苏州街头开了家酒店,常有文人骚客前来开怀畅饮,吟诗作赋。
一天,才子祝枝山前来酒店饮酒,见四壁贴的画山清水秀,花鸟灵活,连声称赞:“店老板这公子有才气!”
他拉过小伯虎,拍着他的头说:“我再去帮你找位高人来指点指点!”于是,祝枝山匆匆而去,即刻把当地着名画师沈石田找了来。
沈石田捋了捋胡须,细细看了唐伯虎画的画,又见他文质彬彬,很有礼貌,心想:这酒家少年看来是个可造之才,但不知其才能如何,于是略一思忖,吟了一首诗来让唐伯虎猜答。诗云: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才思敏捷的唐伯虎当即挥笔写了一个字,双手奉上。沈石田一看,点头微笑,收他做了徒弟。
原来,这首诗所咏的是风。
老僧出迷巧借竹
范仲淹,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少时家里贫穷,只好到醴泉寺一间僧房中去读书。寺前有一片苍翠的竹林,山下溪流环绕,环境幽静。范仲淹经常独自在这里挑灯读到深夜。
不知不觉,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了三年,寺中长老想试试他的学问如何,于是口占一联:
芳草春回依旧绿。
范仲淹听后,欣然而赋:
梅花到时自然香。
长老捋须而笑,连声说好。于是,二人踏着黄昏暮色,来到翠竹苍苍、巨石错列的反园,长老略事沉吟,又制字谜一则:
竹林高高留僧处。
范仲淹仔细一想,拱手回曰:“妙哉,妙哉!”接着便道出了谜底。
那长老频频点头,笑道:“你可以出山求仕了。”
原来,长老的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个“等”字。
秦少游的字谜画
苏轼有一次到秦少游家中赴宴,酒至半酣,秦少游为助酒兴,提笔泼墨作了一幅字谜画,并题道:
我有一物生得巧,半边鳞甲半边毛。
半边离水难活命,半边入水命难保。
苏轼看了微微一笑,并不作答。少顷,他一边说着“妙妙妙”,一边随手写下一个字谜:
我有一物分两旁,一旁好吃一旁香,
一旁嵋山去吃草,一旁岷江把身藏。
这时,苏小妹提壶给哥哥斟酒,信口说道:
我有一物长得奇,半边身上生双翅,
半边身上长四蹄,长蹄的跑不快,长翅的飞不起。
说完,三人心照不宣,捧腹大笑。
原来,他们三人出的是同一个字谜,谜底是鲜。
难分伯仲
宋朝时,苏轼和苏辙是一对亲兄弟,儿时两人不分彼此,形影不离,关系甚笃。
一年春节,两兄弟在书房背书,顿觉头昏脑胀,索然无味,就骑马来到野外散心,此时下了一场大雪,漫天皆白,白茫茫的大地一片雪白。
少年苏轼见到此情此景,马上巧制字谜让苏辙猜射:
雨余山色浑如睡。
苏辙思索了良久,终于猜中了谜底,但他没有说出来,暗暗佩服兄长的过人之才,又口占一诗,以谜猜谜:
此花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
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
听罢,苏轼对苏辙说:“你能猜中我的谜底,为兄实在佩服。可对于这个谜面,为兄实在不敢恭维。”
苏辙听后,对兄长更加敬佩了。原来,苏轼和苏辙谜语的谜底都是雪。
诗人猜谜
宋朝时,秦少游曾作过一谜请苏东坡猜: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
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苏东坡假装不会猜,就另外作一谜给秦少游猜:
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
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少游假装猜不中,就请苏小妹猜,小妹说也有一谜:
我有一艘船,一人摇橹一人牵,
去时牵纤去,归时摇橹回。
原来,三人作的是三首谜语诗,谜底都是木工用的墨斗。
唐伯虎巧写卖身契
相传,唐伯虎为娶秋香,化名康宣,到李府当书童。下面是唐伯虎写的卖身契:
我康宣现年一十八岁,原籍姑苏,家世清白,向无过犯。为家境清寒,自愿鬻身相府,充当书童。身家银五十两,自秋季始,暂存帐房,待三年后支取。今后承值书房,专司焚香扫地磨墨洗砚等事,听候使唤,决不懈怠,立此存照。
卖身人康宣
押保人王俊
唐伯虎写毕,呈上,李太师未看文理,先观书法,心里暗暗称善,想不到这穷小子竟会有这么好的书法,看毕收藏起来。
李太师名鸿山,出身词林。曾经出任过主考,一向阅卷从未发生讹错。如今唐伯虎话里藏机,竟能瞒了他,其实契约上每行第一字,平头看去,就是“我为秋香”四个字,他进李府当书童是假,为了秋香是真。一则轶闻,成为千古笑谈。
“园”内为何字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隐居随园时,曾喂养一头山羊。一日,羊入邻人园内,吃了邻家种的青菜。
老菜农出来责问袁枚,袁枚对老农说:“你知道‘园’的写法吗?必须在外边筑上一圈篱笆才可种菜。”
岂知这老农并非一般村夫,也是个不满现实隐居此地的饱学之士,便反唇相戏道:“你知园内为何字?筑篱笆仅能防围外,不能防围内,君住在园内且又养羊,筑围又有何用?”
