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对决:即将爆发的中美货币战争
2750600000006

第6章 美国金融战争的秘密

与黄金脱钩后的世界货币美元,有着世界通行的购买力,理论上而言,只要其他国家愿意接受美元,美国可以在一夜之间把全世界都购买下来。因为,这个时候的美元,不过是一连串数字而已。金本位时代的英镑或美元,虽然有货币霸权,但却做不到这点,因为作为货币发行的锚的贵金属是有限的。

因此,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如何创造更多的美元资本,成为华尔街最大的利益所在,也是美国的利益所在,因为这些资本的创造最终会演变为对他国财富的无偿占有。

在资本大创造的过程中,美国成为世界性资产泡沫的最大吹鼓机。而一旦美国通过利率与货币政策,扭转世界资本流向时,就会带来资产泡沫的大破灭。

按道理说,美国也会与其他国家一样,承受泡沫破裂所带来的财富消失与经济停滞。但是,美国却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以及其世界金融波动源头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转嫁了损失与危机。

美元资本无限创造与“大而不倒”

从货币大创造到资本大创造

话说老美这个财主,在发现自己有了无限印刷通行钞票的权力后,一开始就大印特印了一回,结果闹到一个鸡蛋涨到了100块,10年里价格居高不下。别说其他人,兄弟们都带头反了,再这样下去,自己的老对手,就要抢自己的地盘了!为了保住自己的这个印钞特权,老美只好回收了许多钞票。

难道这印钞的特权,是一个只能看不能用的权力?

老美不甘心。如何既能最大限度地用这个特权,从别人那里获得财富,又不损害自己的这个特权呢?老美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钞票就不印那么多了,就1万块吧。不过,院子里的树,地里的瓜果,花花草草什么的,都可以用来编个号码(相当于发行债券),这个号码呢,可以拿来当钱使,家里的儿子、孙子要买别人的东西啥的,可以拿这个来跟大老婆、小老婆换现钞去花。儿孙多没关系,多编点号码就是了,别整那么多钞票,反正村里村外,赚了我的钱后,还得把钱存在我家柜子里,存别人那我不认,出了假钞,我也不负责!

村民们赚了我的钱,可以买我的这些号码,本人郑重承诺,将来这树啊,地瓜啊,花草啊什么的,开花结果,长出二代,谁有号码,都可以来分红,即使敌人也不例外。

以上这个虚构的故事,正是美元霸权从货币无限创造到资本无限创造思维大转变的一个写照。同样,本书的资本无限创造概念,指的是创造资本的界限,是以全世界的资本需求为边界,而不是以本国经济的需求为边界。

美元资本与美元货币,它们有什么区别?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金融教授史密斯正赶往回家的路上,突然之间,草丛中蹿出了一个蒙面歹徒,用枪顶住了史密斯的后背。“你是要钱还是要命?”歹徒低声喝问。

“你说的钱,到底指的是什么?”史密斯教授习惯性地脱口而出。“疯子?!”歹徒推开史密斯教授,失望地走了。

对非金融专业人士来说,钱就是钞票。但是,对史密斯教授这样的金融业内人来说,钱的形式就太多了。钞票、支票、证券,乃至金银珠宝和房产等实物,只要可以用来作为交易媒介的,都可以称之为钱。

在西方经典的货币金融学中,货币的定义是“在产品和服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它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交易媒介、记账单位与储藏功能。

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所著的经典货币金融学教材《货币金融学》指出,货币的定义对不同的经济学家,存在着不同的界限,不存在一个单一而且精确的货币或者货币供给的定义。

在米什金看来,债券、股票、土地、房屋、艺术品、珠宝这些财富,其实都可以用来作为交易媒介,也拥有价值储藏功能,当然也可以用来做记账单位。但是,它们之所以不是货币,是因为它们在一个关键的领域难以与货币相媲美,那就是流动性(Liquidity),即某一资产转化为交易媒介的便利程度与速度。

