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得懂的经济内幕
27438000000053

第53章 食品信任危机账单该谁付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尤其2010年至2011年间,食品安全大小问题层出不穷。为什么现在会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呢?其连锁反应让企业都或多或少遭受到一定的打击。它的发展形态是怎样的呢?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出现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但那时还没有“普及化”,其行为也仅止于小商小贩。2000年后制作食品加化学、工业用品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事件也开始出现。2010年以后,经曝光的事件花样翻新,除了众所周知的“地沟油”、毒豆芽、“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染色馒头、牛肉膏、硫磺姜等事件也层出不穷。

从发生时间的趋势变化中可以看到,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从单一、个体性问题逐步开始演化。一开始只是个别现象,出现在一些局部的地区及个别小贩身上,添加工业原料品种也比较单一。但是近两年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扩散,不但在全国各地频繁出现,而且居然产生了相关产业链运作。比如“地沟油”事件,“地沟油”生产销售已经出现了规模化。也就是说,从“产品原料”采购,到加工制作、货品储藏、运输、批发、零售都有了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可以说,这种对大众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的“产品”,其产业规划和制造过程竟然比很多正规企业的制造流程还要好。其造假程度之高竟然连专家都无法用肉眼区分。这的确是很可怕的事情。

还有染色馒头以及各种蔬菜种植催熟剂、硫磺姜等等,添加进去的工业用原料桶上,竟然都有标注说明每次添加多少,这些产业经过常年运作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供需链。非法“产品”规模化生产形成产业链,是近些年来面临越来越危险的一个信号。

除了非法产业逐步扩张,知名品牌产品也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和食品安全危机。从前几年出现的“冠生园月饼”事件,到这两年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雨润”问题肉事件、震惊海内外的台湾“塑化剂”事件,再到2011年年底出现的多家速冻水饺细菌超标事件等等,这里面的事件基本都与各大知名厂商有关。

事件一旦曝光,对企业商誉、消费者信心、食品安全都有极大影响。直接对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格局产生不良后果。有一些“专家”把罪责怪到了消费者头上,其理论也言之凿凿:谁让大家喜欢又便宜、外观又好看的食品的?这观点极其荒谬,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自然是愿意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这本身无可厚非。再说百姓有外观需求就可以用造假形式来实现吗?就代表可以违背良心挑战法律?另外“专家”还指责消费者判断能力有问题,并说消费者应该养成判断产品有无质量问题的习惯。这一观点更加滑稽,消费者是通过正常渠道购买的产品,生产销售这些产品的大部分都是通过正规渠道流向市场的。而购买市场的合法途径的产品,难道还要练一个火眼金睛把自己“训练”成专家?大家都是专家了,还要那些“专家”干什么?单纯说消费者需求让非法市场壮大,这本身就是伪命题。

从整个产业发展格局来看,食品消费市场管理漏洞是一个方面。虽然这些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但是相关的法规监督体系却并没有跟随这些产业的壮大也发展完善起来。较为滞后的监督体系造成了这些非法产业蓬勃发展。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如果想有效监督,则必然要从产品链条每一个方面进行细致管理和监督。各部门分工明确,不能只靠联合执法解决问题。

正是由于目前监督体系漏洞较多,才助长了非法食品添加产业的蓬勃发展。

从一些典型知名企业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时间点来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很多事件发生时间点有着非常大共同点,其发生原因巧合到了诡异的地步。先从冠生园月饼质量事件开始。发生的时间点在2003年到2004年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在2008年,而双汇的“瘦肉精”事件、雨润问题肉、台湾“塑化剂”事件,则集中发生在2011年。

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这些品牌企业食品安全危机发生时间都与经济发展趋势有关。2003年至2004年,正好是新世纪实体经济出现第一次发展瓶颈的阶段,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等投机行业。2008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实体经济遭受第二次考验。2011年,实体经济再次进入冬天,而此次危机范围比2008年还要大,而这一年食品安全危机发生频率也是最高的。

这仅仅是巧合吗?我们再回来说说“地沟油”。我们普通食用油企业的净利润也不过是5%左右,而这个数据也几乎等同于整个实体经济的普遍利润率。那么“地沟油”呢?整个产业链条每个环节的净利润几乎都在30%以上。相比较而言,原本实体经济就出现了危机,加上对于违法生产监督又相对滞后,就让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想法。2003年至2004年间,房地产蓬勃发展,其巨额利润刺激了实体经济某些厂商第一次铤而走险的潮流。2008年呢?由于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债务危机袭来。迫使很多厂家为了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要求,改为进一些低成本原料做产品。2011年更是如此,由于经济持续走入寒冬,各企业对于质量要求更加轻视。而那些品牌企业,虽然还没有造成企业危机,但不断降低的利润也就让它们更加重视成本以及产品原料的可加工比例。忽视产品检验就成为常态。从这一方面来说,企业急于提高利润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以质量做代价最终受害的是自己。

不过,虽然企业急功近利造成了品牌食品安全事件频出,这也仅是一个结果,却并非根本原因。因为从整个产业发展来看,能够造就一个公平竞争平台、有序监督体系以及经济格局合理化才是最重要的根本。而一旦这些方面问题没有解决,则必然让企业发展走向歧途,并不断出现新的急功近利企业。非法食品产业发展越壮大,对相关合法企业冲击越大,因为这就意味着非法企业与合法企业在不公平、不同成本状态下竞争。虽然老话说“日久见人心”,但是有的企业不见得能挺那么久。它们出了问题,就等于竖了一个样板,那就是诚信无法生存。

因此,想要食品安全有保障,则必须还市场公平性,这样才会造就一个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市场氛围。大众健康可以保证的前提下,经济发展也会更加蓬勃健康。

其实不仅仅是食品安全,很多的产业发展也是一样。不过也有一些企业仅仅为了暴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品牌造就的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畸变因素,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