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从书)
27506600000042

第42章 文化学习能力培养(4)

习题“听得懂、记不住、解题难,”这是不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反映。这是因为,知识的迁移运用需要我们自己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定势形象和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束缚着我们,使得有的同学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白白浪费精力去寻求固定的模式,以处理变化多端的物理问题。因此,要培养自己解题、做作业的良好习惯。习题、作业的练习是巩固、演化、乃至发展已学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最能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解题通常应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审清题意。二是弄清需要运用的概念和规律;三是找出已知和未知条件;四是动手去作。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可以进一步练习一题多解,从中择优。每次做完习题练习,还要总结一下,在这个环节上自己学到了什么,应该学习什么?这样才能深化理解、把握规律,使练习起到更大的作用。

化学学习能力

调查表明学习化学有太复杂、不好记、不好学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没有抓住化学学习特点的缘故。其实,化学从质和量等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初中以原子分子论为主线,高中刚入原子结构内部,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形成了十分科学的完整的体系。要想学好化学,就得认清特点、摸准主线,掌握住“化学用语”这个工具,有系统地记忆化学知识,驾驭化学知识,并能正确地实验操作和观察。

学习“化学用语”的方法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课堂学习、课上记录实验进行计算都离不开它。

初学化学时,因为没有掌握化学用语而使学习掉队的不乏其人。因而,必须一开头就要加强对化学用语的学习。怎样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一要抓住三大关: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一出现,就要抓紧记住。要随时记,分散记,不欠账。不但要记住,而且要把分子原子论的一些概念、意义、有关定律,以及质与量几方面的知识,都联结在这化学用语上,联系得越多越熟越好。例如,每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就将与这个化学方程式有关的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尽量无遗漏地分条写出来,即把化学方程能反映出的一切关于质、量、气体体积以及许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关系都写全,这种连锁记忆法,会有效地帮助你熟练掌握化学用语。

记忆化学知识的方法化学有总论部分,有分论即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而元素又有一百多种,各有其制法、性质、用途及其化合物。这么繁多的化学知识怎样才能记住呢?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些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

归纳所学知识,进行对比记忆如:学习“卤素”时,可将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归纳,得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程序为: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无氧酸→无氧酸盐氧化物→十含氧酸→含氧酸盐以后学习氧族、氮族和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时也同样进行归纳对比。在不断归纳对比的基础上,就可以发现学习化学的规律性,从而有效地巩固记忆。

还可以横向对比。如:以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复习程序,与上述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复习程序对比可知,金属元素氧化碱性氧化物水化碱和含氧酸盐(或无氧酸盐)。同理,金属、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酸咸盐类也都可以横向对比。这样一比,就可清楚地看出元素、氧化物、酸石(氧化物的水化物)、盐之间的联系以及各族元素演化规律的异同,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分析、理解,找出规律如周期表,一百多种元素,怎么记呢?我们可反复分析和理解。第一种方法是,按原子数递增的顺序,除掉惰性气体外,编成歌诀来记忆,比如:锂铍硼碳氮氧氟钠镁铝硅磷硫氯LiBeBCNOF NaMg Alsipscl这样把常见元素编成一首“小诗”,好记多了。

通过分析,还可得出另一种记法。从周期表中容易看出,左下方的元素是金属元素,右上方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有一明显的从硼到砹的分界线,有的同学就编了如下歌谣,帮助记忆:

从硼到砹画条线,金属都在左下边。

右上全是非金属,非金不满二十三。

还有元素靠近线。

它们都把两性显。

这样一分析,复杂的元素周期表就好记得多了。

相关知识,进行连锁记忆例如:同周期元素(除惰性之外)自左至右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递变关系为:小核电荷数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原子半径减得电子能力增强氧化性增强非金属活动性增强这样用核电荷数递增这条主线将相关知识贯穿起来记忆,就容易融会贯通了。