货币是流动性最高的资产,它无须转化为他物就可以用于购买行为,而其他资产在转化为货币的过程中,都需要付出交易成本与时间。

根据流动性的强弱,美国的货币统计被分为M1、M2与M3等。

M1是美联储公布的最狭义的货币指标,它包括流动性最强的资产:通货、支票账户存款与旅行者支票。 M2则是在M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流动性不及M1的资产(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份额),以及其他一些能够以较小的成本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资产(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实际上,对这样的货币定义,也随着许多金融衍生品的出现,而变得有点过时。

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都具有准货币的性质。之所以说是准货币,是因为它们在流动性上比不上通货,而且可能因为流动性不足,而出现价格扭曲。但是,如果流动性也非常好的话,那么,它们就几乎等同于货币。也就是说,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资本产品,完全可以发挥与银行贷款融资一样的作用。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并确立纸币美元霸权之后,美国开始了10年的信贷大爆发,从而导致了西方世界的大滞涨。直到里根第一任期,大幅度提升美元利率,才算保住了美元霸权。

但是,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进行无限印刷与创造,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冲动,因为只要其他国家接受美元,美元这个白条,就可以暂时或者永久占有他国的财富。

如何既能尽量无限制地印刷美元,又能不引起本国的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国家的反对呢?答案就是打造一个强大、高效流动的资本市场,尽量以比较少的货币,支撑最大限度的融资需求。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一个庞大、多样化的资本市场,从而使得各类融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建立一个高度自由化的市场,破除一切阻碍资本流动的法规、制度与陈旧思维,鼓励一切促进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创新,让货币在资本市场的流动速度尽量达到最大,从而能够以最小的货币基数,满足最大的融资要求。

两者合一的结果,就是最小的货币基础和最大、效率最高的资本市场。而这正是30多年来,美国不断拓展的金融自由化的目的所在。

在此,我们不妨简单看一下,美国在这种资本创造思维的大转变之后,美国金融市场自由化与大创新过程中的一系列大事件。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储蓄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取消了对储蓄机构存款利率的限制,消除了对银行与储蓄机构的一个重要约束。

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根据该法,允许储蓄机构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购买垃圾债券。

1986年3月,美国废止Q条例,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货币市场基金等一系列机构诞生。

1987年,美联储答应了银行提出的要求,允许银行从事《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及其修正案所禁止的一些业务。新的规定允许银行控股的非银行子公司从事“银行没有资格从事的业务”,比如持有或者投资有价证券。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美国银行的监管机构美国货币监理署,也大幅度放宽了银行业务的范围。金融业的诸多管制和限制被拆除,而反垄断法也大幅度废弛。

1999年11月,实施60多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国会废止,《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获得通过,美国政府彻底拆除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藩篱,允许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从事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

1987年,担保债务凭证(CDO)在证券市场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同金融机构忙于发展创新的证券业务和投资工具,这些业务和工具允许资产持有者、债权人和债务人绕过商业银行交易。

1996年8月,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终于不负众望,发表声明,正式允许美国银行使用信用衍生品,并同意银行根据信用风险转移的情况来降低资本储备,其最低程度可以降低到风险资产的1.6%,实质上是认可了银行利用CDS解放储备金的做法。

2000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并由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 (CFMA)。这个法案基本剥夺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场外衍生品交易的监管,甚至场内交易的监管权力,也被部分拿走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经过30多年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大创新之后,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最全面、最复杂的资本市场,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基金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

到2010年,不包括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达近72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600多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总金融资产高达近700万亿美元。同期中国的资本市场的金融资产总体不过18万亿美元左右,日本是24万亿美元左右,可见差距之大。

从金融市场的规模来看,足够大这点,美国是有了。

那么,足够快、足够高效率方面,美国又做得如何呢?在这方面,一个关键的衡量数据,就是货币流通速度。所谓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次数,例如,在一定时间内,甲用10元向乙买花生,乙用这10元向丙买布,丙又用它向丁买衣服,这10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30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

要精确计算一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很难的。一般而言,人们用GDP与货币供给量之比,来计算流通速度。下页中图是近几十年来美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出现了连续的上涨,最高时的顶峰是在1997年,达到了GDP的2.12倍,2007年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也保持在1.8倍左右。

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1920—2012)

