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得懂的经济内幕
27438000000052

第52章 再也淡定不了的“塑化剂”事件

“瘦肉精”事件的影响刚刚过去,消费者情绪也开始平复的时刻,一个由台湾企业点燃的新一轮食品安全和品牌危机又出现了,这就是“塑化剂”事件。该事件虽然始发台湾,但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及隐患存在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见的。不仅在台湾本土,甚至远至香港、内地以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此类问题,产生的破坏和影响力直接扩散到全国,并产生了新一轮“食品安全,人人自危”的境况。

其实“塑化剂”是台湾的叫法,在大陆一直叫增塑剂。其实它是工业中用在塑料制品中的一种添加剂,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在台湾,把它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会干扰人体荷尔蒙,对人体生殖系统造成伤害,毒性要比三聚氰胺厉害20倍。当年三聚氰胺事件中国乳企永远也忘不了,差一点造成整个产业瓦解,但其危害性和塑化剂相比竟然不值一提。也就是因为这样,当此事件掀起波澜后,所涉及的范围就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了,只要是与塑料包装或食物有关的行业都被危机侵扰。

“塑化剂”事件的起因非常意外,是台湾的一位杨女士关心孩子健康意外发现的,她本身是位检验员,所以做检验比较方便,她本来是对益生菌食品做检验,探究是否含减肥西药或安非他命,却发现气相层析仪上出现异常波状讯号,结果最终发现是塑化剂DEHP。进一步化验确定并非包装融入问题。此问题非常严重,于是台湾卫生部门通知检方,循线查到源头,原来是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食品添加物“起云剂”,违法掺入塑化剂DEHP。

“起云剂”是合法食品添加剂,可以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还能让食品口感更好。其成分是由棕榈油、乳化剂等多种物质添加混合制成,因此其本身是不具有毒性的。不过棕榈油成本本身就比“塑化剂”贵五倍左右,而塑化剂掺入也能达到相同的视觉、味觉效果。在这种巨大利益诱惑下企业放弃了应该有的责任心。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就是铤而走险用高毒性的“塑化剂”取代了棕榈油生产塑化剂的一个典型。该公司想不到的是,他们如此投机取巧行为不但导致了其企业身败名裂,还因此影响了所有相关行业并产生连锁反应。涉及地区几乎遍布整个亚洲,成为台湾30多年来最大的一起食品安全危机事件。

2011年5月23日昱伸公司事件被发现之后,土城宾汉公司生产的同类产品也被发现含塑化剂。由于“起云剂”是饮料和食品的一种添加剂,这两家厂商生产产品又是供货多家品牌的大厂商。所以事件很快就由单一企业的产品问题扩散到诸多行业,涉及很多海内外著名品牌企业。先是一些饮料类品牌,如悦氏运动饮料,统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包括芦笋汁、甘蔗汁、金橘柠檬汁等多种饮料,以及多家果汁生产企业。到后来逐步扩散,除了运动饮料外还有果汁、果酱、浓缩果糖、水果粉、益生菌产品等数十种产品。甚至在一些食品、方便面、保健药品中也发现了“塑化剂”的身影。截至2011年5月27日,受事件牵连厂商近200家,使用过遭污染原料的制造厂商多达95家。

事件影响逐步扩大,很多产品已经销往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此大陆极为重视,经查上海口岸2011年3月曾进口792箱“悦氏运动饮料”,可能含这种“起云剂”。进口商已采取了召回措施,到5月27日,已从市场上召回并封存5019瓶,库存518箱。另外大陆也展开了监察塑化剂的行动。至6月底,福建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共检查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餐饮服务单位98万家,查处违法行为112起,责令39家生产企业停产整顿,暂扣生产许可证12张,8起案件移送公安部门进一步查处。

2011年7月,大陆暂停进口台湾受塑化剂污染相关问题企业增至318家,相关产品增至860种。台湾方面也加强了对塑化剂的监管,台湾环保署环境卫生及毒物管理处2011年7月20日公告26种列管的毒化物。包含DEHP、DNOP、BBP、DINP、DIDP、DEP、DMP、DBP共8种塑化剂提升列管层级,从第四类改列为第一或第二类,剩下的甲醯胺和安杀番等18种化学物质也列为毒性化学物质。

尽管台湾相关监管部门加强了监管,但是这种“亡羊补牢”的监管方式还是无法阻止影响的扩散。事后调查,台湾昱伸公司被查出将塑化剂DEHP当做配方生产“起云剂”长达30年,原料供应遍及全台。可见其影响和潜伏期已经极为深远。由于塑化剂所涉及的行业和种类太多,几乎遍布了民众所能够接触到的饮料以及食物,造成了全台湾对于“塑化剂”的恐惧并人人自危。

据台湾国泰金控调查显示,在“塑化剂”风波过后,民众对餐饮业消费支出减少幅度超过五成,仅有8%,19%的民众减少5%-15%支出。台湾当局食品安全政策及商家的可信度是影响民众在餐饮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超过四成受访民众反映,台湾当局须强化食品安全政策的可信度;有25%民众认为,店家必须提供有力证明,才愿意恢复到原有的餐饮消费支出水准,有12%民众反映未来一年都会减少在餐饮业消费支出。“塑化剂”事件使台湾多年来一直兴旺的夜市经济也受到影响,而各地方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挽回信心。台北“市长”为提振民众对夜市的信心,亲自到台北夜市区试吃,并表示会严格监察,检验合格的商家会发放合格标志并可放心就餐。即使是这样,民众恢复信心也尚需时间。

从这件事情起因,到后来发展到行业危机,甚至出现了对整个食品安全的人人自危,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是,真正因为外包装产生塑化剂污染机会很小,更多是人为因素。也就是说,整个事件,仅仅是因为黑心厂商为节约成本,明知危害前提下仍然坚持使用塑化剂。而事件“火头”昱伸公司,作为一家从事该行业生产多年的老厂商,并且提供给多家知名企业产品,竟然已经用塑化剂做了30年,而这30年竟然没人发现,也没有同行业下游企业做监督。最终却被关心孩子健康的妈妈发现。

在这位妈妈成为大家感激的英雄的同时,除了对相关监督部门质疑之外,就是拷问到底企业在用什么做品牌。昱伸等公司毫无疑问作为很多饮料及食品企业产品提供商已经逐步做起了自己的业内品牌。但是这个给多家企业提供产品的厂商竟然可以连基本法律底线都不遵守,为了眼前利润就牺牲自己商业必须遵循的道德底线,其急功近利的心态可见一斑。对于那些使用该企业“起云剂”的企业们来说,虽然好像它们是被连累的,似乎很无辜,但本身自己企业所用原料和添加剂只要经过一般检验程序就能够发现问题,然而用了多年却一直没有发现,直到问题出来。这和“瘦肉精”事件中18道检验形同虚设有着异曲同工之相似。

急功近利的奸商碰到了没有认真检验同样浮躁的企业,就形成一条大的产业链条隐患。而此事件中不仅台湾本土,直至大陆在各项稽查中也查出了很多问题,很多企业因此被查处。说明其使用塑化剂做添加剂并不是台湾“专利”。好在对于台湾产品及时查处,内地企业及时整顿,才没有造成大陆相关企业的品牌危机。但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模式提出了警示。为什么即使一些大型知名企业,也这么急功近利?为了所谓节约成本,牺牲大众健康,置自己的品牌与危机隐患中而不顾,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于眼前利益高于一切的企业短视发展思路。近些年,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我们看到的太多,但品牌化企业出现食品安全危机的规模化趋势,不仅严重影响大众身体健康,更对产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