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
27671000000055

第55章 在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1986年3月12日)

这次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改革的形势下,在“六五”计划胜利完成,“七五”计划开始实施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五年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称“中央8号文件”)的基本经验,研究部署“七五”期间职工教育工作。现在我先讲几点意见。

“六五”期间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依靠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的职工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全员培训的新局面,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五年累计培训职工上亿人次,企业办学面达70%。

“六五”期间的职工教育工作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建设需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而开展的。

——经济战线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完成普遍轮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正规化、专业化培训发展。全国工交、财贸系统共轮训干部470多万人,其中各级经济主管部门和县属以上企业领导干部80多万人。8万多名企业经理、厂(矿)长参加国家统考,合格率达90%以上。45岁以下干部参加高中、中专学习的仅1985年就有136万人,毕业、结业47万人。培训提高了干部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促进了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为企业转轨变型,加强管理,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完成了3000多万青壮年职工的初中文化、初级技术补课任务。至1985年8月底,文化补课累计合格75.9%,技术补课累计合格74.4%,均接近80%的高限要求。青工的系统政治轮训也有较大发展。大规模的文化、技术补课和政治轮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代人在十年动乱期间被耽误的学习,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并为进一步提高打下一定基础。

——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收到较好成效。每年有近百万科技人员学习外语、计算机以及有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提高了消化、吸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取得了一批技术发明、改造、革新的成果。为适应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地区、部门和企业加强了对计划、统计、财务、计量、标准、质量检验、物资、劳动、环保、物价、工商管理、审计等专业管理人员和工作、生产骨干的专业培训。仅1983—1985年就培训2200万人次。为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抓紧了对外经贸、翻译、法律、金融等领域短线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培训。

——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专门人才。五年来,各类职工(成人)大、中专院校为企事业单位输送毕、结业生300多万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和基层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人才不足的矛盾。

——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现有专职教师20万人,兼职教师数十万人,管理干部19万多人;各级各类干部、职工院校、培训中心31467所,专用校舍面积2868万平方米。各种社会力量办学承担了大批在职职工的培训工作。职工自学读书活动深入开展,建立了一批助学辅导机构,广大职工勤奋读书,走自学成才之路。

——职工教育研究日趋活跃。1984年成立了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召开第一届年会,已有团体会员167个。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2个部、委、局成立了研究组织,研究活动广泛开展,出版刊物90多种,编印文集、专著、汇编上百种。职工教育研究开始走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的阶段。

——在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对职工教育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变革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智力投资是“生产性投资”的观念,教育必须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思想等等,为改革职工教育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探索按岗位职务需要进行培训,使培训内容与经济建设、职工工作需要紧密结合,调动办学、教学和学习积极性的新路子。一些地区、部门、中心城市开始改革职工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了工作机构。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起培训中心或教育中心。

“六五”期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以及其他一系列文件精神,是搞好职工教育工作的关键。基本经验是:

1.提高认识,使各级领导重视、加强对职工教育的领导,是发展职工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五年中,中央继8号文件之后,对职工教育、干部教育又下达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提高企业素质和加强职工培训作出重要指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认识到:现有职工队伍是实现本世纪末“翻两番”宏伟目标的主要依靠力量。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足的问题,既要大力发展普通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后备力量,又必须大力发展职工教育,培养在职职工,使其成为合格的当班人。职工教育同经济建设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既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经济建设,非抓职工教育不可。许多地区、部门将职工教育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来抓,加强对职工教育的领导,健全工作机构,配备得力干部,充实师资队伍,舍得抽出工作、生产骨干去培训,在资金、物质方面给予保证。领导重视、认真抓职工教育,工作任务就容易落实,职工教育事业发展就有保证。

2.坚持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增强职工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在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指引下,进一步明确了职工教育必须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为提高经济效益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业务指导思想,据此部署指导职工教育,增强了职工教育为经济建设和企业服务的观念,受到经济部门和企业的重视。根据经济建设、企业生产的需要办职工教育,真正为经济建设服务好,职工教育就有旺盛的生命力。

3.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广开学路,共同办学。职工教育是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多内容、多形式、多渠道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包揽起来;依靠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事业办好。