归类记忆,记少求多的方法对于众多物质的物理性状,一般可以归类后记忆它们的特殊性,从而掌握大多数物质的普遍性。

例如气体的颜色,只记住少数有色气体(如氟、氯、溴蒸气、碘蒸气以及二氧化氮)的颜色就可以了,因为大多数气体是无颜色的。

运用这个方法还可以记忆酸、碱、盐在水里的溶解性,记住少数几个例外,便可以掌握其它的大多数。

联想所学知识,有机组合成要诀例如过滤实验操作可有机组合成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一贴”指:滤纸贴紧漏斗内壁;“二低”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溶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倾泻液体的容器日靠玻棒,玻棒靠滤纸,漏斗下端尖口靠烧杯内壁。

驾驭化学知识的方法记住化学知识和驾驭化学知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能记住化学知识才能驾驭化学知识,能驾驭化学知识才更易于记住化学知识。初学阶段要坚持机械记忆,逐步积累知识,才能理出头绪、层次,使机械记忆转化成为理解记忆,从而更好地记忆化学知识。?怎样做到二者相辅相成呢?这就要循序渐进,长期积累。方法上可采取坚持每上完一节课,进行一次小复习或叫小总结。即用十几分钟时间,把当天老师讲的重点回忆一下,理解其内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重要的概念、定理、规律等加以记忆。每上完一单元课,要进行一次单元复习或单元小总结,把这一单元课文有重点地阅读一下,并理清脑子里的模糊概念。然后将本单元的知识加以整理小结,最好是画成图表形式。一学期末了,再进行一次总复习和总结。这样持之以恒,才能把复杂的化学知识理出头绪、章法,使之井井有条,从而做到以少驭多。此外,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也是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看精图表,搞清原理和要领,然后和自己的动作联系起来,照图操作。它的具体要求是:

1掌握操作原理和要领;

2.动作要规范、敏捷;

3.操作要大胆、谨慎,既不能胡乱蛮干,也不能缩手缩脚;

4.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动作要有层次,按部就班,不能东抓一把,西摸一下,把仪器药品摆放得乱七八糟。

化学实验观察方法,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段进行观察。例如镁带燃烧,发出耀眼夺目的光亮,容易观察到,而燃烧中的白烟。黄色火焰和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状物却易被忽视。而恰恰是这些白色粉末的生成,才足以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做碘片升华的实验,我们注意力往往被吸引到那冉冉上升的美丽紫色蒸气,和那或凝结的闪闪发亮的碘晶体,而易于忽略固体的碘没有经过熔化阶段而直接气化的现象,但这正是碘“升华”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生物学习能力

每门学科都有它的特点,不抓住特点就不好学习。生物学具备什么特点呢?中学的生物学科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及高中生物等,这些学科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有生命的物质。小自细胞分裂,大到生态系统、生物圈,无所不包,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归结起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学习它,掌握它,必须从这个特点着手,循着“观察、实验——阅读、探索——归纳、整理”的线索去学习。

观察、实验的方法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要想掌握它,就得亲自观察、实验。无论植物学、动物学还是生理卫生,都与实际联系很紧密,所以学习每一章每一节都需注意从观察、实验入手。

需明确观察目的无论是观察标本、实物还是观察实验,都要先经过预习,了解观察的目的性,才能使自己的注意集中在所需观察的对象上,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有清晰的感知。

要按合理的程序观察观察的步骤和方法一般要由对象的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观察应先指向于对象的整体,对整体有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个部分,先看上面、前面,后看下面、后面,由外到内,由表及里,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观察时要细致,以了解其特点、作用、各种细节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整体获得确切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观察时要用多种感官和分析仪器不仅要用眼看,也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运用听觉、触觉等器官细致感知。如蚯蚓的体外,大部分体环生刚毛,刚毛较小,不易看清,常容易忽略。要用手摸,用触觉感受刚毛的存在,进一步观察蚯蚓运动的情况,体环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将生动的直观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如了解鲫鱼各种鳍的作用,可用几条鱼作实验,一条去掉胸鳍和腹鳍,一条去掉尾鳍,一条保持各种鳍完整无缺。观察三种鱼在水中游动的情况,思索它们不同的表现,就可分析总结出各种鳍的作用。

此外,要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记录观察结果既可以巩固成果,又能促进自己细致观察和思考。

要勤于动手除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外,要自己动手作生物标本和做实验。这样不但能加深印象,更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注意对大自然的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材料作多种实验,如解剖、养殖等等,就更能培养自己学习生物的兴趣。

阅读、探索的方法阅读教科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认真阅读教科书,才能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怎样阅读呢?

