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从书)
27506600000043

第43章 文化学习能力培养(5)

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新内容,在教师教学之前,让孩子自己先预习预习,尝试着解决问题。在自学中遇到问题若能自行解决,孩子就能从中得到鼓舞,增强信心。如果自学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时经老师讲解,就能从中得到启示,知道应该怎样去自学。预习要求应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预习的内容要少而精,以此来激发孩子自学的积极性。

教给孩子做自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所以,我们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还要教给孩子边读边思边做笔记的方法。孩子读了一本好的课外书,把体会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孩子自学一篇课文,理解了哪些词语?发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结合书后的思考题进行分析、理解等等。

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让孩子广泛地阅读课外书,既有利于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知识,又有利于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内所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于课外。只有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才能不断发展孩子的自学能力。

制定自学计划

计划,是做事前的一种预想。无论考虑得如何周到,计划总是先于实践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探索。既然如此,它就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周密完善。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之前,就要考虑到将来会发生的各种变化。计划又是一个自我监督的提纲,所以又要力争能够更符合自己的主观特点。在制定自学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制定自学计划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总体计划。这里又包括两点:首先是在精神和精力上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应该切合实际地对自己估计一下,不要从一开始就安排得非常紧张,以致使自己的大脑超负荷工作;其次是物质上是否有所准备,有多少时间可以供自己支配,学习所需的各种必备条件怎么样等等。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每一门课程的具体计划。无论大计划还是小计划,总离不开学习内容和时间的合理安排。因此,制订自学计划就是一个合理选择知识和分配时间的过程。但这两方面又不能截然分开来考虑。因为当我们选择内容的同时,就应该考虑这些内容怎样合理地安排才能学得更好。

制定自学计划时不要急于划分时间、内容。应该先把要学的知识和自己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大体估量一下。先要对自己的能量有个总的估计,再考虑如何支出。否则,制定的计划看起来可能很不错,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用一句技术术语来讲,就是先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如自己既定的学习内容有几门,每天大约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哪些科目须占用较多的时间,准备用多长时间把预定的学习内容学完等等。在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之后,再分门别类地制订各科的计划。

我们在选择自学内容时,选择的内容要实用、适用。但无论适用还是实用,都不可能在一段业余时间内同时把几门功课攻下来。因此,当我们制定计划时,就要首先考虑在某一段时间里以何为主,以何为辅。这样安排,可以使自己在某一阶段内集中精力钻一科,而对另一科也正处在一个“进入”阶段。如果学习效果好,提前完成了主攻课程的计划,就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将第二科目作为主攻课,同时另选一门课作为新的第二科目。

准备学习的课程已经有了总体的安排,现在应该考虑怎样合理安排每一选定的课程。制订计划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效果,也是为了对自己进行监督,要把内容、时间和准备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等等都考虑到,对自己每一阶段想要收到什么效果应该也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具体课程的计划,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安排得很紧张,特别是对刚开始自学的人更是这样。因为每一个人对刚开始接触的情况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也就是心理上的准备阶段。在制订计划时,可以先搞一个阶段计划,试着学一段之后,再根据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略作调整。计划要灵活,应该其更好地为学习服务,但一经制定了比较适合自己情况的计划之后,就不要随意改动,否则计划就是一张废纸了。

当然有只学一门的情况。那就应该对所学的课程作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从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到将要达到的目的都应该有所考虑。但是一般来讲,我们提倡不要在一阶段里只死学一门。不少人认为有其他课程干扰,会影响学习效果和进度,其实不然,因为根据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来看,有其他的课程作为第二科目,能够提高人的学习兴趣,不致使人由于老是钻在一门知识里而感到乏味。只要时间安排得当,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好处的。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计划只是一种预想,究竟如何,还要看实践中的效果。在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环境发生变化使原有的学习条件改变了;

又如实践证实,既定目标与自己的特点不太合拍。这就需要及时改变原定计划,使之更符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

做好自学笔记

自学笔记和记课堂笔记有些不同,第一,它要靠自己来寻找、总结所学内容中什么应该记;第二,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记笔记的方法和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提倡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做笔记。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人的长处,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做笔记总是有一些比较普遍的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可以节省自己摸索的时间。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笔记准备记什么。一般来讲,笔记总是记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性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这一部分知识的“纲”;另外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感想,因为这些感想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同时,要记不理解的地方,因为这些是自己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是怎么记。笔记通常有提纲、摘录和纲要等形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有人习惯于在书上划各种线条符号,边做边批脚注。这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做读书笔记方法。读书时还可以为自己准备一个专门记重要内容的笔记本;习惯于抄录的,可以将内容抄录下来;不愿抄的可以把内容的页码和书名记下来,以便于今后学习时查阅。

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卡片,专门用来作为资料卡片用。在这种卡片上可以标明资料的来源、属于什么课程、在书上的什么地方,还可以记下记笔记的日期等等。同时,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进程的需要,把不同知识类别的卡片分门别类地装订。还可以用暂时在书中夹条子的办法。看到需要记住的地方,先用纸条夹在里面,在条上只要写明段落,不致使自己忘记就可以了。等这一章节看完之后,回过头去把每个夹条的地方重新整理到笔记本上,等于又复习了一次。

摘录,不要仅满足于照抄现成的观点和事实,而要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话简练地记下书中的思想和自己的见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感想和问题,最好不要与书摘记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把书上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相混淆,也便于随时对两方面的笔记进行对比和归纳整理,作为了解自己的收获和不足的依据。

准备考试的方法

考试不仅是对人们所学知识的一种考查,而且还是对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的稳定性的检验,因此考前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