数据来源:美联储、美国经济分析局

用GDP来算货币流通速度,只能反映商品交易领域里的货币流动状况。因此,并不全面。如果把700万亿的美国资本市场里的交易考虑进去的话,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就更加惊人了。

如果说美国的货币流动像水流,那么其他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只能算是泥石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正是由于资本市场流动速度的高效,让美国能够以一个比较低的M2增长速度,维持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从而达到了美元资本实质上无限创造的目的。而这无限创造出来的美元资本,则在全世界寻找各国的财富,进行依附并随时进行掠夺。

不过,美国这个快而高效的庞大资本创造的战略,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美国有了一种新的银行,它的名字叫“大而不倒”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来临。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当天跌去508点,跌幅达22.6%,是1929年大萧条时那个“黑色星期二”的两倍,成为美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单日跌幅,相当于目前的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下跌3 200点。

5 000多亿美元市值瞬间蒸发。《福布斯》全美400名富豪榜单上,当天出局的就有38人,亿万富翁亚瑟?凯恩一夜之间背上了近千万美元的债务,绝望之中,他对准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

这一天,被华尔街称为“黑色星期一”。在全美国资本市场的一片绝望中,刚刚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出手了。

当天下午4点左右,刚刚飞抵达拉斯的格林斯潘在被告知市场已下降了508点后,立刻取消了原定的讲演安排,飞回华盛顿,当夜召开紧急会议,同顾问们研究处理危机的对策,并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决策。

星期二开市铃声响前不到一个小时,格林斯潘发表了下面的简要声明:“联邦储备委员会,根据其国家中央银行的责任,今天重申它时刻准备着发挥其清偿来源的作用,支撑经济和金融系统。”也就是说,美联储将暂时放弃信贷紧缩政策,倾其所能向银行系统“紧急输血”,以确保银行信誉,防止金融崩溃。

美联储当天购买了大量的国债,为市场提供了120亿美元的流动性,并使得联邦基金利率在一天内下降0.75个百分点。格林斯潘有关要为美国资本市场注入无限流动性的表态,很快安抚了市场,在随后的短短几个月内,人们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损失。

格林斯潘借此一战成名,开始了其辉煌之路。

而这场经典的危机大拯救,所反映的问题,则正是美国资本大创造战略的命门所在。这个命门就是,一旦出现恐慌,美国资本市场冻结得也快;投资者一旦出现恐慌性抛售,整个市场瞬间就会跌得惨不忍睹,带来财富的天量蒸发。

这就像一辆高速运行的列车,一个小石子就能让它脱轨,慢车反而这个问题就不严重。“唯快不破”最担心的就是快变成了慢。

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市场自身是无解的,美联储在这个时候出场了。可以这么说,美国从货币大创造转向资本大创造之后,美联储的任务就简单了,那就是让美国庞大的资本市场,永远处于正常的流动状态,也就是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这个任务,可以用金融危机后全球流行的一个词汇来概括,那就是“大而不倒”。在次贷危机期间,美联储再一次让全球的投资者领略了“大而不倒”的真正含义。

在投资者纷纷持币,而不敢交易,使得货币流通速度极大降低,从而引起美国资本市场流动性突然枯竭之后,美联储将其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到2013年2月,为了保证美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公开净注入了高达2.3万亿美元的资金。不过,美联储实际所做的,远比它的资产负债表所显示的要多得多。

据美国《彭博市场》杂志2011年11月28日报道,从2007年8月到2010年4月,在没有立法机构批准和监管的情况下,美联储秘密向美国大型银行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注资。文件显示,美联储截至2009年3月累计向金融体系注入7.7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这张金融危机的最新素描,取材于2007年至2009年间美联储的2.9万页文件以及超过2.1万笔央行交易记录。