原来,“园”字繁体应写作“园”,方框“园”内的“袁”字,正是袁枚之姓。
袁枚听罢,为之折服。此后,二人谈诗论文,成为好友。
杜甫赠联
唐代诗人杜甫晚年时,一场秋风吹毁了他的成都草堂,于是,他便带着家人来到四川奉节县以开中药铺维持生计。
当时,奉节县有位医术高明的郎中名叫刘玉霍,他不仅救死扶伤,而且还解囊济贫,救助百姓。杜甫十分感动,连说:“真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啊!”
第二年春节,杜甫送给刘郎中一副自己写的春联:
阿斗过桥到蜀地,
昭君出塞去异乡。
横额是:
立起沉疴。
在这副对联里,暗含了四味中药名,一位汉将名,杜甫用此谜联巧妙地赞誉了这位老中医。精通文墨的刘郎中一看,便知道了谜底,连忙道谢,当即摆酒宴请杜甫,后来,他和杜甫成了很好的朋友。
原来,这副谜联的谜底分别是使君子、独活、王不留行、生地和汉将霍去病。
辛未状元
南宋辛未年间,江阴举子袁舜臣赴京参加会试,临行前,他在马鞍上写了一首诗: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
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床何所有。
完名直待李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开始,人们以为是一首平常的诗,只是不解其意。后为苏州举人刘碱看到,一下就识破了谜底。
原来,这是一首诗谜,谜底是“辛未状元”。此诗每一联射一字:六加一、十为“辛”字;杏除去口加一横为“未”字;“床”(古写异体作“爿木”)掩去一半为“爿木”,大字加一点为“犬”,合成“状”(繁写作“状”)字;“完”去掉宝盖头为“元”字,合起来是“辛未状元”。
怀素和尚考徒弟
唐朝时,有位名叫怀素的和尚嗜酒如命,擅长书法,尤以“狂草”出名。
一日,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路过怀素和尚的“绿天庵”。两位书法家一相见,就十分欢悦,酒至半酣,怀素嬉笑挥毫,写了一联请颜太守对:
白蟒过江,头顶一轮明月。
颜真卿博学多才,区区此联岂能难得过他!于是接过大笔,以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的正楷写出下联:
乌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怀素看罢,拍掌称好,赞曰:“太守不仅行书遒劲郁勃,正楷更是炉火纯青,难得!难得!”
正在此时,小和尚前来添酒,怀素指着上下联笑曰:“徒儿,你可知道这上、下联各咏何物吗?”
小和尚聪明过人,稍一思索,便答来出了。颜真卿夸曰:“名师出高徒,恭喜!恭喜!”
原来,这上、下联各咏的东西是:油灯和杆秤。
归来马蹄香
宋徽宗赵佶,既喜欢绘画,又善工花鸟。一日,赵佶踏春归来,兴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画考。
由于花之香气难用形象表现于画面,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独有一青年画师思维活跃,欣然命笔。
宋徽宗俯身细览,抚掌赞美道:“妙!妙!妙!”接着说道:“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无形的花香,有形地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
众画师一听,莫不惊服,皆自愧不知。结果,这幅笔精墨妙、构思奇巧的丹青之作被选进内宫清裱镶挂。
原来,这位年轻的画师画的是:在春意盎然的郊野,骏马徐行,几双彩蝶追逐于马蹄四周,翩翩起舞。
徐文长解谜
每年的元宵节,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吸引游人,杭州西湖总宜园都要举行灯节灯谜晚会。
一天,江南才子徐文长路过园门口,看见一群人正在昂首观看高高悬挂的一首诗谜,大家议论纷纷,苦苦猜测。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二人抬头不见天,一女之中半口田;
八王问我田多少,土字上面一千田。
徐文长读完后,微微一笑说:“这有什么难的?”听到这话,大家纷纷围上前来请他快讲。徐文长只是说了句“但愿人间家家如此”,说完便匆匆而去。
众人思索了很久,也没有找出答案,都说徐文长是个狂人。后来,一位学究经过细细品味,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大声叫道:“妙!妙!世间竟有如此高人,真乃三生有幸啊!”说完便去追徐文长,最后和徐文长成为了密友。
原来这首诗的谜底是:夫妻义(义)重。其中“义”是“义”的繁体。
王安石巧写用字诗
王安石曾写有一首关于“用”字的字谜诗,诗云: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谜语按笔形把“用”字拆成多个零部件,再以不同形式重复组合而制成,既形象又生动。
晏殊联句成谜
晏殊是宋朝一位官居一品的大学士,为人耿直,举贤任能,朝野人士皆誉之为“贤宰相”。
暮春时节,晏殊携随人到西湖游玩。微风吹来,飘落的花瓣随流水而去,他随口说道:“无可奈何花落去。”苦思了良久,还是对不出来。
次年,晏殊奉旨又南下巡视,路过扬州。他听说当地有座古刹“大明寺”,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殿堂四壁题很多佳诗妙句。
宴殊听罢,不觉动了选才之心,于是专程来到宝殿嵯峨、山门弘敞的大明寺。他从壁间题诗中,识得江都尉王琪的诗才,叫人把王琪请来,用酒饭款待,邀他一同游览,吟诗作对。
谈笑间,晏殊面对晚春景色,笑曰:“老夫去年游西湖,偶得‘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辗转思索了很久,终未又出,才子是否肯予以成全?”
王琪略一沉吟,拱手回道:“可以对‘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一听,抚掌称妙。陪游的文官最喜欢瘦辞隐言,他接着说:“都尉大人这一联句,亦是一个字谜,妙不可言!”
原来,王琪的这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暗射了一个“鹊”字。
女儿制谜思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