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得懂的经济内幕
27438000000015

第15章 保险业巨头快速海外扩张与缩水

2007年,正值国内股市最火之时,虽然经历了“5·30”但股市依然没有转向,尤其是“国”字号的大盘股。但是,相对而言,国际上却一直暗流涌动,关于次贷的影响也时隐时现。到了下半年,次贷影响逐步扩散,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此次次贷危机会席卷全球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面对次贷危机的威胁,各大投行神经异常紧张,看似平静的市场似乎弥漫着一股异样的气息。随着暗流涌动,资金紧张现象开始出现。很多金融机构旗下业务和资产有意向出售。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平安保险看到了个中的机会,准备迈向国际市场大展拳脚。多番研究之后,富通集团及旗下业务成为中国平安的目标。

在一系列秘而不宣的调查和接洽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07年11月29日宣布斥资181亿欧元收购欧洲前15大金融机构之一富通集团418%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对已经危机四伏的富通集团来说,中国平安的加入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但当时中国平安雄心勃勃,并没意识到潜在的风险。中国平安购进股份的价格在当时似乎也是一个“抄底价”了。但这一抄底,却把自己抄在了楼顶,当然这是后话。

此消息一公布,平安H股开盘就大涨5%,一下子扭转了近半个月的颓势,盘中最高价达到过8515港元,上涨接近9%。最终以832港元收盘,成交金额达29293亿港元。从整个证券市场反应看,一方面对中国平安的收购行为没有预料,另一方面对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这么大型国际金融机构也抱有信心。因为就中国平安当时的资本实力而言,有汇丰银行雄厚的国际背景做后盾,未来似乎可以寄望。中国平安自然更是信心满满。此时它其实还留有后招,准备扩大战果,打一场漂亮的收购战。

就在国内A股尚有余温时,中国平安2008年1月21日传出消息,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发行不超过412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中国平安A股周五收盘价9821元计算,增发A股筹集资金将达117852亿元,两项再融资总额将达1591亿元左右。近1600亿元融资计划不仅把尚有温度的A股打到了冰点,也让自身股价遭受重创,这是中国平安也没有估计到的。

连续两天中国平安的股价被打到了跌停板上,一个月以后,股东大会通过了该方案,又刺激A股大跌。从此,A股进入了漫漫“熊”期。其实这事并不意外。首先,外界并不知道中国平安在收购富通集团成为单一大股东之后,还会继续对富通进行大动作。其次,即使知道了,当时国际、国内金融形势都有点山雨欲来之势,突然来1600亿元的扩容,市场情绪自然承受不住。

随着时间推移,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计划也就拖下去了。融资计划虽然没有按照预定计划走,但是对于已经有了下一步计划的中国平安来说,一切都不能改变,因为中国平安根本就“不差钱”,一切都不能阻挡中国平安的国际化战略。于是就有了下一步的行动。

从不断增加持股富通集团,到提出增发后的1月22日,中国平安对富通持股比例已经由418%增至499%,总对价也从181亿欧元增加到211亿欧元。两个月以后,也就是2008年3月20日,中国平安公告称:将以215亿欧元投资富通集团旗下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股权。而交易完成后,中国平安将与富通银行成为富通投资的最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交易中分别担任平安和富通银行独家财务投资顾问的是摩根大通和美林。4月初,富通年报中再次显示出中国平安的新动向,希望能持有富通银行7%股份,当然需要获得许可。可是慢慢的,次贷危机的连锁反应加大,到了7月初,中国平安对富通的投资累计浮亏已经达到了100亿左右人民币。

为了表示对富通的支持并稳定投资者信心,中国平安在7月3日发布澄清公告称,半年报不会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到了8月,随着增发无望,加上国际形势的全面恶化,已经骑虎难下的中国平安只有继续持股,以10欧元/股的价格参与富通集团共计80亿元的筹资计划。而此时,在3月投资215亿欧元购买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股权计划也不再提起。到了2008年的10月,中国平安再也扛不住了,于10月5日发布公告,决定在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进行一次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将截至9月30日投资富通所产生的约157亿元浮亏转入利润表中反映。同时,以215亿欧元的对价投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交易在协商下宣布交易终止。

其时,中国平安对富通投资额已缩水至656亿元,浮亏扩大至172亿元。基本上等于宣判中国平安历时近一年的投资计划失败。而到了11月,随着富通内部问题不断出现和官司缠身,中国平安对富通投资累计浮亏损已经达到了200多亿元,最低时近239亿元的投资仅剩7亿元。只一年时间,投资几乎全军覆没。到了大半年后,富通股价才重回2欧元上方,而中国平安收购富通的平均成本是1905欧元。

一场轰轰烈烈的海外并购,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从整个事件来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平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当时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逐步开始扩散,并由各个投行逐步扩散到各大银行。这一点普通百姓可以不在意,但是作为国内保险巨头,有强大的汇丰做后盾的中国平安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回过头来看,当时看似抄底的行为,几乎就是被套了个顶。

第二,过于信任担任投资顾问的摩根大通,根据它的研究,富通集团17年中,平均分红率超过65%。而就是这个数据让中国平安更加相信其未来的前景。但是却忽略了在投行当中最擅长的就是计算数字模型和利润的集合。在一些对冲基金中可以把很多的金融衍生品的对冲做得天衣无缝,按照他们的计算,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在次贷危机面前这些金融衍生品释放的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对国际机构的过于信任,决定过于草率,也是收购失败的原因之一。另外,2007年11月富通正为次贷带来的资金问题周转忙得焦头烂额,如果在当时等一等、看一看,即使还会下注,成本也会降低。由此看,中国平安的贪功之心是罪魁祸首。

还有一些疑点,就是1993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吸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公司参股,而在2005年,汇丰银行出资81亿港币收购高盛、摩根手中991%的中国平安股权,让他们10年投资收益达数十倍。如此2007年以后中国平安的投资失败结果就让汇丰受损失,当次贷危机逐步消弭之后,高盛因在次贷期间做空曝光。高盛等公司总能很蹊跷地躲过灾祸。最有意思的是帮助中国平安做顾问公司的摩根大通,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出售了2006年和2007年初发放的大多数次级贷款资产最终成功地躲过次贷危机。中国平安却没有躲过。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国际性投资的时候,如果你自己本身不了解游戏规则,很容易吃大亏。

当次贷危机出现重重危机,还没有了解、研究国际形势以及对方企业的时候,就贸然出手,结果往往损失惨重。数百亿的损失和一年辛苦换来的,仅仅是对国际市场认知教训,这学费确实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