对于这条报道,伯南克在一封写给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的信中表示:“这些报道中存在严重的错误和失误。”伯南克并没有说错误和失误在哪里,实际上,《彭博市场》披露的这7.7万亿美元的廉价贷款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都是美联储对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比如为一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等,这些贷款在贷出之后,很快又被归还了,因此,不会显示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 其实,这个数字要远比《彭博市场》杂志披露的大得多。2011年7月21日,美国独立参议员桑德斯在其美国参议院官方网站上的个人主页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指责美联储向国内外金融机构,总计提供了16万亿美元的贷款。“审计的结果,我们知道了美联储在整个危机期间,给美国的金融机构以及海外的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超过16万亿美元。” 桑德斯所谓的16万亿美元贷款,其实是从2007到2010年之间,美联储对美国金融机构进行的各种长短期贷款累计数额。而这个数额,最终数字则在30万亿美元以上。

从2007年底到2011年9月30日,虽然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但是美国前6大银行总资产却逆势增加了39%,从6.8万亿美元增至9.5万亿美元。这样的增长幅度,可以称得上是美国银行业资产有史以来最快的一次增长。

次贷危机让美联储用浓墨重彩的一页,向全世界描述了什么叫“大而不倒”。不过,“大而不倒”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多次上演。让我们看一下,在次贷危机之前,一系列危及美国资本市场流动性时刻美联储的大拯救行动:

1980年,美联储拯救白银期货市场;

1982年,拯救可回购协议市场;

1984—1989年,拯救许多储贷危机中的大银行;

1987年,拯救股市;

1998年,拯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2001年,拯救互联网泡沫破灭对流动性的冲击。

“大而不倒”这个词汇的诞生,便是来自1984年对储贷危机中一家银行的拯救行动。当年,美国第7大银行——大陆伊利诺伊州银行由于以未保险的短期融资,鲁莽地进入了高风险的贷款领域,而当投资者因为担心银行的偿付能力而突然撤资之时,大陆伊利诺伊州银行就变得不堪一击。

考虑到其倒闭对美国流动性的巨大冲击,美联储承诺为大陆伊利诺伊州银行未保险的短期融资提供保护,其中也包括那些超过法定保险限制的余额部分,从而避免了该银行的破产。

在听说美联储对大陆伊利诺伊州银行进行了救助之后,康涅狄格州参议员斯图尔特?麦金尼打趣说:“我们有了一种新的银行。它被称为‘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银行——TBTF,这是一种绝妙的银行模式。”“大而不倒”从此便流传开来。

可以说,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美联储的核心任务,就是保证美国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充沛。美国庞大的资本市场,就相当于一个庞大的货币魔术池塘,任何美国机构的融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从而支撑了美元资本的全球扩张。

美国独有的资产“泡沫固化”战略

两张图表里的秘密

在美元资本大创造与全球大流动的过程中,美国吹起了全世界的资产泡沫。按道理说,美国自身也会出现资产泡沫和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衰退。但实际上,我们看到,1971年以来,美国完全无视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其GDP在全世界保持了一枝独秀的连续增长。

首先来看两张图表。一张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GDP增长与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GDP增长情况对比;另一张是美国1890年以来,GDP增长曲线图。

资料来源:世界知识年鉴统计数据

1890年以来的美国GDP曲线

数据来源:美国历史统计数据以及美国国民收入与产出统计

不难发现,从1971年到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只有一个国家实现了GDP长周期无回调的增长,那就是美国。

当欧洲和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GDP,因为资产泡沫的破灭,导致经济下挫时,美国的GDP却一路上涨,根本没有出现西欧和日本那样的长期经济负增长,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

而1971年前后两个阶段,美国GDP增长曲线,同样也显示了截然不同的特征。在1971年之前,可以清楚看到,192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及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都引起了美国GDP的大幅度、长时间的回调。这种回调在美元金本位霸权建立后的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也同样出现过。

但是,1971年之后,尽管有1974年严重的经济危机,1987年的华尔街最大的股灾,1990年的经济小衰退,但是,美国GDP增长却没有明显的长期回调。

美国的GDP为什么可以无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增长周期,也无视美元汇率的波动周期,而实现独立、反周期的增长?