此外,在加强职工教育的各项基础建设,提高职工教育管理干部、师资业务水平,建立健全职工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的制定、编审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实现宏观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摆正政治思想教育与文化、业务技术教育的关系,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业务技术教育的关系,大力提倡自学,制定鼓励自学的政策规定,以及重视职工教育研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是,“六五”期间工作中也有一些应该认真吸取的教训,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抓得不够;工作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够,有的要求过高、过急,给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同时,还存在不少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同志对职工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职工教育还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一些培训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生产、工作需要;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的某些规定又助长了一部分职工单纯追求学历文凭,学非所用,从而使职工教育存在着某些同经济建设脱节的现象。职工教育的内部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还不适应;办学形式上,地区、部门及企业间在规模、布局、结构比例、发展速度等方面缺乏综合研究、统筹规划,因而教育的总体效益还不高。职工教育没有完全纳入地区、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职教部门和各业务主管部门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渠道没有完全解决。重视职工教育的企业,工资总额1.5%的经费不够用,不重视的企业又用不完。职工教育干部、师资队伍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许多问题没有切实解决,人员思想波动,队伍不够稳定,外流严重。师资的知识结构、质量水平亟待提高,但又缺乏职工教育(成人教育)的师资培训基地;补充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的工作尚未完全落实。各级各类专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工作薄弱,很不适应当前培训工作的需要。职工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中央提出的“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等。

1986—1990年是为我国90年代经济振兴做好准备的关键时期。“七五”期间职工教育肩负着为经济振兴做好人才准备的艰巨任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搞活企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程建设,实现技术进步、管理现代化等,都对职工教育提出了更加繁重的任务。赵总理在关于“七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强调“一定要通过改革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加强劳动纪律,搞好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各方面素质,真正把企业工作转到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摆在经济部门和企业面前的主要任务,也是对职工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因此,“七五”期间要动员职工教育战线全体同志,齐心协力,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央8号文件与国办发〔1984〕33号文件的精神,把坚持改革、理顺关系、注重实效、提高质量、加强基础,作为指导工作的方针,努力提高职工教育工作水平,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七五”期间职工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是:

1.通过职工教育和普通全日制学校输送毕业生,争取到1990年前后,初步形成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数量上基本满足需要,质量上能够掌握现代化管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专业配套,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形成一支以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工人为主体,技术等级结构比较合理,有较高政治、文化、技术素质的工人队伍。这就要求全面加强各种形式的培训,普遍提高现有职工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业务素质,使之成为合格的当班人并从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专门人才,从而基本上改变我国职工队伍“三低一少”的状况,为后十年经济振兴打好基础。实现这一目标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制定具体要求,有步骤地进行,技术密集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应力争首先实现。

2.从实际出发,确定培训任务和重点。我国现有职工80%以上在经济部门,其主体又在企业。今后一个时期,各级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培训工作:

(1)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全体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青年职工加强形势教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封建主义遗毒的侵蚀。除继续搞好各级干部与青工的系统政治教育和轮训外,还要注意把政治教育贯串到文化、技术业务培训中去,既教书又育人。系统脱产的文化专业教育中,应根据需要开设必要的政治教育课程。

(2)适应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抓好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各级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企业决策层人员,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经济法规、现代经营管理和领导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专业管理人员要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以掌握本专业的现代化知识和技能;车间主任等中层领导管理干部及班组长,除学习本职所需的专业技术外,要加强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加强班组建设对实现科学管理及技术进步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对班组长的正常培训考核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任职。现有班组长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应进行培训或补课;不合格的,不宜继续任职。

(3)围绕企业实现技术进步,搞好多种形式的技术业务培训和继续工程教育。立足现有基础,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是加速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围绕技术进步开展培训,把实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和产品创优等所需的培训,纳入各级经济部门、主管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工作议程,特别是对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补缺的教育,要切实抓好。要按照国家规定,确保科技人员的进修时间,逐步普及外语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综合技术水平,并从中培养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要大力加强中、高级技术工人培训,使具有中级以上实际技术水平的工人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各级职教部门,应把这方面工作当作经常性重要任务,组织落实。

(4)搞好必需的专业和文化技术基础教育。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尚需一定时间,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加强在职职工系统的文化和专业、技术基础教育仍然十分重要。为确保新增劳动后备力量的文化技术素质,“七五”期间应使“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逐步形成制度。技术业务要求较高的行业、部门的职工应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知识,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基础训练。大、中型企业提拔或录用的干部,应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专业知识。在职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要根据需要继续办好。这类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学用结合,防止和克服单纯追求文凭的倾向。