可采取带着问题阅读的方法如学习“鱼的多样性”一节时,可以边观察、边阅读,找出有关词句,对下列各问题作答:(1)乌鱼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适于捕食小鱼?(2)比目鱼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它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适于底栖生活?(3)肺鱼的形态构造有什么特点?这类鱼为什么叫肺鱼?(4)根据以上各种鱼的情况,想一想鱼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分析教材,了解知识结构有些章节,阅读课文后要思索其知识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有些教材内容虽然联系实际,但无标本可观察。如“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这就要分析教材,探索其知识结构,采用分析式的阅读方法。这样既能读进去,又能记得清。

弄清概念生物课中名词概念较多。难记易混,是学习中的难点。在阅读课文时遇到概念要进行剖析,弄清其内涵,还要知道同类概念有哪些,学习时要前后联系对比,务必弄清。如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生殖迥游、索饵迥游与季节迥游,留鸟与候鸟等,对这些同类概念,要注意通过比较,找出异同,从而形成清楚、准确的概念。

总之,阅读与探索结合起来,才能使智力得到发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读到课文中所讲的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适应时,自己就可以思索青蛙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是适于陆上生活的,有哪些特点是适于水中生活的?课文中写鲫鱼身体背面深灰黑色,由背面到腹面颜色渐浅,腹面白色,这种体色使鲫鱼不容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

读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不容易被敌害发现?”经过这样思考得出的答案,印象就比较深刻,并会逐渐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此外,还要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注意看电视“动物世界”以及有关科技电影等,这些都能扩大视野,并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归纳整理方法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不仅利于掌握知识,利于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事物之间更广泛的联系中,找到新的规律,悟出新的道理来。所以,每学完一章,要小结一次,归纳本章主要内容;学完一单元,要小结一次,归纳本单元主要内容;学完一本书,要做一次系统的总结。

例如:学完了植物根、茎、叶三章后,可做这一单元的总结、归纳、分析、对比,找出正常根、茎、叶形态的主要特征,复习旧知识,明确概念,这是第一步。进一步要思考譬如仙人掌,运用所学概念分析哪部分是叶?思索为什么说肉质扁平部分是茎,上面长的刺是叶?有什么根据?进一步再思索为什么说甘薯是变态根,马铃薯是变态茎?根据什么?为什么仙人掌上的刺是叶刺,柑桔上的刺是枝刺?根据是什么?这样总结后可以找出根、茎、叶的变态规律及其识别的方法。又例如,学完了动物学的教材后,做一次系统的总结,进行深入一步的思索,就可以发现,在动物学教材中贯穿两条主线:一条是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统一的观点,另一条是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观点。这就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更清晰地理解、掌握动物学。

总之,学习生物学要根据“观察、实验——阅读、探索——归纳、整理”的线索进行。这种学习过程的结构,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因而也是行之有效的。

培养自学能力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孩子通过自学,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能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培养的孩子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自学能力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老师教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要学的知识是无限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才能学得更灵活、更扎实。小学生应具备的自学能力有: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预习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提出疑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习解答的能力等等。

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光靠一两次训练是不行的,是要通过老师和家长耐心地指导,孩子反复实践才能形成。

指导孩子使用工具书字典或词典等工具书,能帮助孩子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必须教给孩子查字典和词典的方法,并能独立运用,形成能力。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孩子在自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鼓励孩子向“不会说话的老师”工具书——请教请教,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