其秘密就在于,美国利用美元资本的无限创造能力所实施的资产“泡沫固化”战略。

“泡沫固化”战略的原理

物理学上,杠杆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借助杠杆,人可以操纵徒手不可能搬动的重物。

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杠杆”这个词。这是将物理学中的“杠杆”形象地运用在经济现象之中。

经济中的杠杆主要是通过负债或者金融衍生工具,用较少的本金支配更多的资产,从而谋取更大利润的行为。

例如:对冲基金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杠杆,通过100万元的保证金可以控制2 000万元的原油,并得到由其价格波动所产生的收益或损失。

一般而言,资产泡沫的破灭,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连环下降,这个现象就叫“去杠杆化”。不过,“去杠杆化”却不一定意味着泡沫的破灭。而后者就是美国“泡沫固化”战略的秘密所在。

假设甲拥有本金1元,支撑的资产是100元,其杠杆率100倍,而公认合理的杠杆率是50倍的话,那么,甲有两种方式可以将自己的杠杆率降到大家公认的合理水平上。

第一种方法是比较常见的,就是变卖资产,获得利润以增加本金,最终降低杠杆率。在这里称之为逆向“去杠杆”。

假设只有甲一人在变卖资产的话,甲可能会以理想的价格出售资产,若收益率是10%的话,他要卖出8.3元资产,获得0.83元的收益,从而使其杠杆率达到50倍的合理范围内。

但是,如果很多人都“去杠杆”的话,也就是投资者竞相卖出资产,资产价格就会下跌,结果是零收益甚至亏损。零收益的话,甲需要减记的资产为50元;亏损的话,甲将陷入无穷的资产减记循环,直到破产。

另外一种降低杠杆率的方式,就是增加本金,维持合理的杠杆率,可以称之为正向“去杠杆”。甲的老爸,可以赠送1元钱给甲,这样它的资产仍然是100元,本金增加到2元,杠杆率降到了50倍。

因此,如果外部的本金增加是没有限制的话,甲资产的增长也将是没有限制。这一过程,就是资产泡沫不断固化、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

这两种“去杠杆化”的方式,如果在一个体系中并存的话,就会带来财富的重新分配。

如果说,世界各国构成了一个全球财富体系的话,那么拥有世界货币美元资本无限创造特权的美国,就等于有了正向“去杠杆化”的能力。而其他没有世界货币特权的国家,则没有这一能力,而只能逆向“去杠杆”。

因此,一旦世界经济进入“去杠杆化”过程,美国与其他国家将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最终导致了世界财富的重新分配。

多么精巧的“请君入瓮”

理论上而言,在纸币时代,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可以无限印刷本国的货币,实施“泡沫固化”战略。但是,为什么只有美国才可以做到?

关键就在于,“泡沫固化”战略最后需要通过本币输出,掠夺他国的资产,来完成对本国资产泡沫的真实固化,否则这个“泡沫固化”战略,最终将造成本国资产泡沫不断叠加,最后会遭遇更大规模的破灭。

假设B国也采取了美国的“泡沫固化”战略,比如增发一倍的货币,来增加B国的净资产,这样可以维持B国资产整体的杠杆比率。

虽然表面上看,B国资产的杠杆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但是,其结果是B国的资产价格普遍上涨了,其结果是通货膨胀,或者资产泡沫。如果B国一直实施这样的战略的话,那么后果将是B国的资产价格,极大地高于他国的资产价格,从而导致B国竞争力的极大削弱,最终导致资产泡沫的总破灭。

如果美元不是世界货币,而美国实施“泡沫固化”战略的话,必然会导致美国自身的恶性通货膨胀。

但是,今天的美元还是世界货币,这就意味着,他国手里的美元,如果购买美国资产的话,将失去一部分的购买力。

假设美国的美元此后不继续流向海外的话,那么,他国手里的美元如果购买美国之外的资产,价值依然没有变化。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候,各国应该做的,是抛弃美元,最起码是不能容许美国本土的美元继续外流,否则就将引起他国手里的美元真实贬值。

但是,美国不会容许出现这样的抛弃美元的联合阵线出现,因此很难出现全球一致的抛弃美元的行动。各国都指望,自己从美国手里赚来的美元,能够用来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各国都这样考虑问题的话,就会造成美国的廉价美元的恶果,得以让全世界分摊。