知识复习的准备备考应考过程中,首先要准备抓知识复习。考试之前,复习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阶段。考试前的总复习应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学习阶段来看待。这一阶段中应把所学知识联成系统,化为规律,使之融会贯通,使之成为难忘的信息。根据这个目标,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准备。

制订计划高考总复习,一般约半年时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早地着手安排计划,严格按计划进行复习,以免浪费时间、前松后紧或无所适从。计划一般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三至四月份)是系统复习阶段。一般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地复习一遍。这一遍着重是狠抓“双基”,吃透教材。复习方法不是重读课本或强记定理和公式。如果你平时学习方法得当,那么你只需要翻阅一下笔记,或读一下课文划了线做了标记的内容就行了。然后,要对主要内容、观点和论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再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融会贯通地组织材料,做到纵向联系成一线,横向联系成一片,不仅搞清每个原理的来龙去脉,而且使知识系统化。在掌握知识内在联系、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运用原理和公式解答各类习题。

第二步(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是查缺补漏阶段。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再打一次歼灭战,使自己的知识整体化,做到无较大缺漏。

第三步(六月中旬至七月初)是最后回顾、贯通、巩固和运用知识自测的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不是绝对的。制订计划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与教师的辅导计划尽可能相结合;二是要从自己的学习实际状况出发,与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千篇一律。

制订计划后,根据执行情况虽可变更调整,但总的来说要严格执行。

“四化”复习法总复习中,怎样才能既进一步理解知识、活用知识,又从新的角度融会贯通,而不是简单地重读一次呢?下边的“四化”(消化、简化、序化、系统化)复习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是“消化”。这是实现有效的知识存储的基础与前提。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消化,而不消化的知识是进不了“信息库”编码存储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机械地重复记忆,即使背得“滚瓜烂熟”,所复习的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也只能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不能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症”。

二是“简化”。这是总复习关键的一环。人们常说的“将书读薄”就是这个意意。“简化”的关键是多思考,多进行信息的转换和浓缩概括。可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扩散与集中思维等不同手段,将繁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相互之间逻辑化。经过这样加工整理,就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公式、符号和图表等多种形式,将知识纳入有机的体系之中。就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既利于记忆储存,又便于提取使用,运用时就能做到思路纵横伸展,左右逢源。

三是“序化”。这是从汲取知识到有条理地牢固储存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没有这一步,即使知识装进了脑子,也是不牢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序化”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集装”的过程。它会有条不紊地将输入的信号分别装入大脑的各个相关功能区,进行编码和存储。如果复习中能按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与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分类、综合和小结,各种知识都可以有规律地进入存储系统之中。

四是“系统化”。在总复习期间,经过查缺补漏阶段后,就能较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这样紧扣教材,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进行“双基”复习,看起来慢,实际上慢中得快,慢中得好。合乎规律的作法才会有高速度,好效果。

检查与预演总复习如何,还要进行检查和考试预演,以便不断检验效果,不断补救。检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可以采取“过电影”法、讲演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互问法、争辩法等等。预演可采取同学间相互模拟出题考试,或参加模拟考试。参加模拟考试,要注意总结,检验自己复习上的缺陷,及时补救。同时,通过预演还能熟悉考场情况、克服紧张情绪、练习控制答卷时间的方法、锻炼保持卷面整洁的方法等。

临考前的准备临考前的准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思想准备要正确对待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少数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都会影响考试情绪。在这种压力面前,我们要冷静。对家长和学校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作为前进的动力;对不切实际的苛求,我们则不必介意,决不当作包袱背上。还要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不能靠侥幸取胜,要把考试成绩看成平时学习的自然结果。功夫应放在扎扎实实的复习上,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才可以放松紧张情绪。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物质准备应考前要准备好学习工具,如钢笔、铅笔、小刀、圆规、量角器、三角板、尺子、橡皮等。还应准备手帕、防暑药等。钢笔事先要吸足墨水,最好带上两、三支备用。这些用品和准考证,入场后要放在固定的位置,随手可取。有的考生忘带准考证,发现时往返取回,耽误了时间,影响情绪非常大。

熟悉考场较熟悉的旧环境往往有助于启发思路,而生疏的新环境会妨碍思维。考生事先对统考的考场做一番“侦察”,便不至于患类似换了地方睡不着觉的“择席”病,也不致因临时乱找考场而耽误时间、影响情绪。这里还有一个到考场的时间问题,到考场过早,待考时间过长,会造成疲倦,而过短又会感觉紧张。要根据交通情况,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为宜。

克服考场紧张情绪

考试焦虑多是在面对考试的压力时,孩子情绪上的一种烦躁不安、失助和紊乱的状态。它以担忧为主要特征,在生理上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多汗、尿频、头痛、失眠等,在行为上表现为考前及考试过程中的惶恐不安等。

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具有较大的危害。它不仅会干扰人的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还会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以致人格结构遭到损害,学生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因此而大大削弱。

帮助孩子消除考试焦虑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家庭要创造和谐、适度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气氛。

孩子考试焦虑的形成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也与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而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更可能是孩子焦虑产生的强大的外部动因。因此,家长在分数上不应过分苛求,考前也不要说诸如“一定要考出水平”之类的话,而应鼓励孩子“只要努力去做,考好考坏都不是最重要的”。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否则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情绪紊乱,认知失调,身心发展受到影响。

家长应调整对孩子的期待水平,避免过高的、超出孩子实际能力的要求。

(2)家长平时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明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情绪状态,开朗的性格特征,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些既是对家长消除孩子考试焦虑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孩子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

(3)帮助孩子提高应试技巧。

应试技巧包括记忆策略,复习策略,答题策略及自我心理暗示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