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企业由国内走向国际已经是大趋势。但是在企业走向国际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笃信“走出去”就能够发展好,就能够成为一个国际化大企业。这是明显的认识误区。
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改革开放以来成就了很多知名品牌,在国内也极具竞争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国内成功的经验照搬到国外就能管用。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停留在过去的成功中。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当我们企业打算走出去的时候,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好大喜功,对国际上的变化应对准备极不充分。
先来说说国企和央企一些海外之旅。从规模来讲,不管是中投、中国平安,还是中铝、中海油,都是全球数得上雄厚的企业。但是企业自身却比欧美国家企业缺少了完善的运作机制。他们出海时往往只看到机会,对投资风险完全没有预料,过于相信金融投行为主的投资顾问。在金融投行的立场,任务是让交易达成,这也是他收取顾问金的职责。但却无法保证他们不会利用一个个交易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本身这些顾问公司的背景就是与之有利益关系金融公司的同谋。这种前提下首先就要有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班底,而不是完全依赖投资顾问。
从中投投资“黑石”的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黑石”虽然所管理资金似乎很雄厚,但这种私募性质利用杠杆对冲的基金公司在美国可以说遍地都是,且风险也相当高。公司管理人上市后分别迅速套现4492亿美元和188亿美元,公司财产逐步被个人瓜分,后来“黑石”官司缠身,也是因为隐瞒了公司的不良业绩。对于后来股价大跌,“黑石”掌门人清楚得很。
后来“黑石”走进中国,逐步由高风险高杠杆的金融投资基金,演化成了实业企业集团,此时,整件事才清晰起来。中投花巨资的海外投资,买了一个高风险高市值的公司,占股比例很低。被拖入泥潭不得不再出资罩着它,不罩着就等于前期投资白花了。继续投资最终的目标也只是“解套”而已。对“黑石”来说,换来的就不仅是老大哥罩着了,还借着这座桥梁到中国内地并购企业、投资地产。到2010年的8月,中投对黑石的投资浮亏仍旧达到61%,但是“黑石”在国内的投资赢利却在三年内翻了一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我们对国外的一些资源类企业或者实业公司进行并购时,往往要花更多金钱,还不一定能收购成功。原因就是各国对于资源保护政策和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极具警惕性。除了政治的原因以外,其实最重要的是不想把手中的资源垄断权拱手相让。当他们企业遇到危机的时候,企业本身会想要利用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资源扩张的特点,或暗度陈仓,或者钻空子坑你一把。当地政府从中更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制造障碍、装聋作哑。
中铝二次参股力拓就可以看出,力拓当时面临着巨大危机,单就其本身因扩张过快造成负债过高,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是岌岌可危。
如果没有第三方援助,其可投资的吸引力已经不强,债务很可能被要求提前清还,结果或者破产重组,或者被分割出卖资产。而中铝的适时加入,不但让力拓赢得了谈判时间,还增加了谈判筹码。
一方面利用中铝,另一方面积极找别的谈判对象,最终使其奸计得逞。可怜忙活了几个月的中铝,彻彻底底被玩了一把。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更是受到了美国政府干预,一家规模并不大的优尼科都会有这么大的阻力,就是在警告我们,想要收购美国石油公司,门都没有。
国有企业由于政府背景加上雄厚的实力,往往“不差钱”。但“不差钱”不代表钱就可以随便打水漂。当企业海外投资的时候,往往就会被国外企业“盯上”加以利用,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两种文化不同和资本运作风格的不熟悉也让我们吃了大亏。
我们总是相信海外企业在其本国内“遵纪守法”具有诚信,就理所当然认为他们对我们也会这样。但实际上是,在本国内不管怎么守规矩,一旦与我们接触,就变成了贪婪的狼,一定要在我们身上挖下一块肉去。因为欧美国家对本国企业要求严格,法制较完善,一旦作怪就会遭受巨大的成本损失。轻则倾家荡产,重则招来牢狱之灾。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自然会非常恪守本分。但这些企业,来到其他国家的时候,就会露出贪婪的本性。在这种出海就面临不公平规则的前提下,加上有错误判断和不成熟的思想,自然要吃大亏。
再来说我们的制造型民企的海外之旅,从TCL收购汤姆逊、阿尔卡特,到联想并购IBMpc业务,其实都有共通之处。当一个个并购计划高调宣布之后,往往会受到业界的关注以及舆论的褒扬,内中苦果却往往是自己吞咽。
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制造型企业海外并购,其共同的特点首先是以蛇吞象的姿态出现。付出的往往是企业多年积蓄或巨额融资,进行并购时也是以让对方换股套现的形式出现,这样自然不会对对方有所牵制。就是因为对方毫无顾忌,收购过来的企业往往也是一些落后产能,或者是看似庞大但机构臃肿,需要大量后续资金和人才系统进行重新整合管理才行。一旦资金及人力资源网络没有马上跟到位,就会产生一个又一个的资金空洞。与国企不同,民企融资空间有限,生死往往就在一线之间。好在案例中TCL悬崖勒马并进行了大手笔改革,对人才系统也重新构建,海外机构大幅度削减,建立了有效的营销系统,所以才逐步转危为安。但现在看来仍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不是TCL拥有多年资金和品牌基础,很可能会连累整个集团倒下。
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联想并购IBM的行动与TCL几乎如出一辙,带来的效果自然也就十分相近。同样都是买了一个庞大无比的“壳”,被这个庞然大物拖住了行动步伐。最终核心竞争力没有了,逐渐失去了市场。
TCL如果不是后来把主要精力拉回来与三星合作开发液晶模组重新掌控彩电业务核心竞争力,想要翻身也很难。所以,当企业意识到自身需要什么的时候,才是真正走向成功的时候。
因此,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在走向国际之前,在国内就该有一套风险预警系统,这样,对海外战略扩展就会有的放矢。企业自身的投资监督非常重要。国内企业投资往往是最高领导拍板,下面执行,股东大会监督力没有得到体现。风险评估体系也完全没有建立。当一只没有任何防护的绵羊走出护栏之时,被恶狼盯上也就不奇怪了。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但是不管要怎么出去,都要学会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