关于培训重点,从全国范围说,应重点抓好各级经济部门、企业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班组长以上骨干、关键岗位人员等的培训;在培训层次上要重点抓好对工人的中级技术和干部的中等专业培训。但是地区、部门、行业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应从实际出发确定重点,不搞一个模式和统一的进度指标。近两年,中央和国务院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主管部门对本系统在职教育也大都有所规划和部署,各单位可参照这些要求,结合实际,部署“七五”期间的工作。关于职工教育管理干部的业务培训,职工教师的进修提高,要列入各级职工教育部门的重要日程。

3.坚持改革,进一步端正业务指导思想。为使我国职工教育真正走上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道路,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为提高经济效益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业务指导思想,坚持按需施教,定向培训,灵活多样,学用结合,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智力开发的积极性,提高广大职工学习科学文化的自觉性。

改革旧的思想观念,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思想,树立既要看学历,更要看实际水平及综合能力,讲求真才实学的人才观;转变只重普通学校教育,鄙薄职业技术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树立学校教育与技术业务培训并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思想。

按照岗位职务的需要,实行定向培训,是带有方向性的改革。职工教育的对象是在职职工,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适应能力,满足生产、工作需要。同普通教育相比,它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方式也更灵活。按岗位职务的需要实行定向培训,职工教育同企业生产、职工的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办学、职工求学的积极性,并使有限的教育投资获得最佳的效益。岗位职务培训的内容、层次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对某些职工进行必要的学历教育。但大量的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不同等级、层次要求的专业和技术教育。各地区、各部门应经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做到:(1)制定关键岗位、主要技术业务工种和职务的政治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技术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岗位职务标准。由主管业务部门牵头提出方案,采取统一规划、分级组织制定和管理的办法,力争用两三年时间基本完成。(2)建立按岗位职务标准进行培训的正规制度。同时抓好相应的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的制定、编审出版工作。(3)建立岗位职务的考评组织,可在地区、部门企业原有干部、工人技术业务考评组织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后组成。(4)有关人员上岗、任职和晋升,均需取得岗位职务合格证。希望各地区、部门今年开始积极地、慎重地抓好试点,特别是实行岗位职务工资或津贴的行业和单位,更应抓住有利时机,搞好同步改革。

4.加强领导,制定政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各级领导,特别是经济部门和企业领导人要进一步重视职工教育,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解决办学中的实际问题。培训工作应列为考核企业工作的内容,列入厂长任期责任制目标,没有完成培训任务的,不能评为先进企业。

二是加强基础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解决好职工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问题,稳定师资队伍。无学校建制的专职教师,只要符合条件,也要评职称。科技人员从事职教工作,原有待遇不应降低,并由企业决定是否可享受教龄津贴。搞好职工教师进修规划和组织落实,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师资和管理干部培训基地,或依托普通高校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调整现有师资队伍,不能继续胜任工作的要妥善安置。职工教师来源,应列入各级人事部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计划,继续从科技人员中选调一些能够任教的同志,充实职教战线。加强教材建设,各级各类专业技术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由主管业务部门牵头,纳入本部门教育规划,落实到有关单位,确定专人负责,组织力量搞好编审出版等工作,力争“七五”期间主要专业、工种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基本成型配套。

三是搞好企业内部职工教育体制改革,理顺关系,提高办学效益。应允许企业从实际出发,根据特点和需要,改革企业内职工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可以建立相对集中的培训中心,也可以分别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基地,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可以成为统一实体,也可以分开设置。在经济体制和机构改革中,要加强职工教育的领导管理,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对企业内政治、文化和技术业务培训,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经费、师资、校舍设备等办学条件,发挥最大效益。

四是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目前,职工的正规学历教育已有规定和要求,应认真管好。各类技术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要认真总结经验,明确培训目标和规格要求,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质量管理、考核办法,推动职工教育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五是加强职工教育的横向联系,发展开放式、社会化的联合办学。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业改组联合、专业化协作,要求职工教育必须由地区、部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教育的总体效益。改革封闭式办学形式,打破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界限,走“高集中、低分散、多形式、广联合、专业化”办学的路子。地区、行业、企业之间按照“扬长避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各种办学措施,促进职工教育结构的合理转化,加速职工教育事业发展。有些企业探索开放式的办学体系,建立生产、教育、科研的联合体,有的是企业与社会上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联合,有的是大中型企业内生产、教育、科研的三结合,都是有益的尝试,要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六是制定有利于调动办学、教学、学习积极性的政策和规定。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结合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工人技术业务考评制度,实行评定工人技师制度,学徒工应以学为主,不计全员劳动生产率;结合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干部职务、职称的培训考核制度,逐步做到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同时,对目前地区、部门、企业自行规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办法,要认真总结,进一步完善。

