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得懂的经济内幕
27438000000023

第23章 啤酒争霸之巨头并购

中国啤酒行业争斗已经持续了近20年,这近20年的竞争格局犹如一场古代战争。从开始的群雄并起、三足鼎立,再到如今的高手林立,经历了沧桑巨变。

从啤酒行业竞争当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审时度势,结合自己自身有序竞争,累积实力,则企业发展会越来越强,如果进入恶性竞争甚至为“抢地牌”盲目扩张,则很容易伤及自身。下面,我们就透过啤酒行业这十几年的巨变来分析企业巨头们曾经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

20世纪90年代,我国啤酒生产厂家曾达到数千家。就像是古代小诸侯国,虽然厂家众多,但能够有实力崛起的却并不多,只有其中几家企业逐步崭露头角。

第一家就是青岛啤酒。青岛啤酒是一家百年老厂,改革开放后虽然一直占据行业第一,但真正发展还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3年,青岛啤酒在A股和香港H股募集资金超过15亿元,并由此开始扩张之路。与青啤同时并起的还有燕京啤酒,在1994年以前,青啤还是全国第一,1995年开始,燕京啤酒产量已经可以与青岛啤酒并驾齐驱。之后,燕京啤酒同样在A股与香港红筹股上市,总共募集资金30多亿元,这样就有了后来和青啤竞争的本钱。第三家是华润啤酒。与前两个企业相比,华润啤酒比较年轻,在当时也没有真正形成较大规模,且主要占据东北市场。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1年之间,基本上就是燕京与青啤之战。

在当时,啤酒行业基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啤酒行业正在从群雄逐鹿的小企业状态开始向产业巨头靠拢。就像是古代战争一样,谁占的地盘多,谁就可能是将来啤酒行业的老大。

于是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的扩张竞赛由此展开。燕京当时已经逐步打开华北市场,北京几乎是燕京啤酒的天下。并且为了阻挡青岛啤酒的扩张,燕京啤酒透过兼并和收购,在全国建立了几十个生产基地,开始对广东进行合围。

面对燕京啤酒的战略布局,当时青啤掌门人彭作义曾经说过“前有狼,后有虎,中间一群小老鼠,打完老鼠打老虎”,可见当时青岛啤酒已有全盘计划。青啤扩张比燕京锋芒毕露得多,其掌门人彭作义作风也像十足的将军,一上战场所向披靡。在并购步伐中,青岛啤酒南到广东北至东北,以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线进行了全国性扩张。

短短几年内,青啤就收购了全国40多家啤酒厂。甚至把触角伸进了燕京啤酒的腹地——北京。继收购了上海嘉士伯之后,青岛啤酒连续收购北京五星啤酒厂和三环啤酒厂,直接威胁到了燕京啤酒的大本营。燕京啤酒大惊之下,也曾经想深入青啤的腹地——山东,甚至一度到青岛进行宣传。可是毕竟青啤有百年根基,加上运输难题和青岛人爱喝散啤的特点,燕京啤酒并未占多少便宜。但其在山东的布局,还是对青啤造成了一定的威与燕京争夺市场的同时,青啤对华润的进攻也逐步展开。2000年上半年,青岛啤酒成功并购原鞍山迈威啤酒厂,矛头直指华润所在的鞍山瑞德胁。

公司。华润也做好了准备,对批发商和零售商实行封闭式渠道管理,这一招确实奏效,没有让青啤占到便宜。但青啤绕过批发商直接送货到零售环节占有市场,并做了一连串的营销手段,逐渐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不过华润面临自己的家门之战也绝不会屈服,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这场并购战,让原本数千家中国啤酒企业,迅速缩小为100多家。种种迹象表明,青岛啤酒似乎占了上风,已成为行业老大。

这时,青岛啤酒还没有意识到,由于跟对手抢地盘式的竞争拉长了战线,逐渐把自己拉向了危险的边缘。此时意气风发的青啤掌门人彭作义,却并没有看到青啤未来的危机。

可能也是因为多年操劳,正当壮年的彭作义因为心脏病发作,过早离开了他多年经营的青岛啤酒。应该说,彭作义掌舵青啤的几年,青啤是有着巨大飞跃的。尤其是上任初期,企业赢利能力以及组织架构相对薄弱。在他的管理下,青啤有了质的飞跃。不过到了2000年,由于这种过快发展和过长的战线,青啤也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掌门人的突然去世更是让青啤的未来风雨飘摇。

这个时候,新掌门人的出现和他的一系列措施,改变青啤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