而一旦美元利率提升,各国资本就纷纷前往美国赚取美元。因为,经过资本再注入的美国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已经很健康了,因此成为各国资本追逐的“安全资产”。对美国而言,任何他国资本的流入,都意味着对美国本土美元价值的自动认可,也就是认为“注水”之后的美国本土美元,和本国手头持有的美元,购买力是一样的。

看起来,其他各国赚了美国的美元,但实际上,是其他各国被美元赚了。多么精巧的请君入瓮。

这些外国流入美国的资本,也确实可以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获得真实的收益,但是这点收益与美国国民财富所获得的巨大增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一般而言,外国在美资产的年收益率一般在4%左右,10万亿美元的外国资本,每年获取的收益不过4 000亿美元,而10万亿美元资本,按照美国金融机构25倍左右的杠杆率来看,则支撑了250万亿美元的美国资产的价格。也就是说,从资产负债表上而言,美国仅仅用了4 000亿美元的代价,让美国25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免于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资本将真正从资产泡沫中脱身,一个乾坤大挪移的游戏终于完成:现在是外国人所有的美元,在托起美国金融资产的价格了,美国创造的资本与货币,完成了“洗白”,它得到了世界资本的认可。

美国金融体系就像一位技术高超的魔术师,现在可以请所有观众上来,甚至实地检查自己的账目。因为所有的钱都是真实的,魔术师的资产渡过了泡沫危机,而其他人都没有这种另外凭空变出一大笔钱的能力,因此都破产了。

不知不觉中,做了美元的“带路党”

然而,事情到此并没有完毕。“泡沫固化”战略的最后收割阶段,随之就要到来了。

强势美元所引导的全球资本逆向流动,会刺破其他国家的资产泡沫。其他国家并无美元的无限创造能力,因此,它们的经济“去杠杆化”,是以完全与美国相反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是国民财富整体缩水,资产价格变得很便宜。

此时,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美国的杠杆率在其他国家的资产泡沫破灭之前,已经通过大量的注入资本,维持在很低的位置,而在他国泡沫破灭的过程中,美国资本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又可以再次计入资本金,从而进一步压低其杠杆比率。它实际上使美国公司具备了巨大的资本扩张能力,美国资本将在此过程中,大幅度低价收购他国的资产。

美国海外资产,于是将迎来新一轮的暴涨。随着美元资本的进入,那些经历过资产泡沫破灭的国家,国民经济负向“去杠杆化”的过程逐渐停止,资产开始升值。故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重演。

美国不仅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本国的资本无限创造能力,还综合利用其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以及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来完成美国的“泡沫固化”战略。

比如,美国可以在必要时,利用地缘政治紧张,来推动原油价格,从而加剧那些石油进口国的资产泡沫,迫使其进入政策困境;又比如,美国经济界可以通过其强大的理论构造与引导能力,在需要做空某个特定国家时,进行舆论心态的培育,不仅引导外部资本做空该国,也引导该国内部的资本,以做空本国资产来追逐利润。

这一点,在美国攻击欧元区成员国时,全球舆论的一致唱空欧元区经济的现象上,可见一斑,而欧元区不少国家的资本,因此而逃离本国,比如希腊很多富人就把资产转移到英国或者瑞士的银行,其总额达到了300亿欧元以上,这反过来进一步增加了希腊债务危机的严重程度,从而间接帮助美国实现了做空欧元的战略。

在当今世界,美国具有引导全球资本流向的最大能力,这些资本不仅包括美国资本,以及跨国热钱,甚至也包括美国试图要打击的国家的资本。

这些被美国看作是必然要吃下的肥肉的资本,甚至本身也以逃离母国的方式,来间接帮助美国吃掉本国的财富,这样的资本在战争时代就是“汉奸”。但是,在这个资本自由化的时代,这样的“带路党”却成为正确的事情。而这也正是美式“自由主义”所要构造的自由世界体系的真正动力所在。

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纸币美元霸权使美国具备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泡沫固化”战略能力以来,美国所有的内外战略,都是为“泡沫固化”战略服务的。

这个战略,保证了美国财富的永久增长,只要这个战略能够长期有效地执行下去,美国必将成为最终的世界统治者。这也许就是历史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所认为的,“世界终结于华盛顿共识”的断言之依据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