七是调查研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办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当前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全部由企业按国家规定掌握开支。随着职工教育的横向联合,这项规定已不完全适用。要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探索建立职工教育基金,允许职工教育经费结转,主管部门提成以解决统一办学经费的问题等等。对已有的规定,如国营企业为实现技术进步培训有关人员的费用可以摊入成本,为某个产品创优、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项目服务的培训费,可在项目资金中开支,大型企业兴建培训中心,或城市、行业为中小型企业服务兴建培训中心,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可使用返回的折旧基金及地方财力予以适当补助,新建企业,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职工教育必要设施的建设,等等,都要逐项研究,提出具体措施,争取更多的财力,改善办学条件。

5.加强职工教育研究。在“六五”期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围绕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对职工教育的指导思想,职工教育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工教育体系、体制、内容、教学方法、管理、立法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化对职工教育本质、规律的认识,为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工教育理论体系打下初步基础。进一步健全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在出研究成果的同时,锻炼和组织一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专兼结合的职工教育研究队伍,为发展职工教育事业服务。

关于1986年职工教育工作,去年12月委员会上讨论通过了的六个方面的工作要点已经下发,各地区、部门可结合实际进行安排。从全国来说,准备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

1.改进和加强职工教育体制。根据企业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需要,密切结合职工教育的实际和特点,本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提高质量、实现正规化的原则,探索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多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具有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职工教育体制。工作会议后,将组织力量,重点围绕“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原则继续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国家教委已把改进和加强成人教育体制问题列为今年的重要日程,也要组织调查并拟于10月份召开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职工教育体制改革需要与成人教育体制改革同步。但是职工教育工作仍然要坚持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坚持搞好各项工作,不要等待,不要断线。邓力群同志在表彰全国职工教育先进教师新闻发布会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贺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过去五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中央和国务院的8号文件是正确的,这几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新经验。我们有责任继续坚持和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个决定,并且总结新的经验,使我们的职工教育沿着8号文件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进,不断提高。”所以不管体制怎么改,职工教育事业是任重道远、万古长青的。职工教育必须做到四个加强:必须加强职工教育工作,改革要有利于职工教育的加强,而不是削弱;必须加强职工教育队伍建设;必须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主管部门都要加强领导,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强职工教育工作机构,多年来的经验证明,不加强职工教育专门机构,工作就会自流,要吸取这个经验教训。

2.为改进和加强职工教育体制提供依据,今年计划抓好两个方面的专题调查研究:一是探索中心城市加强行业规划指导,发展横向联合办职工教育的经验;二是改进和加强企业内职工教育体制的经验。

3.关于岗位职务培训的试点工作,希望各地区、部门积极探索并总结经验,特别是总结以行业为主,制定岗位职务标准要求以及考核实施办法的经验。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也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总结,力争今年各地区、部门都能进行少量试点,明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的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项带有方向性改革的工作搞好。

4.搞好班组长培训,增强企业机体活力,已有不少企业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今年适当时候,拟组织一次小型的现场座谈会,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5.专业技术培训教材,特别是中级专业技术培训的教材,当前是薄弱环节。希望各地区、部门重视这个问题。可以依托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分工承担编写任务。特别是国务院各部门应该加强规划和统筹安排,抓好专业技术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制定编审工作,同时,要注意搞好现有教材的评审、修订和推荐工作。下半年拟召开一次专业技术教材座谈会,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6.有关职工教育重大政策的调查研究,今年准备就职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坚持搞好职工教育的统计工作。

7.职工教育研究工作,依托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和各地区、部门研究组织搞好组织推动工作。充分依靠广大职工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努力提高研究水平,用研究成果指导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

职工教育工作是打基础的工作,是长期起作用的工作。在“七五”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既要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要进一步增强信心,鼓足干劲,今年迈好第一步,为“七五”期间职工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打下基础,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